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案例分析——焦作模式专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00.55 KB
- 文档页数:15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1.运用实例,分析明确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及生命周期、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成因及转型发展。
【综合思维】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资源型区域的发展条件、衰退原因及其转型之路。
【人地协调观】知识点0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一、资源型城市1.含义: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2.生命周期如下图:思维导图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形成原因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措施1.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实施资源深度开发,延长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2.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拓展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至人文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即学即练1】(2022·安徽蚌埠·高三阶段练习)淮北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同时,也付出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等沉重代价。
2009年,淮北市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到2022年,淮北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业转型效果明显,创新驱动特征逐渐清晰,已从“煤城”转型成“美城”。
下图示意淮北市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57—1965年,淮北建矿建市,煤炭采掘业快速发展,其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8%攀升到74.4%,主要是因为()A.国家经济发展快,国内市场大B.国家政策支持,廉价劳动力充足C.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质优良D.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2.十几年来,淮北市由“煤城”转型成“美城”,生态环境得到修复。
其具体措施包括()A.迁出煤炭产业,减轻环境污染B.注重生态价值转化,推动生态经济化C.所有采煤塌陷区深挖注水成湖D.建设环境保护区,严格限制生产用地3.在淮北市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创新驱动特征体现明显的有()A.大力发展煤电,增加煤炭附加值B.精细化采煤,提高采煤效率C.承接长三角纺织业、服装业转移D.发展新材料、高端材料产业【答案】1.A 2.B 3.D【解析】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需要快速发展,但百废待兴,各种资源需求量大,加快了矿产基地的建设,A项正确。
第二单元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讲解。
首先介绍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念以及转型发展的措施;其次,以焦作市为例,具体分析焦作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以及它的转型之路。
本节课的内容是对第一节中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运用典型案例,说明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判断该资源型城市所处的生命周期位置。
2.通过典型案例,说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分析该城市发展的方向。
3.归纳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方向的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身边城市调査研究与分析中,为该城市的发展献计献策。
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3.地理实践力:绘制资源枯竭型城市兴衰与转型的思维导图,。
4.人地协调观:树立因地制宜的城市发展观。
1. 说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特征。
2. 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方向。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老师】图片上展示了焦作之前和现在的景观,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景观?【学生】看图回答。
【老师】过去的焦作市有黑色的煤山,漫天的黑烟以及各式各样的工厂。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焦作市的发展随之滞后。
但是如今的焦作市在调整产业方向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思考:焦作市从煤炭之城到如今的绿色之城,其中的转型过程是怎样的呢?【老师】陈述:答案就在今天这节课的内容里,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对区域要素的学习领略不同区域的风采。
首先我们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展示:教学目标【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板书)【老师】在学习资源枯竭型城市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什么叫资源型城市?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焦作,还有大庆等我们都称为资源型城市,那所以大家归纳一下什么是资源型城市呢?【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老师】通常把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液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资源型城市成功实现产业转型的样本与启示---以焦作市为例城市转型不仅是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型,更是整个城市经济体的系统转变。
焦作市曾经是一个因煤而兴、以矿起家的老工业基地,从过去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快速发展成为现在以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焦作市的成功转型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期就焦作市产业转型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予以编发,供参阅。
◎焦作市产业转型的历史轨迹焦作市因煤而兴,从19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在焦作大规模开采煤炭开始,其煤炭开采历史已经超过百年。
