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民俗风物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莆田清明节习俗多做“清明龟”踏青看莆仙戏莆田清明节习俗多做“清明龟”踏青看莆仙戏来源:东南网 2013年04月07日09:41>>>点击进入莆田频道体验更多精彩清明龟东南网莆田4月3日讯(本网记者陈艳艳)大家知道莆田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吗?在民间,莆田人家有到郊外春游的习俗,叫“踏青”。
同时,带上“清明龟”和“卷”,以及饭、菜、香烛、银纸上山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悼念。
回来时,带回一小束青枝绿叶。
由于清明节多逢下雨,百姓可在清明前后各3天去扫墓,因此还有“清明前三日、清明后三日”之说。
除了清明节祭墓,莆仙地区冬至也是主要祭墓日。
莆田清明时节吃什么?做“清明龟”和“卷”莆田人家每于清明节做“清明龟”和“卷”为扫墓的祭品。
“清明龟”是莆仙一带最具特色的节果,皮是用糯米和清明草磨粉拌和温水制成,以红绿豆或地瓜干加糖煮熟为团馅,然后用龟形木质模印制做成龟状,放入蒸笼蒸熟。
古人说龟与凤、龙、麟合称四灵,故“清明龟”寓有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
“卷”也是用面粉加工成约三寸长的长方形面块,当中压一条小线,蒸熟后这条小线会自动展开恰似书卷的形状,上面印着“红花”,预祝一家红火,子孙好学上进。
带祭品扫墓修剪墓围的野草莆田清明时节干什么?带祭品扫墓到郊外春游清明节早晨,莆田人家携带祭品上山扫墓。
到了墓上,除以祭品对着墓牌(祖先)“呼神”致祭外,还要修剪墓围的野草,疏通墓周的水沟,并在“墓龟”上培新土,放着一叠纸钱,用小石头压住,以示此墓的后裔已来祭扫过,故扫墓有慎终追远之意。
孩子们则帮着大人烧纸钱,风卷纸灰乱飞,真是“纸灰化作白蝴蝶”,逗得孩子们拍手嘻笑。
祭扫毕,折下一丛松柏叶带回来,以示枝荣叶茂,一家顺意,子孙昌盛。
《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贵家巨室争先出郊,谓之探春。
城中士女浓妆艳饰,金翠琛璃,接踵联肩,翩翩游赏。
吴惟信的诗中也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之句。
这说明了古代清明节人们还有“探春”、“寻春”即踏青的活动。
莆仙之习俗——做牙“做牙”,华夏悠久的传统节日。
农历二月初二是“头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是“尾牙”、农历每个月的初二,十六是二次“普通牙”。
“做牙”是盛行于闽台一带的一个特殊节日。
这一天最重要的是要祭拜土地公(就是福德正神),让土地公“打牙祭”。
“头牙”只是一年当中很多牙中的一个,期间还有“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以及每个月的初二,十六的二次“普通牙”。
不管是“头牙”“尾牙”或是“普通牙”,在福建莆田,如果那天家中有请手艺师傅上门做工,那晚上一定要做大餐宴请人家(如今主人上班忙没时间就用红包代替)。
当然一年当中最隆重的算是做“头牙”与“尾牙”了(不但要祭拜土地公还要做好大餐全家聚拢一起)。
莆田民间就有;“二月二,龙抬头,打牙祭,大聚餐”之说!这一天,本地的妇女们傍晚都会准备各种各样的供品去供奉神明“土地公”。
一般多见的是用猪肉、白粿、豆腐干和水果、糕饼、米酒等。
而且很多企业也不另外。
在莆田,百分八十以上的公司企业(特别是台商企业与当地私人企业)在建厂之时,都会在自己的厂里建一所土地公庙。
在“做牙”的这一天,公司老板或自己或叫员工在自家的庙中,备好牲醴、祭品、点上香烛、金纸、贡银、最后燃放爆竹,祭拜时口念“通词”,祈求土地爷赐福,公司日后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态度是非常虔诚。
当然以上说是平时每月二次做的“普通牙”。
如果遇到“头牙”或“尾牙”,一些公司大方的会摆出丰盛的酒菜宴请员工们,以慰劳他们平日的辛苦。
一般来说每个职员们“吃头牙”时心情都很好,因为代表着一年新的工作又要开始,自己已经得到公司的肯定与留任。
而“吃尾牙”,很多人则是提心掉胆愁绪满面,怕是吃了这餐饭之后,过年了老板就把你解雇了。
商界就有句俗谚:“吃头牙粘嘴须,吃尾牙面忧忧”。
而那些开店的商家们,由于自己的店面前一般没有土地公庙。
他们就直接在店面口,备好供品,焚香祭拜。
商家祭拜是以地基为主(房舍衔在地上的地神)。
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心诚,土地公一样也会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下面出现。
莆田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莆田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莆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代表着福建的民俗文化,该地区的信俗和民俗文化中,保存着许多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历史沉淀,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1. 莆田木偶戏莆田木偶戏,源于明代,有500多年的历史。
莆田木偶戏的演出形式独特,擅长运用音乐、武术、舞蹈等元素,加上幽默风趣、讽刺、夸张、搞笑等表演手法,收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莆田木偶戏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剧目,如《赵明诚》、《寻梅》等,取材自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寓意深远。
近年来,莆田木偶戏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2. 莆田棕编莆田棕编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莆田的独特文化代表之一。
在莆田的民间生产和生活中,棕编制的物品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如篮子、席子、草帽等。
莆田的棕编技艺独具匠心,结构严谨、外形美观、工艺精湛。
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3. 莆田刺绣莆田刺绣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术,最早流传于闽南地区。
