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汽化和液化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3节汽化和液化【2022年版课标要求】1.知道物质的沸点。
2.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蒸发现象和沸腾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数据能力。
【教法与学法】教法:采用演示实验、辅以多媒体教学,讲述法、练习法。
学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表格图象分析方法。
【课前准备】细线、计时表、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打火机、小烧杯、硬纸板、温度计、毛巾、酒精、棉花。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在黑板上用酒精写上,“我努力,我成功”几个字,学生观察现象,一会儿酒精不见了,黑板上的酒精跑到哪里去了?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酒精开始时是什么状态,后来是什么状态?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知学习(一)汽化和液化概括总结: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
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让学生说明。
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气态的物质也可以变成液态,我们称之为液化。
教师活动:利用PPT展示两个定义,学生在课本上标画定义、记忆。
(二)探究水的沸腾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我们烧水的时候,经常说“水开了”,在物理学中,“水开了”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沸腾的定义,标画定义、记忆。
1.提出问题:创设情景:瓦特观察烧水的水壶,发现壶盖被顶起,由此发明了蒸汽机,生活处处有科学。
那么,你仔细观察过水沸腾时的现象吗?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继续加热,水温会不会继续升高?2.学生猜想:水沸腾时有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水温会升高。
3.设计实验:教师说明: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实验的关键是器材的选择与安装以及要节省实验的时间,还要注意安全。
教师展示问题:实验器材:安装顺序:如何缩短水沸腾的时间: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学生讨论:根据问题,学生思考、讨论、说明自己的想法。
3.3 汽化和液化1、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部分家庭安装了热风干手器,利用热风干手器可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A.提高了水的温度,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B.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C.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减小了水的表面积D.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2、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A.冰不经过熔化也可以变成水蒸气B.90 ℃的水也可以沸腾C.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B.液体沸腾时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蒸发时温度不变C.蒸发和沸腾都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D.蒸发和沸腾都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4、水烧开时,壶嘴冒出许多“白汽”,这些“白汽”是()。
A.水蒸气B.小水珠C.热空气D.白烟5、关于液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降温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B.压缩体积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C.液化过程是个吸热过程D.液化过程是个放热过程6、下图是水的沸腾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图象的AB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处于沸腾状态B.在图象的BC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处于沸腾状态C.在图象的AB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处于沸腾状态D.在图象的BC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处于沸腾状态7、在北方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暖和的屋子里,镜片上会出现水珠,这是______现象。
8、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时,水会发生各种物态变化:春天,冰雪消融是______现象;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这是______现象。
发生以上两种物态变化时都______热。
9、夏天我们吃冰棍时,撕开冰棍包装纸,会发现冰棍冒“白汽”,如图所示。
这是由于冰棍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发生的______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汽化: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2.特点:吸热;3.分类:蒸发、沸腾;4.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1)蒸发影响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2)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5.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2)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3)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6.常见汽化现象:衣服晾干;【例题1】以下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A.初春,冰雪消融 B.盛夏,荷叶上的露珠C.深秋,大雾消散 D.严冬,窗上的“冰花”【答案】C【解析】解:A、冰雪消融,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B、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故B不符合题意;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雾气消散是液态小水滴遇热汽化成水蒸气,故C符合题意;D、“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1】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如图所示。
下列描述的几种现象中,通过汽化形成的是( )A.植物上的“露珠消失” B.春天来了“冰雪消融”C.严寒天气“泼水成冰” D.冬天树木上的“雾凇”【答案】A【解析】解:A.植物上的露珠消失,是因为露珠吸热汽化变成了水蒸气。
故A正确。
B.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吸热熔化变为液态的水。
故B错误。
C.泼水成冰是液态的水凝固变成了冰。
故C错误。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故D错误。
故选:A。
【例题2】湿毛巾晾晒后会变干,这是因为湿毛巾上的水发生了( )A.液化 B.升华 C.沸腾 D.蒸发【答案】D【解析】解:湿毛巾不久后会变干,这个过程中,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蒸发)现象。
3.3汽化和液化知识点一:汽化和液化1.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从变为的过程。
如液态酒精受热可以变为气态酒精。
(2)液化:物质从变为的过程。
如气态酒精降温时变成液态酒精。
(3)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液化要。
2.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
(1)定义:液体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沸点:各种液体确定的,不同的液体沸点。
