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上海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 、解析版)

2020年上海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 、解析版)

2020年上海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 、解析版)
2020年上海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 、解析版)

2020年上海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1.本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40分)

(一)默写(16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草色烟光残照里,。(柳永《蝶恋花》)

4.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

5.《望岳》中“,”一句表达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豪情壮志。

【答案】

1.谁家新燕啄春泥(3分)

2.竹径通幽处(3分)

3.无言谁会凭栏意(3分)

4.佳木秀而繁阴(3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分)

【解析】

默写部分主要结合《中考文言文点击》上面的背默篇目进行考查,一般考试前对应的区县会划定具体的考查篇目。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理解性默写,一定要审清题干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阅读(甲)(乙)诗文。完成6-9题(12分)

(甲)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行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为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行路难》的作者是唐朝的;《为学》的“吾一瓶一钵足矣”与诗歌中的“”所表达的情感相似。(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3分)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8.下列对诗文中的“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中借路途之难喻指人生仕途艰难。

B.乙文中强调为学的难易可以相互转化。

C.一诗一文都表现出面对困难时积极的态度。

D.一诗一文都表明知难而进就能够战胜困难。

9.上面诗文都有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甲诗表现了诗人面对困境从“”到自信乐观的心理转变;乙文通过人物描写出了富者从最初的、嘲讽到惭愧的心理变化。(4分)

【答案】

6.李白(1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分)

7.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3分)

8. D(3 分)

9.茫然(2分) 疑感(2 分)

【解析】

九年级新增篇目重点关注《行路难》《水调歌头》的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和主旨情感是做好课内篇目的基础,侧重关注一下情感的转变和手法的运用。《为学》是六年级教材上的篇目,比较简单问题不大。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2分)

王羲之窃秘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②?”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昔幼时师卫夫人见之,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所秘:所珍藏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章。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窃.而读之( ) (2)不盈.期月( )

11.对面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父亲见他还小,担心他不能领悟书中的奥秘。

B.父亲见他还小,害怕他不能保守书中的机密。

C.父亲见他还小,恐怕他不能秘密地进行学习。

D.父亲见他还小,担心他还不能学会珍藏书籍。

12.文末卫夫人流涕的原因。(2分)

13.王羲之成为大书法家的故事可知晓成才的条件是:①

,②。(3分)

【答案】

10.偷取(2分) 满(2分)

11. A(3分)

12.为自己教导出来一个好弟子而感到欣慰(2分)为王羲之成材感到高兴(1分)

13. 自身上进好学名家的指引(或良好的家庭教育)(写到一点给2分,两点3分)

【解析】

11.“窃”考查的是它的本意,偷取的意思。考试一般考查的是“私下地,暗地里”的意思;“盈”是“满”的意思。

12.重点把控“恐”“秘”可知。

13.根据卫夫人的回答感叹,可知流涕的的原因主要是看到王羲之的成材而欣喜满足。

14.一般这类题目主要要结合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来进行分析。起决定作用的是自身的努力奋进,另一方面主要是老师的教导和指引。

二、现代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8分)

在错误中学习

黄永武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认为学习就是要不怕错误去尝试,才有机会成功,于是有“自古成功在尝试”的说法。其实在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善”,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反观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踩他一脚,告诉他不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在他迷恋各国佳丽时诚恳告诉他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都会在错误中立即幡然改图,每次是在错误中学到很多,所以沈君烈说刘邦虽不读书,一生学问全在错误中得力。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wàng。”日胜反而灭亡,就是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就是一套僵化的战略。日败反而称王,就是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⑤“在错误中学习”当然不限于政治人物,古语早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不费纸学不好字,不费人也学不好医术。所有的“巧术”都是从“笨功夫”来的。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任何巧妙的境地,只要不怕反复的错误练习,便能达到。古谚又说:“习伏众神”,不断从错误中学习,便能征服一切神巧。

⑥“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4.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wàng。()

15.第③段“幡然改图”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16.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恰当的一項,填在第⑥段的横线上(2分)

A.不但……反而

B.虽然……但是

C.不是……而是

D.即使……也

17.本文论证思路清晰,首先通过②③两段的

事例对比,明确在错误中学习的重要意义,进而又在第⑤段进一步阐述道理,从而更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论点:

。(8分)

18.下列诗句与本文阐述的观点相近的一项是(3分)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知耻后勇幡然悟,一改往昔立志新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案】

14.王(2分)

15.刘邦很快彻底地改变原有的错误做法(3分)

16. A(2分)

17.项羽百战百胜,却不知在错误中学习而兵败身亡(2分) 刘邦处处在错误中学习而最终成功(2分)各行各业都应在错误中学习(所有的“巧述”都是从“笨功夫”来的)(2分)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2分)

18. C(3分)

【解析】

14.结合上下文可知,这里的“王”指的是“称王”。

15.本道题主要考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可知刘邦遇到错误就会立即改正。

16.不但……反而表示递进关系。

17.首先是概括②③论据的内容,按照人物+事件+结果的形式概括。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很快可以筛选出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所在的位置。

18.本文的论点是: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结合四个选项可知,只有C选项是吻合题意的,从“知耻后勇”“一改往昔”可知。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0分)

大宝

魏炜

①老孙有一儿一女,同一年,两个孩子都成家了。

②结婚后就要生孩子。老孙叫过女儿说:我们年纪都大了,没办法一块儿看俩。你哥的甭说了,我们肯定得看着。你的孩子,自己想办法吧。女儿点点头,没说啥。

③两个孩子相继出生,没差一个月,都是男孩儿。老孙乐得脸上开了花。他给孙子起名叫大宝。想让外孙叫二宝。女儿淡淡地说:我家孩子不是宝,我们也不叫宝。果真没叫宝,叫晓晓。

④女儿把婆婆接来,照看孩子。孩子三岁,上幼儿园了,婆婆着急忙慌地回乡下,跟公公团聚去了。女儿和女婿只好自己带着孩子。

⑤有一天,老孙带大宝到小区的中心广场上去玩,见几个孩子正蹲在一个角落里看着什么。大宝也要去看。老孙拉住他:“蚂蚁打架,有啥好看?”听到他们说话,晓晓抬起头看到他们,叫了一声“姥爷”,接着看地上。老孙说:晓晓,姥爷带你去中心广场玩吧。晓晓说:我们看蚂蚁搬虫子呢!老孙嘟哝了一句:闲的!

⑥大宝小声问他:爷爷,蚂蚁怎么把那么大的虫子搬进小窝里呀?老孙说:搬不进去。就是搬到窝门口,蚂蚁们都出来吃,把虫子吃完就得啦。大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哦。

⑦上了学,大宝跟晓晓分在一个班。

⑧快到暑假的时候,大宝回来说,学校组织游学呢,有愿意去的报名。老孙问他:上哪儿啊?大宝说:景德镇。老孙从鼻孔里冷哼了一声:一个做瓷器的地方,有啥好游好学的。他指着碗柜里的碗,还有茶几上的茶杯,说道:就这些东西,左看右看能看出花儿来?大宝

没说啥。

⑨转天碰到女儿,老孙说:我看晓晓也挺听话的,不成暑假就放我们那儿吧。女儿说:我们都给他安排好了,一个游学,一个夏令营。老孙没再说啥。

⑩有一天,老孙吃完晚饭出去遛弯儿,看到一辆消防车呼啸着往小区里开去,他赶着去看热闹。到了地方,却发现是女儿家那个门洞,心就一下子揪起来。却见两个消防员从楼里出来,后面跟着晓晓。消防员教育他:以后要注意安全啊。晓晓说:我记住了。

○11老孙忙着问:晓晓,怎么回事啊?晓晓说:我做油焖大虾,火开得太旺了,油也太热了,往里一倒虾,油扑出来了,着了。老孙急了:怎么着了!晓晓说:我用灭火器把火扑灭了。是邻居阿姨报的警。老孙训斥他:你说你,这么小的孩子,做什么油焖大虾呀!嘴巴就那么馋吗?晓晓说:下回我关小点儿火,让油温低点儿就没事了。

○12初二那年寒假,晓晓要到外地去看他爷爷奶奶。大宝听说了,就回来对老孙说:我也想跟他一块儿去。老孙一撇嘴说:那穷山沟有啥可去的,那边还没暖气,屋里没有外头暖和,跟冰窖似的。一出了太阳,好多人都跑出来晒太阳呢。大宝吓得一哆嗦,似乎真被冻到了。