莆田刺绣以其细密精湛的工艺,被誉为“天下绣品之冠”。
莆田刺绣体现了莆田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它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莆田刺绣图案以自然界为主题,表现了对人性、人情和生命的感悟和阐扬,深受人们喜爱。
4. 莆田秧歌莆田秧歌是一种流传于莆田地区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代。
莆田秧歌跳起来自由、活泼,舞姿雄健且豪放,极具地方特色。
在秧歌舞中,舞者们要高举双手,扭曲身体、弹腿、跳跃、扭腰以及踏步,舞姿生动而富有节奏感。
莆田秧歌不仅在本地深受欢迎,还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代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莆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特色,代表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通过加强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激发人们保存非遗文化的积极性,同时也帮助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莆仙红团申遗成功!这个从小吃到大的食物你了解多少?红团,是一种莆仙特有的小吃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红色的团子充满新年气息莆仙人过年少不了它但是今天小编却要向大家重新介绍一下这“位”刚刚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成员——红团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有关规定,经研究,同意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专家评审后提出的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37项),现予以公布。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美丽莆田作出积极贡献。
莆田市人民政府2018年3月13日附件: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点击图片可放大)hong红tuan团家乡的味道红团是莆仙最有特色的传统喜庆节日食品。
“红团”,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过年时家家必做。
它不仅美味可口,也可渲染节日气氛,更多用于祭祀,是儿时的记忆,也是血液里流淌的家乡的味道。
早在宋朝时期,浦江吴氏《中馈录·甜食》中所记煮沙团方:“沙团入赤豆或绿豆煮成一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成或滚汤内煮,亦可”。
这种用糯米包裹豆馅煮熟食用的沙团,大概就是红团的前身了。
仙游人做红团一般在腊月廿七、廿八两日内进行,除了逢年过节,在婚嫁、乔迁等喜庆的日子,红团更是馈赠佳品。
红团,红红火火喜欢吃的点个· END ·。
1 / 1 福建莆仙用箸的生活习俗在莆仙,大都用箸(筷子)进餐。
过去,大多人家都用竹筷子,少数用骨箸,后来逐渐发展到有用木筷、塑料箸、金属箸(如银箸)、一次性快餐箸等。
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系列用箸习俗。
民间婚俗,有的要在出嫁的新娘嫁妆中放入筷子来讨口彩:“快(筷)生贵子!” 在饮食方面,莆仙人用筷的民俗忌讳也特别多。
禁忌用筷子头叩打婴儿和小孩的头部面部等,以防误伤。
如把筷子平放碗口,叫“碗口筷”,宴请宾客时这么做等于在下逐客令。
莆仙沿海渔民饭后也忌把筷放在碗口,而是把手中的筷子在碗上绕了几绕,再放下筷子,说这是怕船搁浅,筷子绕了几绕,表示渔船绕过了暗礁和浅滩,然后停泊就安稳可靠了。
用饭前,把一双筷子直插在饭中俗称“死人筷”,只有在给死者上供品祭拜时才这么做。
使用的筷子一长一短谓之“短命筷”,民间俗信“孕妇若使用长短筷,生下的孩子会跛脚”。
平时忌用筷子敲碗盒。
此谓“讨饭筷”,因乞丐讨饭时常敲碗盆伴有哀求声。
挟菜时,忌汤汁淌滴餐桌,这种情形状如流泪,故称“泪筷”;挟了菜又放下,谓之“半途筷”;挑精拣肥乱翻菜肴俗称“乱筷”。
办丧事进餐时,使用的筷子必须是白色的,如用红色筷则是对死者大不敬,但也有例外,如死者有了五代孙的,用红筷吃丧席,则表示这位老人有福气,俗称“吃福”。
到人家做客用餐,或进饭馆用餐,吃完筷子不宜搁在碗口上,也不用洗碗筷,一般由主人或店主洗。
餐桌上摆放筷子要放在碗的右边,筷子头朝座位,而祭礼时摆筷,则要将筷子头朝神位,忌倒过来放。
莆仙民间还有一忌,那就是什么时候才能动筷。
入坐筵席后,要看坐在首席位上的人什么时候动筷,其它人才能动筷,这也是一种尊老敬贤的做法。
席间,掉落筷子会被视为不吉利,可易换一双,不要俯身去捡。
特别是喜筵或正月餐饭时,不慎碰落了筷子,宜说声“快乐”(与筷落同音)或“快快乐乐”以取回好兆头。
关于箸还有许多传奇故事。
老辈人教育晚辈要团结常用筷子比喻,如“一根筷子容易折,十双筷子难折断”。
莆田节日习俗有什么莆田节日习俗有什么精选莆田民俗是莆田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是莆田人民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洗礼和生活磨练而积累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一种充满智慧和经验,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莆田节日习俗,欢迎阅读。
莆田节日习俗有什么篇1春节是兴化民间最大的节日,远在异乡的亲人大都回乡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节活动为时五天,俗称“五日岁”。
其习俗是:午夜过后,家家燃放鞭炮,叫“开正”。
早家家以线面、“福饭”(干饭)祭祀祖先;祭毕煮线面,每人一碗,寓意“福寿绵长”。
吃线面时第一口不喝面汤,俗语有“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之说。
吃面后,亲邻戚友间互相拜年,主人以红桔、瓜籽、糖果、“寿面”饷客。
是日,人们纷纷到城镇,或到山村游览名胜,叫做游春。
是禁忌日,人们不敢互相串门。
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一月廿九日,倭寇陷城,莆人被杀者众多,至正月初一贼始退,逃难的人们返家收殓遭难亲友,串门的都是吊丧之人,因此,此日就成为不吉利之日,忌往来。