(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例如高压锅煮饭。
)(3)特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
(4)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提出问题: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是不是越来越高?猜想与假设:水沸腾后若保持沸腾状态需继续________,水的温度______。
实验设计:①用__________测量液体的温度。
②用__________记录时间。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①按图安装实验器材。
②用酒精灯外焰给盛水烧杯加热,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③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后3min为止,同时注意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并把所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时间图象。
实验结论:水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水沸腾时,吸热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总结规律:①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吧不同,液体的沸点随大气压的改变而改变,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②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二者缺一不可)交流与讨论:①实验中,安装实验器材的顺序__________。
提示:安装实验器材时要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如果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酒精灯的高度不方便调整。
参考答案:由下到上②实验中,为什么烧杯上盖有孔的硬纸板?参考答案:减少水的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
③实验中,如何缩短实验时间?参考答案:①提高水的初温;②减少水量;③加大酒精灯火焰;④加盖。
④如果在沸腾的过程中停止对水加热,水__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继续沸腾,由此可得液体沸腾的条件是__________。
第3节汽化和液化一、汽化和液化1.冬天用嘴向手呵气,可使手瞬时变暖,这是______现象,它需要______热;而用嘴向手吹气,则使手一阵凉爽,这是______现象。
【答案】液化放汽化【详解】冬天用嘴向手哈气,可使手瞬间变暖,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使手的表面温度升高。
嘴对着手吹气,手会感到凉爽,因为吹气加快了手表面的空气流动,从而加快了汗液的蒸发(汽化),而蒸发吸热,使手感觉凉爽。
2.如图所示,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观察到塑料袋鼓起来了,这是由于酒精(选填“吸热”“放热”)发生(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把袋子从热水中拿出来,会立刻瘪下去,因为袋内(选填“空气”“酒精蒸气”)发生了(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答案】吸热汽化酒精蒸气液化【详解】当把滴入几滴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时,酒精液体吸收热量会汽化变成酒精气体,体积变大,故发现塑料袋鼓起。
当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后,由于环境温度比塑料袋温度低,酒精蒸气向外放出热量,酒精蒸气又液化成酒精液体,体积减小,所以塑料袋又瘪了。
二、沸腾3.液体沸腾的特点:液体沸腾时,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温度______(选填“保持不变”或“一直升高”)。
这个温度叫做该液体的______。
【答案】吸收,保持不变,沸点。
【详解】液体沸腾时的主要特点有两个,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该液体的沸点。
4. 当温度达到100℃时,()A.所有液体都沸腾B.水一定沸腾C.水可以沸腾,也可能不沸腾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C【详解】A.对沸点高于100℃液体,当温度达到100℃时不会沸腾,故A不符合题意;B C.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高于100℃,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低于100℃,故当温度达到100℃时,水可以沸腾,也可能不沸腾,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3 汽化和液化(考点解读)(解析版)1、汽化和汽化的方式(1)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2)汽化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沸腾和(3)汽化时能量的传递:汽化时要吸热。
2、沸腾和沸点(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腾时的规律:液体沸腾时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3)满足沸腾的条件是:①达到沸点;②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5)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6)当外界的压力增大时,必须升高温度才能使蒸气压增大以等于外界压力,达到沸腾.当外界压力降低时,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就能够使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达到沸腾。
3、蒸发及其影响因素(1)蒸发是指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晾晒衣服干的快等);②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把衣服撑开、把地下积水扫开等)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如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有关。
(2)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不同物体蒸发快慢不同。
4、探究水的沸腾实验(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和状态变化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2)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停表(秒表)。
(3)实验步骤:步骤①安装实验仪器;步骤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步骤③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步骤④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实验现象:水沸腾时的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实验结论: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3.3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提问】(1)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挤瘪,排出空气后用绳把袋口扎紧,然后放入开水中。
你会看到什么变化?从开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在整个过程中,酒精的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滴入酒精的塑料袋(2)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不久以后也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包含什么物理原理?【演示】如下图,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
你会看到什么变化?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放入冷水中过一会又有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在空气中放入热水中放入冷水中现象: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
