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护理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应用与用药护理进展【摘要】糖尿病为终身性代谢综合征,若未予以及时治疗,可因血糖长期呈高水平状态而导致病情持续进展,引发失明、肾功能衰竭、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目前,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临床可经皮下注射、胰岛素泵等方式予以患者治疗,以稳定患者血糖水平,缓解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但在应用胰岛素治疗时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低血糖等,需临床予以有效干预。
本文主要对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应用与用药护理情况进行阐述、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胰岛素;糖尿病;用药护理近年来,受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变化所致,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糖尿病为内分泌科常见疾病,血糖异常升高为其主要临床特征,临床目前尚无彻底治疗该疾病的方法,需患者终身用药,以维持血糖水平稳定[1-2]。
胰岛素是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最有效药物之一,经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等途径可有效调控患者血糖水平,但在采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过程中仍难免患者出现各类护理差错、意外事件、不良反应等,因此需临床强化其用药护理[3]。
此外,因需终身进行治疗,为免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也需予以适当护理干预,以确保患者血糖稳定,进而遏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
本文主要对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应用情况、用药护理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以供参考。
1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情况1.1 2型糖尿病短期强化治疗在治疗2型糖尿病上,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最为基础、最为有效。
分析原因为,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较长一段时间内、发病后早期内机体内存在胰腺β细胞进行性下降情况,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则可于最短时间内有效控制患者体内血糖水平至目标值,以此快速消除高血糖毒性对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抵抗造成的不良影响,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胰岛β细胞负担,确保胰岛β细胞得以修整,以利于其功能最大程度得到恢复[5-6]。
1.2 胰岛素治疗时机选择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时机上,以往临床单纯认为降低血糖至正常范围即可,近年来其观念已转变为治疗需以保护胰岛细胞功能为主,因此在治疗时机上应慎重选择[7]。
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护理指导胰岛素是公认的治疗糖尿病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适用于I型糖尿病和IⅠ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未达到良好控制者。
大量临床试验证明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极大的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护士要掌握好胰岛素治疗的护理,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康复护理。
目前,胰岛素的给药途径有注射给药、胰岛素泵、吸入给药。
在基层医院最常用的方法为注射给药,本文就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护理指导做以论述。
1.使用原则和剂量调节胰岛素注射治疗应在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并按病人反应情况和治疗需要做适当调整。
对ⅠI型糖尿病病人,可选用中效胰岛,每天早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一次。
首次剂量约为8U。
根据血糖和尿糖结果来调整。
I型糖尿病病人,常选短、中效胰岛素配合使用。
2.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方法胰岛素的注射常需要持续终身、保护注射部位是很重要的。
通常在上臂三角肌、腹壁、大腿前侧、臀部轮换注射,以腹壁注射吸收最快。
为避免皮下组织萎缩或增厚,影响吸收,应有计划有标记的逐一轮换注射部位,对每一部位也应划出小区域,交替注射。
每次注射均应改变位置,一周内同一部位不应注射两次。
长、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时,应先抽吸短效胰岛素,再抽吸长效胰岛素,然后混匀,而不可相反,以免将长效胰岛素混入短效胰岛素而影响其速效性。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比例的预混制剂,可按病人要求选用,最常用的是含30%短效和70%长效制剂。
3.注射时间及剂量应准确一般中长效胰岛素与进餐关系可不严格,但速效制剂必须强调在进餐前半小时注射,因为这一时间正是该药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过早和过晚注射可能引起血糖的过低或过高,干扰疗效或发生低血糖危险,抽吸胰岛素时应强调计量准确无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血糖波动,甚至发生危险。
4.胰岛素注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及护理①低血糖反应临床最常发生,危险性较大,是糖尿病致死原因之一,主要与用量过大,进食过少和运动过多有关。
多发生于夜间,可表现为头晕,心悸,多汗,面色苍白,强烈的饥饿感,甚至昏迷。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护理措施探讨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患糖尿病的人数已经超过4亿,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无法正常代谢,因此需要长期依赖胰岛素治疗。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治疗不仅仅是简单的注射,更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措施,以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