不过凡初一到过的,不犯此忌。
因初一、初二两天闭井门不取水,初三早才祭神开井门汲水。
开店铺的生意人于此日早也鸣炮开门营业。
新嫁女在这天由新郎作陪,回娘家向父母拜年。
在仙游,这天还是“做十”日,祝寿亲友络绎不绝。
祝寿的礼品一般有线面、鸡蛋、炮烛(女的“做十”要加花粉)、布料、鞋帽、中堂等,数量多少有一定的讲究。
晚上做“大岁”。
此俗同源于倭寇窜犯兴化,百姓逃难,没有在家过“岁”,翌年初一回到家里,收葬遇害亲友后,于初四补过“除夕”,俗称做“大岁”。
在仙游则是初五做“大岁”。
初五如同初一,早饭每人一碗面,然后去游春或探访亲友。
古称上元节,俗称元宵节,也是古时民间社鼓的结束日(社鼓自十二月十六日起)。
元宵节是莆田民间一个重大节日,盛况超过春节,且延续的时间相当长(原因是各村的时间不同,最早的初八,最迟的正月廿九日)。
解放前,元宵之夜,所在村的宫社张灯结彩,摆“宴桌”、叠糕果,乡民们抬菩萨偶像行傩。
莆田民间社戏习俗莆田是闻名海内外的戏曲之乡,当地人民群众对古老的剧种莆仙戏情有独钟,数百年来形成了莆仙民间许多独特的戏俗。
所谓戏俗,就是民间演戏规俗和观戏风俗。
其俗繁文缛节,非常复杂,但其内容极其丰富,且极具莆仙地方特色。
如演出规俗有落棚礼、彩棚、净棚咒、弄八仙、跳加冠、弄五福、招财进宝与寒山拾得、状元游街、田相公踏棚等十多种;而观戏风俗也有大年三十看《戏》、请戏、文武棚、棚前约会、戏前杂食等多种。
其中较为独特的有以下几种戏俗。
演出习俗有落棚礼、彩棚、弄八仙、跳加冠、状元游街等习俗。
落棚礼。
旧时在莆仙,凡新组织的戏班,在雇买童伶、招聘后台吹鼓手后,就择个吉日,举行落棚礼。
这一天的深更半夜,全体童伶一律穿上洋布或广东玉长衫,由扮丑、末的提灯前导,扮生、旦的敲着大锣,扮净脚的捧着田公元帅的神龛,到达指定地点请香火。
香火请回后,净脚马上扮作开路将军形象,大放烟雾,散发纸钱,在台上彩棚。
彩棚后由扮生、旦的上台,一进一出,各唱一段莆仙戏曲牌《锦庭芳》,然后对坐谈心,亲切会晤,以增加相互了解,增进彼此感情,互道吉祥如意。
彩棚。
旧时,莆仙戏演出无论日场夜场,都是四出戏,即三个折子戏,一个戏本,俗称一场三折。
戏开始时,必先演彩棚,由鼓手击鼓三通,吹唢呐“知达”二下,司砂锣的“扁扁”敲二下,名曰报鼓,作为预备演出的通知。
当戏班一切准备好了,接着就放鞭炮,锣鼓三通,俗称“三锣鼓”。
在三锣鼓中结合吹唱,唱的曲牌是《思娘家》(亦名扑灯蛾),唱词不用方言,而近官腔。
曲词原有九段,一般只唱三段,只有在唱对台戏文武棚时,为了显示本领,才唱完九段。
继而后台齐念四句大白:盛世江南景,春风昼锦堂。
一枝红芍药,开出满堂红。
每念一句,打锣鼓一通;彩棚毕,接着吹打一段没词曲的上下词,曲文只有罗哩连三字反复吹唱。
据说这是宋人的遗曲,也有人说这是戏神田公元帅的咒语。
唱毕,后台齐喊发彩二字,一个三绺黑须的文老生出场,相传此人物是唐明皇。
他对观众拱手作揖,念了四句定场诗:一篇翰林黄卷,多少礼部文章;琴弹阳春白雪,引动公侯将相。
地方风俗正月初四做大岁岁时,家家户户都有“扫尘”(莆仙俗称“扫巡”)、做年糕、祭神、大年三十夜“围炉”、拜年、闹元宵等风俗。
因为明代倭寇入侵,每年正月初四,家家户户要重新过年,俗称“初四做大岁”,并将年三十晚上称为“做小岁”。
同时正月初二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俗称探亡日。
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互不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
正因为有这段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也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元宵闹春花样多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许多村镇还举行彩灯游行(俗称为“大游灯”)、吃元宵、跳棕轿、总元宵、妈祖元宵。
在莆仙沿海岛屿上,特别是湄洲岛上,有举行妈祖元宵节的风俗。
庙里演奏十音八乐,并邀请道士做醮,在妈祖庙内点“烛山”。
妈祖元宵节延续到正月二十九,以“火化龙”的仪式结束。
因为莆仙各地舞龙的龙灯必须火化,传说不火化龙将成精变为“孽龙”。
清明时节祭祖坟清明节前家家户户要用糯米和“鼠粬草”(清明草)磨成粉蒸制“清明龟”,作为上山扫墓、祭奠的供品。
祭奠回家里,每人带回一束绿叶青枝(柳条或松柏),象征子孙发达,枝荣叶茂。
另也将重阳节和冬至节作为祭墓的日子。
因为重阳节是敬老节,冬至是团圆节。
在这两个节日祭墓,其意在怀念先辈祖宗,盼望合家团圆。
端午佳节连五日端午节又称“五日节”。
最振奋人心的是划龙舟。
歌谣“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划),初六嘴觖觖。
”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框两边插上菖蒲和艾草,以驱邪避毒。
五月初五从山上采摘“午时草”,用午时日晒的水烧煮后沐浴,喝“雄黄酒”,涂“雄黄粉”,以壮身祛病。
端午节这天还有划龙舟活动。
龙舟有两种式样:一种称为“鸡公仔”,意为雄性的龙;一种称为“齐头船”或“剃头刀”,意为雌性的龙。
一年最重头尾牙“做牙”亦称“祭牙”。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是首福,俗称“头牙”。
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福,俗称“尾牙”。
这一节俗,原本是莆仙商家的祭祀方式,后才自修成莆仙民间普通的节俗。
旧时莆仙民间做“尾牙”那天,大、中商家必备酒席邀请同行或本店伙计们。
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莆田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民间音乐(共计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Ⅰ—1黄石惠洋十音荔城区文化馆2Ⅰ—2鼓吹乐仙游县度尾镇政府3Ⅰ—3仙游八乐仙游县文化馆4Ⅰ—4车鼓涵江区车鼓协会5Ⅰ—5文枕琴涵江区文联6Ⅰ—6文十番涵江区文化馆二、民间舞蹈(共计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7Ⅱ—1黄石沟边九鲤舞荔城区文化馆8Ⅱ—2南门棕轿舞城厢区文化馆9Ⅱ—3九莲灯仙游县文化馆三、传统戏剧(共计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0Ⅲ—1莆仙戏莆田市艺术研究所四、曲艺(共计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1Ⅴ—1俚歌梆鼓荔城区文化馆五、民间工艺(共计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2Ⅵ—1文峰宫妈祖供品荔城区文化馆13Ⅵ—2白塘俞氏纸扎涵江区文化馆14Ⅵ—3卢埕李氏斋菜涵江区文化馆15Ⅵ—4刘氏竹雕城厢区文化馆六、民俗(共计1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6Ⅶ—1湄洲妈祖祭典湄洲妈祖祖庙17Ⅶ—2枫亭元宵游灯习俗仙游县枫亭镇政府18Ⅶ—3妈祖回娘家祭事习俗秀屿区妈祖祖祠19Ⅶ—4瑞云祖庙戏神庙会荔城区瑞云祖庙20Ⅶ—5正月初三做寿仙游县文化馆21Ⅶ—6文峰宫妈祖诵经荔城区文化馆22Ⅶ—7延宁宫妈祖蔗塔涵江区延宁宫23Ⅶ—8妈祖金身巡游习俗湄洲妈祖祖庙24Ⅶ—9湄洲女头饰服饰湄洲妈祖祖庙25Ⅶ—10妈祖信众谒祖进香习俗湄洲妈祖祖庙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民间工艺(共计2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 