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地节约和集约用地研究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85
全国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情况通报为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切实提高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部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评价工作,现已形成包括2015年度区域初始评价、2016年度区域更新评价、2017年度区域更新评价在内的3轮评价成果,评价时点为评价年度上一年年底。
评价以城市为单元,以各参评城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全部建设用地为评价对象,评价范围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60余个城市。
近期,部对各地上报的评价成果进行了汇总分析。
现将评价结果通报如下。
一、评价工作基本情况根据《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的要求,部决定用5年时间开展全国80%地级以上城市和60%县级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
2015、2016、2017年,分别有556个、569个和564个城市参与评价①,占全国城市总数(653个)的85.2%、87.1%和86.4%,覆盖面符合文件要求。
其中,2017年度地级①汇总分析涉及的人口、经济数据为地方上报数据,来源于各城市统计年鉴,由统计部门提供;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于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土地供应数据为地方上报数据,来源于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
以上参评城市273个,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总数(291个)的93.8%,县级参评城市291个,占全国县级市总数(362个)的80.4%②。
2017年度各省(区、市)参与汇总城市个数见附件1。
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基本情况评价选取国土开发强度、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地均GDP(以下简称“地均GDP”)、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地均固投”)、单位GDP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以下简称“单位GDP地耗”)、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以下简称“单位固投地耗”)等6项关键指标进行统计测算,以反映各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水平。
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研的报告篇一:关于推进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调研报告全市开发区整体情况目前,全市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16个市级开发区。
开发区规划总面积约公顷。
其中,国家级开发区规划总面积为公顷,占规划总面积的%,市级开发区规划总面积为公顷,占规划总面积的%。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XX市开发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收入利润快速增长,成为首都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了引领辐射作用。
截至XX年底,19个开发区入驻企业约4万家。
开发区累计实现总收入约万亿元,实现利润约1500亿元,应缴税金约802亿元。
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千余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以XX年12月31日为评价时点,国家级开发区调查评价总面积为25150公顷,评价范围内开发区土地供应率%,建成率%;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系数%;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万元/公顷,工业用地产出强度万元/公顷,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产出强度万元/公顷;市级开发区调查评价总面积为7079公顷,评价范围内开发区土地供应率%,建成率%;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系数%。
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万元/公顷,工业用地产出强度万元/公顷。
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主要措施一是加强规划为引导,谋划园区集约转型。
以《XX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统筹全市产业功能区发展,充分利用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机遇,组织开展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范围和布局规划、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规划编制,构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创新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优化、南部高新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拓展、全市其他多园区整合提升的新格局。
以《XX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布局规划》为依据,以开发区等重点园区为主要载体,进一步优化产业园区服务功能,进一步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向新城集中。
浅谈当前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土地资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由于土地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故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措施十分必要,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及最终目标。
基于此,本文就当下的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展开了探析,总结和分析了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以期作为参考。
关键词:节约集约用地;面临问题;对策引言由于土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为了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成为关键措施,而也是缓解我国土地资源供需不足问题的重要手段。
为了将该措施更好地推行和落实,实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目标,有必要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和剖析,继而才能进行有效地改善和解决。
一、当下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一)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在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城市化建设占据着关键位置,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土地利用不合理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相关开发商和部门缺乏耕地保护意识。
具体不合理问题体现在:其一城市土地闲置或撂荒。
在社会及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城市基础建设的数量与规模亦在日益扩张,随之部分地区出现了非理性“圈地”的现象,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
但是很多开发商在征地之后,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开工,继而也就出现了大量耕地被搁置的情况;还有些开发商获取征地的目的并非建设生产,而是等待市场价格上涨,进行炒作从中获取利益。
其二存在诸多违法用地现象。
在土地开发之中,有些开发商肆意占地或是违法用地,旨在于能够延伸发展而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这样不仅会远远高出自身经济建设范围和开发能力,还会导致大量耕地资源被占用或浪费。
其三城市土地利用率偏低。
现阶段,很多地区存在大量的“城中村”、“城中厂”现象,导致土地资源未能尽其用,大大降低了土地资源利用率,自身价值不能充分展现。
(二)房地产用地结构干扰到资源公平配置的公平性现阶段,房地产市场竞争激励、形势严峻,造就了用地结构的矛盾,而严重制约到了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公平性。
武汉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安永强【摘要】为了分析武汉市目前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并为武汉市各级政府下一步制定土地管理和调控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我们开展了武汉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评价研究工作。