本文将探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护理措施,并为护理工作者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一、胰岛素治疗的护理基础知识1. 胰岛素注射的方式:目前常用的胰岛素注射方式有皮下注射和胰岛素泵。
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都是通过皮下注射方式进行胰岛素治疗。
在进行皮下注射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并且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皮下脂肪厚度增加。
2. 胰岛素的使用剂量:胰岛素的使用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和餐后血糖控制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需要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和指导,以确保胰岛素的使用剂量能够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和血糖控制。
3. 血糖监测:胰岛素治疗的关键之一就是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检测血糖,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从而对胰岛素使用剂量进行相应的调整。
还可以通过血糖监测的结果,了解自己的饮食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进一步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式。
4. 饮食与运动管理: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还需要注意饮食和运动的管理。
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同时还能够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1. 皮下注射的护理(1)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在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常见的注射部位包括腹部、臂部、臀部、大腿外侧等部位。
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并进行轮换注射,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皮下脂肪堆积过多。
(2)注射技巧的指导:护士需要向病人介绍合理的注射技巧,如注射部位洗净皮肤,由浅及深地注射,确保药液不会进入肌肉组织。
简述胰岛素用药护理注意事项
胰岛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以下是一些胰岛素用药护理的注意事项:
1.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胰岛素:胰岛素的剂量和使用时间应根据医生的处方进行,不要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2. 注意胰岛素的保存:未开封的胰岛素应储存在2-8℃的冰箱中,避免冷冻。
已开封的胰岛素可在室温下(不超过25℃)保存28 天。
3. 注射部位的选择与轮换:胰岛素通常采用皮下注射,可选择腹部、大腿、臀部和手臂等部位。
为了避免注射部位的硬结和脂肪萎缩,应定期轮换注射部位。
4. 注射技巧:在注射胰岛素前,应洗净双手并消毒注射部位。
使用胰岛素笔或注射器时,应确保针头锋利,以减少注射疼痛。
注射后,应轻轻按压注射部位,避免出血和药液外渗。
5. 监测血糖:在使用胰岛素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一般建议每天测定空腹和餐后血糖。
6. 注意低血糖反应:胰岛素治疗可能导致低血糖,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出汗、心慌等症状。
因此,在使用胰岛素期间,应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备低血糖时食用。
7. 饮食和运动配合:胰岛素的作用可能会受到饮食和运动的影响。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控制饮食和进行适量的运动。
8. 应急处理:如果在注射胰岛素后出现过敏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
9. 定期就医复诊: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诊,向医生反馈血糖控制情况,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胰岛素的用药护理
一、胰岛素的用药护理二、影响胰岛素注射效果的因素三、胰岛素的不良反应
胰岛素的用药护理1、胰岛素的用药护理之胰岛素保存
未开封的胰岛素置于2—8℃保存,使用中的胰岛素笔芯在常温下(不超过25℃),保存不超过1个月,普通胰岛素开启保存2周,避免震荡、受热或阳光照射,冷冻后胰岛素不可再用。
2、胰岛素的用药护理之注射前向患者说明
注射前向患者解释胰岛素的剂型、注射目的和方法,嘱咐患者准备好食物并在注射后在适当时间进食。
3、胰岛素的用药护理之注射时间
短效及其预混胰岛素于餐前30分钟注射;速效及其预混胰岛素于餐前10分钟注射;中效胰岛素一般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注射时间一般与进食时间无关,只需每日定时注射。
4、胰岛素的用药护理之心理护理由于长期的血糖波动和对糖尿病急性、慢性并发症的恐惧,许多患者存在复杂的心理反应,比如焦虑、情绪紧张、易激动等。
患者容易对初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感到恐惧,对自己缺乏信心,担心胰岛素的“成瘾性”,甚至把胰岛素等同于毒品,担心一旦开始使用胰岛素后,终身对胰岛素依赖。
针对患者糖尿病知识的不足,通过发放通俗易懂的书籍、宣传册及面对面的信息指导让患者明白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益处。
做好血糖监测记录,良好的血糖监测记录可以帮助分析和找出血糖不稳定的原因,并加以纠正。
一般来说患者认为注射胰岛素需要很强的专业性,担心注射时出现错。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护理郭晓玲张占峰(孟津县人民医院,河南孟津,471100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护理2型糖尿病是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慢性终身性疾病。
