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 方向法水平角测量(测回法)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1
测回法测量水平角的实验原理
测回法是一种用于测量水平角的方法,其原理基于望远镜的视线平行于水平面的特性。
该实验的原理如下:
1. 在测量点上设置一个支架,支架上放置一个水平放置的望远镜,望远镜的视线平行于水平面。
2. 选择另外一个测量点,在该测量点上设置一个反光镜,反光镜应与望远镜的视线相交。
3. 在反光镜上反射的光线回到望远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光路。
通过调整望远镜的角度,使得反光镜上反射的光线正好落在望远镜的十字线上。
4. 记录下望远镜的刻度盘读数,这个读数就是两个测量点之间的水平角。
通过上述原理,可以利用测回法精确地测量两个测量点之间的水平角度。
- 1 -。
水平角测回法实验报告水平角测回法实验报告引言:水平角测回法是在测量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测量水平角度。
本实验旨在通过水平角测回法来测量给定线路上的水平角度,并分析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在实验开始前,需要准备一台水平仪、一支测量杆、一个三脚架和一张水平角度表。
2. 实验设置:将三脚架稳定地放置在测量点上,确保其水平。
然后将水平仪安装在三脚架上,并调整使其显示水平状态。
3. 测量过程:a. 将测量杆竖直插入地面,确保其稳定。
b. 通过水平仪观察测量杆顶部的水平状态,并记录下水平仪的读数。
c. 将测量杆移动到下一个测量点,重复步骤b,直到测量完成。
4. 数据处理:a. 将每个测量点的水平仪读数记录下来。
b. 计算每个测量点的水平角度,即当前测量点的水平仪读数减去起始测量点的水平仪读数。
c. 对于每个测量点,计算其与前一个测量点之间的水平角度差。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一组测量点的水平角度数据。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每个测量点的水平角度以及相邻测量点之间的水平角度差。
讨论与分析:1. 实验误差:在实验中,由于测量设备的精度限制以及操作误差的存在,会导致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应该尽量减小这些误差。
2. 系统误差:在水平角测回法中,系统误差可能来自于水平仪的精度问题以及测量杆的垂直度。
为了减小系统误差,我们可以选择更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并进行仔细的校准。
3. 人为误差:实验操作时,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如读数不准确、操作不规范等,会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
为了减小人为误差,我们应该进行仔细的操作,并尽量避免操作中的不确定因素。
4.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取决于实验的精度和准确性。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并确定实验的有效性。
结论:通过水平角测回法实验,我们成功地测量了给定线路上的水平角度,并分析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简述测回法测定水平角的方法与步骤
测回法测定水平角是利用水平仪测量水平角,又称水平角测量。
测回法是一种连续测量,即利用水平仪连续地移动。
其测定水平角的主要步骤如下:
一、在需要测量的起点(这一部分称为控制点)设立水平仪,放置在任意稳定的垫上,确定其正中央方位线,仪器面朝正转方向。
二、移动水平仪,步行速度约为60厘米/秒,以避免碰到地面或障碍物,注意水平仪上指针一定要处在0位。
三、用水平仪内置的物表,将地面的控制点标定水平仪指针,以读出水平角的刻度及其方向值。
四、然后,继续移动水平仪,终点位置需要与起点面积相同,也就是水平仪指针从原来的0位又转到0位。
五、将水平仪指针跨越的所有度数值累加起来,便可以得到该环形井的水平角。
测量水平角有很多方法,但是测回法对于快速、准确、精确测量水平角有较大优势,更能满足工程项目的要求。
因此,测回法测定水平角在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测回法测量水平角的实验原理
测回法是一种测量水平角的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望远镜和测回仪对两个目标点进行观测,通过计算两点之间的水平角度数来确定两点之间的水平方位。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 将测回仪设置在观测线上的一个点上,望远镜对准需要测量的目标点。
2. 记录此时测回仪的读数。
3. 将望远镜对准另一个目标点,记录此时测回仪的读数。
4. 根据测回仪的读数计算出两点之间的水平角度数。
5. 进行多次观测,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精度。
测回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长的距离范围内进行测量,同时测量精度较高。
不过在使用测回法进行测量时,需要考虑到观测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 1 -。
