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见疾病调理
- 格式:pdf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66
小儿推拿与常见病的治疗小儿推拿手法是与成人推拿手法相对而言的,实际上,大多数的手法是既可应用于成人,也可应用于小儿。
其实,由于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在手法应用上各有侧重而已。
小儿推拿的手法特别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儿的年龄的大小,在手法操作次数或时间上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说,年龄大病情重者,操作次数多时间长,年龄小病情轻的,操作次数少时间短。
小儿推拿是以小儿疾病为治疗范围,并有独特的诊查手段、穴位及操作方法,除了在阐述病因病机时注意生命特点,在应用四诊时注意望诊,在辩证中以五脏辩证为主外,小儿推拿的特点有这样几个方面:在经学方面,提出五指经学通联的观点,有特定穴位,这些穴位大多集中在头面及上肢部,并且穴位不仅是点状,也有线状、面状,如前臂的三关和六腑穴都是线状,而面部的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肾水诸穴均为面状穴,特定穴位的点、线、面状分布的特点更能反映推拿与手法制定为主的特点。
诊断中发展了四诊法,治疗上更重视追根施治和五行生克等基本法则。
1.上肢部1)脾土位置:拇指螺纹面,拇指桡侧缘。
主治:消化不良、泄泻、呕吐、疳积等。
临床应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常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形体消瘦、消化不良等;清脾经能清热祛湿,常用于恶心呕吐、湿热腹泻等。
小儿脾胃虚弱不易攻伐太过,故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脾壮挟持者当用清法。
补脾土法: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做旋转推法,或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
清脾经法: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补法300~400次,清法100~200次。
2)肝木位置:食指螺纹面。
主治:因风抽搐、烦躁不宁、目赤等。
临床应用: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虚证需用补法时,则应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补肾养肝法,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常与退六腑,清心火等配伍,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以及目赤等症。
补:100~200次,清:200~400次。
小儿推拿方法腹痛腹痛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是由于消化系统问题、感染、胃肠道炎症或平凡的肠绞痛等引起的。
在儿童中使用推拿来缓解腹痛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小儿推拿方法安全有效,没有任何副作用,可以帮助缓解腹痛,促进儿童的健康。
下面介绍几种小儿推拿方法,以帮助缓解腹痛。
1.捏脊法捏脊法是指在儿童背部旁边的两侧捏脊椎的方法。
将双手掌心对着儿童的脊椎,用适度的力度向下捏住,然后向上推。
这样可以刺激脊髓,改善脏腑功能,缓解腹痛。
2.涌泉穴按摩法涌泉穴是位于脚底,距离足跟约2.5厘米的穴位。
轻轻按摩涌泉穴可以刺激脾胃经络,缓解腹痛。
使用大拇指在穴位上按摩,每次大约5分钟,可以多次重复。
3.腹部按摩搓腹部可以促进腹部肌肉的放松,改善肠道蠕动,缓解腹痛。
父母可以用手心轻轻按摩儿童的腹部,顺时针方向进行按摩。
4.肚脐按摩法肚脐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方法,可以帮助调理脏腑功能,缓解腹痛。
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肚脐周围的肌肉,进行顺时针按摩,每次约5分钟。
5.摩腹法摩腹法是利用热量和按摩的方式,刺激腹部穴位,增加血液循环,改善腹部肌肉的松弛,缓解腹痛。
父母可以用温热的手心在儿童的腹部轻轻按摩,每次约5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推拿方法虽然安全有效,但在使用时仍需遵循以下几点。
1.推拿力度适中:力度太大可能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伤害,力度太小则可能无法达到缓解腹痛的效果。
因此,在推拿时需要注意力度的掌握。
2.儿童舒适感:推拿时需要关注儿童的舒适感,确保他们感到舒适和放松。
如果儿童感到不适或疼痛加剧,应立即停止推拿。
3.随时观察:在进行小儿推拿时,父母需要随时观察儿童的反应。
如果儿童出现呕吐、严重腹痛、血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小儿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方法,已经被证明可以缓解腹痛,并且是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疗法。