Ⅰ-1 莆田传统木雕莆田市艺术馆2 Ⅰ-2 仙作古典家具仙游县文化馆3 Ⅰ-3 荔城光临龙眼木雕荔城区文化馆4 Ⅰ-4 荔城陈氏工艺雕塑荔城区文化馆5 Ⅰ-5 妈祖宴菜莆田市艺术馆6 Ⅰ-6 梧塘黄氏纸扎涵江区文化馆7 Ⅰ-7 湄洲妈祖祖庙妈祖贡品湄洲妈祖祖庙8 Ⅰ-8 荔城区兴化米粉荔城区文化馆9 Ⅰ-9 黄石浦口宫红桔塔荔城区文化馆10 Ⅰ-10 妈祖平安饼城厢区文化馆11 Ⅰ-11 复茂兴化麻薯城厢区文化馆12 Ⅰ-12 复茂绿豆饼城厢区文化馆13 Ⅰ-13 复茂家乡粽城厢区文化馆14 Ⅰ-14 复茂百年大礼饼城厢区文化馆15 Ⅰ-15 江口吴氏卤面涵江区文化馆16 Ⅰ-16 江口林氏纸扎涵江区文化馆17 Ⅰ-17 新县方糕涵江区文化馆18 Ⅰ-18 涵江霞徐春景斋菜涵江区文化馆19 Ⅰ-19 涵江哆头土笋冻涵江区文化馆20 Ⅰ-20 笏石下郑草编工艺秀屿区文化馆21 Ⅰ-21 笏石下郑竹编工艺秀屿区文化馆22 Ⅰ-22 湄洲鱼饭湄洲妈祖祖庙23 Ⅰ-23 湄洲妈祖平安糕湄洲妈祖祖庙24 Ⅰ-24 湄洲妈祖平安面湄洲妈祖祖庙25 Ⅰ-25 湄洲海蛎吊养湄洲妈祖祖庙26 Ⅰ-26 枫亭糕仙游县文化馆二、民间舞蹈(共计3项)27 Ⅱ-1 枫亭皂隶舞仙游县文化馆28 Ⅱ-2 湄洲棕轿舞湄洲岛管委会29 Ⅱ-3 黄石澄瀛高跷荔城区文化馆三、民间音乐(共计3项)30 Ⅲ-1 大洋干笛子涵江区文化馆31 Ⅲ-2 庄边山歌涵江区文化馆32 Ⅲ-3 枫亭龙鼓诗仙游县文化馆四、传统戏剧(共计1项)33 V-1 莆仙独角戏涵江区文化馆五、传统武术(共计2项)34 VI-1 南少林“三十六宝”传统拳术莆田市艺术馆35 VI-2 涵江戴氏南少林鸣鹤二十八宿涵江区文化馆六、传统习俗(共计25项)36 VⅡ-1 新度祥云殿玉皇信仰习俗荔城区文化馆37 VⅡ-2 文峰天后宫三献礼荔城区文化馆38 VⅡ-3 东汾端午节化龙船城厢区文化馆39 VⅡ-4 涵江洋尾元宵跑廿六涵江区文化馆40 VⅡ-5 秋芦崇圣宫元宵圈灯涵江区文化馆41 VⅡ-6 涵江镇前打铁球涵江区文化馆42 VⅡ-7 东峤凌烟建房“点脊”习俗秀屿区文化馆43 VⅡ-8 北埔凤山寺巡游习俗秀屿区文化馆44 VⅡ-9 湄洲三月二十三禁捕湄洲岛管委会45 VⅡ-10 湄洲提虎蛋习俗湄洲岛管委会46 VⅡ-11 湄洲婴儿满月习俗湄洲岛管委会47 VⅡ-12 湄洲婴儿周岁对晬湄洲岛管委会48 VⅡ-13 湄洲老人生日礼俗湄洲岛管委会49 VⅡ-14 湄洲传统婚礼习俗湄洲岛管委会50 VⅡ-15 湄洲祝寿礼俗湄洲岛管委会51 VⅡ-16 湄洲妈祖祖庙庙会湄洲岛管委会52 VⅡ-17 湄洲新船下水习俗湄洲岛管委会53 VⅡ-18 湄洲脱草鞋习俗湄洲岛管委会54 VⅡ-19 湄洲民间盖房上梁习俗湄洲岛管委会55 VⅡ-20 湄洲男子抬神轿习俗湄洲岛管委会56 VⅡ-21 湄洲民间“换花”习俗湄洲岛管委会57 VⅡ-22 湄洲“出花园”成年礼俗湄洲岛管委会58 VⅡ-23 湄洲民间挂脰习俗湄洲岛管委会59 VⅡ-24 九鲤湖祈梦习俗仙游县文化馆60 VⅡ-25 枫亭留春节仙游县文化馆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信仰(5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保护单位1陈瓒信仰习俗荔城区荔城区城隍庙管委会2三一教信仰莆田市东岩山三一教祖祠3东庄陈靖姑信仰习俗秀屿区秀屿区东庄镇陈靖姑祖庙董事会4平海卫城城隍爷信仰习俗秀屿区平海镇平海城隍庙董事会5江梅妃信仰习俗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委会、浦口宫管委会民间手工技艺(20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保护单位1华昌“金镶玉”“玉镶金”传统技艺莆田市莆田市华昌首饰有限公司2福建华邦明清古典家具传统技艺莆田市福建省华邦经典家具有限公司3莆田林氏车雕传统技艺莆田市荔城爵品工艺制品有限公司4莆田柯氏藤编传统技艺莆田市柯国华藤编工艺所5莆田传统精细木作技艺莆田市莆田市兴化雕塑研究院6莆田传统金银首饰加工技艺秀屿区莆田市湄洲塑画院7莆田传统铜雕技艺秀屿区莆田市湄洲塑画院8方氏家酿枇杷酒工艺城厢区天妃红酒业有限公司9后洋果馔盘盒制作技艺荔城区蒲洋佛像工艺品有限公司10 蒲洋神佛泥塑造像技艺荔城区蒲洋佛像工艺品有限公司11 仙游洋塘木雕手工技艺仙游县仙游龙威工艺品有限公司12 仙游龙威古建木作营造技艺仙游县仙游龙威工艺品有限公司13 仙游纸扎古典工艺仙游县盖尾镇琼林村委会14 仙游社硎季冬白粿制作技艺仙游县社硎乡社硎村委会15 白沙戴氏白粿制作技艺涵江区白沙镇文体服务中心16 “涵兴记”豆腐乳制作工艺涵江区莆田市涵兴食品有限公司17 龙东黄氏线面制作技艺涵江区白沙镇文体服务中心18 黄氏木雕工艺涵江区莆田市丹桂工艺有限公司19 埭头民间泥塑工艺秀屿区秀屿区埭头镇翁厝村委会20 世明古装古典工艺仙游县世明民俗用品行民间舞蹈(2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保护单位1 舞弄九鲤荔城区荔城区镇海办长寿居委会2 沟边傩舞荔城区黄石镇和平沟边村委会民间文学(10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保护单位1 妈祖的传说莆田市莆田市艺术馆2 江梅妃的传说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委会、浦口宫管委会3 田公元帅的传说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委会、浦口宫管委会4 白沙郑樵故事涵江区白沙镇文体服务中心5 沃柄宫故事涵江区白沙镇文体服务中心6 龟山茶的传说城厢区城厢区文化馆7 龙眼的传说城厢区城厢区文化馆8 小五哥传说城厢区城厢区文化馆9 黄濂起义歌城厢区城厢区文化馆10 传统婚事闹访经文仙游县仙游古店闹房经文组民间戏曲(1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保护单位1 