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威协是其引起的并发症,有效控制血糖可预防和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经国内外研究发现,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不仅可迅速控制血糖还可以改善胰岛B细胞的功能。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和患病人群的年轻化,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不断增加,如何增加胰岛素治疗患者的依从性显得日趋重要。
我院内二科收治65例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12月,我院内二科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或长期使用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满意的患者65例,男26例,女39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60.63岁。
按糖尿病诊断新建议标准(ADA·1997)确诊为2型糖尿病。
1.2治疗方法与结果住院后均在严格血糖检测情况下,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或胰岛素皮下注射加降糖药物及对症治疗。
医护人员按照糖尿病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健康教育,对使用胰岛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病人出院时血糖及慢性并发症得到控制,使用胰岛素相关知识得到强化,用药依从性增强,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临床护理2.1心理干预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要长期进行,且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
特别是长期口服用药效果不佳,并且出现了慢性并发症反复住院治疗的病人,多出现焦虑不安,恐惧和失望心理。
护士应耐心疏导病人,告诉病人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合理的生活起居,良好的心理状态,通过饮食治疗,体能锻炼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可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
并对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效果。
所以,要劝慰病人,保持心情愉快,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病人相信,糖尿病虽不能根治,如果控制良好,仍然可以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和寿命,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对疾病的影响,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
T1DM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才能控制高血糖;T2DM患者虽然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由于口服降糖药的失效和出现口服药物使用的禁忌证时,仍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以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在某些时候,尤其是病程较长时,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变成最佳、甚至是必需的控制血糖的措施。
第一节胰岛素治疗的原则一、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与不良反应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包括基础胰岛素分泌和餐时胰岛素分泌两种模式。
基础胰岛素分泌是空腹状态时的基础低分泌,占全部胰岛素分泌的40%~50%,其主要的生理作用是调节肝脏的葡萄糖输出速度以达到与大脑及其他器官对葡萄糖需要间的平衡。
餐时胰岛素分泌是指进食后的胰岛素的高分泌,是胰岛B细胞在感受到血糖升高后胰岛素反应性的增高,由第1时相的快速分泌和第2时相的慢分泌两期组成,其主要生理作用为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促进进餐时吸收的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
理想的胰岛素治疗应该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两部分的补充。
理想的基础胰岛素的作用应该能覆盖全天24小时,无明显峰值,避免空腹和餐前低血糖。
餐时胰岛素注射后能在进餐后30min左右达到峰值,从而通过抑制肝糖输出和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以降低餐后高血糖。
此外,理想的餐时胰岛素还能在血糖下降到正常水平时其作用降至基础水平,避免下餐前出现低血糖。
(一)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1.T1DM患者的胰岛素替代治疗 T1DM患者在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而且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
T1DM患者因体内自身胰岛素分泌的绝对缺乏,基本或完全需要靠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来维持体内血糖的代谢和其他体内需要胰岛素的生命活动。
因此,无论是采用多次的胰岛素注射还是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来补充,均要模拟体内生理的胰岛素分泌方式。
目前,常采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制剂提供基础胰岛素(睡前和早晨注射中效胰岛素或每日注射1~2次长效胰岛素),采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来提供餐时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护理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药物,用于控制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的调节。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注射胰岛素已成为日常护理的一部分。
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护理中应注意的要点。
1. 注射前的准备在给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之前,护士要准确计算剂量,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和医嘱确定所需的胰岛素剂量。