【视频演示】——《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学生讨论交流:“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归纳总结】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给出概念】2. 汽化与液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
物质的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属于蒸发;壶里的水烧开了,属于沸腾。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
(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
(2)实验装置:(3)注意事项①为了既节约能源,又让水尽快沸腾。
烧杯里面的水用热水,且加盖。
水不宜过多,但需要没过温度计的玻璃泡。
②安装实验器材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③实验结束时,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在烧杯中加入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发生的变化:水的温度、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等。
(2)当水温达到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
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几分钟为止。
3.3汽化和液化1、汽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过程需要吸热。
注:理解汽化吸热其实很简单,我们把锅里的水不断加热,先是沸腾,然后蒸发,过一会就会“烧干”。
这个过程就是汽化的过程,所以汽化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2)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2、沸腾沸腾: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1)沸腾现象:例-如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气泡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2)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4)沸点:液体开始沸腾的温度叫该液体的沸点.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0C,固态氧的熔点是-2180C。
-1820C时,氧为气态。
-1840C时,氧为液态。
-2190C时,氧为固态。
-1830C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1000C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0C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酒精汽化成了蒸气。
酒精沸点为780C,高于780C时为气态)。
注意:(1)不同液体沸点不同;(2)液体的沸点随液面气压增大升高,沸点还与液体纯度有关;(3)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水沸腾需要吸热.3、蒸发蒸发: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平和的汽化现象,蒸发时液体温度下降。
(1)蒸发现象: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②一杯400C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0C(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查汗淖尔学校师生共用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物理执笔:訾刚审核:陈杰
内容: 3.3汽化和液化课型:新授课时: 1 总案数:23
备课时间:11.22 授课时间:11.25 学生姓名: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以及汽化的两种不同方式;2.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区别;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吸热致
2、能力目标:能解释日常生活有关现象
3、情感目标:培养探究协作能力
4、学习重难点:沸腾的条件
二、【自主学习】
1、在透明的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净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然后从热水中拿出,继续观察。
提出问题,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又瘪下去?
2、夏天,我们把水泼到地上,地上的水很快变干了,我们把水放在锅里烧,锅里的水也很快变干了,水边干的两种方式有区别吗?
3、物质从态变成态叫做汽化。
物质从态变成态叫做液化。
汽化需要热,液化需要热。
4、汽化可分为蒸发和沸腾。
蒸发具有的作用,如: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擦酒精降温等。
(1)蒸发在下都能进行,且只在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沸腾: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的和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5、气体液化的方法:(1)降低;(2)压缩。
应用:氢的存储与运输。
1、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沸腾前给水加热时,可看到杯壁有,气泡,大小变,加热过程中,沸腾前水的温度,
(2)、沸腾时,看到的现象是,要使水持续沸腾,必须,可见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3)、沸点:,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水的沸点高低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不汤手的“开水”从何而来。
(4)、查看液体的沸点,记下几种液体的沸点。
液体的沸点跟和有关。
四、【展示质疑与小结】
一、湿衣服无论是在温度高的夏天还是在温度低的冬天,都能晾干,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晾衣服时要把衣服展开并放在向阳、通风处呢?
1、蒸发:在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
讨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 (2) (3) 。
2、讨论分析:夏天,小草上的露水是怎么来的?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矿泉水瓶很快就“出汗”是怎么回事?
3、在在卫生间里洗过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又变得清晰起来。
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4、归纳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1、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快,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温度;
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周围的热气。
2、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剧烈的汽化现象。
3. 图中有甲、乙两容器,装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酒精,过了一
会儿,则 ( )
A. 甲容器中酒精多
B. 乙容器中酒精多
C. 两容器中一样多
D.
无法判断
六、【课外拓展】
1、从事封建迷信的巫师,常表演双手伸入滚烫的油锅取物的骗人把戏,他将双手插入翻滚的油锅里,而手却并没有烫伤,这是为什么?
2、冬天在寒冷的户外讲话时,会看到口中有“白气”哈出,这是人从口中哈出的水蒸气吗?
3、"开水"这个词常常与"烫手"联系在一起,不过这是指在地面上把水烧到沸腾时,它是十分"烫手"的,因为它的温度达到100℃。
当你到高山或高空去烧水时,情况就不同了。
尽管也把水烧沸腾了,但它并不一定烫手。
在海拔5000米的高度上,大气压力只有0.05兆帕,相应的水的沸点为82℃。
当我们处在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8848米的高度时,那里的大气压力大约只有0.03兆帕,相应的水的沸点约为69℃。
如果坐气球升到几万米高度去烧水,那里的大气压力低到只有0.015兆帕,水的沸点只有11~18℃。
那种"开水"的温度还不及地面上的冷水。
因此,在高山或高空烧东西会出现许多怪现象:烧出来的"开水"不烫手;煮出来的鸡蛋半生不熟;"用开水消毒"成了一句空话,温度不高的"开水"根本杀灭不了细菌。
与此相反,在气压比地面大得多的深矿井底部,却可以得到十分烫手的"开水"。
例如,在深达300米的矿井里,水的沸点达到101℃。
而在600米深处,水的沸点达到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