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478.00 KB
- 文档页数:13
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高考历史三模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
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
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
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B.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C.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D.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2.(4分)如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六朝时期同一现象的历史叙述。
据此表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田庄里主要劳动者是佃户B.豪族和世族势力同国家政权抗衡C.庄园经营与市场相互隔绝D.庄园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3.(4分)唐代科举考试除考查诗、赋外,最关键的内容为时务策。
从《全唐书》中可以发现,时务策多涉及具体而现实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社会、教育等内容,并要求考生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
这表明当时()A.考试的公正性彻底得到保证B.全面而务实的人才更符合需求C.唐代社会矛盾尖锐问题突出D.打破门第世袭扩大了统治基础4.(4分)明孝宗时期,监察御史陈孜上奏指出:“国家政务我太祖、太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取自圣裁”。
这反映了()A.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B.真正拥有“相职”的是内阁辅臣C.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高D.皇权受到阁权与宦权的共同限制5.(4分)鸦片战争前,出口茶价很高,茶商将茶叶由江南产区运至广州,路途远费用大。
鸦片战争后,徽州绿茶、祁门红茶经水运到上海,不过10天,节省了时间。
到1894年出口茶已超过内销茶。
这说明()A.传统对外贸易政策开始改变B.对外贸易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上海经济中心地位逐渐确立D.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增长缓慢6.(4分)1919年10月20日,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为美国教育家杜威举行的晚宴上说:“我觉得孔子的理想与杜威博士的学说很有相同之点,这就是东西文明要媒合的证据了。
2019文综历史真题_2019年高考全国卷3文综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学科*网,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1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1~3题。
1.图1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答案】1.D 2.B 3.D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的主要客流集散地。
图2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
据此完成4~6题。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5. 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A. 中心商务区B. 森林公园C. 大型住宅区D. 产业园区6. 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A. 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 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C. 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 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答案】4.B 5.A 6.C【解析】4.地铁主要是缓解城市交通的,在人口流动量大的区域设置站点,能够及时分散和输送流动人口,而且流动人口数量越多,需要配套的服务和设施越齐全,站点的综合服务等级越高,故答案选B项。
黑龙江哈三中2019年高三第三次重点考试文综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共48题,总分值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共15页。
本卷须知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得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第一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题意的。
读图1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1.图示范围最大高差可能为A.700米B.800米C.890米D.910米2.图示湖泊的类型是A.火口湖B.堰塞湖C.冰蚀湖D.风成湖3、到该地旅游所见所闻的信息不真实的是A、该湖为淡水湖B、该地区风向季节变化明显C、夏秋季节旅游适合生态主题摄影D、该山区森林生长在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图2为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分布图,回答4-6题。
4.与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分布特征不符合的是A、西南部最落后B、北疆发达县市数目较多C、东部好于西部D、边境地区好于内陆5、与南疆相比,关于北疆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历史开发程度更高,水土问题严重B、第三产业比重小C.工业产值小D、公路、铁路、航空条件更为优越6、2017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喀什为经济特区,其成为特区的主导优势区位条件是A.经济基础雄厚B、邻国众多,利于发展边贸C.巩固国防安全D、民族众多,文化特色突出温泉是岩浆与地下水接触后经过变化而成。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历史三模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1.《论语》记载:“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 君臣隶属关系瓦解B. 华夷之争日趋激烈C. 权力中心出现下移D. 封国统治区域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政治。
由材料中“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分析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故答案为C项。