测回法观测水平角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测回法观测水平角,掌握水平角观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实地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
一、实验原理。
测回法是通过望远镜观测目标物体的水平角,然后再回头观测同一目标物体的水平角,通过两次观测的水平角差来确定目标物体的水平角。
水平角是指目标物体在水平面上的方位角,通常用角度来表示。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
1. 全站仪。
2. 三角架。
3. 测量棒。
4. 笔记本和笔。
5. 目标物体(如标杆、建筑物等)。
三、实验步骤。
1. 设置全站仪,调平和瞄准目标物体。
2. 通过全站仪观测目标物体的水平角,并记录下观测数值。
3. 回头观测同一目标物体的水平角,并记录下观测数值。
4. 计算两次观测的水平角差,得到目标物体的水平角。
四、实验注意事项。
1. 在观测水平角时,要确保全站仪的水平仪准确,以保证观测的准确性。
2. 观测时要注意避免光线干扰,选择适当的观测时间和光线条件。
3. 记录观测数值时,要准确记录,并注意单位的使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观测,得到了目标物体的水平角为30°。
经过多次实验,发现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方法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注意观测条件和仪器的精度。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了实地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
在以后的实地测量工作中,将继续加强实践,不断提高观测技能,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参考文献。
1. 《测量学》。
2. 《全站仪操作手册》。
以上就是本次测回法观测水平角实验的报告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测回法测量水平角的步骤测回法是一种用于测量水平角(或者称为方位角)的方法。
下面是使用测回法测量水平角的基本步骤:1.准备工作:在进行测量之前,需要准备好测量仪器,如经纬仪或全站仪,并确保其校准和调试良好。
此外,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测量基准点,可以是已知方位的参考点或者临时设置的基准点。
2.设置仪器:将测量仪器设置在基准点上,并进行仪器水平调整,以确保仪器准确水平。
使用调节脚或气泡管等仪器自带的水平调节装置来完成水平调整。
3.瞄准目标:使用测量仪器的视准线,准确瞄准需要测量的目标点。
目标点可以是其他测量点、参考标志物或临时设置的标志物。
4.记录初始读数:在瞄准目标点后,记录测量仪器上的初始读数。
对于经纬仪,可以读取方位环或方位器上的初始角度值;对于全站仪,可以通过观测器件上的显示屏或数据记录器记录初始水平角度。
5.转移到回程点:将测量仪器从基准点转移到回程点。
回程点可以是之前已测量的点或者预先设置的回程标志物。
6.重新瞄准目标:在回程点上,重新使用测量仪器的视准线,准确瞄准刚才的目标点。
7.记录回程读数:在瞄准回程点后,记录测量仪器上的回程读数。
对于经纬仪,可以读取方位环或方位器上的回程角度值;对于全站仪,可以通过观测器件上的显示屏或数据记录器记录回程水平角度。
8.计算水平角:使用初始读数和回程读数,计算出两个测量点之间的水平角度差。
一般情况下,回程读数减去初始读数可以得到水平角度差。
1/ 2通过以上步骤,可以使用测回法准确测量两个测量点之间的水平角。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操作细节,如仪器的稳定性、瞄准准确性和读数精度等,以获得可靠和准确的测量结果。
2/ 2。
测回法与方向法观测水平角实验报告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观测顺序、记录和计算方法。
2、掌握方向法观测水平角的操作顺序及记录、计算方法。
3、弄清归零、归零差、归零方向、2c 变化值的概念以及各项限差的规定。
二、实验过程A.两角测回法:1、在指定的地面点O 安置仪器,对经纬仪经行对中、整平并进行度盘配置,并在测站周围安置2个标杆;2、一测回观测。
盘左:瞄准左标杆A ,读取读数记a1;顺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瞄准右标杆B ,读取读数记b1;计算上半测回角值11a b -=左β。
盘右:倒转望远镜变为盘右状态,瞄准右标杆B ,读取读数记b2。
;逆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瞄准左目标A ,读取读数记a2;计算下半测回角值12a b -=右β;3、检查上、下半测回角互差是否超限。
计算一测回角值)(21右左βββ+=;4、计算测站测完毕后,当即检查各测回角值互差是否超限,计算平均角值。
B.三角方向法:5、在指定的地面点O 安置仪器,对经纬仪经行对中、整平并进行度盘配置,并用粉笔在测站周围确定3个十字点作为观测对象,分别记为A 、B 、C ;6、盘左。
瞄准起始方向目标读数,顺时针方向依次瞄准各方向目标读数,转回至起始方向仍瞄准目标读数。
检查归零差是否超限;7、盘右。
瞄准起始方向目标读数,逆时针方向依次瞄准各方向目标读数,转回至起始方向仍瞄准目标读数。