○13老孙找到女儿:你们真让他一个人回老家?女儿说:我们又没假,只能让他一个人回去。老孙说:我们给你看着他吧。晓晓倒笑了:姥爷你可真逗。我都多大了,还用你们看着?我爷爷奶奶想我了,我得去看看他们。都说江南风景好,我也得去欣赏欣赏啊。

○14转过年来就是中考,晓晓考上了重点中学的重点班。后来老孙才听说,晓晓已经在报刊上发表了十几篇作文,还有一篇获得了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二等奖,题目是啥《山里的年》,这都是能加分的。大宝连高中的分数线都没够上,只能在技校和复读中选一个。他爸妈气得要死,可他还抱着手机玩呢。

○15老孙也是,叫过大宝来:晓晓参加作文比赛获了奖,能给他加分啊,你怎么就不参加呢?参加了,兴许还能获个奖呢。大宝百无聊赖地说:那么点破事儿写来写去,多没意思啊!

○16老孙被噎住了,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19.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项。填在第○15段的横线上(2分)

A.付之一叹

B.气不打一处来

C.恨铁不成钢

D.有苦说不出

20.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列两道题目(8分)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4分)

○10○11两段只讲述了(2)本文主要围绕“晓晓“与“大宝”的成长经历

....展开故事情节,但

晓晓的故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4分)

21.文章第⑤、⑧、○12画线句内容相似,且反复出出现,请分析其用意。(3分)

22.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能对孩子过于溺爱

B.做长辈不能重男轻女

C.要懂得尊重每个孩子

D.环境会影响孩子成长

23.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答案】

19. C(2分)

20.(1)①不屑(1分) ②晓晓参加游学、夏令营等活动、大宝也想去学(1分)

③嫌弃(1分)④晓晓考入重点中学,大宝投考上高中(1分)

(2) ①从晓晓独自处理着火事件表现了晓晓的独立与成长(2分)

②在情节上发生转变,为下文晓晓独自出门去外地这件事作铺垫(2分)

21.这几句话从肖像、语言描写中生动表现出老孙对晓晓参加各类活动的不屑,强调了老孙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负面影响。(3分)

22. D(3 分) A(1 分)

23.结尾处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老孙被大宝和他如出一辙的话语所震惊的表现,强调了他的言行给孙子造成的负面影响。结尾处的留白,给了读者反思的空案间,颇有讽刺意味地写出了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大意义。(4分)

【解析】

19.结合上下文可知,老孙看到外孙晓晓获奖无数,再看看自己的孙子大宝学业很差,内心感到失落不平衡,所以这里用恨铁不成钢吻合上下文的语境。

20.本道题目主要考查事件的概括和人物的内心反应,需要结合上下文去筛选关键字词进行归纳。根据⑤段划线句老孙嘟囔的那一句可以看出他的不屑和不耐烦。依据第11段老孙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可知老孙对于晓晓去外地是持一种嫌弃的心态。

21.这几段主要是围绕老孙的肖像描写喝语言描写展开,针对不同的事情老孙表现出来的具体反应。生动表现出老孙对晓晓参加各类活动的不屑,强调了老孙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22.结合本文老孙孙子喝外孙不同的成长环境喝最终不同的结局可以看出,成长环境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23.主要考查结尾段的作用,通过老孙的神态描写,可以看出老孙面对最终的结局是欲言又止,是无可奈何,其实内心深处也是有一丝丝后悔自责的心理的,深刻地明白自己的言行给自己的孙子大宝带来的深刻影响,并没有直接交代老孙的真实内心,只是从外在神态上让我们去体会老孙的内心世界。

三、综合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应题目。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

成就。某校计划开展名著阅读活动。

(一)经典人物认识(4分)

A B C D

24.请准确填写四幅阳中与名著相对应的人物

A. B. C. D. (二)经典作品传情(2分)

25.当你参观了2050/2500生活馆之后,体验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科技。这感受就像。

A.刘姥姥初进大观园!

B.孙悟空来到水帘洞!

C.刘备闻“隆中对”!

