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学概1

农学概1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

学分:2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27 实验学时:9

面向专业:植保、植师

大纲执笔人:李向东大纲审定人:陈雨海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农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是学生了解农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掌握作物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的重要途径。该课程着重介绍作物生产的共性规律、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肥料学等学科领域。内容上力求突出科学性、实用性、普遍性和前瞻性,结构体系上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农学概论》任务就是让植保、植保(师)专业的学生,了解农学以及整个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对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宜安排学生在学完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第六、七学期。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规律、环境因素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作物育种目标、程序及育种方法,种子产业及管理,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意义及措施等。并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技能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进行作物生产试验研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要求学生掌握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甘薯等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与功能,认识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和甘薯等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田间长势长相,学会其田间诊断、管理和测产方法。

3、课程教学改革 (与原课程内容做比较)

由于农学概论综合性强、涉及学科广、内容繁多,所以授课教师在广泛阅读不同学科有关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组织材料,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传授给学生有关农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发展方向;针对植保专业的特点去掉原来农学概论中的植物保护一章,增加作物生产现代化和标准化一章;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理论课学时,新增9学时实验课。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1—2学时)

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

农学的定义;农学的性质;农学的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作物生产概况;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农学的定义、性质与特点,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思考题:

1.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2.试述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

4.谈谈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2学时)

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作物的起源;作物的传播

第二节作物的分类

植物学分类;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第三节作物的分布和我国种植业分区

作物的分布;我国种植业分区

本章重点、难点: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作物按植物学、生物学特性分类,作物的分布及种植业分区。

思考题:

1.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

2.世界作物起源于哪些地理中心?

3.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

4.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

5.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

6.简述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7.简述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在世界及其中国的分布状况。

8.简述我国种植业区划的依据及其各大区的种植业特点。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4—6学时)

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

作物的一生;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作物产量及其形成

作物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第三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作物的品质及其评价指标;作物品质的形成过程;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本章重点、难点:作物的一生,作物生长发育特性,作物器官的形态特征及生长发育特点,作物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的概念,产量构成因素及提高产量的途径,作物的品

质及其评价指标,作物品质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思考题:

1.简述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应用。

2.什么叫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者之间关系如何?

3.简述作物种子休眠的概念、原因和解除措施。

4.简述作物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5.简述作物根、茎、叶的功能。

6.简述作物花的结构与花的分化发育过程。

7.什么是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

8.简述作物的产量形成以及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9.什么是作物的源、库、流?源、库、流之间的关系如何?

10.解释作物的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

11.简述生态环境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2.在作物生产中如何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来改善品质?

第四章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4—6学时)

第一节光

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我国光能资源的特点及利用

第二节温度

温度在作物生产中的意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品的影响;我国热量资源的特点及利用

第三节水分

水分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作物对水分的吸收;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品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利用

第四节空气

空气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空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二氧化碳施肥

第五节土壤条件

土壤的种类;土壤的性质;土壤资源特点及利用

第六节营养条件

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其生理功能;作物营养元素缺乏症状和营养关键时期;作物有机营养

本章重点、难点: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我国光资源特点,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我国热量资源的特点,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我国水资源状况,空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与二氧化碳施肥,土壤的种类及理化性质,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生理功能,作物营养元素缺乏症状和营养关键时期。

思考题:

1.分别叙述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和光谱成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简述我国光能资源的特点及光能资源的利用。

3.何谓作物温度的三基点?极端温度对作物会产生何种危害?

4.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的含义是什么?积温在作物生产上有什么作用?

5.叙述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6.简述干旱、涝害、和水体污染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7.简述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8.叙述田间CO2的来源及分布、CO2浓度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9.简述温室效应、二氧化硫、氟化物和氮氧化物、臭氧和酸雨对作物的危害。

10.土壤质地有哪些主要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何?

11.土壤酸碱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

12.简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讨论如何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13.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哪些?

14.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的基本生理功能有哪些,结合具体元素列举几例说明。

15.作物营养关键时期对施肥的意义是什么?

16.总结氮、磷、钾缺素症状发生特征及特点。

第五章作物种植制度(4-6学时)

第一节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

种植制度的概念及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

第二节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的概念、地位和作用;作物布局的原则;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步骤

第三节复种

复种的概念、意义与发展;复种的条件;复种技术;主要复种方式

第四节间作、混作、套作

间、混、套作的概念及意义;间、混、套作效益分析;间、混、套作技术;间、混、套作主要类型

第五节轮作与连作

轮作的概念和意义;连作及其运用;作物茬口特性与轮作;合理轮作制的建立;主要轮作类型

本章重点、难点: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的概念及原则,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轮作、连作的概念和意义,复种的条件与技术,主要复种方式和间、混、套、轮作类型。

思考题:

1.试述种植制度的概念、意义和建立合种植制度的基本原则。

2.试述作物布局的概念、地位和作用。

3.作物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4.试述复种的概念和意义。

5.复种的条件和技术有哪些?