建国后,焦作成为全国著名的“煤城”,煤炭产业一度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资源型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曾经达到90%以上。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煤炭资源开始枯竭,资源型企业效益急剧下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失业、环境污染等各种社会问题集中爆发。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焦作市开始了艰苦的产业转型。
1999年,焦作市委明确提出城市转型,强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努力探索具有焦作特色的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转型之路。
采取了科学规划、项目带动、科技推动、开放带动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培育优势特色经济,着力调优第一产业、调强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
特别是凭借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创造了“焦作山水”从默默无闻到唱响中国旅游舞台只用了短短的四五年时间这一奇迹,“焦作现象”广泛被全国关注。
2008年5月,焦作市被国家发改委正式列为全国首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
利用这一重大机遇,焦作市进一步确立了“强力实施‘164’工程,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思路,即加快建立1个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发展壮大6大战略支撑产业――生物产业、铝工业、煤盐联合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4大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加快了焦作市产业转型的步伐,推进焦作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2.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结合案例,说出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定义。
2、结合案例,说明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并能够判断该资源型城市所处的生命周期位置。
3、根据典型案例归纳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方向的一般方法并能够迁移运用。
三、重点难点重点: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及生命周期、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成因及转型发展。
难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条件、衰退原因及其转型之路。
四、教学方法课前调查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学习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体验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导入视频导入:播放视频【映像焦作】提问:焦作市为什么要转型?焦作市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通过观看焦作转型的视频,学生能够对焦作的转型情况形成直观感性认识,为后续展开理性分析打下基础。
新课讲授一、煤城兴衰展示“19世纪末聚落因煤兴起”、“20世纪50年代优质煤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较完整的工业体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煤枯井封”四张图片,向学生讲述煤城焦作的发展历程。
提取图片信息绘制焦作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演变图。
结合焦作市这一具体案例和通过呈现图片先使得学生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程形成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提取信息并亲自绘制图像落实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渗透。
【活动】根据煤城焦作兴衰四幅图,尝试在下图绘制焦作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演变图,并解释其原因。
】【总结讲解】展示资料:19世纪末,焦作大规模开采煤矿,修建铁路,聚落因煤而兴。
从1956年建市以来,焦作市就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一直是全国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煤炭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依靠煤炭工业,焦作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资源型城市的定义:焦作市就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指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案例分析——焦作模式专题研究作者: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胡晓明一、解读焦作模式:政府主导发展旅游带动城市转型近年来,中国旅游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焦作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赏,并被誉为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与此同时,焦作也以其独特的开发模式,成为近几年中国旅游业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的积极思考。
“焦作模式”的实质就是焦作依靠山水型旅游产品的成功打造,带动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崛起,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焦作的成功转型——从资源型城市转为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绿色城市。
焦作在其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政府的主导、景区的建设和大手笔的营销创造了必然的奇迹。
(一)科学决策确立龙头,焦作创造了一个神话焦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
辖11个县市区,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总人口35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2.5万人。
历史上的焦作曾以“煤城”著称,是一个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也是国家首批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上世纪90年代末,面对矿产资源萎缩的现实,焦作把发展的着眼点从地下转到地上,从开采矿产资源转到开发旅游资源上来。