然而,对于严重疾病或疑似疾病的儿童,父母应尽快就医,以获得更加全面和专业的治疗。
在进行小儿推拿时,也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药物治疗和调整饮食习惯,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小儿推拿的好处
小儿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穴位、调整经络气血、阴阳平衡等方式来增强儿童体质、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疾病的方法。
小儿推拿有很多好处,包括:
1.提高儿童抵抗力:通过刺激穴位,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自身抵
抗力,预防疾病。
2.缓解疼痛:对于一些疼痛症状,如头痛、腹痛、咽痛等,小儿推拿可以起到缓解疼
痛的作用。
3.促进消化: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缓解便秘、腹泻等症状。
4.改善睡眠: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调整儿童体内的阴阳平衡,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5.增强肌肉力量:通过推拿按摩,可以刺激肌肉,增强肌肉力量,有助于预防和治疗
肌肉萎缩等疾病。
6.促进生长发育: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增强身体素质。
7.缓解压力:通过推拿按摩,可以帮助儿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推拿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应自行尝试进行推拿。
同时,小儿推拿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疾病,如发热、咳嗽等,仍需及时就医并按医嘱进行治疗。
⼩⼉常见病推拿⼿法⼤全,建议收藏!导语⼩⼉推拿是中医的⼀种传统疗法,属于⾮药物疗法,由于操作简单,依从性好,在⼉科临床应⽤⼴泛。
宝宝是家长的“⼼头⾁”,每到孩⼦有病的时候,家长都恨不得⾃⼰“替⼦患病”。
然⽽,不论家长怎样着急,病还是要治的。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孩⼦的治病过程并不是“⼀帆风顺”,⽐如⼉科门诊前蜿蜒曲折的队伍、孩⼦半夜发病去医院时打不到车、孩⼦哭闹⽆法吃药等等。
这些潜在因素,⼀不⼩⼼就会耽误了宝宝的病情。
如果有⼀种治疗办法,可以在上述突发状况发⽣时治疗或延缓疾病的发展,那将解决各位宝爸宝妈的头等烦恼。
这时就轮到⼩⼉推拿上场了!⼩⼉推拿是通过⼀些特定的⼿法作⽤于患⼉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阴阳和脏腑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的。
今天我们分享些⼩⼉推拿常见⽳位,可解决宝宝的常见问题——迎⾹⽳[位置]⿐翼旁五分,⿐唇沟中。
[操作]⽤⾷、中⼆指揉。
[功⽤]⿐塞不闻⾹臭时,按之可以通利⿐窍,使⾹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
[主治]⿐塞流涕。
肾顶[位置] ⼩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
[功⽤] 收敛肾⽓,固表⽌汗。
[主治] ⾃汗或盗汗(⽩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四横纹[位置]⼿掌⾯,⾷、中、⽆名、⼩指第⼀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四指拼拢,从⾷指横纹推向⼩指横纹,为推四横纹。
⽤拇指甲掐,为掐四横纹。
[功⽤]退热除烦,散结⾏⽓,和⽓⾎。
治疗腹胀,疳积,不思饮⾷等症。
[主治]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
五指节[位置]⼿背,五指第1指间关节处。
[操作]⽤拇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掐5~20次;⽤拇、⾷指揉搓称揉五指节,揉100~200次。
[功⽤]掐或揉五指节能镇惊安神,祛风痰,通关窍,掐五指节主要⽤于烦躁不安。
[主治]惊惕不安,惊风抽搐,咳嗽痰多,腹痛等。
板门[位置]⼿掌⾯⼤鱼际平⾯。
[操作]⽤拇指按揉板门称为揉板门,顺时针、逆时针都可以。
从腕横纹推向拇指根称为横纹推向板门,可以⽌吐。
小儿推拿常见病处方小儿推拿8种常见病处方一、君臣佐使小儿推拿8种常见病处方:(1)感冒基本方:(1)分阴阳80~120次(2)顺运内八卦80~120次(3)上三关80~120次(4)下六腑80~120次(5)清天河水200~300次(6)揉一窝风200~300次(7)揉二马200~300次(8)推脾土200~300次随症加减法:(1)发热较高增加清天河水200~300次。
(2)发热汗不出增加拿列缺,揉一窝风各200~300次。
(3)咳嗽,增加清肝穴、清肺穴各120~200次。
(4)胸满气喘或吐痰增加顺运内八卦200~300次。