6.试述间(混)、套作的效益。

7.间(混)套作的技术有哪些?

8.试述轮作、连作的概念和轮作的意义。

9.试述连作的危害。

10.试述作物茬口特性与轮作的关系。

第六章作物育种与种子产业(4-6学时)

第一节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

品种的概念;;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二节作物的育种目标、选择方法与程序

育种目标;引种;选择的意义和基本方法;育种程序

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

系统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生物技术育种

第四节种子产业及管理

品种审定;良种繁育;种子检验;种子经营

本章重点、难点:品种的概念及作用,作物的育种目标、选择方法与程序,引种规律,系统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概念与方法,杂种优势的概念及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生物技术育种,品种审定申报条件,良种繁育的任务及原种生产技术,种子检验的内容与方法,种子经营的法规与特点。

思考题:

1.作物种子与作物品种的概念有何不同?一个优良品种应具备哪些条件?

2.在育种工作中,为什么要制定育种目标?应根据什么原则制定?

3.作物引种时应遵循哪些原则才可能引种成功?

4.混合选择法同单株选择法的区别是什么?各有何优缺点及在何种情况下应用?

5.远缘杂交与品种间杂交相比各具有什么特点?

6.什么是系统育种?系统育种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7.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怎样进行不育系繁殖与杂交制种?

8.什么是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有哪些特点?

9.什么是生物技术育种?在农作物育种中应用最多、最广的方法有哪些?

10.简述不同繁殖器官作物原种生产方法?

11.简述自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原种生产和异花授粉作物自交系原种生产的方法?

12.述种子检验的内容及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指标的标准检测方法。

13.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种子经营的特点及种子经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七章作物生产技术(7-9学时)

第一节土壤培肥、改良和整地

土壤培肥;土壤改良;整地

第二节播种和密度

播种;密度

第四节合理施肥

施肥的基本原则;肥料种类;施肥技术

第四节灌溉与排水

灌溉制度;灌溉方法;排水技术

第五节其它生产技术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人工控旺技术;化学调控技术

第六节收获、粗加工和贮藏

收获时期;收获方法;收获物的粗加工;贮藏

第七节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

小麦生产技术;玉米生产技术;棉花生产技术;花生生产技术

本章重点、难点:合理密植增产原因及确定原则,肥料种类、作物的营养特性及合理施肥的原则与技术,作物的需水规律及灌排水技术,作物地膜覆盖及化学调控技术,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划分及生产技术。

思考题:

1.简述高产土壤的特点和土壤培肥的措施。

2.如何改良盐碱地、红壤?

3.简述土壤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的作用和方法。

4.优良种子应具备那些条件?简述种子播种前处理的方法和步骤。

5.如何确定作物的播种期?简述其播种方法。

6.简述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确定适宜密度的原则和实现合理密度的方法。

7.简述合理施肥应考虑的因素?

8.简述生产上施用的肥料种类和使用方法。

9.简述推荐施肥技术、施肥量的确定和施肥方法。

10.述作物灌溉制度的内容及确定方法。

11.比较不同灌溉方法的优缺点。

12.如何正确应用作物化控技术与人工控旺技术。

13.以当地作物为例,谈谈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

14.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划分及生产技术。

第八章作物生产现代化(2-3学时)

第一节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

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现代作物生产的特点;

第二节作物生产的机械化

作物生产机械化的意义;发达国家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历史和现状;我国作物生产机械化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三节作物生产设施化

作物生产设施化的意义;作物生产设施化发展概况;作物生产设施化发展方向

第四节作物生产智能化

概念和发展;作物生产智能化的技术体系

第五节作物生产标准化

标准化及其意义;国外作物生产标准化发展及现状;我国作物生产的标准化现状和存在问题;标准化发展趋势

第六节作物生产安全化

作物生产安全化的概念;作物生产安全化的意义;作物生产安全化措施和发展方向本章重点、难点: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物生产机械化的概念及国内外作物生产机械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物生产设施化的概念及国内外作物生产设施化的现状和发

展趋势,作物生产智能化的概念及国内外作物生产智能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物生产标准化的概念及国内外作物生产标准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物生产安全化的概念及国内外作物生产安全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思考题:

1.什么是作物生产现代化?你认为农业现代化应包括那些内容?