D.宋公明初次上梁山!(三)经典价值探索(4分)

26.某班学生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讨论(水游传》的文学价值。请从他们的讨论中概括出两点。①

(四)经典作品推广(2分)

27.为了让名著更好地走向学生,网络上大家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合适的两项是()()

A.社区开展阅读经典的活动

B.学校创立名著阅读的社团

C.聘请各类专家来校作讲座

D.电视台播放名著改编影视

E.各书店低价出售热销作品

【答案】

24. A关羽(1分) B孙悟空(1分) C鲁智深(1分) D贾宝玉(1分)

25. A(2分)

26. (1) 《水浒传》中人物形象众多,但不重复,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2)《水浒传》中人物的语言个性鲜明,极具特色

(3)能够把人物的传奇性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结合得很好

(4)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和凸显人物性格

(5)把群像放在故事情节中,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现

(6)群体形象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写出以上一点得2分)

27.C(1分) E(1 分)

【解析】

24.通过外在的神态和经典的服饰动作就清晰地看出具体对应的人物。

25. 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的人来到陌生新奇的花花世界。既可用来揶揄那些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也可用作自谦或者自嘲。

26.结合题干可知,让我们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塑造的方法)去探讨文学价值。所以可以从人物塑造的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角度进行分析。

27.目的是为了让名著更好地走向学生,所以需要选择和学生紧密度不高的选项或者不利的选项。

四、作文(60分)

28. 题目:我给记忆命名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答案】暂无范文

【解析】本次考查的作文题目和知名作家席慕容的新作《我给记忆命名》不期而遇了,可见命题人应该是借鉴席慕容先生的这本新作来命题的,显得新颖,贴近生活实际。

首先我们要把控好主语“我”,是“我”给自己的回忆或者曾经美好的瞬间命名,所以一定要截选一个或多个美好的瞬间或者令你刻骨铭心的瞬间进行情景再现,具体交代事情的经过,侧重事情叙述完之后中心的表述喝再现。

记忆,走过似水年华,为过去命名;记忆,面对似锦前程,为未来铺路。记忆,如此之美,美的可以让我们为之粉身碎骨,美的可以让我们忘乎所以,乐此不彼。侧重记忆带给我们的感悟,明白了什么道理,体会到了什么生活的真谛,或者对我们未来的指引作用。

2020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市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6题。 2.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3.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 ㈠默写(16分) 1.清晨入古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青山横北郭,。李白《送友人》 3.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 4.其必曰:“,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5.纪录片《航拍中国》有一组镜头展现了祖国秋季的绚丽色彩,我们可用白朴《天净沙秋》中的句子“,”为画面配字幕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橘逾淮为枳(节选)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公输(节选)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6.两段选文都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橘逾淮为枳》选自《》,《公输》选自诸子百家中家的经典著作。(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好句子。(3分) 齐人固善盗乎? 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体现了楚王是个善于纳谏、知错能改的人。。 B.【乙】文突出公输盘是个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 C.晏子的辩驳义正辞严、墨子的说理诙谐幽默。 D.言辞交锋后,晏子使对方理屈,墨子令对方折服。 9.选文通过对话,表现出晏子和墨子都具有和的特点。(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刘弇遇东坡 刘伟明弇①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互问爵里②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曰:“不意乃见所畏③。”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④谈而去。【注】①刘伟明弇(yǎn):弇是刘伟明的字。②爵里:爵,爵位;里,故乡。③不意乃见所畏: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④剧:痛快。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⑴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⑵自谓名.不下人() 11.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B.(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C.(伟明)于是又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D.(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12.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刘弇“遽对曰:‘庐陵刘弇’”的目的是“”而东坡则回避答爵里只答“罪人东坡”,原因是,,最终东坡以“”的举动,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5分)