检查归零差是否超限;8、计算。
同一方向两倍视准误差2c =盘左读数-(盘右读数±180º),各方向的平均读数=21[盘左读数十(盘右读数±180º)],归零后的方向值;9、测完各测回后,计算各测回同一方向的平均值,并检查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是否超限。
三、实验结果A.测回法观测水平角记录测回竖盘位置目标水平度盘读数半测回角值较差一测回值(°′″)(″)(°′″)(°′″)A 左1 0 00 0082 33 3310 82 33 382 82 33 33右1 179 58 2582 33 432 262 32 08B.方向观测法观测水平角记录测站目标水平度盘读数左-右2C(″)2左+右(″)归零后方向值(°′″)各测回平均方向值(°′″)盘左(°′″)盘右(°′″)1 A 0 00 00 180 00 04 -4 0 00 02 0 00 00 0 00 00B 135 20 47 315 21 01 -14 135 20 54 135 20 52 135 20 41C 196 26 57 16 26 43 +14 196 26 50 196 26 48 196 26 37 A 0 00 06 180 00 12 +6 0 00 092 A 90 00 00 270 00 08 -8 90 00 04 0 00 00B 215 20 30 35 20 40 -10 215 20 35 135 20 31C 289 26 33 109 26 28 +5 289 26 30 196 26 26A 90 00 32 270 00 26 +6 90 00 28四、实验总结1、在两角测回法实验中,我们用标杆作为参照物,但是没有参照点,导致我们来回测量时出现很大的误差,之后的测量中,我们应先选好测量点(最好是静止的)然后在进行测量才会避免误差很大;2、在读数时,经常把下丝读数当成中丝读数,致使出现很大的误差,所以以后在有仰角时,读数时一定要看清是否是十字丝的读数方可读数;3、还是对公式及步骤的一知半解导致浪费很多时间,所以还需多次练习提高熟悉度。
水平角的测量方法一、测回法1.测回法的观测方法(测回法适用于观测两个方向之间的单角)如图3-9所示,设O为测站点,A、B为观测目标,用测回法观测OA与OB两方向之间的水平角β,具体施测步骤如下。
(1)在测站点O安置经纬仪,在A、B两点竖立测杆或测钎等,作为目标标志。
(2)将仪器置于盘左位置,转动照准部,先瞄准左目标A,读取水平度盘读数a L,设读数为0˚01′30″,记入水平角观测手簿表3-1相应栏内。
松开照准部制动螺旋,顺时针转动照准部,瞄准右目标B,读取水平度盘读数b L,设读数为98˚20′48″,记入表3-1相应栏内。
以上称为上半测回,盘左位置的水平角角值(也称上半测回角值)βL为:βL=b L-a L=98˚20′48″-0˚01′30″=98˚19′18″(3)松开照准部制动螺旋,倒转望远镜成盘右位置,先瞄准右目标B,读取水平度盘读数b R,设读数为278˚21′12″,记入表3-1相应栏内。
松开照准部制动螺旋,逆时针转动照准部,瞄准左目标A,读取水平度盘读数a R,设读数为180˚01′42″,记入表3-1相应栏内。
以上称为下半测回,盘右位置的水平角角值(也称下半测回角值)βR为:βR=b R-a R=278˚21′12″-180˚01′42″=98˚19′30″上半测回和下半测回构成一测回。
表3-1 测回法观测手簿(4)对于DJ6型光学经纬仪,如果上、下两半测回角值之差不大于±40″,认为观测合格。
此时,可取上、下两半测回角值的平均值作为一测回角值β。
在本例中,上、下两半测回角值之差为:△β=βL-βR=98˚19′18″-98˚19′30″=-12″一测回角值为:98˚19′18″+98˚19′30″98˚19′24″将结果记入表3-1相应栏内。
注意:由于水平度盘是顺时针刻划和注记的,所以在计算水平角时,总是用右目标的读数减去左目标的读数,如果不够减,则应在右目标的读数上加上360˚,再减去左目标的读数,决不可以倒过来减。
实验六方向法水平角测量(测回法)
2014年4月11日下午天气晴朗专业班级13级土地管理第8小组观测:刘国全,王高平,卢尚坚,颜诗婷,黄欣记录:刘国全,王高平,卢尚坚,颜诗婷,黄欣组员:刘国全,王高平,卢尚坚,颜诗婷,黄欣仪器:科维全站型电子测绘仪器
目的要求1、进一步熟悉全站仪的安置,掌握利用测回法进行水平角测量;
2、利用表格进行现场记录,计算。
示意图:
注意事项1、小组成员轮流进行一次完整的仪器安置与角度观测、记录工作;
2、老师先示范操作过程,各位同学记录、计算,由老师检查指导;
3、注意测站限差要求与仪器的精度等级相一致;
回答问题:
1)水平方向值与水平角值的区别是
2)全站仪屏幕HR、HL分别表示
3)2C较大表示;2C互差较大表示4)仪器角度精度,测站限差要求为
测回目
标
水平度盘读数(。
′〃)
2C
平均读数
(。
′〃)
各测回角
值
(。
′〃)
各测回平均角
值(。
′〃)
备注盘左盘右
1 A 0 0
2 00 180 01 55 +5 0 01 58
8 28 10
8 28 03
老师示
范B 8 30 09 188 30 07 +2 8 30 08
2 A 90 02 00 270 02 05 -5 90 02 02
0 27 57
B 98 30 04 278 29 54 +10 98 29 59
1 B 0 0
2 00 180 01 56 +4 0 01 58
12 53 30
12 53 19
C 12 55 32 12 55 24 +8 12 55 28
2 B 90 02 00 90 01 4
3 +17 90 01 55
12 53 07
C 102 55 07 102 54 48 +19 102 49 58
个人小结:
组长评语:这次实验比较成功,各组员时都挺不错,不管是在记录还是在观测,都做到一丝不苟,不懂就问的精神!!老师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