2.什么是作物生产机械化?了解国内外作物生产机械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3.什么是作物生产设施化?了解国内外作物生产设施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4.什么是作物生产智能化?了解国内外作物生产智能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5.什么是作物生产标准化?了解国内外作物生产标准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6.什么是作物生产安全化?了解国内外作物生产安全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考虑到“农学概论”涉及学科较多、内容较广,在考试上采取“平时成绩(20%,包括课堂作业、提问、考勤等)+实验成绩(20%)+期末成绩(60%,闭卷)”的方法。

附:本课程建议使用教材、实验、实习指导书及参考书目:

建议使用教材:《农学概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杨文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实验指导书:《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山东农业大学, 1998年。

主要参考书:

1.《农学概论》,山东农业大学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2.《作物栽培学各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耕作学》,刘巽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4.《作物学通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曹卫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一、农学的定义 广义的农学: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中义的农学:指农业生产科学。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 本课程涉及的农学是狭义的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现代农学定义 农学是作物生产规划和管理的科学,即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 二、农学的发展历史 (1)农学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内容 ·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4000年)已经栽培粟、黍、稻等农作物。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00-711年)发明历法指导农事,出现垄作;形成“嘉种”的良种概念。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221年)。 ·秦汉三国(公元前221-公元280)《淮南子》问世,垄作技术进一步形成“代田法”。 ·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0)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问世。 谷雨:雨量增加,谷物茁壮成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膨大,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的夏熟作物成熟、夏播作物抢种的时期。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最早的农具专著《耒耜经》印刷发行。 ·宋代(公元960-1297)培育水稻壮秧有较系统的技术措施,得出“用粪得理”、“用粪犹用药”的合理施肥原则。 ·元代(1280-1368)现存最早的农业气象专著《田家五行》印刷发行。 ·明代(1368-1644)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农业技术原理的农书《农说》、及我国大型综合性农书《农政全书》问世。 ·清代(1644-1911)清代大型官修农书《授时通考》刊行,记载小麦品种500多个、水稻品种3000多个。 我国现存的古农书共有310多部,是古农书最多的国家。 《吕氏春秋》: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农学文献;

农学概论

·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门科学 ·作物的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光补偿点:当光合产物的积累等于呼吸作用的消耗时,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之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是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不在增加的点称为光饱和点 ·作物的光周期现象:作物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化受昼夜交替的日照长度影响,作物的发育对日照长短的这种反应 ·积温:把一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作物或作物某发育阶段的积温。 ·活动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大于等于生物学零度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 ·有效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大于生物学零度之和。 ·逆境温度:对作物不利的温度(低温或高温)。 ·无霜期: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到秋季最早一次霜冻出现时的这一段时间。 ·作物的需水量:即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田间实际消耗水分的总量。 ·蒸腾系数:作物制造一克干物质所需要的水分量。 ·作物营养的临界期:在作物的一生中,常有一个对养分需要量虽然不多但很迫切的时期,这个时期称为作物的营养的临界期 ·营养最大效率期:在作物的一生中,有一个对养分需要量和吸收速率都很大的时期,这时的施肥作用最明显,增产效果也最好的时期 ·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 ·发育:是作物一生中其形态、结构、技能的质变过程 ·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生殖生长:作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生育期: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天数 ·生育时期: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温光反应特性:作物必须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成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 ·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三类:由胚珠受精后发育成种子,由子房发育成的果实,无性繁殖用的根或茎) ·种子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菌根:作物根与土壤中的真菌形成的共生体 ·作物的产量:1、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及整个植株的总收获量。2、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 ·品质:作物产品的品质是指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群体 ·品种审定:对一个新育成的品种或引进的品种能否推广在什么范围推广应用等作出的结论 ·有性繁殖: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来繁衍后代的繁殖过程 ·引种:把外地或国外的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以及育种和有关理论研究所需要的遗传材料引入当地·系统育种:采用单株选择法,优中选优 ·杂交育种:通过两个遗传性不同的生物体进行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加以培育选择,创造新品种方法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有道作物的种子、植株和其他器官,引起遗传变异,然后通过人工选择,从中挑选有利便一一类型,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品种 ·种子产业:是以作物种植为对象,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商品化种植为目的,以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和管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通过采取适合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特点:1、严格的地域性。2、明显的季节性。3、生长的规律性。4、出产的连续性。5、技术的实用性。6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的重要物质。4、农业的基础产业。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了解作物生产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历程:原始农业阶段、古代农业阶段、近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 未来发展趋势: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2、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3、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4、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5、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6、由化学式向生物式发展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 作物的起源:作物种是由野生植物种演变而来的,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随着人类长期栽培种植不断改进栽培技术,进行选择培育逐步演化驯化为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供人类利用的器官生长更加迅速,生物量成倍提高 2、产品器官变大、收获指数和产品产量、品质不断提高;生长整齐,成熟期一致:

3、种子休眠性减弱或休眠期缩短 4、传播手段退化等。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 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 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对栽培植物的起源地进行了划分。 30年代,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瓦维洛夫认为全世界栽培植物有8大起源中心,并于1935年出版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 1968年茹可夫斯基提出大基因中心观念,他将瓦维洛夫确立的8个起源中心扩大到12 个。1975年瑞典的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修订了茹可夫斯基的12个基因中心,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起源概念 作物的传播:各种作物均有其传播后代的方式,传播动力有自然力、自身力、动物活动和人类活动等。 作物的分类:广义上的作物包括粮、棉、油、麻、烟、糖、茶、桑、果、菜、药、杂共12大类,狭义上的作物主要指大田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一般称为大田作物或庄稼。 1、按照植物学分类:以界、门、纲、目、科、属、种为分类的各级单位,除界以为,其他各级单位可根据需要再分成若干亚级。 2、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1)按作物感温特性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2)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可分为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定日照作物。(3)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C3/C4/CAM作物 3、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1)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1.1农学的基本概念 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和微生物 农业生产的本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一个物质生产的过程。 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狭义的农业:种植业 农业的主体是种植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人类生活姿料的重要来源。“民以食为天”【制糖、卷烟、造纸、食品等】 2、エ业原料的重要来源40%工业原料、70%轻T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 3、出ロ创汇的重要物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之 4、农业的基础产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依赖于种植业的发展。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实现作物生产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产业化。 1.2农业的发展历程 世界农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阶段。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世界农业主要发生在中东、中美(玛雅文明)、南美(印加文化)等区域。 撂荒制:刀耕火种后不耕翻,土地板结,杂草丛生,人们不断丢弃原有耕地并重新开垦的耕作制度 撂荒土地自然恢复,重新开垦需5-7年,人类年年迁徒。 西方起源于希腊奴隶社会时期 中国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 进入古代农业的标志: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古代农业,亦称为传统农业 古代农业时间跨度:铁器工具大量使用-19世纪中叶时期 耕作制度由原始烧垦制一轮作制,精耕细作方法。 近代农业时间跨度: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时间约为100年 近代农业可看作现代农业的阶段

农学概1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 学分:2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27 实验学时:9 面向专业:植保、植师 大纲执笔人:李向东大纲审定人:陈雨海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农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是学生了解农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掌握作物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的重要途径。该课程着重介绍作物生产的共性规律、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肥料学等学科领域。内容上力求突出科学性、实用性、普遍性和前瞻性,结构体系上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农学概论》任务就是让植保、植保(师)专业的学生,了解农学以及整个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对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宜安排学生在学完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第六、七学期。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规律、环境因素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作物育种目标、程序及育种方法,种子产业及管理,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意义及措施等。并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技能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进行作物生产试验研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要求学生掌握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甘薯等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与功能,认识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和甘薯等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田间长势长相,学会其田间诊断、管理和测产方法。 3、课程教学改革 (与原课程内容做比较) 由于农学概论综合性强、涉及学科广、内容繁多,所以授课教师在广泛阅读不同学科有关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组织材料,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传授给学生有关农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发展方向;针对植保专业的特点去掉原来农学概论中的植物保护一章,增加作物生产现代化和标准化一章;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理论课学时,新增9学时实验课。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农学概论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1、农业、作物的概念 农业:农业就是人类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和农事季节,通过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将日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变为有机物的生产事业。 广义的作物:凡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植物,也就是栽培植物。 狭义的作物: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 农作物等。 2、农业的重要性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没有农业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就谈不上进行生产及其它任何社会活动。 二、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经济作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二)生态环境作用。农业不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而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其他部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在一定范围内改善生态环境。(①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②控制和治理污染。) (三)社会文化作用。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1、栽培植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 栽培植物与野生植物主要区别:利用器官加大;产品有用成分改进和提高;生长迅速整齐成熟期一致;传播手段退化;休眠减弱缩短 2、重要农作物的起源地 (1)中国-日本:黍(shu)、粟(su)、高粱、大麦、荞麦、大豆、红小豆、山药、苎麻、大麻、苘麻、紫云英等;李、梅、梨等 (2)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爪哇稻、芋 (3)澳大利亚:烟草 (4)印度斯坦:稻、甘蔗、绿豆、豇豆、热带果树 (5)中亚细亚:小麦、豌豆 (6)近东:栽培小麦、黑麦 (7)地中海(次生):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 (8)非洲: 高粱,棉,稻

(9)欧洲-西伯利亚:甜菜,苜宿,三叶草 (10)南美洲: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棉,苋菜 (11)中美洲-墨西哥:甘薯、玉米、陆地棉 (12)北美洲:向日葵、羽扇豆 3、作物的分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1)粮食作物 ①禾谷类作物:水稻、大麦、小麦、高粱、粟(小米)、黍、荞麦、玉米 ②豆类作物:小豆、小扁豆、豌豆、饭豆 ③薯类作物:红薯、菊芋、土豆、木薯、葛、芋 (2)经济作物 ①纤维作物:陆地棉、苎麻、黄麻、红麻、亚麻、大麻、青麻、剑麻、芦苇、芦狄、木棉 ②油料作物:向日葵、芝麻、花生、紫苏、油茶、红花、油橄榄、椰子、油棕、乌桕、油桐 ③糖料作物:甜叶菊、甜茶、罗汉果、曼陀罗 ④嗜好作物:啤酒花、咖啡花果枝、可可、烟草、槟榔、 4、主要农作物的分布(10个一级区) 一级区:以地理位置、农业地貌类型和在全国所占地位命名。 二级区:仅以地理位置与地貌类型命名。 我国种植业的十个一级区: (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 (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 (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 (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 (6)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 (7)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桑、柑橘区 (8)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 (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 (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