介绍了武汉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思路,并重点阐述了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以及评价指标标准化方法等,最后给出了武汉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结果,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use intensity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Wuhan,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ture governmental decision-making on the land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policy,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valuation of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Wuhan and focuses on the evaluation model,the method of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the quantifying of the weight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At last,the evaluation result of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Wuhan and its analysis are presented.【期刊名称】《城市勘测》【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70-72,76)【关键词】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土地利用强度;评价指标【作者】安永强【作者单位】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8.1土地资源是保证各项生产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性资源,城市发展以土地资源为依托。
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4〕1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特征,对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各地采取措施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土地粗放利用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建设用地低效闲置现象仍较普遍。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切实解决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费问题,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遵循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总要求,全面做好定标准、建制度、重服务、强监管工作,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保障。
(二)主要目标。
——建设用地总量得到严格控制。
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战略,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之内,努力实现全国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减少,到2020年,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面积下降80%,城市新区平均容积率比现城区提高30%以上。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
实施土地空间引导和布局优化战略,完成全国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引导城市建设向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发展,工业用地逐步减少,生活和基础设施用地逐步增加,中西部地区建设用地占全国建设用地的比例有所提高。
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摘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伴随着建设用地需求刚性上升,土地资源瓶颈制约越来越凸显,节约集约用地尤为紧迫。
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规划管控,优化空间布局,明确工业项目准入门槛,鼓励多层厂房建设,荆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荆州开发区分局全面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以荆州经开区强化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节约集约用地;基本情况;问题及建议一、基本情况荆州经开区批准范围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1838.75亩,占批准范围总面积的81.29%;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2724.30亩,占批准范围总面积的18.71%;无不可建设土地。
在已建成建设用地中,住宅用地用地面积为261.00亩,占已建成建设用地的2.20%,占批准范围总面积的1.79%;工矿仓储用地面积9238.35亩,占已建成建设用地的78.03%,占批准范围总面积的63.44%;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039.40亩,占已建成建设用地的17.23%,占总面积的14.00%;商服用地面积6.30亩,占已建成建设用地的0.05%,占批准范围总面积的0.04%;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57.75亩,占已建成建设用地的0.49%,占批准范围总面积的0.40%;其他城镇建设用地面积235.95亩,占已建成建设用地的1.99%,占批准范围总面积的1.62%。
在已建成建设用地中,工矿仓储用地用地占比最高,其次是交通运输用地,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其他城镇建设用地等其他已建成建设用地占比均较小。
荆州经开区已建成建设用地中工矿仓储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占主导地位。
在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构成中,批准范围中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面积708.60亩,占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26.01%,占批准范围总面积的4.87%;已达到供地条件的其他土地面积为1789.80亩,占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65.70%,占批准范围总面积的12.29%;未达到供地条件土地面积为225.90亩,占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8.29%,占批准范围总面积的1.55%。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当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实践案例,本文期望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本文首先概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土地复垦与再开发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当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的研究现状,包括各种技术的原理、应用效果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剖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如技术方法的创新性不足、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等。
结合全球土地资源利用的趋势和我国土地管理的实际需求,本文展望了未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强技术研发、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实践应用等建议,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因此,针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技术方法研究逐渐受到各国学者和政府的重视。
目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土地评价与规划方法: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土地资源的质量、利用潜力和适宜性进行评估,为土地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遥感技术、GIS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土地评价与规划方法的准确性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以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通过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这些技术方法包括线性规划、多目标决策分析、遗传算法等,旨在实现土地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合理分配。
