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浙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论述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惠益分享机制21世纪的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已经从单纯的科学研究转变为一项商业投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推动了生物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
在药品公司、医疗机构、基因公司的共同推动下,基因科技逐步商业化,开始形成市场规模并发展壮大。
生物信息产业可以为企业、个人、研究机构提供各类相关的遗传资源、蛋白质数据库的商业、技术信息服务;生物制药行业利用遗传资源研究攻克疾病的药品攫取高额利润。
一些有特殊性的基因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谁率先发现并研发,谁将会对该遗传资源信息“垄断”。
遗传资源信息是一种稀缺资源,特殊遗传资源的数量有限,而且很容易发生变异,这就使得人体遗传资源的利益价值被突显出来。
人类基因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不应忽略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为基因科技开发利用做出的种种贡献。
1 人类遗传资源基础概念《人类遗传资源暂行管理办法》第二条对人类遗传资源做出了列举性的定义:“人类遗传资源是指含有人体基因组、基因及其产物的器官、组织、细胞、血液、制备物、重组脱氧核糖核酸(DNA)构建体等遗传材料及相关的信息资料。
”基因,本质上说,它依然属于一种物质,由于遗传资源中承载了人类的遗传信息,它通过其所携带的基因碱基排列顺序的不同表达出人与人不同的生命体特征,因此人类遗传资源同时具备物质性和信息性双重性质。
人类遗传资源是人身体的一部分,是人格的延伸,提取人类遗传资源,需要取得人体组织切片、细胞等才能进行分析和实验,从人体上直接获取的遗传资源材料同血液、器官、肢体一样都是人体组织的一部分。
人对于自己的身体组织享有一定的人格利益,有保证自己的人格利益不受侵犯的权利,人类遗传资源与其他生命体的遗传资源最主要的差别就是由于人对于自己的遗传资源享有人格利益。
显然人格利益性是人类遗传资源最显著的特征。
2 人类基因惠益分享权理论分析2.1 脱离人体的人类组织的性质人类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的首要问题是需要明确一个问题:脱离人体的人类组织的性质。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种质资源学专题思考题作物种质资源思考题1、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现状和利用情况?答: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现状一,征集两次:50年代中期,征集21万份,70年代末80年代初征集11万份。
二,考察:1978年以来,完成各类作物考察约30项,收集各种作物种植资源7万余份。
发现了一批新类型和优质、抗性或丰产性好的栽培品种,以及极具潜在价值的野生近缘。
三,引种:1978年以来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各种作物种质资源10多万份,其中编目6.7万份。
四,种质资源的保存。
种质库保存:创建长期库、国家中期库10座、青海复份库相配套的安全保存综合技术体系,约180种作物的33.2万份种质,经生活力监测,贮存在国家库长达15年的作物种质,未发现生活力丧失的状况。
田间保存:目前我国已建立30个国家种质圃,保存种质材料达4.7万余份。
离体保存:建成两座国家试管苗种质库,保存甘薯1400份(江苏徐州),马铃薯900份(黑龙江克山)。
中国农科院品资所,用液氮贮藏粮食、蔬菜、花卉和药材等21份材料的种子并种植获得成功。
此外对一些花粉、愈伤组织以及顽拗种子进行超低温保存成功。
原生境保存:有野生稻4个、野生大豆三个以及新麦草等原生境保存点。
五,作物种质资源评价:从1986年开始,有中国农科院品资所组织协调400个单位、2500名科技人员进行全面的鉴定与评价。
2、3、4、5、六,作物核心种质:建立了主要农作物的基础核心种质如小麦、水稻、大豆。
目前正在建立主要农作物应用核心种质。
七,作物种质信息处理:建成了拥有180种、37万份种质信息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
建成了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答: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存在的问题:一,农业生产上种植的作物日益减少。
二,作物品种单一、遗传基础狭窄。
三,作物野生资源在遭受破坏。
作物种质资源的发展趋势有:一,努力开发新的栽培植物。
二,充分发挥未被充分利用的作物的潜力。
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Access and Benefit Sharing—ABS《遗传资源的获取及公平公正地惠益分享名古屋议定书》之剖析(三)来源: .my翻译:殷金(接上期)(a)PIC《议定书》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情形,在这两种情况下,缔约方将采取与ILCs和资源和/或传统知识相关的措施。
第一种情况与遗传资源的获取有关。
第二种与获取ILCs持有的与遗传资源相关传统知识有关。
在第一种案例中,条款仅在ILCs有权授权获取时适用。
可以假定,该权利由缔约方制定,或至少经过缔约方的认可。
然而,对于缔约方没有设立明确的的义务使之制定或认可这种权利。
因此,这一条款被认为是一种无意义的权利。
然而,可以肯定地说可以由习惯国际法制定这种权利。
ABS工作组为推动协商而设立的有关传统知识的专家组得出结论,即土著民的权利由国际习惯法制定,或者迅速成为国际习惯法。
专家组在许多国际文书的基础上得出此结论,包括联合国土著人们权利宣言(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UNDRIP)、许多国家法律和CBD的决议。
《议定书》中的一个序言段落提到了UNDRIP。
此外,《议定书》在序言段落中承认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之间不可分割的本质。
传统知识专家组也达成了相似的结论。
传统知识与遗传资源的密切关系意味着任何获取遗传资源的申请都会与《议定书》中与获取传统知识的条款相关。
在两种情况下,都要求缔约方采取措施旨在确保遗传资源和/或土著和地方社区(indigenous and local communities, ILCs)持有的传统知识在事先知情同意(prior informed consent, PIC)的基础上进行获取。
对于获取传统知识来说,所采取的措施还应旨在确保已经制定了共同商定条件(mutually agreed terms, MATs)。
在两种情况下,必须得到ILCs的PIC,或者他们的事先同意和参与。