A项,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遭到破坏时,君臣关系在形式上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的是王权衰微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华夷之争”,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封国统治区域,不能判断其是否扩大,排除。
2.《四民月令》记载了田庄主人“赈赡穷乏”“存间九族”“讲好和礼”的情形,《后汉书》记载了不少大地主“赈宗族,恩加乡间”的事。
豪强地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 利用恩惠稳固依附关系B. 通过血缘形成割据势力C. 依靠宗族加强封建统治D. 借助礼乐和谐主仆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田庄主人‘赈赡穷乏’‘存间九族’‘讲好和礼’”以及“不少大地主‘赈赡宗族,恩加乡间’”反映的是“豪强地主”力图通过实施一些小恩小惠的方式收买人心,他们的目的是稳固封建的依附关系。
故答案为A项。
B项,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后期才形成了威胁中央的割据势力,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割据势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地主庄园,并不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一般情况下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排除;D项,材料中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和谐主仆关系,但是其做法不是通过“礼乐”对人们进行约束,而是适当给予一些恩惠,排除。
3.中唐晚期,啖助、赵匡和陆淳等创立了“新春秋经学”,流露出极鲜明的欲重整人伦、重正纲纪的想法,使经学由以训诂为特色的章句之学向陈析义理方向发展。
“新春秋经学”的创立A. 否定了先秦传统经学B. 起源于唐代三教合流C. 冲击了汉代儒学独尊D. 有助于宋明理学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重整人伦”“重正纲纪”“陈析义理”与宋明理学重视纲常名教、强调义理类似。
黑龙江哈三中2019年高三第三次重点考试文综解析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C AD D D B A C B C B A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B D AC C C B AD C B C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D A B B A D B C C D A必考部分36、〔1〕水量大〔2分〕;汛期长,6月进入主汛期,比A河早一个月左右〔2分〕;落差大,流速快〔2分〕;无结冰期〔2分〕;含沙量较小〔2分〕〔5选4,共8分〕〔2〕甲:小麦〔冬小麦〕〔2分〕乙:水稻〔2分〕两湖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2分〕生态退耕〔退田还湖〕〔2分〕,导致耕地数量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变小;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大,粮食播种面积大〔2分〕国家惠农政策支持,鼓励粮食生产〔2分〕;农业技术〔2分〕和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2分〕,促进粮食产量提高和高产稳产。
〔6选4〕〔3〕选②〔2分〕;理由:地势较低,地形较平坦,工程难度小,〔2分〕;可以沿等高线由高到低自流引水,〔2分〕可以缓解沿线农业区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2分〕〔答案合理就给分,3选2〕37.〔1〕航线距离冰山源地近〔冰山主要来源于格陵兰岛,或北极附近海域〕,〔2分〕1912年1月4日〔农历十一月十六〕,日月地在同一条直线,且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2分〕,且月地距离最近〔2分〕,引潮力大,形成大潮〔2分〕;潮汐巨大,受到巨大潮汐的冲撞影响,大量冰山从格陵兰岛脱落〔2分〕;冰山被拉布拉多寒流带往北大西洋航线。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三中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1.《论语》记载:“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 君臣隶属关系瓦解B. 华夷之争日趋激烈C. 权力中心出现下移D. 封国统治区域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政治。
由材料中“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分析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故答案为C项。
A项,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遭到破坏时,君臣关系在形式上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的是王权衰微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华夷之争”,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封国统治区域,不能判断其是否扩大,排除。
2.《四民月令》记载了田庄主人“赈赡穷乏”“存间九族”“讲好和礼”的情形,《后汉书》记载了不少大地主“赈宗族,恩加乡间”的事。
豪强地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 利用恩惠稳固依附关系B. 通过血缘形成割据势力C. 依靠宗族加强封建统治D. 借助礼乐和谐主仆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田庄主人‘赈赡穷乏’‘存间九族’‘讲好和礼’”以及“不少大地主‘赈赡宗族,恩加乡间’”反映的是“豪强地主”力图通过实施一些小恩小惠的方式收买人心,他们的目的是稳固封建的依附关系。
故答案为A项。
B项,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后期才形成了威胁中央的割据势力,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割据势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地主庄园,并不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一般情况下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排除;D项,材料中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和谐主仆关系,但是其做法不是通过“礼乐”对人们进行约束,而是适当给予一些恩惠,排除。
3.中唐晚期,啖助、赵匡和陆淳等创立了“新春秋经学”,流露出极鲜明的欲重整人伦、重正纲纪的想法,使经学由以训诂为特色的章句之学向陈析义理方向发展。
“新春秋经学”的创立A. 否定了先秦传统经学B. 起源于唐代三教合流C. 冲击了汉代儒学独尊D. 有助于宋明理学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重整人伦”“重正纲纪”“陈析义理”与宋明理学重视纲常名教、强调义理类似。
