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发展简史[优质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011.50 KB
- 文档页数:69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及趋势陈琛【摘要】动物营养学作为畜牧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核心分支学科,它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着整个饲料行业乃至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从营养学概念出发,回顾了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标志性成果,分析了传统动物营养学存在的局限和不足,结合当前学科处于\"由静转动,由粗变细\"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我国动物营养学未来发展的走向,从战略制定、研究重点、理论体系、研究领域、技术研发、生态保护方面展开论述,强调构建系统动物营养学体系,攻破动物营养研究中的\"黑箱\",以实现资源环境、动物生产、人类健康和学科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期刊名称】《畜牧与饲料科学》【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5页(P40-44)【关键词】动物营养;发展;系统;技术;可持续【作者】陈琛【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S815.1营养学(nutrition)是研究营养物质利用的科学,通过开展研究,阐述生命活动的机理和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手段来达到机体代谢平衡。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营养学可分为植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和微生物营养学,其中,动物营养学(animal nutrition)是研究动物摄入营养物质与其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通过研究养分的摄入与动物健康和高效生产的定性、定量规律,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动物与人及环境之间的互作效应,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研究发挥动物最大遗传潜力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最适需要量,为动物生产和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合理指导。
它是联系饲料学和动物生理生化等基础学科之间的“桥梁”,终极目标是使用最少且相对经济的饲料投入达到量多质优畜产品的回报,同时尽量减少饲料对环境的污染,为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奠定科学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动物营养学也从“表观”营养向更深、更精细的层次发展,不再局限于对营养物质需要量的研究,而是联合众多学科,在整个畜牧学科大背景下,与遗传学、育种学、繁殖学、兽医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等紧密结合,将动物营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37年美国谁所著的动物营养学出版标志着作文营养学正式成为1937年美国科学家Maynard教授编著的《Animal Nutrition》-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科最终形成完整的现代学科体系。
写到“一个真正的动物营养学科学家都会认识到现有知识的局限性”。
从战略高度对动物营养学科存在的学术局限性进行科学分析和认识,从学科思维方式和体系创新入手,与时俱进驱动动物营养学不断发展是摆在我们同行面前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使命。
为此,我们不但要不断研究动物营养学的现状,同时还要研究这一学科发展历史。
不去研究学科发展历史就不会成为真正的科学家,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跛足的科技工作者。
重视对动物营养学发展历史研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要条件。
下面简要地回顾一下传统动物营养学存在的一些学术局限性。
从科学发展史来看,人类营养学为动物(主要是农畜动物)营养学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并深刻影响着动物营养学发展进程,可以说是人类营养学"派生"了动物营养学。
人类营养学从学科发展的开始就把营养研究决策的重点放在保障人类健康、探讨营养缺乏时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影响上。
今天它的研究决策重点发生了重要转移,不再限于研究营养缺乏对健康的影响,同时还要研究营养对慢性疾病的影响以及营养过剩带来的后果。
动物营养学自从与人类营养学“分手"后,其研究决策的重点当即发生了根本变化,一直把重点放在保障养殖效益上,奠定了传统动物营养学唯生产效益的决策观,建立起一整套与人类营养学完全不同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由此引发传统动物营养学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局限性,致使其理论和技术体系中健康营养理论和技术缺失,特别是针对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干预的营养理论和技术严重缺失。
传统动物营养学这种唯生产性能的决策目标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正在受到极大的冲击。
现代养殖业对动物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和人们对畜产品品质、安全的关切已成为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一、中国古代营养学的发展概况。
20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365种上、中、下品药,其中上品者大多为药食通用的日常食物。
南北朝《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世界上最早最全面的饮食指南。
其中,五谷:补充营养的主食;五果:辅助的食物;五畜:补益身体的食物;五菜:补充营养的食物。
唐朝《千金方》食治篇,分水果、蔬菜、谷类、鸟兽四门,提出用谷皮汤熬粥防治脚气病等。
1330年,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成书,是古代营养学专著。
1578年,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成书。
在记载的1982种药物中,还有植物性食物300多种动物性食物400多种,并区分为寒、凉、温、热、有毒和无毒等性质。
二、中国近代营养学的发展简史。
主要分三个时期。
( 1)初建期1913年-1924年,侯祥川出国学成创立营养学、食物营养素分析。
( 2 )发展期19 24年-1949年(成长时期、动荡时期)成分分析、营养调查、缺乏病。
1939年提出我国营养素供给量建议。
( 3 )迅速发展期1949年-1965年期)设立研究机构、提出许多营养标准、对克山病、脚气病研究。
1952年第一本食物成分表出版。
1956年创刊《营养学报》( ActaNutrimentaSinica)(中国营养学会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1958年第一次营养调查。
三、现代营养学的发展简史。
1838年荷兰科学家格里特发现了生命所必需的物质蛋白质。
1898年提出"营养"名词,1912年英国学者提出“维生素”概念。