生物多样性论文终稿优秀3篇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它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注:引自《生物多样性公约》第2条)。
可简单地表述为:生物之间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及其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这次帅气的为您整理了3篇《生物多样性论文终稿》,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生物多样性论文终稿篇一我们的地球因为有了數以万计不同种类的生命,才变得绚丽多彩。
灵动的地球,孕育着地球上每一个生命,生物多样性让这个地球生生不息,与众不同。
“从撒哈拉地区酷热贫瘠的沙漠,到亚马逊平原上葱翠的雨林,再到中国南海深处艳丽的珊瑚礁,自然界拥有着数不尽的地貌、材料、色彩和纹理。
从最小的昆虫到最大的动物,地球的土地、空气和海洋是它们的家园,由无数相互关联而又相互独立的力量交织在一起。
”但未来,却只能成为一张张图片被历史所淹没。
一、现代生物多样性国际法主体的分析与思考我们都知道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得不引起全人类广泛高度的重视。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和根源都与人类活动有关,对此我们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笔者认为跨国公司、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突破传统国际法主体的限制,将跨国公司纳入到生物多样性全球治理的主体之中。
跨国公司很多业务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全球资源的利用,非政府组织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与到国际程序之中,这些都是佐证这三类主体可以成为治理主体的理由。
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领域国际法内容的分析与思考笔者着重针对四大主要领域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就一些关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法第一,为了实现遗传资源的持续利用,我们肯定要对地球上的遗传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是一种应有的权利。
但是,权利需要法律的保障和确认,如果获取权得不到《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确定,终究使得遗传资源获取权没有法律地位,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规范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为珍贵的宝藏之一。
从微小的细菌到高大的乔木,从灵动的飞鸟到神秘的海洋生物,每一种生物都拥有独特的遗传信息,这些遗传资源蕴含着巨大的科学、经济和文化价值。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的获取,指的是对生物遗传材料的收集、研究和利用。
这可能包括采集植物样本用于药物研发,获取动物基因信息用于生物技术研究,或者研究微生物的遗传特性以开发新的工业应用等。
在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管,许多遗传资源的获取活动是在不公平、不透明的情况下进行的,导致了资源原产国和当地社区的利益受到损害。
惠益分享则是指在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应当公平、合理地在资源提供者、使用者和其他相关方之间进行分配。
这些利益可以是经济上的,比如通过专利许可获得的收入分成;也可以是非经济的,比如技术转让、能力建设和共同开展研究项目等。
惠益分享的目的是确保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不会对资源原产国和当地社区造成剥削,而是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为了实现公平、公正的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建立规范的制度和机制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明确资源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在很多情况下,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是属于国家或当地社区的共同财产,任何获取行为都应当得到他们的事先知情同意。
这意味着获取方需要向资源所有者充分说明获取的目的、方式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在获得同意后才能进行相关活动。
其次,建立透明的获取程序和监管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获取方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提交申请,说明资源的用途、预期的惠益以及惠益分享计划等。
监管部门则要对申请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获取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标准。
同时,要加强对获取活动的监督和执法,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
为了建立合理的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机制,促进农业、林业和医药生产,保障遗传资源的安全,中国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并积极参与遗传资源获取和利用的国际合作。
1、完善法律法规,促进遗传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中国于1997年4月公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对植物新品种制定专门法规进行保护。
在该条例基础上,发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和林业部分)以及农业和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