2016年嘉定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6年嘉定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6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饯塘湖春行》) 3.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蝶恋花》) 4.当年万里觅封侯,_______________。(《诉衷情》) 5.______________,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二)阅读下句,完成第6-7题(4分〉 【甲】酒酣胸胆尚开张,鬂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 【乙】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丙】了却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6.以上作品都属于___ __(体裁)(2分) 7.下列对以上作品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都反映了作者的壮志未酬的悲愤。 B.都表现出作者对前途无望的悲观。 C.都以鬓发的渐白衬托内心的悲叹。 D.都应以深沉、悲壮的情感来朗读。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9題(9分) 【甲】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 【乙】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丙】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 8.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积累表。(6分) 文学常识词语解释句子翻译 《小石潭记》作者()群响毕绝. 绝:________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译句: 9.下列对以上作品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段改为“为人五,窗八,篛,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表达效果更好。 B.乙段“撤屏视之,一人、一桌、—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而已”二字可以删去。 C.丙段交代了和作者一同游小石潭的还有哪些人,这是古人写游记作品常用的一种格式。 D.三个选段都以“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来赞颂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1分)

2018届上海市静安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精校打印版】

静安区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在答题纸上完成) 2018年1月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去年今日此门中,。(《题都城南庄》) 2. ,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3.衣带渐宽终不悔,。(《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4.复行数十步,。(《桃花源记》) 5. ,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6.“万籁此俱寂”的“此”指(2分)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写景使人感到古寺之静穆。 B.颔联描写了禅房的美妙幽寂。 C.颈联以鸟儿之乐反衬诗人之苦。 D.尾联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的幽静。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捕蛇者说(节选) 柳宗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8.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柳宗元的文章《》、《》。(2分) 9.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君将哀而生之乎?

2016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2016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撷取(xi) 馈赠(ku) 谆谆教导(zhūn) 恪尽职守(k) B.默契(q) 迤逦(lǐ) 戛然而止(ji) 如法炮制(po) C.缄默(jiān) 戏谑(n) 浑身解数(xi) 苦心孤诣(y) D.喷薄(b) 阔绰(chu) 鲜为人知(xiǎn) 鳞次栉比(zh)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热忱娇健险象环生一泻千里 B.阴霾羁绊持之以恒兴高采烈 C.拂晓沉湎妇儒皆知锐不可当 D.曙光桑梓因地治宜迫不及待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非友好关系是双方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B.在读书汇报会上,李文同学引经据典,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C.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D.韩文佳同学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民阅读推广活

动中脱颖而出,进入全国35强。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型文化传承节目《中国成语大会》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股追捧传统文化的热潮。 B.我市以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作为环保目标,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存我们赖以生活的共同家园。 C.调查结果显示,近90%左右使用过空中无线网络服务的乘客愿意牺牲舒适的座位,来换取无线网络服务。 D.《新华字典》自1953年起,历经10余次大规模上百名专家学者的修订,成为迄今为止世界出版史上发行量最高的字典。 5.对下面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杂诗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释】著:吹拂 A.前两句描写了春天芳草萋萋、风吹麦苗、绿柳拂堤的景象。 B.三四句的意思是同样有家归不得,杜鹃你还是不要再啼叫了。 C.这首七言诗的朗读节奏均为二二三式,句式整齐划一,从而加强了诗歌的韵味。

上海市浦东新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默写 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 。(《行路难(其一)》) 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露从今夜白,______ 。(《月夜忆舍弟》) ______ ,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醉翁亭记》)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中“婵娟”在这里指的是______ 。 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丙辰”指天干地支纪年法的丙辰年。 B.“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词的下片由月写到人,由抱怨圆月到理解月圆,由月圆月缺的自然规律到悲欢离合的人生规律,表现了词人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的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和智慧。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1.0分)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讲解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 1.默写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2)锦相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浮云游子意,落曰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4)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淸照《如梦令》)(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 【解答】答案:(1)明灭可见 (2)千骑卷平冈(重点字:冈) (3)浮云游子意 (4)却道海棠依旧 (5)种豆南山下 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 遮,人去也!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关汉卿。 (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D A.“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考点】EI:送别离别诗. 【分析】这首小令描写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送别后,情人在女主人公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这更使她肝肠寸断.在艺术手法上通过层层设障委婉细腻的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要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熟记名篇及作者.这是元代伟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小令. (2)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熟悉文章表达的中心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感情,逐一辨析选择,这首小令描写