2019年全国III卷高考文科综合真题及答案本试卷共46小题,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图1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据此完成1~2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A.肥料B.原料C.能源D.产品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图2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据此完成3~5题。
3.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C.珠江下游区D.淮河下游区4.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C.复种指数高D.淡水资源丰富5.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A.出口数量扩大B.运输成本上升C.流通效率提高D.储存难度增加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周代的礼制十分复杂,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在众多的礼制中,出生礼、冠礼、婚礼都是由家族成员共同参加的活动;并且,周代的礼制强调“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凸显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意识。
材料表明A. 礼乐制度是维护政治等级的工具________B. 周代礼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C. 周代礼制体现“亲亲”“尊尊”原则________D. 周代礼仪繁杂且涉及面较广2. 据《新唐书》记载。
唐玄宗“开元中......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这一变化导致A. 三省体制名存实亡________B. 制衡机制出现新发展C. 六部制度开始出现________D. 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3. 史书记载:宋代的出口商品中铜钱是重要一项,政府屡禁不绝,实为一独特现象。
铜钱几乎传遍所有亚洲国家,尤其流入日本甚多,并在当地通行。
这反映了宋代A. 货币铸造非常先进________B.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 冗官导致货币流失________D. 对外商品贸易频繁4.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
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
这说明南宋理学A. 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分歧________B. 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C. 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________D. 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5. 清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
晋商彭太,经商获利几十万银两,数年内其所拥有土地增到六百多倾。
一些晋商经营高利贷,形式繁多,有印字钱、驴打滚、典当、放青苗等。
晋商的投资方式从侧面说明当时的中国A. 民间信贷发展较快________B. 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C. 传统经济结构十分牢固________D. 农村经济发生深刻变化6.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史(1949—1965年)》一书中写到:“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
……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
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
这种政治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A.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得到农民的支持________B. 为抗美援朝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C. 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________D.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7. 前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
”这句话的依据是A.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B.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C. 九一八事变标志“二战”远东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D. 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局面正式形成8. 史料记载,在1710年至1759年新旧东印度公司合并以后的50年中,英国向东方的出口,计有金银26,833,614镑,货物仅9,248,306镑;美国的对华贸易也以白银为支付手段。
这表明A. 英美在对华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________B. 殖民掠夺成为英美发展的主要原因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________D. 英美大量输出白银以平衡贸易收支9.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 这表明列宁A. 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 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 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 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10. 下表为古代罗马部分法律。
这反映了p11. 时间法律内容或影响公元前450年《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无法无天的基虑行为有所限制公元前449年《卡努雷阿法案》允许平民和贵族缔结合法的婚姻公元前367年《李锡尼―赛克斯法案》允许彼务人把已支付的利息算成本金还债公元前287年《霍腾西阿法案》平民大会的决议和公民大会决议一样有效A. 平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________B. 贵族的统治地位逐步动摇C. 共和国统治基础不断扩大________D. 自由民逐步获得平等权利12. “现在,我国已经建成了强大的技术完善的重工业,并且集体农庄已经大大巩固,因此我们有一切条件在这个基础上使农业急剧发展起来,在今后两三年内迅速增加对我国全体居民的食品供应,同时保证全体集体农民群众有较高的物质福利水平。