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课件(一)

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课件(一) 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 教学内容 1.农学的定义和范围 2.农业发展的历史概述 3.农业资源与环境 4.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5.农作物分类与特点 6.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7.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教学准备 1.教材《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 2.PPT软件或其他演示工具 3.学生教材及笔记 4.板书工具

教学目标 1.理解农学的定义和范围,了解农业发展的历史概述。 2.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3.掌握农作物分类与特点,了解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4.了解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发展和应用。 设计说明 本课件将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以图表、 表格等形式辅助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1.介绍农学的定义和范围。通过概括性的定义,引发学生对农学的 兴趣。 2.分析农业发展的历史概述,展示不同时期农业发展的变化和影响 因素。 3.讲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的依赖性。 4.介绍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包括土壤、水源、气候等因素,并解 释它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5.分类与特点,通过图表和示意图展示不同农作物的特点和适应环 境,帮助学生理解。

6.解释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种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 以案例和实例为支撑进行讲解。 7.介绍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发展和应用,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 科技支持和发展趋势。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农学概论的 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设计上,使用了多种呈现形式,提高了 课堂的互动性和学习兴趣。课后可以布置相关阅读作业,加深学生对 农业发展和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理解。 教学内容 1.农业科技与创新 2.农产品加工与贮运 3.农业经济与管理 4.农业可持续发展 5.农业政策与法规 6.农村发展与农民问题 教学准备 1.教材《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 2.PPT软件或其他演示工具

农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农学:农业科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农学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作物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性严格的地域性 作物生产系统:由“作物-环境-技术”子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开放性农田生态系统。 作物生产概况:(1)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粮食安全不容忽视(2)农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 作物生产发展的贡献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 (3)设施栽培:温室大棚地膜覆盖(4)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5)高新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化学调控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 中国农作物生产的贡献因素:改革或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重大工程或适应性措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南水北调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技术与种植制度:复种、间套作、立体栽培高产栽培技术:如育苗移栽技术、合理密植技术、定量化栽培技术等 一、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 1 生产率目标(高产) 2 可持续性目标(生态安全) 3 经济高效目标 4 营养安全目标 二、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 1 建设高产农田 2 改革种植制度 3 普及优良品种 4 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建设高产农田 1我国有2/3的农田为中低产田 2按粮食产量水平来划分,中低产田土主要是以3年的粮食平均标准亩产为计算指标来划分,如山西省以每亩产量在150kg以下为低产田,150--300kg为中产田;江苏省则以每亩产量在300kg 以下为低产田,300~600kg为中产田. 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 工程技术:如水利设施建设、渠系配套和渠道防渗工程、小水利工程建设和加固利用、坡改梯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中低产田暗灌工程技术等。 农艺技术:如化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保水剂(旱地龙)的施用、秸秆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作物复种轮作技术、少免耕技术等。 改革种植制度 发展粮-经-饲三元结构 提高复种指数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与分类 一、作物的起源

农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 广义的农业包括:林业、渔业、种植业、畜牧业 2. 作物:指野生植物经过人们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而长期演化而来的具有净几产量或其他经济价值的栽培目的的植物。 3. 土地数量、质量是农业生产制约的因素 4. 水稻、大豆起源是中国 5. 一天中昼夜的时间长度构成光周期 6. 小麦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洲 7. 中国玉米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黄河流域、西南地区 8. 水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小麦是耐寒长日照作物 9.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违的量变过程。 10. 作物生产的特点:①系统的复杂性②技术的实用性③土地的重要性 ④生产的连续性⑤作物生长的规律性 ⑥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⑦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 11.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12. 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 ①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分显著增大 ②栽培作物的器官成分有明显改进 ③栽培作物的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 ④栽培作物的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 ⑤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 13. 瓦维洛夫的八大起源中心学说 14. 小麦原产地公认的是西亚,玉米起源于中美 15. 土壤结构:块状、片状、柱状、团粒结构(最为理想的一种) 16. 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肥料三要素:氮、磷、钾 17. 土壤胶体一般带有(静)负电荷 18. 干旱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两种 19. 温度三基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 20. 世界作物增产的原因:①品种改良②增施肥料③扩大灌溉④病虫草害防治 ⑤温室与薄膜栽培⑥高新技术的推 广 21. 轮作:同一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 式的种植方式 连作: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同意作物或种植方式 22. 连作的危害:①化学危害:肥力偏耗、毒素积累 ②物理危害:土壤的物理结构恶化 ③生物危害:寄生伴生性杂草危害和专性病虫害加剧,土壤微生物 群体结构失衡和土壤酶活力下降 23. 耐连作的作物:水稻、甘蔗、玉米、麦类、棉花 24. 品种:指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经人工选择培育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相对一致,能生产出符合人类 要求的产品的一个作物群体。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是农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农学基础知识的基石。下面将就农学概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要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农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1. 农学的定义: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学科,包括农作物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 2.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种植作物、养殖动物和开垦土地等方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的活动。 3. 农业的分类:农业可以分为植物农业(主要种植农作物)、畜牧业(养殖动物)和渔业(捕捞水产品)等。 二、农作物学 1. 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 2.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播种、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等阶段。 3.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要求、水分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三、农业生态学

