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三五个英雄。”原文、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51 KB
- 文档页数:4
第9.2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检测一.课内巩固阅读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金戈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B.元嘉草草..:轻率C.赢得..回首:能忍受住..仓皇北顾:落得D.可堪【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D.可堪:是“岂堪”“那堪”之意,即怎能忍受得了。
堪,忍受。
故选D。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流风余韵)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草率出兵)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千年)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封闭山界禁止人们上山)【答案】D【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依据语意来推导。
D项,“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这里的“封”指筑坛祭天。
故选D。
3.对词中表现“怀古”的诗句所作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按传统的理解,句意是:“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若依据创新观点,则可理解成:像我这样的英雄,却找不到孙仲谋这样敢于抗击强敌的国君。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昔日的“舞榭歌台”早已荡然无存,而“斜阳草树”辉映下的刘裕故居,却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力。
于是生发了类比联想:自己同刘裕一样均来自北方,刘裕竟成了南朝宋武帝,自己又何尝不能建立霸业?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汉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坛祭祀山神庆祝胜利而返。
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北伐,幻想像汉朝那样,却落得北望敌兵而仓皇失措的结局;诗人用此典故,意在劝谏汲取张浚仓猝北伐兵败之教训。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既是“词眼”,又是全词的高潮。
至此,诗人忠义之心和盘托出!尽管忧愤难抑,但66岁的诗人那种为国杀虏的浩然正气却腾涌而出,跃然纸上。
【答案】B【解析】“建立霸业”说法有误,曲解词意,辛弃疾的宏图壮志,只是抗金救国,并非“建立霸业”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始“千古江山”四句,借追忆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而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力挽狂澜、收复中原。
[làng táo shā]浪淘沙(词牌名)浪淘沙,唐教坊曲。
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
28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
《乐章集》名《浪淘沙令》。
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复就本宫调演为长调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韵,第三段两仄韵,定用入声韵(唐宋人词,凡同一曲调,原用平声韵者,如改仄韵,例用入声,原用入声韵者,亦改作平韵)。
《清真集》入“商调”,韵味转密,句豆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韵,第二、三段各五仄韵,并叶入声韵。
中文名浪淘沙解释唐教坊曲作者刘禹锡朝代中唐目录.1词牌格律.2作品赏析.▪浪淘沙南唐李煜.▪浪淘沙南唐李煜折叠.▪浪淘沙宋陈亮折叠.▪浪淘沙宋蔡伸折叠.▪浪淘沙宋欧阳修折叠.▪浪淘沙宋苏辙折叠.▪浪淘沙唐刘禹锡折叠.▪浪淘沙唐白居易折叠.▪浪淘沙·翠柳戏炊烟折叠.▪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折叠.3典范词作.4用韵填词.5作品内容.▪浪淘沙.▪作品译文.▪作品欣赏词牌格律编辑格一(七言绝句式)附注:此用仄起式。
亦有用平起者,与七绝平起式全同。
例一(仄起式)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刘禹锡例二(平起式)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舡半欲沉。
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皇甫松格二(双调小令)+||——(韵)+|——(韵)+—+||——(韵)+|+——++(句)+|——(韵)例三(小令定格)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例四(小令别格)有个人人,飞燕精神。
急锵环佩上华裀。
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
簌簌轻裙,妙尽尖新。
曲终独立敛香尘。
应是西施娇困也,眉黛双颦。
——柳永格三(商调慢曲)|—|(句)——||(句)||—|(入声韵)—|——||(韵)——||||(韵)|||———||(韵)|—|(豆)||—|(韵)|||——|—|(句)——|—|(韵)—|(韵)|—||—|(韵)|||————|(句)||—||(韵)—||——(句)—|—|(韵)|—||(韵)—|—|(豆)—|———|(韵)—|————|(韵)——|(豆)|—||(韵)|—|(豆)———||(韵)|—|(豆)||——(句)|||(句)——||——|(韵)附注:此种慢曲,必须选用入声韵部。
中考语文必备宋词讲解《浪淘沙》《浪淘沙》年代:宋作者:柳永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
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
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愁极。
再三追思,洞庭深处,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
殢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
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词,衍之为一百三十五字之长篇巨制,共三片.第一片写主人公夜半酒醒时的忧戚情思;第二片追思以往相怜相借之情事;第三片写眼下的相思情景。
体制扩大,容量增加,主人公全部心理状态及情思活动过程,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这是柳永创制慢词的一个范例。
词作从“梦觉”写起,说窗风吹息寒灯,夜雨频滴空阶,可知并非天亮觉醒,而是夜半酒醒。
其间,于“灯”之上着一“寒”字,于“阶”之上着一“空”字,将当时所见、所闻之客观物景,染上了主人公主观情感色彩,体现了主人公凄凉孤寂之心理状态。
而“那堪”、“又”,又及“频”,层层递进,又便得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倍觉凄凉孤寂。
接着,主人公直接发出感叹:“嗟因循、久作天涯客”。
这是造成凄凉孤寂心境的根源。
因为久作天涯客,辜负了当时和佳人的山盟海誓,从前的欢会情景,今夜里一下子都变成了忧愁与凄戚.至此,主人公心中之情思,似乎已经吐尽。
词作第二片,由第一片之“忧戚”导入,说“愁极”,十分自然地转入对于往事的“追思”。
所思佳人,由“饮散歌阕”句来看,可知是一位待宴歌妓。
从“再三”、“几度”句中可以体会出来,两人之互相爱恋,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期,由此可见,主人公夜半酒醒时为什么这样的忧戚。
第三片由回忆过去的相欢相爱回到眼下“天长漏永”,通夜不眠的现实当中来。