同时,要检查胰岛素的有效期和透明度,避免使用过期或有浑浊物的药物。
接下来,要确保注射器和针头是新的或已经消毒,并检查它们的完整性。
2. 注射部位的选择糖尿病患者通常注射胰岛素的位置一般为腹部、大腿、臀部或上臂。
护士选择注射部位时应遵循医嘱或依据患者的习惯和个人情况。
为了减少皮肤刺激和脂肪层变薄的风险,推荐轮流选用不同部位注射。
3. 注射技巧在注射胰岛素之前,护士要先通过洗手或戴上无菌手套来保护双手卫生。
在护理过程中,用无菌酒精棉球擦拭注射部位,以确保皮肤的清洁。
接下来,护士要将注射器上的空气排出,并将针头轻轻插入皮肤和脂肪层。
在注射胰岛素液体之前,要先轻轻抽回一点血液以确保未进入血管。
4. 旋转注射部位为了避免皮下局部脂肪增厚和产生皮下肌肉纤维化,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在注射部位间轮流移动。
此外,对于经常使用的注射部位,要避免选择有尚未完全吸收的瘀血或皮下肿胀的区域。
5. 胰岛素注射后的护理胰岛素注射完成后,护理人员应将注射器、针头等废弃物放入指定的医疗废物容器中,并通风将穿刺部位进行一次适当的按压和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在注射胰岛素之后,病人要细心观察自身体征,如有异常反应,应及时向医生或护士反馈。
6. 必要的指导和教育在护士进行胰岛素注射护理的过程中,有必要向糖尿病患者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教育。
这些指导包括注射技巧、使用胰岛素的频率和时间、如何监测血糖水平以及胰岛素保存和运输的方法。
通过这些教育,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胰岛素的使用技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糖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效果分析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效果分析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导致的代谢障碍性疾病。
胰岛素治疗成为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不同治疗方式的优缺点。
一、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式胰岛素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胰岛素注射、胰岛素泵和胰岛移植。
胰岛素注射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式,可分为常规注射和胰岛素泵两种方式。
常规注射要求患者每天多次进行胰岛素注射,而胰岛素泵则可以通过外部装置自动给药,减少了注射次数和注射时机的限制。
胰岛移植是一种替代治疗方式,将捐赠者的胰岛移植到患者体内,恢复胰岛素分泌功能。
二、胰岛素治疗的效果评估指标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可以通过多个指标进行评估。
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胰岛素剂量和血脂水平。
血糖水平是评估胰岛素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正常血糖控制范围是4.4-6.1mmol/L。
HbA1c水平可以反映患者在近三个月内的血糖控制情况,正常值为4-6%。
胰岛素剂量的评估可以根据每天注射的胰岛素总剂量来确定,低剂量表示胰岛素敏感度较好。
三、不同胰岛素治疗方式的效果分析1. 胰岛素注射胰岛素注射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
通过注射胰岛素,可以灵活控制胰岛素剂量和注射时机,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但是,常规注射要求患者每天多次进行胰岛素注射,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使用胰岛素的不便。
2. 胰岛素泵胰岛素泵是一种自动给药装置,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自动调节胰岛素剂量,使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与常规注射相比,胰岛素泵具有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和更低的低血糖发生率。
然而,胰岛素泵需要患者佩戴外部装置,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不适,而且价格相对较高。
3. 胰岛移植胰岛移植是一种替代治疗方式,可以恢复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
通过将捐赠者的胰岛移植到患者体内,可以减少或完全停用外源性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的护理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不可能使全天血糖变化情况与正常人一样,但通过精心的护理使血糖波动尽可能接近正常,使患者逐渐地掌握自己病情变化和治疗规律,了解治疗的注意事项,现将胰岛素治疗的护理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2008年8月~2009年3月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86例,男56例,女30例;年龄19~68岁,平均51.2岁;1型糖尿病患者21例,2型糖尿病患者65例。
糖尿患者给药护理胰岛素有多种制剂:①超短效胰岛素:近年来应用越来越广泛,皮下注射后吸收迅速,起效时间10分钟作用时间30~45分钟,持续时间为2~4小时;②短效胰岛素:为最常用的一种普通胰岛素,为无色透明液体,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间20~30分钟,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持续时间5~8小时;③中效胰岛素: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1.5~4小时,作用高峰时间6~10小时,持续时间12~24小时;④混胰岛素:为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按照不同比例预先混合得到的胰岛素;⑤长效胰岛素:用于皮下注射起效时间30分钟,无明显作用高峰,持续时间约24小时。
其中超短效胰岛素作为单晶体,注射后吸收速度很快,皮下注射后随时可以进餐,可以避免注射胰岛素后的等候,以及由于延误或忘记进餐而造成的低血糖事件。
注射胰岛素患者的指导:①在进行糖尿病教育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注射胰岛素的具体情况,如患者对病情的了解,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自我血糖监测的方式以及注射胰岛素的技能等。
首先需要了解注射者是谁,是患者还是家属,做到因人施教。
叮嘱患者在胰岛素注射前准备好食物或点心。
一般先由护士为患者做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演示,并给予详细的指导,然后让患者或家属进行操作,给予监督并指出其操作过程中正确和错误的地方,直到操作者完全掌握注射方法。