1999年以来,焦作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多个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制定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1999年,焦作市作出了“把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进行培育”的重大决策;2000年,确立“焦作山水”的旅游定位;2001年,着力打造“焦作山水”旅游品牌;2002年,全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2003年,“焦作山水”和“云台山”双双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2004年,焦作市正式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命名以云台山为首的五大景区为世界首批地质公园;2006年2月17日,世界旅游评估中心和世界旅游推广峰会全球秘书处授予焦作“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焦作成为国内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2.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学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节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以某资源枯竭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发展的方向。
1.知道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征,并初步了解其成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以某资源枯竭型地区如焦作市为例,分析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1.含义通常把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称为资源型城市。
2.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1兴起期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相关产业和人员集聚,城市快速成长。
2繁荣期城市主导产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规模和城市规模渐趋稳定。
3衰退期自然资源渐趋枯竭,或市场明显转移,产业规模缩减,城市可能陷入萧条。
但如果创新路径合适,城市可实现持续发展。
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1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资源深度开发,延长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2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拓展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至人文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微思考大庆油田目前利用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发展石化产业有何优势提示有中俄输油管线经过,原料运输成本低;原有的石化产业基础好,技术水平高;市场广阔;国家政策的支持等。
二.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1.地理位置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南临黄河。
2.发展历程19世纪末,焦作大规模开采煤从1956年建市之初,焦作市成为全国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焦作市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焦作市多数国有煤矿先后宣告无煤可采而封井。
3.存在的问题煤矿资源枯竭,失业人口增多;此外,焦作市还面临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采煤遗留的各类环境破坏等问题。
焦作现象——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极为关心,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焦作利用发展旅游业实现社会经济的成功转型,即所谓的“焦作现象”才得到各方的重视。
“焦作现象’不仅是旅游现象,更主要的是借旅游促进城市职能、产业转型的综合现象,是多种转型成功实施的结果。
研究焦作转型的案例,对于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平稳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焦作市城市新貌一.资源枯竭型城市(一)中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从满清后期的实业救国,到中华民国建立后蓬勃发展的民族工业,再到新中国“以钢为纲”的重工业强国之路,一个世纪的发展,铸造了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也形成了几百座重工业资源型城市。
据最新统计,全国现有矿业城镇426座,其中地级市79座,地级区盟7座;县级市100个,市属县级区25座;县城179座,建制镇36座。
全国地县两级城市663座,矿业城市占了27%,全国未建市县级行政单位1682个,矿业县占了10.6%。
在这426座矿业城镇中,处于成长期的84个,鼎盛期的291个,衰退期的51个。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转型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涉及面广,难度非常大,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受到缺乏动力产业最直接的制约,城市发展缓慢。
资源型城市一旦进入衰退期,将使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后劲严重不。
2.下岗失业职工多,再就业压力大。
以辽宁阜新为例,随着资源的枯竭,阜新失业人数已经超过15万人,涉及家属共计50余万。
矿务局系统40万职工中已经有20万人下岗,全市近20万人处于月收入156元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占市区人口的25.4%,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警戒线”。
3.体制机制性矛盾非常突出。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大多依赖于一个或几个少数国有大型或特大型企业。
地方的机构设置是围绕这几个企业运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不是为人服务的,是为矿业企业服务的。
因煤而兴的焦作市据中国矿业协会统计,中国目前有390多座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其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专家指出:“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如果不及时培植替代性主导产业,地区经济的衰退则不可避免。
在主导产业衰退后,如果没有其他产业提供就业机会,整个城市结构无法吸收大量转移的劳动力,必然引起整个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问题。
”现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探究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经济转型,走出困境。
可以采用如下研究思路。