1.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农田内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包括农 作物、土壤、水分、气候等要素的关系。 2. 农业生态技术:强调生态平衡和循环利用,包括有机农业、生态 农业和精准农业等。 四、农业经济学 1.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组织、农业市场 等的关系。 2. 农业供求关系:讲述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包括市场 供应、价格形成等。 3. 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组织和管理。 五、农村经济管理学 1. 农村经济的特点: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有所不同,包括自给自足、耕作方式、土地权益等。 2. 农村管理模式:介绍集体经济、村级自治等农村经济管理的方式 和方法。 六、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1. 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水平, 包括营养成分、农药残留等。 2. 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 环节,包括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

农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性质: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 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科学 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 2.试述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的重要物资、 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3.试述我国古代的农业思想和农作物生产技术特征 4.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 5.谈谈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 未来发展目标:生产率目标、可持续性目标、营养安全目标、经济高效目标 途径:建设高产农田、改革种植制度、普及优良品种、 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作物信息技术、高产优质高效技术、清洁生产技术)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1.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 水稻:中国—日本起源中心、印度斯坦中心、 小麦:中国—日本起源中心、中亚西亚中心、近东中心、非洲中心、 玉米:中美洲—墨西哥中心 马铃薯:南美洲中心 甘薯:中美洲—墨西哥中心 大豆:中国—日本起源中心、 油菜:中国—日本起源中心、地中海中心 棉花:中美洲—墨西哥中心、南美洲中心、 2.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 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喜温作物(水稻、玉米、高粱等)和耐寒作物(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必须大于某一时数或者暗期必须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结实的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其所要求的临界日长或者暗期超过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结实的作物、水稻、大豆、甘薯等)、中日照作物(一年四季都能开花的作物、荞麦、豌豆)和定日照作物(要求有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 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C3(水稻、麦类等)、C4(玉米、高粱等)、CAM景天科酸代谢作物(龙舌兰麻等)

农学的概念和定义

农学的概念和定义 农学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它涉及到了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等多个方面。在今天的社会中,农业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特别是在许多国家,农业生产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计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农学呢?在我的理解中,农学是一门关于农业生产的学问,它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农业生产的技术、管理等方面。同时,农学还关注了农业生产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它也涉及到了农业政策、市场等方方面面。总的来说,农学是一门非常综合性的学问,它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面,还关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农民的生活状况等方面。 农学的定义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农学主要关注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比如种植、施肥、除虫等方面。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也不断涌现,因此,现在的农学也包括了许多新的领域,比如现代农业技术、精准农

业、数字农业等。这些新的领域不仅关注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还涵盖了生态保护、农业产业升级等方面。 除了技术和管理方面之外,农学还关注了农民的生计问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和农产品的供应商,在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农学还涉及到了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等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农学也是一门研究如何帮助农民和农业发展的学问。 在现代社会中,农业生产不仅仅是农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产业,涉及到了许多方面,比如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农业市场等。因此,农学的研究也包括了农业产业、农业市场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的人口不断减少,农业生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发展更符合现代经济和社会要求的农业产业,也成为了农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总的来说,农学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它关注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包括技术、管理、农民生计、产业、市场等多个方面。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农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涵盖了许多新的领域。在今天,农学不仅仅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

农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总结

精心整理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 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茎类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时,原基和腋芽原基在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填空)叶的生长:叶原基发育生长的过程为:顶端生长。出缘生长。居间生长 1. 简述作物的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特点是一个不可逆的数量化过程。如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的生长,通常用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和多少来表示。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性变化。特点是分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质变过程。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以及气孔分化等。 2. 3. 4. 5. **1.叶芽花芽分化等。此外,光还会影响作物某些生理代谢过程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总而言之。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最终体现在作物群体结构的改变和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变上。 光和速率:CO2mg/dm2/h 每小时每平方分米的叶片面积吸收CO2的毫克数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光和速率=0).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一昼夜间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受日照长度的影响醉舞发育对日照长度的反应。P70 作物温度三基点,最低点,最适点,最高点

(霜冻害冷害高温害p74) 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做有效温度 活动积温: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把大于等于10℃ 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 温室效应:主要由CO2\CH4\N2O等气体含量增加引起。 *酸雨;ph小与5.6的大气酸性化学组分通过江水的气象过程进入到陆地水体的现象. (改错)在作物生产上有效积温一般毕活动激吻更能反映作物温度的需求 2简述水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品的影响 (略) 3. 4. (略) *5. 6. CO2用量大体积大。 7. 8. 9. (略) 种直制度 作物布局;指农作物在一定的地区内及不同地区间的地域分布,也包括一个生产单位(如农场)种植作物的种类、面积与田块配置。 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 混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种在一块田地上的种植方式。 间作: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论述)我国种植制度主要类型的特点 按作物的构成分类,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以饲料作物为主的,以多年生植物为主的种植制度 按降水与灌溉程度分类,分为干旱地区种植制度,半湿润地区或无湿润区,无灌溉种植制度,灌溉旱地种植制度和水田种植制度