1997年3月发布的《进出口农作物种子(苗)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向国(境)外提供种质资源,按照作物种质资源分类目录管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办理审批手续,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2000年7月通过的《种子法》,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与审定、种子的生产、经营、使用、质量控制、进出口与对外合作作出了明确规定。
种子经营实行许可制度。
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国农作物种子和林木种子工作。
选育的品种得到推广应用的,育种者依法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中国还发布了《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暂行办法》、《进境植物繁殖材料检疫管理办法》等。
2、加强基地和机构建设,为遗传资源获取和利用提供组织保障
中国从1996年起组织实施了种子工程。
到1999年共安排了国家级原种场、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等种子工程非经营性项目189个,总投资11.8亿元;安排了大中型种子加工中心、种子包装材料厂、种子加工机械厂等基建贷款项目215个,总投资15亿元。
1999年,全国国有种子公司已拥有原、良种生产基地1933.3千公顷,全国主要农作物的商品供种量已达450万吨。
中国在北京和青海建立了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和复份保存库各1座;在全国建立了各种作物种质资源中期保存库共27座;建立了32个多年生及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圃;完成了160种作物、37万份作物品种资源的入库(圃)编目、农艺性状、品质、抗逆和抗病虫等特性的鉴定评价工作,并建立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1996年至2000年,国内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单位向全国育种、教学和生产单位分发(提供利用)各种作物的优良和优异作物种质资源11896份。
中国政府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增加了扶持力度, 1998年全国共有各类种畜禽场3300多个,共计存栏种畜禽3200多万头(只、套)。
截止1998年底,全国共保护畜禽品种资源64个,其中猪品种19个(含4个引进品种)、家禽品种15个(含3个引进品种)、牛、骆驼品种8个、羊品种9个(含1个引进品种)、马品种3个、蜜蜂品种10个。
这些种畜禽承担着国家育
种、保种和供种三大任务,为中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地增长,为繁荣市场,保障供给,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中国还建立了大量动物园、野生动物繁殖基地、植物园和树林园以及一些种子库、胚胎库、细胞库和精液库,促进了遗传资源的保存与交换。
3、积极开展宣传培训,提高对遗传资源获取和利用的认识与技能。
为提高社会各界对植物新品种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依法行政,举办了多次植物新品种保护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技术、管理、品种权代理、种子经营贸易等方面的人员,有30名学员考试合格取得了首批代理人资格。
4、积极参与遗传资源获取和利用的国际合作
1999年4月23日,中国正式成为《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成员国。
1999年10月,中国政府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理事会。
在《植物遗传资源国际约定》谈判过程中,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历次会议。
中国全力支持《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宗旨,并积极促进两个约定在宗旨上的一致性;同意并促进建立植物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的多边系统,并承诺按照粮食安全和互相依存的两条原则,向多边系统提供种质资源;在多边系统范围内,积极促进方便获取,坚持公平分享由多边系统获取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并实现农民权利。
通过材料转移协定(MTA),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国际农业研究组织进行种质资源交换。
在有限的经费支持下,尽可能繁殖较多的种质资源用于对外交换,并建立了种质资源对外交换信息网络,便于国外网上查询和索取。
近三年来,中国向世界各国和国际农业研究机构提供各类作物种质资源8000余份次,使中国的种质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利用,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中国支持和鼓励提供遗传资源的缔约方充分参与遗传资源的开发和科学研究。
但受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在研究和开发向其他缔约方提供的遗传资源的过程中,中国参与的机会较少。
5、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优先重点
(1)完善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家法律法规,特别是制定微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法规,促进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
(2)加强各类野生近缘植物的就地保护;
(3)在全国七个生态地区,建立生态库和种质资源繁殖更新基地,逐步实现种质资源分生态区中期保存和长期库保存资源的更新繁殖;
(4)加大作物种质库存资源的鉴定与评价力度,建立核心样品,为育种和生产提供更多的优异种质资源,提高库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5)逐步建立全国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的信息管理和反馈体系;
(6)完善和新建一批野生动植物繁育中心、种源基地、种质资源库(圃)的建设;
(7)加强对就地和迁地保存资源的检测,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实现生物资源的安全保护;
(8)积极参与国际谈判,促进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多边体系和市场化机制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