木偶戏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委会、浦口宫管委会民间音乐(2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保护单位1 九莲唱莆田市莆田市艺术馆2 古店八乐仙游县郊尾镇古店村方言(1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保护单位1 莆田方言莆田市莆田市艺术馆传统医药(5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保护单位1 仙游建青黛传统炮制技法仙游县仙游药品检验所2 《传统中门正道命学》功法莆田市莆田市科技协会3 南少林戴良鸿跌打膏药涵江区江口戴氏家族4 笏石民间痔疮传统治疗秀屿区笏石镇北捕村委会5 东峤民间刮痧传统艺术秀屿区东峤镇百庄村委会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保护单位1 黄氏南少林舞狮涵江区涵江区武术协会2 黄氏南少林鸣鹤拳?械涵江区涵江区武术协会3 莆田南少林“韦驮拳”莆田市莆田南少林武术协会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Ⅰ民间文学序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 郭定光传说秀屿区东峤镇凌烟村委员会Ⅶ传统美术2 仙游黄氏面塑仙游县枫亭黄氏面塑传习所3 张氏人物雕塑仙游县兴泰工艺有限公司4 李氏彩绘技艺莆田市伟达艺术装饰有限公司5 陈氏根艺莆田市有根斋根艺有限公司6 兴化挂屏木艺莆田市屏艺坊古典装饰艺雕厂7 郑氏沉香雕刻技艺城厢区文化馆8 林氏脱胎造像技艺荔城区兴胜工艺贸易有限公司9 仙游屏风制作技艺福建省御源轩古典艺术家具有限公司10 仙游东乡张氏竹木雕刻技艺仙游县东乡竹木雕刻技艺馆11 莆田宋氏象牙雕刻技艺莆田市湄艺实业有限公司12 仙游石雕传统技艺仙游石雕技术研究中心13 仙游竹雕技艺仙游县榜头新明竹木人家工艺厂14 郑氏山水木雕圆浮雕技艺城厢区腾晖工艺厂Ⅷ传统技艺15 仙游文房雅具制作技艺仙游县度尾镇书潭珍藏坊名木艺品厂16 漆木碗制作技艺福建山中古典工艺家具有限公司17 仙游古典艺术家具制作技艺福建山中古典工艺家具有限公司18 仙游东乡林氏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仙游县洪英工艺有限公司19 王氏自然形古典家具莆田市三德古典家俬有限公司20 莆田民居古建技艺莆田市顺源美术雕塑院21 莆田家居木作技艺福建省华闽华居实业有限公司22 仙游木作雕缕镶嵌技艺福建省凯丰里古典家具有限公司23 莆田金属铸塑造像技艺仙游恒晟造像工艺厂24 南日木帆船制作技艺秀屿区南日镇浮叶村委会25 俞氏传统木刻雕版莆田市奇艺紫檀古典家具艺术有限公司26 九条茶制作技艺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27 大洋林氏麦芽糖制作技艺涵江区大洋乡兔洋村Ⅸ传统医药28 莆田南少林拳医涵江区江口镇戴氏家族29 戴氏药茶、凉茶配方涵江区江口镇戴氏家族30 英龙街塔兜膏药荔城区英龙街塔兜膏药传习所31 郑氏传统跌打伤科城厢区郑氏传统拳医研究院32 祖传伤痛秘方莆田尚薰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3 黄氏果膏系列配方莆田市大同医药有限公司Ⅹ民俗34 文峰天后宫“元宵烛山”莆田文峰天后宫管委会35 湄洲妈祖祖庙祈年典礼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36 东华闰五搭桥亭荔城区文化馆37 江口东岳观庙会习俗福莆仙东岳观文物保护管理所38 下江头坐刀轿打铁球荔城区黄石镇下江头隆显坛董事会39 仙游枫亭东宅庙会仙游县枫亭镇东宅庙董事会。
非遗文化|莆仙习俗莆田发布2018-08-21 10:50:28导读: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
佛家称为盂兰盆节,道家则把七月十五日地官的诞辰日,称为中元节,也叫“鬼节”;在民间,莆仙百姓俗称为“七月半”。
節日由來道教有三官之说,就是天官尧、地官舜及水官禹,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是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是地官生日,这一天可赦免亡魂的罪。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是水官生日,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道教所称的三官大帝,是主管人间祸福的三个神灵,他们各有当令轮值的日期。
据说,每年七月半这一日是地官轮值来到人世,考察和判定人间善恶的日子。
因此,在中元节民间有祭拜地官、祭祀祖宗和普度亡魂的风俗。
拜祭地官是尊奉神灵,祭祖是为了尽孝,普度是为仁义,其基本内涵是民间百姓寄托对祖先的追念和哀思。
莆仙习俗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尝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
——莆仙民谣莆仙中元节前,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十二,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用糯米磨浆加“金水”蒸成的粿。
(“金水”实际上用干稻草、干黄豆枝叶烧成灰,冲水过滤后形成含碱的水)。
因为蒸出来的粿,颜色金黄,所以称这种食物为“金粿”。
还制作“宝糕”,其以冬米舂细、过筛、拌上白糖,放置模具上压实后,置于蒸笼中蒸制而成。
“金粿”和“宝糕”都是中元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
农历七月十三和十四,已出嫁的女子,如果娘家父母双亡,或一方亡故,要领夫婿携儿女回娘家哭奠“送纸”,第一年开始的称为“送头年纸”,其祭品有果品、猪蹄、金粿、“宝糕”。
随着科技与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以传统纸质为基础的冥纸产品与时俱进。
人们选用各式各样的新式祭品来祭奠,以悼念先人表达怀念之情。
娘家收礼之后要酌情回礼,如回赠红灯笼、碗、婴儿坐用的“车椅轿”等礼品,让女儿挑回家寓意添丁发财,生活幸福,故叫“挑来挑去”。
农历七月十五为主祭日,也称“祭公妈”。
这一天,全家齐聚一堂,共祭祖先。
莆田冬至的民族文化莆田冬至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区,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节日当中,并且每个地区的习俗活动都有所不同,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莆田冬至的民族文化,希望有所帮助!莆田冬至的民族文化冬至暝冬至节的前一夜,俗称“冬至暝”。