“无端自家疏隔”,悔恨当初不该出游,这疏隔乃自家造成,然而内心却甚感委曲。
因此,主人公又设想两人相聚之时,他就要在低垂的帏幕下,玉枕上,轻轻地向她详细述说他,一个人在此高潮,但作者的笔立刻煞住,就此结束全词。
诗中有人间二字的诗《寄李儋元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一、衍生注释:1. 李儋(dān)、元锡:均为作者友人。
2. 世事茫茫:指世间的事情复杂难测。
3. 春愁黯黯:春天的愁绪黯淡而浓郁。
4. 思田里:想念田园生活。
5. 邑有流亡:自己管辖的地区有流亡的百姓。
6. 愧俸钱:因为有百姓流亡而觉得愧对自己的俸禄。
二、赏析:这首诗从与友人分别写起,“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用简单的话语点明分别的时间跨度。
“世事茫茫难自料”写出了世间之事的难以预测,充满了无奈之感。
“春愁黯黯独成眠”则把这种无奈和愁绪在春天的背景下渲染得更加浓烈。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自身多病想要回归田园,但是看到自己管辖地区有流亡的百姓,又觉得愧对自己的俸禄,表现出诗人的责任感和善良的品质。
最后“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表达对友人来访的期待,也暗示出诗人在孤独愁闷中对友情的渴望。
三、作者介绍:韦应物,唐代诗人。
他的诗风恬淡高远,以写田园山水著名,也有一些反映民间疾苦和社会现实的诗作。
韦应物少年时以三卫郎事唐玄宗,后为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自然,意境清幽,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我跟他说:“我最近感觉生活好难啊,就像韦应物说的‘世事茫茫难自料’。
这世界上的事儿啊,就像一团乱麻,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你看我现在,身体也有点小毛病,就特别想回老家,过那种清闲的日子,就像韦应物‘身多疾病思田里’。
可是呢,我在这个地方还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就这么拍拍屁股走人,我要是走了,心里肯定会像韦应物‘邑有流亡愧俸钱’那样愧疚的。
”朋友听了之后,很是赞同,说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让人纠结。
《人间词话七则·其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辛弃疾简短的文言文1.辛弃疾的短篇古诗,例如只有4分句或8分句的生查子·游雨岩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生查子漫天春雪来,才抵梅花半。
最爱雪边人,楚些裁成乱。
雪儿偏解饮,只要金杯满。
谁道雪天寒?翠袖阑干暖。
生查子去年燕子来,帘幕深深处。
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
浣溪纱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
梨花也作白头新。
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
闲愁闲恨一番新。
露天晓角旅兴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
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
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卜算子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
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
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
提壶脱裤催归去,万恨千情。
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
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
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在宋代诗人中,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是一位非常值得人们尊敬的英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辛弃疾的词的爱国情怀,欢迎阅读!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
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
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
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
5 词三首(二)◎诗海拾贝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南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赏析】这首词开篇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而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词的上片借“青山”“烟雨”表达自己的理想,词人壮志未酬,盼望与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国事,希望抗战高潮到来。
下片集中写“愁”。
词人先写自己因忧愁而发白,结尾两句,诙谐有趣,而寓意颇深。
本词设喻巧妙,想象奇特,词人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负和愤懑,都在写景中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语林撷英作者名句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4.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5.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张孝祥《西江月黄陵庙》)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7.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
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卡片相关材料北宋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姓名张孝祥生卒年1132-1170字号称谓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籍贯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相关材料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曾因触犯秦桧下狱。
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
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多为慷慨悲凉之作,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
古来三五个英雄。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原文
身世酒杯中。
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
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
歌舞匆匆。
老僧夜半误鸣钟。
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创作背景: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至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作者为闲居带湖、瓢泉时期,其间除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