土地整治与复垦技术:针对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资源,通过土地整治和复垦技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国节约集约用地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雷志刚;张禾裕;李文高;崔强【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2(000)006【摘要】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自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政府、科学家和社会各界在节约集约用地之路上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通过分析我国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背景,总结国土资源部系统开展的工作、专家学者在学术领域的研究及各省份节约集约用地的不同模式,得出节约集约用地措施在促发展上显现积极效应等结论。
最后提出各项措施出台前应均衡考虑各方利益和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的建议。
% China's land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is increasingly seriously in the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fter the intensive and conservation use of land resources rising to national strategies, the government, scientists and the community achieved some successes with lots of ac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land use policy, summarized the works that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have carried out, furthermore, scholars' research and some implementations in different provinces are included. It is concluded that land intensification makes posi-tive effects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Finally, 2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firstly, various measures should be balanced toconsider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before introduction;secondary, explore long-term mechanism for land intensification is necessary.【总页数】3页(P50-52)【作者】雷志刚;张禾裕;李文高;崔强【作者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湖南长沙410005;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湖南长沙410005;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湖南长沙410005;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湖南长沙41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相关文献】1.节约集约用地:我国土地利用的根本方针——《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之解读 [J], 陈岱松2.围绕科学发展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黄玉张铭真-沈阳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探索与实践 [J], 黄玉;张铭真3.多措并举扎实工作郝辉刘艳杰不断将节约集约用地推向纵深--辽宁肖调兵山市节约集约用地探索与实践 [J], 赤再辉;刘艳杰4.以节约集约用地理念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宁波北仑大碶高档汽配模具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显成效 [J], 陈丹; 楼立明; 陈海灏5.贯彻落实节约优先略思想全面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我省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调查摸底专项行动 [J], 陈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化进程中集约化用地的研究1. 引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资源呈现出日益紧张的趋势。
为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并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集约化用地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化进程中集约化用地的研究。
2. 集约化用地的概念集约化用地是指在有限的土地区域内实现高效、经济、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
通过集约化用地,城市可以在占地面积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 集约化用地的原则(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采取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规划,使不同类型的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充分发挥土地的功能和效益。
(2)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率,确保土地的高效使用。
(3)节约土地资源:采取节约型用地方式,减少土地的占用,实现同样功能与服务下的土地节约。
(4)保护生态环境: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4. 集约化用地的方法与策略(1)混合用地:将不同功能的用地合理组合在一起,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例如,将住宅区与商业区、公共设施区、休闲娱乐区相结合,减少通勤距离和交通拥堵。
(2)空间整合:通过整合零散的土地资源,形成连续、高效的用地格局。
例如,整合多个小型业务用地,构建大型综合用地,提高土地的集约度。
(3)产城融合:将生产要素与城市功能相结合,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市规划和设计。
例如,将工业用地与商业、科研机构等聚集在一起,形成产城融合的综合发展模式。
(4)公共交通优先: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为此,需要完善公共交通网络、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票价等措施。
5. 集约化用地的优势和挑战(1)优势:-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获得更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 减少土地占用,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
-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整体竞争力。
(2)挑战:- 城市扩张的压力使得空间资源更加紧张,制约集约化用地的发展。
部分省市加强土地管理集约利用土地的做法魏月为了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土地的集约使用,部分省市纷纷出台政策,加强土地管理,鼓励节约用地、集约用地。
一、采取多种措施,挖掘存量土地潜力为加强土地管理,集约利用土地,杭州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调两宽两严”办法,眼睛向内,盘活存量,切实做到“有地优用”,实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确保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社会公益事业、重大技改项目和住宅建设用地。
“一调”,就是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已批未供”、“已供未用”存量土地和非农转用土地的规划功能和指标。
杭州市首先对老城区所有存量土地提高容积率、投入强度和产出率,从而在确保工业用地的前提下,尽量腾出一部分土地,用于住宅建设和发展第三产业。
“两宽”,就是放宽容积率、放宽建筑高度。
杭州市明确提出,只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不影响城市“天际线”,不破坏城市景观,容积率能放宽的要尽量放宽,让建筑物向空中发展。
“两严”,就是严格控制建筑密度,严格保证绿化率。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容积率和建筑高度可以放宽,但建筑密度绝对不能提高,绿化率绝对不能降低,以确保提升杭州的城市品位和档次,从而实现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绍兴市采取10种方法集约利用土地和加大挖潜力度,有效缓解了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使经济得以平稳有序发展。
一是向“闲置”要土地。
该市结合实际,相应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对违反出让合同约定,逾期不开发建设,甚至长期闲置的土地,通过收取闲置费、协议收回、无偿收回、公开出让等方式予以处置。
二是向空间要土地。
引导企业确立立体的用地观,向空间要土地,向“地下”要土地。
一方面鼓励企业建造多层厂房,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两大空间,多方引导企业内部挖潜,对厂房进行改造,平房建楼房,楼房建多层;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工业标准厂房建设,积极引导集约用地,鼓励企业使用工业标准厂房,节约用地空间。