1929年证明了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
20世纪初总结了热量的测定及计算。
1938年ROSE发现8种EAA (必需氨基酸),1930年之后对微量元素进行系统研究。
四、现代营养学研究的两个主要阶段。
(1)发现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预防与治疗营养缺乏病与营养不良,以及根据各种人群的合理需要制订营养素需要量或供给量标准。
(2)研究如何有效摄入营养素来促进健康,研究与膳食有关的各种疾病,以及如何调整膳食来预防这种疾病。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动物营养学未来发展的建议发布时间:2010-09-02 浏览量:77 次摘要:本文对动物营养学的概念及作用、发展趋势及前沿和我国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概要分析,并对我国动物营养学的未来发展和推动其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初步建议,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动物营养学发展趋势建议1 前言动物营养学是一门主要以动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为基础,揭示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机理、规律及功能、研究发挥最大遗传潜力对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以及评定饲料对动物的营养价值的应用基础科学,是沟通动物饲养学与动物生理生化这些主要基础学科的桥梁,最终目标是为畜禽饲养中科学配制全价平衡高效饲料等,以改善动物健康和促进动物高效生产,用最少的饲料投入向人类提供量多、质优且安全的畜产品,同时减少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奠定理论基础。
饲料是畜牧业赖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饲料成本占整个畜牧业生产成本的70%左右。
因此,动物营养学的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及前沿动物营养科学,如从拉瓦希(Lavoisier)1777年提出生物氧化学说为起点,迄今已逾220年。
它和其它科学一样,是在人类活动中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随着其它相关科学的进展而发展起来的。
十九世纪为营养学的草创年代,主要反映在能量代谢与饲料的能值评定方面,同时也萌发了对蛋白质与矿物元素的研究。
二十世纪为营养科学之盛世。
这一个世纪以来,营养科学突飞猛进,揭开了新的篇章。
营养研究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正向着更深入、更全面和更系统的方向发展,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营养代谢机理研究正向分子水平深入纵观动物营养学的研究历史,50年代以前,人们多在表观水平上研究营养素的作用,如对生长、饲料效率和发病的影响;50年代以后,人们从表观深入到血液、组织和组织中酶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细胞形态、亚细胞超微结构,即深入到了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研究营养素的作用。
《动物营养学》导学资料第一章绪论1.动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2.1937年,MaylIard所著的《动物营养学》出版,标志着动物营养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营养物质及其来源1.国际上通常采用1864年德国Henneberg提出的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即概略养分分析方案,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分为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六大类。
2.中性洗涤纤维指不溶于中性洗涤剂的细胞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灰分等;酸性洗涤纤维指不溶于酸性洗涤剂的细胞壁成分,包括纤维素、木质素,灰分等;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成分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半纤维素上。
3.饲料中的无氮浸出物=IOO%-(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4.动物体和植物体的化学组成差异主要在于是否含有纤维素。
第三章动物的消化生理及消化力1.动物的消化方式(1)物理性消化:又称机械性消化,指通过采食、咀嚼和胃肠运动,将食物残渣磨碎、混合和推动食物后移,最后将消化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2)化学性消化:指通过消化道所分泌的各种消化醵对饲料进行分解的过程。
(3)微生物消化:利用胃肠道微生物进行消化,对反刍动物和草食单胃动物的消化十分重要。
2.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主要包括被动吸收、主动吸收和胞饮吸收。
3.饲料某养分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一粪中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XIOO%;饲料中某养分真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消化道来源物种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χioo%所以一般地,真消化率要高于表观消化率4.影响养分消化率的因素(论述)(1)动物因素:①动物种类和品种。
不同种类的动物,由于消化道的结构、功能、长度和容积不同,因而消化力也不同;②年龄和个体差异。
动物从幼年到成年,消化器官和机能的发育完善程度不同,则消化力强弱不同,对饲料养分的消化率也不一样;同年龄、同品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因培育条件、体况、神经类型的不同,对同种饲料养分的消化率仍有差异。
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百年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新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9(037)023
【摘要】对近百年来影响我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我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史.
【总页数】3页(P11334-11336)
【作者】李新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
【相关文献】
1.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子仪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铺路人 [J], 本刊编辑部
2.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期刊引文认同指标分析与评价 [J], 苏从成;
3.我国饲料科学的铺路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营养学家张子仪 [J],
4.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百年回顾与历史任务 [J], 张子仪
5.我国科学家解决动物营养吸收难题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