”该决议的通过A. 体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B. 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C. 揭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序幕D. 引起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13.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苏联,并与苏联签订《莫斯科条约》。
条约申明,双方的目标是维护和平,保证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承认欧洲疆界的不可侵犯性和四国占领柏林的权利。
这反映了A. 联邦德国与苏联的关系全面缓和________B.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趋势C. 双方均承认民主德国的合法地位________D. 中间地带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二、连线题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
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
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
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
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
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鸦片战争后,在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
进入20世纪,清王朝推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1909年清政府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列举了乡镇“自治事务”,包括:学务、卫生、道路工事、农工商事务、善举(救贫事业、育婴等)、公共事业、筹集款项等。
这既减轻了朝廷负担,又赢得士绅的支持。
然而真正重要的国家赋税、行政、司法、警政等核心权力,仍严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绝对不允许乡镇自治机构插手。
晚清时期,士绅通过参与地方自治活动,涉足工商实业、新式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政治事业,重新设计自我角色,谋求自己的位置。
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开始接受民主思想,开始向资产阶级阵营靠拢。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指出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乡村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
有人据此图示梳理了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
(见图10)——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图示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6.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新生活运动”十年(1934-1943)中公开禁止与提倡的主要事件材料二1932年7月1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近日甚思提倡复兴运动,与民族德性,而以劳力为主,以礼仪廉耻为体,以艰苦忍耐为用,以树立纪律,整齐秩序为目标。
欲救中国,如不从救人心入手,则缘木而求鱼也。
欲救人心,如不从注重德性入手,则亦不能见效。
”1934年2月19日,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中,蒋介石说到:“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现在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是什么?简单的讲,就是使全国国民的生活能够彻底军事化!能够养成勇敢迅速,刻苦耐劳,尤其共同一致的习性和本能,能随时为国牺牲!”——以上材料选自《该不该嘲讽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生活运动”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开展“新生活运动”的积极影响。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武汉会战后,日军成功进占武汉,但此时日军已处于过度延伸状态,其多数常备与A 级后备师团,均已投入前线,犹未能摧毁我军主力,且虽然精华区业已损失大半,重庆当局仍不准备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日本人发现他们陷入了他们一直想避免的持久战深渊……日军认为……进攻宜昌,可给第五战区以沉重打击。
而且,宜昌距中国战时军事、政治领导中枢重庆只有480公里,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攻克宜昌,可给重庆及西南大后方以巨大威胁,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938年……宜昌大撤退拉开大幕。
到12月底,历时40多天的大撤退基本结束。
当日军攻陷宜昌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日本军界完全没有估计到宜昌撤退能奇迹般的完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军进攻宜昌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进行宜昌大撤退的目的。
18.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明后期,利玛窦到中国传教。
初期,利玛窦借鉴佛教的衣着、术语等,试图借此打开中国的大门。
后顺应明朝批判佛教的思想潮流,他对佛教进行了公开批判,以确立天主教的形象。
利玛窦通过穿儒服,说汉语,诵读儒家经典等方式,积极靠拢儒家士人,广泛结交士人阶层,确立西儒形象。
在肇庆知府王泮支持下,1584年,利玛窦主持的“仙花寺”在肇庆落成,此为中国内地首座天主教教堂。
他力求援儒入耶,淡化双方文化差异,借此将天主教义传入中国。
尽管保守人士严守“华夷之防”,提出“夷技不足尚”,利玛窦与我国科学家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他还编写了汉学字典和《中国文法》册子,引进西方科学仪器和科学方法,促进中国科技知识结构和学术思想的变革,突破了传统的格物穷理之学,为近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积极努力下,中国的哲学、科技、艺术等也开始大量传入西方,改变了西方对中国模糊的认知。
——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利玛窦为中心的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不利因素和成功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在华行为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第1题【答案】第2题【答案】第3题【答案】第4题【答案】第5题【答案】第6题【答案】第7题【答案】第8题【答案】第9题【答案】第10题【答案】第11题【答案】第12题【答案】第13题【答案】第14题【答案】第15题【答案】第16题【答案】第17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