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开题报告PPT模板.pptx
- 格式:pptx
- 大小:4.06 MB
- 文档页数:24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一、国内外文献综述(一)经典文献的回顾Ben S. Bernanke; Alan S. Blinder(1992)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部分是通过影响银行资产构成来实现的。
货币政策紧缩使得银行出售短期证券资产,这对于银行贷款的影响较小。
但是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的紧缩会使得银行终止原有的贷款并且停止发放新贷款,信贷紧缩会最终产生经济的抑制效应。
Anil K. Kashyap and Jeremy C. Stein(2000)使用实证方法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数据包括1976年到1993年美国商业银行季度数据。
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与银行信贷的影响在那些资产负债表流动性弱的银行(如:证券资产占比低的银行)更加明显。
此外,规模小的银行对于货币政策冲击反应更强烈。
作者的实证结果证实了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的银行,但是并未给出这种影响的量化性的影响效果,有关贷款人在银行贷款和非银行融资渠道中选择的替代弹性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
Nobuhiro Kiyotaki,John Moore(1997)构建了动态经济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耐用资产有双重作用,用来作为生产要素同时也作为贷款抵押品。
这个动态的贷款限制和资产价值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非常强有力的货币传导渠道机制。
在这个渠道中贷款限制和资产价格的互动作用被强化甚至被溢出影响其他行业。
我们发现小型的、技术的暂时性冲击或者收入分布可以使得资产价格产生较大的变化。
(二)银行异质性的相关研究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的传导主体十分重要,对银行这一货币政策的传导主体研究非常重要,不管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证的角度。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货币政策的变化中,银行也会适时地改变其借贷行为(包括相关的贷款政策和存款政策等等)。
是否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只有相应的借贷政策发生了改变?是否所有的银行的相关政策都发生了同质的改变?在这里,对于银行的异质性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