(5)吐奶或呕吐食物增加顺运内八卦200~300次。
(6)大便稀薄增加推大肠120~200次。
(7)大便干燥增加清大肠穴120~200次。
(2)咳嗽基本方:(1)分阴阳穴80~120次(2)顺运内八卦120~200次(3)上三关80~120次(4)下六腑80~120次(5)清天河水80~120次(6)清肝穴80~120次(7)清肺穴200~300次(8)推脾土200~300次(9)揉二马穴200~300次随症加减:(1)痰白清稀,鼻塞涕清,发热,怕冷,身上无汗,胸满厌食,增加顺运内八卦,揉一窝风穴,拿列缺穴各300次,发热不退再增加清天河水200~300次。
(2)痰稠色黄,不易咯出,鼻塞,流浊涕,身上微汗出,增加清天河水,清肺穴,揉一窝风穴各200次。
(3)咳嗽日久,痰白清稀,气短懒言,语声低弱,怕冷喜暖,身体虚弱者,增加顺运内八卦,揉二马穴,推脾土各200次。
(3)哮喘基本方:(1)分阴阳穴80~120次(2)顺运内八卦300~500次(3)上三关80~120次(4)下六腑80~120次(5)清天河水80~120次(6)清肝、清肺穴各80~120次(7)推脾土200~300次(8)揉二马穴200~300次随症加减:(1)发热增加清天河水200~300次,清肺穴,清肝穴各100~200次。
contents •小儿推拿概述•常用手法介绍•常见病症治疗•操作注意事项•实践经验分享与案例分析•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目录定义与发展历程定义发展历程原理及作用机制原理作用机制小儿推拿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可以激活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从而改善病情。
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禁忌症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030201三指拿法用拇指与食、中二指相对用力提捏肌肤。
五指拿法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肌肤。
指按法掌按法摩法指摩法掌摩法症状表现推拿手法注意事项1 2 3症状表现推拿手法注意事项症状表现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可伴有腹痛、发热等。
推拿手法补脾经、补大肠经、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等。
注意事项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避免腹部受凉,注意饮食卫生。
推拿手法症状表现清胃经、清大肠经、揉板门穴、运内八卦等。
注意事项力度适中根据小儿年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法力度,以达到治疗效果。
轻柔为主小儿推拿手法应以轻柔为主,避免过度用力造成小儿不适或伤害。
逐渐增加在推拿过程中,可根据小儿的反应逐渐增加手法力度,但需注意适度。
手法力度掌握穴位选择准确性熟悉穴位01准确取穴02避免误伤03避免误操作风险了解禁忌症推拿师应了解小儿推拿的禁忌症,如高热、急性炎症等,避免对禁忌症患者进行推拿。
注意观察反应在推拿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小儿的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推拿。
避免过度治疗推拿治疗应遵循适度原则,避免过度治疗导致小儿身体负担加重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成功案例展示01020304案例一案例二案例三案例四问题解决方案探讨如何准确判断小儿病症推拿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何根据小儿年龄和体质调整推拿手法遇到复杂病症时的处理建议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问题四建议一建议二建议三建议四家长自助推拿指导建议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定义、历史背景、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
小儿推拿基本概念与原理常用手法与穴位常见病症治疗注意事项与安全防护详细讲解了小儿推拿中常用的手法,如推、拿、按、摩等,以及常用的穴位和经络。
小儿推拿退六腑的功能主治一、功能介绍小儿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通过手法的施展刺激儿童体表的经络和穴位,达到调整脏腑功能,促进儿童健康发育的目的。
其中,退六腑是小儿推拿的一种常见手法之一,其通过特定的手法刺激六腑经络,有助于调整六腑功能,从而对一系列儿童疾病有良好的功效。
二、主治疾病通过小儿推拿退六腑的手法可对以下常见儿童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1. 脾胃虚弱小儿脾胃虚弱常表现为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等症状。
通过退六腑的手法可以刺激脾胃经络,促进脾胃的蠕动和消化功能,调整脾胃的功能平衡,从而有效缓解脾胃虚弱带来的不适。