知识拓展资料1 因煤而兴的焦作市焦作煤矿久负盛名,在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煤炭开采始于1894年,是外资在中国最早开办的四大现代矿井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焦作煤矿累计生产煤炭数亿吨,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焦作煤矿连续多年创造了煤矿安全、成本、效率等多项全国第一,煤炭年产量最高时达到700万吨。
焦作市地处中原腹地,是豫西北综合开发规划先行试点地区,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晋东南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焦作处于全国电力网络中心区域,是河南省重要的火电基地。
【资料分析】从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等方面分析焦作市的形成和发展。
资料2焦作市经济发展的潜力焦作市自然条件优越,除原煤外,耐火黏土、铝矾土等矿产丰富,水资源充足。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工程都从焦作经过。
公路、铁路交通便利。
焦柳(焦作——柳州)、焦新(焦作——新乡)、太焦(太原——焦作)、侯月(侯马——月山) 四条铁路线在此交会;全市公路密度居河南省首位,地方自筹资金修建了焦郑、焦晋高速公路和黄河公路大桥.使焦作成为豫西北、晋东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焦作市山川秀美.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云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坛等旅游胜地,有嘉应观、妙乐寺等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农业基础条件良好,粮食产量高,优质专用小麦、特用玉米、种子和四大中药(地黄、牛膝、菊花、山药)在国内享有盛名。
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案例分析——焦作模式专题研究作者: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胡晓明一、解读焦作模式:政府主导发展旅游带动城市转型近年来,中国旅游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焦作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赏,并被誉为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与此同时,焦作也以其独特的开发模式,成为近几年中国旅游业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的积极思考。
“焦作模式”的实质就是焦作依靠山水型旅游产品的成功打造,带动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崛起,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焦作的成功转型——从资源型城市转为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绿色城市。
焦作在其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政府的主导、景区的建设和大手笔的营销创造了必然的奇迹。
(一)科学决策确立龙头,焦作创造了一个神话焦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
辖11个县市区,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总人口35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2.5万人。
历史上的焦作曾以“煤城”著称,是一个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也是国家首批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上世纪90年代末,面对矿产资源萎缩的现实,焦作把发展的着眼点从地下转到地上,从开采矿产资源转到开发旅游资源上来。
1999年以来,焦作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多个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制定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1999年,焦作市作出了“把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进行培育”的重大决策;2000年,确立“焦作山水”的旅游定位;2001年,着力打造“焦作山水”旅游品牌;2002年,全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2003年,“焦作山水”和“云台山”双双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2004年,焦作市正式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命名以云台山为首的五大景区为世界首批地质公园;2006年2月17日,世界旅游评估中心和世界旅游推广峰会全球秘书处授予焦作“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焦作成为国内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焦作还获得了“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和“中国旅游魅力城市”称号,国内首家旅游研究基地也在焦作成立。
1999年,焦作市各主要景区接待游客仅5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8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1%,到2008年,焦作市共接待游客1452.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2.7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41倍和76倍。
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
10年时间,这个旅游业的新生儿经受住了市场洗礼和考验,创造了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神话。
(二)山水产品的打造,迎合了市场需求焦作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他们重点打造的是以云台山为代表的山水型旅游产品。
首先,山水观光与生态休闲一直是我国旅游市场的宠儿。
这类产品在我国比较普遍,易被市场所接受,无论南北方,游客对山水型旅游产品都青睐有加,因此,此类产品一直在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打造成功具有很大冲击力。
其次,焦作山水填补了区域市场的空缺。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河南一向以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而著称,因此,焦作推出的“焦作山水”在向来缺乏灵山秀水的中原大地,一下子凸现出其区域的独特性;加上河南、中原及华北地区近3亿人的市场需求和景区面向大众群体的消费水平,使经过打造的焦作山水一经推向市场就受到极大的欢迎,游客量在短时间内倍增。
(三)政府的主导,是发展的需要自1999年焦作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以来,通过制定政策、资金投入、完善设施等多方面引导市场力量转向旅游业,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去发展。
首先,焦作市政府十分重视旅游工作,“发展旅游经济,建设旅游强市”被焦作市委市政府列为一号工程。