②确定患者胰岛素注射方案时,需参考患者对食物的喜好、饮食和运动计划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
③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时,应该继续遵守饮食计划,避免误餐或漏餐。
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护理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总结其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糖尿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
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护理后的患者用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患者用药规范性依从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办法,观察组在对照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1.3 护理干预措施
建立护患之间的良好关系,临床上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在和患者进行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顺利有效的开展心理护理的前提条件[2]。
护理人员以诚挚的态度,主动热情地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及时的了解患者心中的疑虑并给予科学合理的解答,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患者主动参与型护患关系[3]。
宣传讲解糖尿病知识,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糖尿病的一些相关知识,让患者清楚的了解到该病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代谢性终生疾病,主要是因为胰岛素的分泌绝对或者相对不足导致的,主要体现
为血糖高。
患者有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疲乏即“三多一少”的临床具体表现。
让患者明确如果血糖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就会导致产生急性或者慢性的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
讲解应用胰岛素的相关知识,患者如果仅仅口服降糖药,在降低胰岛素抵抗性、改善高胰岛素血症等方面的效果没有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效果明显,长期使用还会导致β细胞的功能逐渐衰竭,发生并发症,患者的病情将很难控制。
胰岛素作为人体的一种分泌物质,是不能被其他任何物质取代的,使用胰岛素也是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手段,不能讲病情加重和胰岛素简单的等同。
对患者进行适时的胰岛素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体内胰岛素不足的状态,还可以降低由于高血糖对β细胞产生的毒性作用,改善周围组织的敏感性和胰岛素的分泌。
胰岛素治疗在临床上应该被视为是早期控制血糖的方法,而不是最终治疗糖尿病的手段[4]。
全力争取家属及亲友的配合,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家属及亲友的言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能给患者极大的安慰和支持,直接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态,故在护理中也要注意对家属及亲友的卫生宣传教育,争取他们的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1.4 依从性的评价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3.1 糖尿病在初期的心理反应
3.1.1 患者在检查中无意被检查出患有糖尿病,这类患者均比较年轻,自己未发现有什么症状,觉得用胰岛素治疗没有必要;患者对糖尿病的知识了解很少。
患者一般都不愿意相信自己患病,对于角色的转变非常不适应,抗拒甚至拒绝使用胰岛素治疗[6]。
3.1.2 部分患者心理压力非常大,内心充满了矛盾,对周围的事情开始变得非常敏感,思考的事情较多,患者自己有一种不确定和空虚感,对治疗的效果存在疑虑,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
3.1.3 一部分患者对胰岛素的认识不足,产生误解,在他们的眼中,胰岛素就是一种毒品,一旦使用就不能间断,会成瘾,极大的损伤身体;还有些患者主观的认为口服胰岛素的治疗效果要好于打针治疗,不仅没有什么痛苦还减少了对机体的损害,但是胰岛素不能口服,觉得既痛苦又麻烦。
3.1.4 注射胰岛素对技术要求比较高,患者自己不会操作,如果出院之后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是患者自身的经济条件的限制。
3.2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
对糖尿病采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尤其是心理护理,消除患者产生的不良的心理状况,极大的树立并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精神、稳定自己的情绪,保持最好的心理去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指导规范性用药,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
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桂华,高寒,齐海霞,等.初次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07,28(12):1360.
[2]高亚萍.心理健康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18):3794.
[3]王秀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0):38-39.
[4]童立纺,刘智平.居家胰岛素治疗依从性的调查分析[j].激光杂志,2009,30(2):85,87.
[5]詹艳,詹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调查及影响因素[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0):1295-1296.
[6]李冬.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药障碍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4):129-130.
(收稿日期:2012-09-04)(编辑:王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