莆仙民间,尤其是农村,家家户户厅堂上都上红蜡烛,在祖先神位前的晾箔上装红福橘。
并插上”三春”(三春”是一枝贴着2个鲜艳的胖大娃娃的红纸片,福禄寿齐全,一般插在大柑橘上面),又用红纸封着10双筷子,以及生姜一排,板糖一块,供奉在桌子上。
冬至早冬至当天早上,当家女人起早给全家人下搓好的汤圆。
吃完汤圆,举家上山扫墓。
由于“冬至暝”夜最长,小孩子又爱吃“丸仔汤”,故有“爱吃一碗丸仔,盼啊天不汤光”的俗谚。
拜祭祖墓吃完汤圆该去扫墓啦!在莆田,有些地方清明节扫墓,有些地方则是冬至扫墓。
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说,冬至扫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可以避开春耕,不会耽误农活;也有传说是因为古代农民粮食少,清明前后无法办理“三牲”祭品,冬至前后则是秋收后粮食充足的时候。
冬至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
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
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不是最低。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莆田的民风民俗
莆田市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福建省中部。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莆田市的民风民俗有着浓厚的南闽文化色彩。
以下是莆田市的一些民风民俗:
1.龙船文化:莆田市有着悠久的龙船文化,每年端午节期间,各个乡镇都会举行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赛。
2.民间艺术:莆田市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如吴侬软语、快板、地鼓等,其中以吴侬软语最为著名。
3.婚俗:莆田市的婚俗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如兜门、拜堂、喜宴等,其中兜门是莆田市传统的婚俗之一,是新娘到新郎家中的重要仪式之一。
4.风水文化:莆田市的风水文化也很有名,当地有很多经典的风水地标,如“飞来峡”、“万石山”、“大泉山”等。
5.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莆田市最具特色的建筑,是以土坯为材料修建而成的大型建筑群,通常可以容纳整个村庄的居民。
总之,莆田市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和欢乐。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莆田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今后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和发展动力。
福建莆田过年前后风俗习惯福建莆田是个神奇的地方,因为人多地少,近三分之一的莆田人到世界各地谋生意、求发展。
中国工艺品市场、民营医院、建材工业有宏大的莆田人队伍,仅民营业医院莆田人开办的占全国70%。
另外,莆田人自古过年都有独特的形式,这与莆田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并一直沿袭至今,正如莆田地方方言具备古汉语一样,很值得我们研究和了解。
从农历十二月十六尾牙(也是中国春运第一天)到二月初二头牙,莆田风俗有着奇特的方式。
一、做尾牙“做牙”,亦称“祭牙”。
这一节俗,原本是莆仙生意人的祭祀方式,后才延伸成莆仙民间普遍的节俗。
相传在明代有个叫陈米牙的,是专门经营米业的商人。
同是生意人,陈米牙的经营方式与众人不同,人家卖米唯利是图,一味赚钱;而他卖米是薄利多销,生意不成仁义在。
陈米牙做生意老少无欺,在江南民间传为美谈。
莆仙生意人为纪念和仿效他,便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出外做生意和十二月十六日赶回家过年时,举行祭祀陈米牙的仪式,后简称为“做牙”或“祭牙”,并把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定为“头牙”,十二月十六定为“尾牙”,后来,一些生意人还把这一节俗延伸为每月初二和十六日都要“做牙”。
旧时,莆仙民间做“尾牙”那天,大、中商家必备酒席邀请同行和本店伙计们。
一是联络商友之间的感情,二是决定所雇伙计的去留。
按俗例,本店伙计吃“尾牙”后,即算结束雇约,至次年二月初二日,店的伙计若再被店主邀请“做头牙”,则是被继续受雇的信约,三是以“做牙”祀神、祀福,求生意兴旺。
受商家影响,莆仙民间即使没有经营生意的家庭在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日,也有“做牙”的风俗。
在莆仙山区和沿海一带,民间还有为“婆姐做牙”的风俗。
仙游一带称为“安婆妈”。
“婆姐”即婴儿的保姆之神。
凡家有婴儿的,每月初二、十六日都要为“婆姐做牙”。
黄昏备办干饭一小碗、青菜一小碟,俗称“菜瓯饭”(小花碗盛干饭),在卧房前祭祀“婆姐”,祈求其照顾婴儿睡眠平稳,饮食正常,无病无灾,快快长大。
若婴儿睡眠中脸有微笑,就认为“弄婆姐”,意即“婆姐”在教婴儿微笑。
莆仙的春节风俗
1.扫巡:在腊月里,莆仙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俗称“扫巡”。
这是为了扫除晦气,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春。
2.围炉:大年三十夜,莆田人依照传统要“关起门来吃年夜饭”,全家人围炉而坐,共同庆祝新春佳节。
在这一天,门窗必须紧紧关闭,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3.吃线面:正月初一的早餐,莆仙人会吃线面,俗称“开正添岁面”。
这种线面非常讲究,碗底垫着芥蓝,碗面铺着紫菜、花生、香菇等配菜,寓意着福寿绵长。
同时,第一口不喝面汤,莆田俗语有“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之说。
4.不走亲:正月初二,莆仙人称之为“探亡日”,也称为“初二太阳”。
这一天,人们避免互相串门或走亲访友,以免带来不吉利。
然而,如果初一已经到别人家拜过年,那么初二就可以去别人家。
5.做大寿:正月初三是莆仙人的“做大寿”日,家家户户会重新围炉,庆祝新春。