简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业用地需求与日俱增,严格土地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集约用地显得极为重要。
虽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深入人心,但到具体的落实上还仍然存在差距,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房地产用地的结构性矛盾、工业用地的铺张浪费以及“经营城市”理念理解的偏差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观念的推进。
结合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节约集约用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节约集约用地的概念及内涵1.1节约集约用地的概念土地节约集约是相对于粗放而言的,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保障发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是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
1.2 节约集约用地的内涵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人们改造世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土地的各种承载能力在投入资金技术进行改造后也会增强,这就会使得我们利用土地的效率不断提高。
结合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把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理解为:以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的投入,改善土地的经营和管理,使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和土地利用的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2、集约利用土地的现实意义2.1、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耕地保护。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
城市建设和保护耕地既有矛盾又互相支持,城市发展必然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 耕地又是人口生存的基本保证,是确保城市化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措施建议摘要:保护和强化之间有一个词的区别,但含义有很大的不同。
保护是指在当前条件下减少资源的使用,以确保资源得到保护;强化包括对现有资源作出具体安排,以确保每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将节约和集约的概念应用于土地资源,不仅意味着避免资源浪费,还意味着为必要的资源利用制定高水平的利用计划。
节约集约用地所取得的效果与节约集约用土地所取得的成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有学者认为,节约土地是减少对耕地的占用,集约用地是建设用地的综合开发。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措施1目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分析1.1土地流转水平尚待提升土地流转是保证耕地和宅基地规模化利用的关键手段,既实现了土地的节约利用,又保证了土地的集约利用。
然而,尽管土地确权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土地资源尚未充分流动,大部分土地仍在集体农民内部流转。
农业企业尚未大规模融入基层,土地流转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的土地相关法律需要调整,为农业企业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否则土地转让水平仍将停滞不前。
此外,农民对土地流转缺乏认识,短期流转是常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规模土地流转的效果。
地方政府没有形成更好的发展项目,农场建设、专业大户承包、农业园区建设不足,导致现有农田资源闲置。
1.2缺少科学化管理在土地资源利用层面,存在管理方法无效、不科学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住房和工业用地总面积逐渐增加,农牧业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一些地区缺乏土地资源管理意识,农民耕地补偿和配套措施落实不力,导致农民合法权利受到损害。
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一些公司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未经批准擅自进行研发,加剧了城市商业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
尽管一些地方制定了相应的土地资源管理方案,但实施效果不佳,人员在具体管理中仍采用传统的开发理念和方法,无法满足土地资源创新管理规定,给土地资源的监督利用带来隐患。
1.3土地资源开发管理失控这种失控的情况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一是城市建设规模增加,不断向周边地区延伸,挤占了周边农村农业用地。
Discussion on Technical System and Perspectives of Evaluation on Construction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作者: 林坚 张沛 刘诗毅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中国土地科学
页码: 4-10页
主题词: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评价 技术体系 指标体系
摘要:研究目的:总结分析中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和关键问题。
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文献资料法。
研究结论:(1)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指通过降低建设用地消耗、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主要属于
经济领域讨论的问题;(2)中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体系包括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潜力测算三大部分;(3)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都涉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的工作,定量评价方法是以多
因素综合评价法为主,指标体系设置将因评价目的、对象不同而存在差异,其间用地的承载功
能不可忽视。
谈谈节约和集约用地范俊明经济学认为,一切经济问题都是由稀缺性引起的。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面临一对矛盾,一方面感到可利用的资源稀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不能充分利用稀缺资源,难免有浪费资源的现象。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生活和劳动场所,其中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最重要物质——粮食,只能来自于土地。
土地数量有限、位置固定、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土地满足人类需求的稀缺性。
如何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课题。
土地的稀缺性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70%是山地,人均耕地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截止2004年,全国有13亿多人口,耕地只有18.51亿亩,其中,基本农田16亿亩。
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3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已有666个县(含县级行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
与加拿大的人均耕地1700多亩、澳大利亚的人均耕地1600多亩、美国的人均耕地800多亩相比,我们的人均耕地资源确实少得可怜。
我们利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既是中国创造的一个奇迹,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
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土地利用上必须实行节约和集约用地原则。
为加强土地管理,早在1986年国家就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于1998年通过立法在土地管理法中明确作出规定。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一基本国策,200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在严格土地执法、加强规划管理、保障农民权益、促进集约用地、健全责任制度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随后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通知》,要求“各地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围绕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积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探索走符合中国国情的节约用地促进经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