农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农学是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具体说来,就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品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性质: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并与社会科学紧密联系的一门应用学科。 2.农学是一门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农学是一门一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学科。 特点:生物性复杂性应用性 2.试述作物生产的特点和地位. 严格的地域性强烈的季节性生产的连续性 3.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何意义? 4.按用途和植物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作物是如何分类的并举例 1、粮食作物 (1)禾谷类作物属禾本科,主要作物有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高梁、粟、黍(稷)、薏苡等。一般将稻谷、小麦以外的禾谷类作物称为粗粮。 (2)豆类作物属豆科,主要作物有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红小豆(赤豆)、饭豆等。除大豆以外的几种作物又称杂豆类作物。 (3)薯类作物或称为根茎类作物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主要有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薯蓣)、菊芋、芋、蕉藕等。 2、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 4)纤维作物包括粒用纤维、韧皮纤维和叶用纤维三大类。主要有棉花、黄麻、红麻、苎麻、亚麻、大麻、蕉麻、龙舌兰麻、苘麻等。 (5)油料作物主要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苏子、红花、油茶、油棕、油椰、甘蓝等食用油料作物和蓖麻、油桐等工业用油料作物。此外,大豆也可列为油料作物。 (6)糖料作物主要有甘蔗、甜菜等。 (7)嗜好类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咖啡、可可、 (8其他作物)香料作物(如薄荷、留兰香等)、编织原料作物(如席草、芦苇)等。 3、饲料及绿肥作物 (9)饲料及绿肥作物主要有苜蓿、苕子、紫云英、草木樨、水葫芦、水浮莲、红萍、绿萍、三叶草、田菁等。 4、药用作物 (10)药用作物主要作物有三七、天麻、人参、黄连、贝母、枸杞、白术、白芍、何首乌、五味子、灵芝等。 5.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温光水等环境条件 6.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有何区别 1、栽培作物各器官,特别是那些被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 2、栽培作物产品有用成分的改进 3、栽培作物一般成熟期较一致,而野生植物成熟期不一致,而且拖得很长。 4、栽培作物传播手段退化,野生植物有其固有的传播方式 5、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性减弱或缩短,而野生植物种子休眠期长。

农学概论课后标准答案

1农学(广义):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学科。(中义):仅指农业生产科学。(狭义):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门学科。农学性质: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农学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的重要物质,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5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目标:可持续,两高一优,低耗。途径:建设高产农田,改革种植制度,普及优良品种,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1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2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分别在什么地方?答:小麦起源于近东中心和中亚西亚中心以及非洲中心、水稻起源于印度斯坦中心和非洲中心、玉米、甘薯起源于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中心、大豆起源于中国—日本中心、;油菜起源于欧洲地中海地区、棉花起源于非洲中心和南美洲中心以及美洲—墨西哥中心。3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1.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分为喜温和耐寒作物2.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分为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和定日照作物3、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分为C3、C4、CAM作物。4按用途和植物系系统相结合,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并简述期其主要作物类型特点。答:1.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是以收获谷粒为栽培目的的禾本科作物。禾谷类作物的子粒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蛋白质和淀粉的比例最适宜人类的需求,所以是重要的粮食作物。(2)豆类作物属豆科中的蝶形花亚科,种类繁多豆类作物是人类生活中含营养价值的食品,是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3)薯芋累作物是指利用其地下块茎和快根累的作物,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2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包括纤维作物和麻类作物(2)油料作物是指以获得油脂为主要目的的作物,其特征是种子或果实含油量较丰富。(3)糖类作物主要是指含蔗糖多的作物,用于制造食糖。(4)嗜好类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5)其他作物主要有桑、橡胶、香料作物、编织原料作物等。3饲用及绿肥作物种类很多,包括禾谷类、豆科类、块根块茎类、饲用叶菜类等。4.药用及调味品作物.药用作物主要有三七、天麻。枸杞、灵芝百合等。调味品作物主要有葱、姜、蒜、八角等5简述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答:作物通过扩散,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位置上种植后形成的不同的空间配置情况,称为作物分布。作物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在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上会发生改变,那些最猛适应的变异有机体被保留,由此形成新的类型和品种,产生生活型和生态型的变异。不同作物生活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具有相似特征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称为生活型。同一作物不同品种不同长期在不同的环境或人工选择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6简述我国种植业区划的依据及各大区的种植业特点。依据发展种植业得自然条件的社会经济条件、作物结构、布局和种植制度种植业发展方向的关键措施等的相对一致性,并保持县级行政区的完整性,将全国种植业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南部地区可二年三熟或一年两熟。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本区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粮食作物以旱粮为主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作物一年二熟,种类繁多。4长江中下游稲、棉、油、桑、茶区该区耕地以水田为主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耕地水田为主。。6.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作物种类繁多,粮食作物中双季稻占90%以上。。7.川陕盆地稲、玉米、薯类、桑、柑橘区粮食作物中,水、旱粮并重,水稻占主要地位8。云贵高原稲、玉米、烟草区立体农业明显,种植制度复杂多样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必须灌溉才能种植,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农作物一年一熟,作物多喜凉耐寒简述我国主要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规划。1.专用小麦重点发展优质