同时,贺寿时要挑担盘,一担十盘,盘中装着吉祥食物,用以烘托气氛,祈求好运。
6.做大岁:正月初四是莆田人的“做大岁”日,家家户户会再次围炉,吃团圆饭,庆祝新春。
这一天,人们也会燃放鞭炮,寓意着驱邪避害,迎接新的一年。
7.吃平安面:正月初五,莆仙人会吃平安面,寓意着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这一天的早餐,家家户户都会按照初一的习俗吃线面。
此外,在莆仙地区,还有一些其他的春节风俗,如祭灶、送穷鬼、游春、逛庙会等。
这些风俗活动既体现了莆仙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也展示了他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期待。
莆田冬至习俗有哪些莆田冬至习俗有哪些福建莆田,因历史上地处浅海和沼泽地带,蒲草滋生而得名。
莆田临海,每一个临海地区都有着自己不一样的地方特色,莆田也不例外。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莆田冬至习俗有哪些,希望有所帮助!冬至搓丸子,是莆仙的风俗。
传说古时候山里有个叫顺安的人,因家境贫寒,平日靠打工养活母亲和自己,眼看顺安已年过三十了,但还未娶妻,母亲的心里十分着急,便因此忧愁得神经都错乱了。
顺安到处求医问药,可是始终无法医好母亲的病。
顺安是个孝子,为了让母亲换换口味。
有一天,他把糯米磨成粉,做成一粒粒丸子,母亲十分爱吃,顺安掌握了母亲的脾气,天天把丸子插在门上、窗上和墙上,十多年没有间断过。
顺安的母亲去世后,人们为学习顺安孝顺母亲的美德,在冬至节时,也将丸子贴在门窗两旁,以教育后代子孙学习顺安爱老敬老的精神。
冬至的前一夜,莆仙人叫“冬至暝”。
这天傍晚,家家户户的厅堂上红烛通明,在一个大簸箕(俗叫“大笠弧”)里摆上“果岳”桔子,供上筷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大块,桔子上插“三春”,同时点燃一对红烛。
然后关上大门,全家人围在“大笠弧”四周,开始“搓丸仔”。
家庭主妇把糯米粉和水在“大笠弧”上推压均匀,使其粘结。
这时,全家人把它搓成龙眼那样大的“丸仔”,祝愿全家团圆,五谷丰收,六畜兴旺。
有的还捏上一些元宝、聚宝盆、小狗等,寓“运气好,狗仔衔元宝(来)”的.吉利之意;有的搓成只有豆粒大小的“(饲)喜鹊丸”(俗叫“客鸟丸”)。
全家人围在一起,边搓“丸仔”边聊天,其乐融融,脸上充满喜气和幸福。
丸子搓好后,要点着夜明灯,把丸子、生姜、板糖、红筷子等一起摆在厨房灶公前过夜。
因为冬至日的夜晚最长,小孩子爱吃丸子,常耐不住到天亮。
所以莆仙有“爱吃丸子天不亮”的谚语。
冬至节一大早,便把丸子放进锅里,煮熟后,捞进碗里,再拌上白糖,就可以吃了。
有的人家在煮丸子时,还适量切几片生姜和少量板糖放进锅里,吃起了丸子,更有一番滋味。
按莆仙民间风俗,只有祭礼祖先之后,全家才能开始吃丸子。
地方风俗正月初四做大岁岁时,家家户户都有“扫尘”(莆仙俗称“扫巡”)、做年糕、祭神、大年三十夜“围炉”、拜年、闹元宵等风俗。
因为明代倭寇入侵,每年正月初四,家家户户要重新过年,俗称“初四做大岁”,并将年三十晚上称为“做小岁”。
同时正月初二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俗称探亡日。
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互不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
正因为有这段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也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元宵闹春花样多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许多村镇还举行彩灯游行(俗称为“大游灯”)、吃元宵、跳棕轿、总元宵、妈祖元宵。
在莆仙沿海岛屿上,特别是湄洲岛上,有举行妈祖元宵节的风俗。
庙里演奏十音八乐,并邀请道士做醮,在妈祖庙内点“烛山”。
妈祖元宵节延续到正月二十九,以“火化龙”的仪式结束。
因为莆仙各地舞龙的龙灯必须火化,传说不火化龙将成精变为“孽龙”。
清明时节祭祖坟清明节前家家户户要用糯米和“鼠粬草”(清明草)磨成粉蒸制“清明龟”,作为上山扫墓、祭奠的供品。
祭奠回家里,每人带回一束绿叶青枝(柳条或松柏),象征子孙发达,枝荣叶茂。
另也将重阳节和冬至节作为祭墓的日子。
因为重阳节是敬老节,冬至是团圆节。
在这两个节日祭墓,其意在怀念先辈祖宗,盼望合家团圆。
端午佳节连五日端午节又称“五日节”。
最振奋人心的是划龙舟。
歌谣“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划),初六嘴觖觖。
”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框两边插上菖蒲和艾草,以驱邪避毒。
五月初五从山上采摘“午时草”,用午时日晒的水烧煮后沐浴,喝“雄黄酒”,涂“雄黄粉”,以壮身祛病。
端午节这天还有划龙舟活动。
龙舟有两种式样:一种称为“鸡公仔”,意为雄性的龙;一种称为“齐头船”或“剃头刀”,意为雌性的龙。
一年最重头尾牙“做牙”亦称“祭牙”。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是首福,俗称“头牙”。
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福,俗称“尾牙”。
这一节俗,原本是莆仙商家的祭祀方式,后才自修成莆仙民间普通的节俗。
旧时莆仙民间做“尾牙”那天,大、中商家必备酒席邀请同行或本店伙计们。
目的有三:一是联络商友之间的感情。
二是决定所雇伙计的去留。
三是以“做牙”祀神、祈福,求生意兴旺。
中元古节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称为七月半,又叫中元节。
传说这天是主管人间祸福的神灵——地官来到人世,考察和判定人间善恶的日子。
因为这天民间有拜祭地官、祭祀祖宗和普度亡魂的风俗,以祭祖行孝、普度亡魂为主要目的。
旧时,这天莆仙戏必演传统剧目《目连戏》。
中秋佳节庆团圆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
早在周代,中秋期间就有举行“迎寒”和祭“夕月”活动。
中秋节因适逢“三秋”(孟秋、仲秋、季秋)之半和接近秋分季节,所以,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比其他月份格外圆和明亮。
中秋节,莆仙民间俗称“做秋”,亲友之间例行送礼,叫送秋。
中秋节晚餐,主食是香芋煲和香芋炒米粉。
香芋是莆仙特产,学名槟榔芋。
米粉又称兴化米粉,也是莆仙特产。
中秋晚上也有演出莆仙戏和演奏十音八乐的风俗。