2016浦东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浦东新区2016年度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2015-12 (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在答题纸上完成) 考生注意: 1、本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风劲角弓鸣,。(《观猎》) 2、,此日中流自在行。(观书有感(其二)》) 3、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4、,学而不思则殆。(《孔孟论学》) 5、青山绿水,。(《天净沙·秋》)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4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6、“梁州”和“天山”都代指。(2分)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觅封侯”写出了诗人当年建功立业的抱负。 B、“尘暗旧貂裘”流露出诗人消极颓废的情绪。 C、“胡未灭”三句写出诗人悲愤、不甘等复杂感情。 D、这首词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慷慨和悲壮。 (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8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8、完成下列基础题。(5分) ①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的作者是;乙文选自《》一文。(2分) ②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作者“处江湖之远”不忧其民; B、乙文作者“以物喜,以己悲”。 C、甲乙两文的作者都以百姓之乐为乐; D、两段选文中加点词“归”的意思相同。 (四)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2分)

上海市松江区2019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李商隐《无题》中,运用谐音、比喻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态度的诗句是: ,。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9题(12分) (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甲文的作者是(朝代)的马致远,乙文的作者是清朝的。(2分)

.李广被俘后最终又得以脱险,主要得益于他所采取的三大措施:(1)、 (2)抢到好马、(3)。(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3分) A.选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方法表现人物形象。 B.选文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动词,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选文歌颂了李广的机智勇敢,同时反衬了匈奴的软弱无能。 D.选文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单于对人才的珍惜和重视。 二、现代文阅读(共3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9分) 眼光与见识 ①“三顾茅庐”,这个渴求人才的故事早已尽人皆知,它所潜藏的人生智慧与处世哲理也值得深味。比如,刘备为什么要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又何以能对天下形势作出那样环环相扣的精当分析,并提出极富远见的应对战略? ②显而易见,前者体现的是眼光,后者说明的是见识。细细想来,蜀国的崛起与发展,不就正是由这眼光和见识的完美结合而促成的么?正因为刘备有识才的眼光,才会放下身段,无比虔诚地恳请诸葛亮出山。也正由于诸葛亮有高卓的见识,才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

2014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2. ,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 3.谈笑有鸿儒,。(《陋室铭》) 4. ,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5.向来枉费推移力,。(《观书有感(其二)》)(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练6-7题(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2分) 7.“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2分)(三)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8-9题(8分) 【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8.甲文选自课文《》;乙文选自《论语》,它是家经典。(2分) 9.甲文与乙文第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6分) 答: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释】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②纸鸢:风筝。 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划线句。(2分)

上海市2016闵行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2016闵行初三语文一模试卷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看沙鸥舞再三,。(《水仙子·咏江南》) 2. ,千里暮云平。(《观猎》) 3. ,艨艟巨舰一毛轻。(《观书有感》) 4.譬如平地,,进,吾往也。(《孔孟论学》) 5. ,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第6——7题(4分)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这两首词的作者分别是、。(2分) 7.下面对这两首词的比较,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词分别用班超、苏秦与陈亮的典故,表达了抗击外侵的雄心。 B.“尘暗旧貂裘”与“醉里挑灯看剑”都暗示了报国无门的无奈。 C.两首词都先回忆往事继而直抒胸臆,现实与理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D.“身老沧洲”和“可怜白发生”都彰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忧愤。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8——9题(8分)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8.解释文中的加点词。(2分) 最是不济.事: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老吏史苦之

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含标准答案)A卷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A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月上柳梢头,。(《生查子·元夕》) 2.,决眦入归鸟。(《望岳》) 3.,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4.一鼓作气,,三而竭(《曹刿论战》) 5.,盖以诱敌。(《狼》)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对诗中“悦”和“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悦服空灵 B.悦耳空明 C.愉悦空明 D.愉悦空灵 7.诗人借禅院幽深静穆的环境氛围,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8.上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作家(人名)(2分) 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10.下列对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过早成才,后劲不足。 B. 过于骄傲,江郎才尽。 C. 乡人追捧,金钱利诱。 D. 父不使学,止步不前。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永州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②湘水,中济③,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柳宗元《哀溺文》)【注】①氓:民,百姓。②绝:横渡。③济:渡至中途。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何不去.之() (2)有顷,益.怠()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是最善于游泳的,今天为什么落在后面? B.你游泳是最好的,今天怎么落在后面了呢? C.你游泳是最好的,今天为什么落在后面? D.你是最善于游泳的,今天怎么落在后面了呢? 13.“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4.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要惜金如命 B.不要学会变通 C.不要被钱所累 D.要珍惜生命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 答案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2014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2. ,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 3.谈笑有鸿儒,。(《陋室铭》) 4. ,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5.向来枉费推移力,。(《观书有感(其二)》)(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练6-7题(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2分)

