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纹图案纹样
- 格式:ppt
- 大小:11.65 MB
- 文档页数:53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一.商周服饰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图为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二.秦汉服饰1.秦汉皇帝服饰冕冠,是古代帝王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关于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十二章”纹样研究论文关键词:“十二章”纹样:冠服制度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和现代服装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不同之处就在于中国传统服饰是贵族服饰,是统治阶级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官服制,是由上而下的维持阶级统治的华丽包装,是用最奢华工艺雕饰成的统治者外衣。
而造就这种统治者形象的重要部分就是他们服饰上富有寓意的“十二章”服饰纹样,他们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最昂贵和精彩的一部分。
“十二章”服饰纹样即中国传统服饰中常应用的十二个纹样,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十二章”服饰纹样来源于古代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密切接触和膜拜的事物.因为阶级、国家的产生,被法令所规定,固定应用在皇帝的礼服上而成为王权的象征。
在现代社会服饰平民化的时代里,“十二章”服饰纹样仍旧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被或多或少、形式多变地广泛应用在各类设计里,深受人们喜爱。
一、“十二章”服饰纹样的起源最初.人类在原始社会生存斗争的漫长岁月里,观察到日、月、星辰预示气象的变化,山能提供给原始人生活资料,斧既是劳动生产的工具。
在古代更一直是权力的象征,特别是军权的象征物。
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粉米是农业耕作的果实,虎、虫(长臂猴)、华虫(雉鸡)是原始人狩猎活动接触的对象,龙是中国许多原始氏族崇拜的图腾对象,黻纹是原始人对于宇宙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的抽象表达。
也正因为这些事物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
所以在中国原始彩陶文化中。
日纹、星纹、日月山组合纹、火纹、粮食纹、鸟纹、蟠龙纹、弓型纹、斧纹、水藻纹等就早已出现。
“十二章”服饰纹样最早只是零散地存在于夏代之前的彩陶纹样中。
真正系统地应用在服饰上成为独特的王权标志是后来伴随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的建立。
也就是说,“十二章”服饰纹样最早只是作为古人氏族崇拜的图腾单个而零散的存在。
直到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的建立。
才被统一应用在皇帝的冕服上,成为各个有着不同崇拜图腾的氏族共同膜拜的对象。
2018.01183史海钩沉History Exploration·先秦时期齐国丝绸服饰纹样及其审美取向文 / 宋金英摘要:从影响先秦齐国丝绸服饰纹样的因素、纹样的构成形式及纹样的审美定位入手,分析和探究先秦齐国服饰纹样在“度爵而制服”的着装制度下产生、发展、嬗变的原因和内涵,力图为弘扬传统服饰文化的设计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衣必文绣;先秦时期;齐国;丝绸服饰;纹样中图分类号:J523.5;K8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8)01-0183-03纹样作为古代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衣冠文明进步的象征。
它以独特的造型和文化寓意集成了人类丰富的主观意愿与客观实物相结合的服饰文化。
而这种以衣饰为依托的文化现象,是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域及思想意识形态的反映。
在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发展的长河里,服饰纹样艺术以独有的个性必然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之一。
先秦齐国作为“冠带衣履天下”的时尚王国,“衣必纹绣”的丝绸服饰纹样毋庸置疑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载体。
它的构架形式、文化寓意不仅对古代服饰纹样影响颇深,也对现代服饰纹样的发展定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影响先秦齐国丝绸服饰纹样的因素(一)“安其俗,乐其业,以典章制约”,保留了原居住民的服饰纹样特点先秦齐国在建都初期就确立了适合当地“夷”族文化发展的政策。
以“善者因之”顺应民意保留了原居住民族的文化,以“利道之”来诱导当地居民对新文化的接纳,以“教诲之”来教育他们从善如流,以“整齐之”的典章制度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而不主张采用“与之争”的简单粗暴政策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
太史公曰:“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 [1]这使先秦齐国建都时没有受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
这虽然改变了“披发左衽”[2]的服装形制,但也极大地保留了“夷”族的风俗习惯,使具有夷族文化的服饰纹样得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与新文化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先秦齐国服饰纹样。
中国古代官服上的图案展开全文由于在统治国家人民的最高制度—礼制的制约下,人的着装行为自然受到严格规范,且在当时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国家对服饰生产的垄断,对官服有严格的规范,从制作、生产、样式、佩物都有明确的规定,使服装的功能上升到突出地位,最后形成完善的礼服制度,成为统治阶级整个系统划分等级贵贱的法则。
在阶级社会中所存在的等级制度,使社会分割成为不同等级,其中从位于统治阶级金字塔顶端的君主到公卿大臣,直至九品小吏,每个阶层之间都有不可跨越的鸿沟。
这些阶级等级以衣服的穿着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国家的官服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洗礼中,中国的官服在每个朝代都留下深刻的印记。
根据皇帝的喜好憎恶和穿着时尚的不同,形式各异,然而皇帝的冕服历代沿袭,大体形制并未更易。
商代和西周时,皇帝的冕服开始形成。
按照礼仪规定,凡戴冕冠者,必须身着冕服。
按冕服的质地、颜色和图案的不同,有等级区别。
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穿绘有十二章纹的冕服,其他场合按重要程度而递减章纹,冕旒的数目也一样相应递减。
诸侯、卿大夫随同帝王参加祭祀大典,冕服所用章纹要随帝王所用多少章纹而递减。
如帝王用十二章纹,公卿只能用九章,以此类推。
皇帝冕冠上是12旒,公爵则9旒,侯7旒,伯5旒,子3旒。
如果皇帝用金的发笄,大公则用银,下面官员一次用银、玉、铜、铁等材质。
除此以外还有佩剑,不仅剑柄上的材料和图形按等级区别,而且剑的长短也有讲究。
这样,从服装中就可以判断出一个官员的大小。
由于中国的政权,主要是由文人掌管国家和地方的管理,所以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官,上朝时,文武百官分列两厢,文左武右。
官职上,左丞相比右丞相高,而且文武官员的服饰也不相同。
从隋唐开始,官服的色彩被定型下来,以直影响到清代。
唐代的官服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漂亮,且自成体系,头上戴的是冕、冠、笄、帻。
官袍服,用绫做成,以不同颜色花纹做等级区分。
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妇人从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