除夕围炉乐守岁除夕,莆田民间统称为过年、做岁、三十瞑(夜)、围炉等,除夕前一天为小年夜。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开始辞年,院前摆一供桌,放上贴着福、禄、寿红纸花的干线面等。
除夕之夜还有守岁的风俗。
婴儿满月仪式多婴儿出生满一个月,叫“满月”,俗称“出月”。
仪式繁多,有:外婆送家(婴儿出生第14天,外婆家备办礼物到女儿家贺喜)、沐浴婴儿、剃发画桃、喜分红蛋、办出月酒。
对晬(zuì)择物试志向幼儿满一周岁,莆仙民间称为对晬。
幼儿周岁这天,放上一大竹盘,俗称“大笠盂”,大笠盂内放一百眼竹筛,俗称“晬盘”。
其中放书本、钱币、印章、算盘、染红鸡蛋及小玩具等。
把幼儿放入,供幼儿抓取,以预测幼儿未来的爱好、性情、志趣、职业等。
周岁对晬或抓晬、抓周的风俗古已有之,也叫“试儿”。
道歉释嫌挂红布旧时,莆仙凡是民间发生争持不休的矛盾总是由乡里的长辈出面调和。
缺理的一方依例要用红布一块、方糕十包,上门给对方赔个礼,叫“挂红”。
在沿海、山区的一些乡村,则送羊牯(公羊)一只、红酒一坛,上门向对方认错,叫“谢过”。
这样大家互相谅解,捐弃前嫌。
于是,莆仙民间流传着“红布糕、羊牯酒”的风俗。
妈祖髻与妈祖服许多湄洲女子,梳着新奇别致的发髻,穿着蓝、红、黑三色的衣衫。
那发髻,很像海上的一片船帆,所以人位次地它称为“船帆髻”。
据说,妈祖生前最喜欢梳这种发髻,因为人们又称它为“妈祖髻”。
梳妈祖髻的湄洲女,身穿蓝、红、黑三色的衣衫。
这种衣衫据说是妈祖设计的服饰,所以叫“妈祖衫”。
民间姓灯与姓联在莆仙两地,一些民房在自家大门上方屋檐下,悬挂一对姓灯,又在大门框两旁,张贴一对姓联。
姓灯,即是在红灯上,写上自家姓氏的灯。
外人一看,便知这家人的姓氏了。
莆仙两地的姓联,分楣联与旁联两种。
楣联,就是单一张贴在大门上方横木上的联,用来显示门第之高贵。
旁联,即张贴在大门左右的对联。
上联标出本姓的远祖所属郡望,下联写出本姓现在迁移后的住居地名。
城红山蓝岛红黑城红,指平原城市女子结婚时,一定穿红婚服。
山蓝,指山区的乡村妇女结婚时不穿红装,穿近似草木同色的蓝装。
岛红黑,指湄洲女身穿据说是妈祖设计的蓝、红、黑三色的衣衫。
庭有美音非独乐北宋蔡襄有诗赞:“庭有美音非独乐,会当炎暑自多风。
”莆仙的民间音乐以十番、八乐、大鼓吹为著名。
十番亦称十音,分为“文十番”和“武十番”两种。
“文十番”单调低沉如诉“武十番”土特产品荔城无处不荔枝“荔城无处不荔枝”,这是1962年郭沫若来莆田时,有感所作七律《途次莆田》首句。
荔枝又称丹荔、大荔、锦荔。
荔枝还可加工成荔枝干、荔枝罐头、荔枝果汁、荔枝蜜饯、荔枝酒等,并可入药。
枇杷无声却有味枇杷又称“卢橘”“报春果”。
莆地枇杷著名品种有大钟、解放钟、白梨、乌躬白等。
枇杷除鲜食食外,还可制成罐头、枇杷果汁、枇杷膏等。
花治“头风,鼻流清涕”。
皮能“止吐逆不下食”。
果中珍品文旦柚文旦柚是我市仙游度尾名果。
柚别称文旦柚外,还有奇特的名字叫抛。
果实皮厚,球形、扁球形或倒卵形,果皮厚,有大油腺,不易剥离。
以微酸性或中性肥沃沙壤土最为肥佳。
其品种有沙田柚、坪山柚、桑麻柚、四季抛、文旦柚等、仙游度尾栽种的是文旦柚和无籽蜜柚。
特点是:皮薄色青黄,果肉细嫩无渣。
果皮可制成柚皮鼓油、柚皮辣椒、柚皮糖果、柚皮菜、蜜饯,提取芳香。
柚核含油率60%,可制成高级香皂,提取工业用油。
霞溪橄榄味无穷莆田在明代时就有橄榄了。
又名“白榄、长行果,惠园果”等。
而福建海外华侨,出于爱国爱乡,把橄榄美称为福果。
果味先酸后甜。
最有名在今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霞溪。
这种橄榄肉细腻,果汁较少,味甘有香,立冬成熟,品质佳,最宜鲜食。
牛心柿莆地柿子品种有早黄、鸭蛋柿、梅花柿、牛心柿、水柿、信柿、本树等。
其中,以牛心柿最有名。
牛心柿,因其外形似牛心而得名。
民间禁忌柿子与酒、蟹同食。
柿子是制酒、制醋的重要原料。
还有一种柿子虽然不宜吃用,可用来作粘合剂。
这种叫椑柿。
最是通印子鱼肥莆田的四种名产——子鱼、海蛎、香蕉、荔枝。
子鱼贵在其子。
每条母鱼在繁殖期腹内的鱼卵约占体重的1/3,鱼卵质地鲜嫩,味道鲜美。
品尝子鱼时以油煎烹法为上。
菊花时节品蟹香蟹的种类甚多,常见的有河蟹、梭子蟹、青蟹、蟳等。
河蟹通称螃蟹,也称其为“毛蟹”。
毛蟹肉鲜味美,营养丰富。
民间有“第一个吃毛蟹才是英雄”的说法。
毛蟹以“横行霸道”著称。
莆田人俗称蟹黄叫“腚”,毛蟹蟹黄充满蟹体时,称为“满腚"。
“满腚”就成为“丰满”代名。
莆田民间常常用“满腚”来形容某物很完美,或用来代称某事办得很圆满。
东海八珍鲍鱼鲜鲍鱼是海味中的珍品,与海参、鱼翅等并称为“东海八珍”之一。
据民间传说,燕子春天来到中国,中国的食物哺育了它们,到秋天它们却飞到南方番邦去吐燕窝产卵。
实在是一种“不义之鸟”!乌银耳出深山木耳又称“木菌”“木”“树鸡”“木蛾”等。
木耳喜多湿、中温、好气。
春天采集的叫春耳,立秋后采收的叫秋耳,小暑至立秋采收的叫伏耳,起到清胃、涤肠的作用。
此外,木耳还可作药用,具有清肺、润津、去淤生新的功效。
据最新科学研究,木耳含有抗癌物质,木耳分黑白两种,故有乌、银耳之分。
竹荪香菇山中宝在莆仙山区,自古盛产竹荪和香菇。
竹荪,又名竹参、竹肉等,分长裙竹荪与短裙竹荪两种。
由于竹荪菌体美观,被人们誉之为“真菌之花”。
香菇,古书上称之为香菌。
立春前所采者称冬菇,立春后所采者为春菇。
冬菇较春菇质地好,外形又分为花菇、厚菇、薄菇三种。
花菇又名“菊花菌”,体肥香浓,品质最佳。
传统炝肉奥妙多莆田民间有一道传统的家常菜,名曰“炝肉”。
要做好这道菜,可要拿出四样功夫来。
其一是选好肉料。
其二是腌渍佳味。
其三是沾糊淀粉。
其四是掌握火候。
这样做出来的炝肉,肉质细腻,味道鲜美。
巧手腌制黑白蚬莆田沿海,盛产名贵的黑蚬和白蚬。
个子虽小,但肉丰味美,经多道工序腌制后,其味更佳。
海边特产土笋冻土笋冻又称“土丘冻”,是莆田海边的一种特产,所用的原料是海中的土丘,学名星虫。
土笋冻色泽灰白,晶莹透明,柔清爽,富有弹性。
脍炙人口的红毛藻红毛藻是产于莆田湄洲、南日岛一带海域的海藻,颜色褐红,细如毛发,细绵柔嫩,口味极好。
红毛藻经采集加工后,分为干品和湿品。
翡翠玉白焖豆腐焖豆腐是莆田民间流行的一种传统菜肴,具有补中益气、和胃清肺、生津化痰的功用。
其特点是,色泽如翡翠白玉,润滑爽口,味道清纯,多吃不腻。
王母蟠桃赐寿星按莆田民间风俗,凡在寿庆的宴席上,一定少不了一道寿桃。
这是借用天宫王母娘娘蟠桃祝寿的典故,用精心制作成状如蟠桃的米(面)食表达对寿者的美好祝福。
寿桃是选用上等糯米及地方特产桂圆为主料。
这种寿桃形如蟠桃,色泽艳美,绵糯油润,清爽可口,最适宜老人食用。
油拌索面寓祝福外地的朋友来到莆仙作客,主人必定会用油拌索面来款待。
莆仙方言把线面称为索面,取意为线面是由面粉和食盐后,由粗而细,反复拉制而成,成品就是细长的面粉索子。
莆田方言中“面”和“命”同音,“长面”寓意“长命”。
所以,油拌索面便成为民间过年节、祝寿、待客的必备礼俗食品。
在莆仙民间,大年初一早上,每人都要吃一碗索面,叫开正添寿面。
民间为亲朋祝寿时,如是邻近的,一般是送去一碗煮好的索面,直接表达祝愿寿者福寿绵长。
接风洗尘时,一定少不了一道油拌索面,民间称之为“象长”,即象征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