7.“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__________。(2分) (三)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8-9题(8分) 【甲】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8.甲文选自课文《_________》;乙文选自《论语》,它是_______家经典。(2分) 9.甲文与乙文第_____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6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

2016年普陀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6年普陀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6年普陀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39分) (一)默写(15分) 1、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秋》) 2、,匹马戍梁州。(《诉衷情》) 3、月上柳梢头,。(《生查子·元夕》) 4、政通人和,。(《岳阳楼记》) 5、,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6-7题(4分) 四块玉·别情 元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6、“绝”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自送别,心难舍”体现送别时心中难舍。 B、“一点相思”特别强调相思之情并不多。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别离之味。 D、这首小令以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 黄生借书说(节选)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8、《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朝的____________。(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表述了“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观点。 B、作者感叹“可惜”是因为在那段少时岁月,借书读反而促使自己认真读书。 C、“若不相类”体现了“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确是不一样的。 D、“固”解释为“本来”,表明“幸”与“不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2017年上海杨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7年杨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 (一)默写(15分) 1、昨夜江边春水生,。(《观书有感(其二)》) 2、,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3、,雪尽马蹄轻。(《观猎》) 4、六十而耳顺,,。(《孔孟论学》)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6-7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词中的“卷”字,既写出了出猎场面的,更表现了出猎者的精神面貌。(2分) 7、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本词开篇“聊”“狂”两字,虽隐有怨愤之情,但更多见作者豪迈气概。 B.本词中词人以孙权、冯唐自比,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C. 本词结句卒章显志,传神描绘了作者驰骋于沙场,为国杀敌的英雄形象。 D. 本词表面写的是一次秋猎,实则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志向和豪迈气概。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 黔之驴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②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本文作者是代著名文学家。(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交代了黔之驴的由来及虎初见驴时的反应。 B.第②段描绘了虎惧驴、察驴、戏驴、吃驴的经过。 C.标题直指写作意图,讽刺了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本文启示我们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必将陷入困境。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孙子荆与王武子 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201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年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6题。 2.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3.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 2.草枯鹰眼疾,。(王维《观猎》) 3.狼不敢前,。(蒲松龄《狼》) 4. ,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5.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7题(4分) 送友人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黄鹤楼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两首诗都写到愁情:《送友人》写送别友人的愁情,《黄鹤楼》写的愁情。(2分) 7.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万里”“千载”都有悠远之意。 B.“故人”“昔人”都指曾经的老朋友。 C.“青山”“晴川”都写了山色秀美之景。 D.“浮云”“白云”都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8.本文作者是(人名)。(2分) 9.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稍稍宾客其父

2016年虹口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2016年虹口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7題。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满面尘灰烟火色,。(《卖炭翁》) 2.,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3.不见去年人,。(《生查子·元夕》) 4.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5. ,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尾联中“长精神”的“长”意思是(2分) 7.对诗中画线句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2分) A.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迅速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B.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豪迈胸襟。 C.暗示事物在迅速发展,相信未来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D.“沉舟”“病树”和“千帆”“万木”对比,表达诗人哀伤自己的情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9题(9分) 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8.完成下列基础题:(6分)