2. 呼吸道感染儿童常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咳嗽、痰多、气促等症状。
通过退六腑的手法可以刺激肺经络,促进肺部气血循环,增强肺部的免疫力,有效缓解呼吸道感染带来的症状。
3. 泌尿系统疾病儿童的泌尿系统易发生炎症和感染,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通过退六腑的手法可以刺激肾经络和膀胱经络,促进泌尿系统的血液流通,改善肾脏的排尿功能,有效缓解泌尿系统疾病的症状。
4. 神经系统疾病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常见有多动症、孤独症等。
通过退六腑的手法可以刺激心经络、脑经络等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经络,调整脑神经功能,改善神经系统疾病带来的症状,促进神经发育和调节。
5. 肠胃功能紊乱儿童肠胃功能紊乱表现为肚子疼、腹泻、便秘等症状。
通过退六腑的手法可以刺激胃经络、大肠经络等,促进肠胃的运动、蠕动,调整肠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有效缓解肠胃功能紊乱的症状。
6. 免疫功能低下儿童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患上各种感染性疾病。
通过退六腑的手法可以刺激胆经络、小肠经络等与免疫系统相关的经络,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儿童的抵抗力,预防和缓解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疾病。
三、推拿手法小儿推拿退六腑的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捏揉手法: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捏揉腑经穴位,可以适度加力,时间约为2-3分钟。
2.推拿手法:以手掌为主要工具,沿着腑经的走向进行推拿,力度适中,时间约为5-10分钟。
【小儿推拿治百病教你4种常见手法】小儿推拿的4种常见手法小儿推拿治百病教你4种常见手法。
小儿推拿是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属于中医的一种,许多人都不知道这小小的推拿,却能治百病。
如果您想知道小儿推拿的4种常见手法,就必须看看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文章。
1保健四大手法1、手法要点:(1)小儿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末节的罗纹面分别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
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
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
(2)摩腹即是用掌面摩小儿腹部3-5分钟。
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
(3)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相当于小儿四个手指的宽度),胫骨外旁开1寸(相当于小儿中指的宽度)。
按压足三里具有健胃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的作用。
(4)脊柱穴位于背部的正中线,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
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自下而上捏脊柱穴3-5遍,即为捏脊。
每捏三下将脊背提一下,即为捏三提一法。
2、作用功效:以上四个手法合称为小儿推拿保健四大法。
合用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强体魄、促发育的作用。
常用作小儿日常保健推拿,尤适合身体脾胃虚弱或病后脾胃失运的宝宝。
3、专家提醒:一般早上或饭前进行,每日1次。
急性感染病期可暂停,病愈后再进行。
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作为介质。
2固表止汗四大手法1、手法要点:(1)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
(2)循无名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肺经。
补肺经有补益肺气的作用。
(3)循小指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肾经(注意,是指根向指尖直推),300次。
补肾经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
(4)肾顶,即小指顶端。
按揉小儿小指顶端即为揉肾顶。
揉肾机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2、作用功效:以上四手合用,能达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用于自汗、盗汗、多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