为加强对全市旅游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的焦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全市旅游工作的组织协调,每年都要多次召开常委会和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旅游工作,在全市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书记、市长亲自制定旅游业发展方针,市领导还提出要做大、做强、做精焦作旅游业,明确要求:“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要坚决,不能动摇;抓旅游工作的力度要加大,不能放松;对旅游工作的领导要加强,不能削弱。
”对于云台山来说,修武县更是把云台山景区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当成全县的重中之重。
几年来,不管修武县主要领导怎样变化,班子怎样调整,县委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思路始终不变,决心始终不改,力度始终不减。
可以说,各级领导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云台山景区建设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其次,焦作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始终坚持加大投入不动摇。
一是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在景区开发建设上,坚持以财政投资为主,社会投资共同参与,集中全社会力量大办旅游。
从1999年开始,焦作市把旅游业投资纳入了财政预算,投入占到全市同期地方财政收入总和的20%左右。
二是加大对宣传促销的投入,自2000年开始,该市财政就设立了500万元的宣传促销专项经费,各县(市)区也都拿出配套资金,对景区进行宣传包装。
另外,1999年以来,焦作市先后投入了10多亿元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使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等设施日臻完善,形成了功能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有力地推动了旅游市场化的进程和运行质量,使焦作旅游业飞速发展。
(四)高标准的景区建设,自身的成功打造焦作市旅游资源品位较高,政府又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精心打造精品工程,10年来,重点开发建设了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青龙峡、峰林峡这“五大景区”和陈家沟、嘉应观、韩园等“十大景点”,开发出了以自然山水游为主,历史文化游、休闲娱乐游、体育健身游、科普知识游、民俗风情游、工业参观游、农业观光游、黄河湿地游、都市风光游等10种配套发展的旅游产品。
形成了焦作山水“春赏山花、夏看山水、秋观红叶、冬览冰挂”四季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整体品牌优势。
以下,我们以云台山的开发条件和开发过程为例,简要分析焦作各景区发展所走过的历程。
第一,云台山拥有优质的旅游资源首先,资源独特性强。
云台山以山称奇、以水叫绝,是国内山水景观中罕见的丹霞地貌峡谷景观和雄中含秀、南北兼长的山水风光精品。
其次,品味较高。
云台山是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六个“国字号”于一体的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并正在参评世界自然遗产,品味很高。
最后,资源类型丰富。
这里的旅游资源自然与人文相融,既有以红石峡石灰沙岩为代表的地理景观等自然生态景观,还有以“竹林七贤”隐居地及汉献帝陵等为代表的众多历史人文景观,类型丰富,形成复合型产品。
第二,区位及交通条件较佳首先,区位条件好,市场规模大。
云台山地处郑州、开封、洛阳、邯郸、晋城和长治等中原城市圈的包围之中,巨大的客源市场,为云台山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其次,交通便捷顺畅。
景区交通便利,公路、铁路、航空四通八达,云台山距郑州只需1小时,距北京、天津、武汉、西安和上海等国内的大城市车程也都在10个小时以内,可进入性较强。
第三,景点的精心包装云台山景区重点包装了十个景点,即红石峡、泉瀑峡、潭瀑峡、青龙峡、万善寺、子房湖、茱萸峰、百家岩、叠彩洞、猕猴谷,在峡、瀑、寺、湖、峰、洞、古迹、隐士文化等方面做足了文章,十大景点独具特色,丰富而细腻。
红石峡:这里有14亿年前震旦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地质遗迹、有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丹霞地貌峡谷景观,这里集潭、瀑、泉、池、溪和崖、石、台多种奇石水景于一体,俗称“峡谷盆景”,是云台山重点打造的代表性景点。
茱萸峰:云台山的主峰,绝壁千尺,怪石嶙峋,且是道教玄武祖师得道故地,与湖北省武当山“南顶”,并称道教“天下二顶”,这里还是中国传统风俗“九九登高”的胜地,唐代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在此有感而作,所以,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是这一景点的特色所在。
百家岩:晋魏唐宋以来,游人名士,代有遗迹,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在这里隐居前后达20多年,所以,云台山在景点开发中,历史遗迹、隐士文化都极好的融入了其中。
除此之外,云台山的其它景点也都经过认真推敲、精心包装,让游客来了有看头、有玩头,不仅形成了春观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看树挂的四季美景,还注重自然、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极具内涵的旅游产品。
第四,多种产品体系开发云台山的旅游产品的开发分为观光类旅游产品、生态休闲类旅游产品和一些专项旅游产品。
观光旅游产品:包括自然山水观光和名胜古迹观光。
自然山水观光主要有峡、瀑、湖、峰、洞、地质奇观和野生动物(猕猴)等方面的观光;名胜古迹观光主要指依托万善寺、汉献帝墓群、竹林七贤遗址等开展的名胜古迹主题观光旅游产品。
休闲类旅游产品:主要指生态休闲和文化休闲类产品。
生态休闲类产品,主要针对游客的节假日休闲娱乐而开展的,同时考虑部分的观光游客也会为云台美景作短暂停留或休憩;文化休闲开展的有云台观日出、重阳朝顶、隐士文化休闲体验等等。
专项旅游产品:是云台山依托自身丰富的地质景观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而开展的,包括地质科考、登山探险、自驾车和节庆旅游产品。
地质科考类产品,充分挖掘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价值和云台山地质文化,强力打造了地质科考旅游;登山探险产品,主要对日益增加的户外运动人士开展的,包括徒步、登山、攀岩、探险、露营、极限运动、定向越野、户外休闲旅行,一般以一两日短程旅程为主;自驾车旅游产品,在景区适当的区块建设汽车营地,为自驾车旅游提供服务;节庆旅游产品,重点打造的是以云台山国际旅游节为主,以茱萸山重阳朝顶庙会、云台观瀑节等为补充的节庆旅游产品体系。
(五)科学开发,可持续发展依托自然资源,焦作在景区开发建设中坚持严格保护,各项生态旅游设施都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其间,神农山、青天河、青龙峡等景区在建设登山步道时,需要大批石材。
为保护环境,当地政府没有开采景区的一块石头,所需石材全部从外地购进。
景区内的各种标志、垃圾箱以及亭、台、桌、凳等配套设施,全部采用生态或仿生态材料建设完善,实现配套设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
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焦作市主要景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既促进了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也使景区发展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六)大手笔的营销,高效宣传旅游经济是知名度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知名度越高,越有吸引力。
焦作优质的旅游资源,加上大量资金投入的景区建设,剩下的就是开拓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