上海市九年级上学期学情检测语文试卷

上海市九年级上学期学情检测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7八下·腾冲期中)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和所有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污秽(huì)深恶痛疾(wù)迁徙粗制滥造 B . 禁锢(gù)千山万壑(hè)睥睨藏污纳诟 C . 炽热(zhì)广袤无垠(mào)酷肖浑浑噩噩 D . 皲裂(jūn)抑扬顿挫(cuò)馈赠正襟危座 2. (2分)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循规蹈矩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B .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C .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D . 做学问要有耐心,一天天地钻研,一天天地积累,才会有豁然贯通的那一天。 3. (2分) (2017八下·江永期中) 下列句子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解放前,爷爷当长工,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狗窝猪棚。 B . 入夜,亮化扩建后的人民路华灯齐放,流光溢彩。 C . 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老师精心设计教案,真可谓煞费苦心。 D . 我们对别人成功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4. (2分)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对吗? B . “天啊!”小女孩说,“这儿怎么这么脏!” C .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D . 隔着窗子你可以看到铺着白桌布的餐桌、燃烧着的蜡烛、晚餐…… 二、其他 (共1题;共3分) 5. (3分)(2016·淮安模拟) 下面这段文字中各句均有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可以修改标点,可以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 ①在周恩来纪念馆前,淮安实验学校的少先队员举办了“幸福童年”。②少先队员代表讲述了周总理勤奋学习,立志报国的感人故事。③下午,少先队员们来到城市规划馆,既了解家乡发展的宏图,又感受淮安不断发展的蓬勃生机。 修改①:________ 修改②:________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2016分钟)150分,考试时 间100(满分份)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 )(《雨晴》。1、蜂蝶纷纷过墙去, 《观沧海》)(,若出其里。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劳其筋骨……(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过零丁洋》!4、人生自古谁无死, )(《桃花源记》,落英缤纷……5、 分)题(4(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 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2 和。6、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 2分)、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7 .“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A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B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C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D 9分)—10题((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2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38、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太医以王命聚之 10、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分)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1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B.第○2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C.第○3段讲述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D.第○(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①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灭烛就寝,③ 忽碗碟砉②然有声。余问故,阍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嗟!.1 / 6 良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耳者不少矣。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③④徐而思之, 阍:守门的人。④良:很(注)①邮馆:驿站的客舍。②砉:象声词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11 老虫())(2)鼠何名(1)不胜惊错(.. 4分)、“余惊错欲走”是因为。(12

2016黄浦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2016黄浦语文初三一模试卷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016 年1 月13 日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草枯鹰眼疾,。(《观猎》) 2、,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3、八百里分麾下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山水之乐,。(《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6——7题。(4分)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是指(人名)。(2分) 7、下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揭示的哲理最相似的一项是(2分)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C、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人新人赶旧人。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 孔孟论学(节选)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8、选文作者孟子是时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3分) 10、孟子所说的关于奕秋的故事,意在告诫齐宣王:。后来从以上节选部分还延伸出以个成语:(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2分)

上海市黄浦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上海市黄浦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39分) 1.(15分)默写 (1)草枯鹰眼疾,。(《观猎》) (2),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3)八百里分麾下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山水之乐,。(《醉翁亭记》) 三、标题 2.(4分)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是指(人名)。 (2)下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揭示的哲理最相似的一项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C、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人新人赶旧人。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3.(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孟论学(节选)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1)选文作者孟子是时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孟子所说的关于奕秋的故事,意在告诫齐宣王:。后来从以上节选部分还延伸出以个成语:。 4.(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管仲束缚①,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②封人③而乞食。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④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⑤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⑥,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①束缚:被捆绑。②绮乌:城邑名。③封人:防守边疆的人员。④适幸:恰好侥幸。⑤且:将。⑥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任命有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自鲁之.齐乌封人跪而食.之 (2)对句中划线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假如)恰好齐国侥幸没有灭亡,反而大有用途。 B.(假如)恰好你到齐国幸免一死,并且可以被利用。 C.(假如)恰好齐国侥幸没有灭亡,并且可以被利用。 D.(假如)你到齐国幸免一死,并且被齐国任用。 (3)结合上下文,封人暗地里问管仲“将何以报我”,可见他是个的人;而管仲用“我何以报”来回答封人,表现他的美德。 二、现代文(40分) 5.(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数据时代”的小数据 ①当下,“大数据”是个时髦词,一会用大数据分析这个,一会用大数据建构那个。似乎大 数据无所不能。其实大数据就是一个大到用现有的技术无法处理的数据库,真正能够分析大数据的,一定是专业领域的大师,而非寻常众生。我感兴趣的倒是另外一个有趣的概念,那就是“大数据时代”的小数据。 ②小数据就是个体化的数据,是我们每个个体的数字化信息。比如我天天都喝,突然,有 天喝完酒了胃疼,那么这天和之前的每一天有何不同?原来,这天喝的酒是个新牌子,可能这就是导致胃疼的原因。这就是我生活中的“小数据”,它没有大数据那样浩瀚繁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