农学概论

第一章 1.农学(广义):农学是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农业生产技术(实践)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农学(狭义):指研究作物生产理论提高作物生产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农业:指人类依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和自然力,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和控制生 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环境的物质生产部门。 4.我国作物发展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 答,(一)人多耕地少,人口压力大 1. 我国耕地逐年减少,开发难度大 2. 人口压力最突出的问题是造成粮食需求危机 (二)农业经营规模小,设备差,农业经济落后 (三)农村经济地区差异大 (四)资源分布不均匀,自然灾害频繁 解决方法:(一)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1. 提高复种指数.2. 提高作物单产 (三)调整粮食发展战略.1.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2. 开发新的食物源.3. 立足自给,适当进口. (四)发展可持续农业1. 自然生态观与人工生态观. 2.持续农业.3. 国外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4. 我国 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1)耕地用养结合(2)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善资源与环境(3)增加必要的 物质、资金与能量的投入(4)保护耕地和水资源 第二章 1.植物的分类:(一)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1. 耐寒作物 2. 喜温作物 3. 热带作物 (二)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性1. 短日照作物2. 长日照作物3. 中间型作物(中日照作物)4. 定日照 作物 (三) 按作物对光强的适应性1. 喜光作物2. 喜阴作物3. 耐阴作物 (四) 按作物对CO2的同化特点.1.C3作物.2.C4作物.3.CAM(景天酸代谢途径作物) 2. 三种重要粮食作物:1. 禾谷类作物2. 豆类作物 3. 薯芋类作物 3.生命周期或称作物的生活史,是指作物从受精卵发育开始到个体死亡为止的整个过程. 4.生育期:生产实践中,将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收获的整个过程称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期. 5.生长:是作物体积和重量的的量变过程,即作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在数量、体积和重量上的不可逆的增加。 发育(转变):是指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由营养器官的分化转到生殖器官的分化这一质变过程,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 6.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分枝(分蘖)的生长 7.生殖生长:作物生殖器官包括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8.作物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划分常以(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为标志. 9.分化:这种由同一受精卵或遗传上同质的细胞转变为形态、机能及化学构成上异质的细胞的过程. 10.作物的繁殖方式1. 有性繁殖:指用种子或果实繁殖后代的方式 2.无性繁殖:是指利用作物的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等繁殖新个体的方式。无性繁殖的后代,其 遗传物质与母体完全相同,有利于保持优良品种的特性。 11.无性繁殖分为(一般的无性繁殖方式)和(植物组织培养) 12.种苗:无性繁殖方式的材料。包括:根、茎类作物繁殖,压条,扦插. 13.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利用植物某一部分的组织或细胞,通过人工无菌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再诱导分化成完 整的植株,或产生人类所需要的有效物质. 14.愈伤组织:是指植物细胞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无一定结构的组织团块,在适宜的条件下,愈伤组织可再分化, 形成芽、根,再生成植株。 15.种子萌发过程的3个阶段 ①吸胀。是指种子吸收水分达到饱和,贮存物质如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通过酶的活动,分别水解为可溶性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物质的过程。 ②萌动。是指胚的生长过程。胚的生长最早是胚根,当胚根生长突破种皮时,萌动过程结束。 ③发芽。在这一阶段,胚继续生长,直到幼芽或子叶露出。 16.水分、温度和氧气是种子发芽的三个基本条件。

农学概论1

第一章绪论 1. 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性质: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 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科学 特点:严格的地域性、明显的季节性、生长的规律性、生产的连续性、技术的实用性、系统的复杂性2.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的重要物资、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3. 为什么说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农业生产大体上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4个发展阶段。纵览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探索其形成演变的历史,对于深入认识作物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4. 作物生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经历了原始农业阶段、古代农业阶段、近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 5. 简述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 世界作物生产的概况:品种改良、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设施栽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我国作物的生产概况:品种改良、间、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作物栽培技术、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生产条件的改善 6.近50年来作物生产取得突飞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主要归功于现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7.试述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途径和趋势? 作物生产发展目标:1生产率目标、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 发展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作物信息技术、

(完整版)《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 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1-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农业的含义 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 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3、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四)考核要求 1、领会:农业、农业生物等概念。 2、简单应用:农业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关系、农业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主要异同、植物生产的特点;动物生产的特点;微生物分解与合成的特点。 3、综合应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生产的特点。 第二章作物的分类、分布和生产概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