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校本课程课题 :《探索生活中的化学世界》(六)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前 言 ……………………………………………………… 3 生 活 篇话题一 白衬衫穿旧了为什么会泛黄 …………………… 5 话题二 被蚊子蚂蚁或蜜蜂叮螫后涂点氨水或肥皂水为什么可以减轻痛痒 ……………………………………… 7 话题三 饼干筒里的干燥剂 ……………………………… 10 话题四 不锈钢会生锈吗 ………………………………… 12 话题五 吃水果为什么不能代替吃蔬菜 ………………… 14 话题六 醋的功用 ………………………………………… 16 话题七 发酵粉能发酵的原因是什么 …………………… 18 话题八 为什么会樟脑丸越来越小 ……………………… 22 话题九 公路上晒粮食好吗 ……………………………… 24 话题十 合成纤维混纺织物容易起毛起球原因在哪里…… 26 话题十一 镜子背面是水银还是银 ……………………… 29 话题十二 久放的报纸为什么会发黄 …………………… 32 话题十三 您会鉴别衣料吗 ………………………………34话题十四鸡蛋不宜洗干净后存放 (36)话题十五哪些布容易褪色哪些布不容易褪色 (38)话题十六塑料制品冬天变硬是怎么回事 (41)话题十七为什么馒头里有一个个小洞 (44)话题十八为什么煤气厂送来的煤气总有股臭味 (46)话题十九有办法去掉衣服上沾的油、墨、墨水吗 (48)话题二十食盐的实用价值 (51)实验篇趣味化学实验一自制碳酸饮料 (53)趣味化学实验二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 (58)趣味化学实验三化学“冰箱”与冰袋 (61)趣味化学实验四海带中碘的提取和检验 (65)趣味化学实验五研究电池 (69)趣味化学实验六制作水果电池 (75)趣味化学实验七牙膏中某些成分的检验 (79)趣味化学实验八指纹鉴定以及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 83 趣味化学实验九豆腐中钙质的检验 (87)趣味化学实验十食物中常见元素的测定 (92)拓展阅读超级能源——奇妙的可燃冰 (94)后记 (101)前言化学是一门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科学,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课汽水中的化学活动目的:探究汽水中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汽水为什么可消暑。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兴趣活动准备:学生分2—4人一个小组,各组自带1瓶汽水,其余仪器用品从实验室借,其中有带胶塞的导管、试管、澄清石灰水活动过程:一、学生亲身体验1、学生观察一瓶新买的汽水,再打开瓶塞,并观察瓶中发生的现象。
2、学生喝几口汽水,并谈谈喝过汽水的感受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三、实验探究与调查分析(教师指导下进行)1、查资料:(1) 二氧化碳气体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 二氧化碳气体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反之亦然。
2、实验探究:将汽水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图现象:导管口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汽水中的气体为CO2,假设成立。
3、分析讨论:(1) 打开汽水瓶后,瓶内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下降,故会有汽泡产生。
(2) 喝汽水后会打嗝,说明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下降,故喝汽水后,汽水在人肚里受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人感觉到清凉怡神之感,暑意顿消,精神为之一振。
活动总结:通过喝汽水后体内产生的现象,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与假设,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通过开展对汽水中气体成分以及汽水为什么可消暑等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
第二课水壶里的水垢主讲教师:方建军活动目的:探究水垢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水垢的主要成分。
水垢在生产、生活中可能造成的危害,了解除水垢的简易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活动准备: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水垢或有水垢的保温瓶,实验室准备如下仪器用品:试管、带胶塞的导气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活动过程:一、学生观察水垢,发现水垢较硬,不溶于水等二、提出问题(1) 水壶里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 水垢对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除去水垢?三、提出假设:(教师辅导或查阅相关书籍)(1) 水垢的形成可能是水中溶解的某些物质在加热时产生了不溶物。
高一化学校本课程课题:《探索生活中的化学世界》(十)在月球上制造氧气凭着现在的科技水平,人们登上月球并非难事,然而要在月球上长期居住就很难了,其中难点之一是月球上没有氧气,因此科学家们不断寻找在月球上制造氧的方案。
科学家很早就开始了月球表土提取氧的方法研究。
他们利用“阿波罗”飞船取回的月球沙土进行实验,在1000℃的高温下,利用月沙中的钛铁和氢生成水,再将水通过电解提取氧。
研究表明,提取1吨氧,约需70吨的月球表土。
据预测,月球制氧设备,最初是为给月面上的航天员提供氧气之用,但他们需要的氧气并不多,一个12人规模的基地,每月仅仅只需要350千克氧气。
而要制造能够维持很多人生活的氧气,却只能另谋出路。
制造出造氧机的是美国宇航局的专家,他们已经发明出一种可以从月球泥土中提取出氧气的“造氧机器”,该机器对100克类似月球泥土的物质进行了测试,结果将该物质的五分之一都转换成了氧气。
美国宇航局计划于2011年将这种“月球造氧机”送上月球,一旦该机器在月球上通过测试,那么将为建立永久月球基地扫清最大的障碍。
据报道,这种“月球造氧机”可以从月球土壤中提取出氧气。
它是一个类似透镜的结构,可以聚焦太阳光,使地面温度加热到2500℃。
在美国宇航局最近的测试中,一个12英尺宽的圆碟将太阳光聚焦到了100克类似月球泥土的物质上,结果几小时后,该物质的五分之一就被转换成了氧气。
测试时,这一泥土物质被保存在真空环境中,从而可以帮助提取出氧气。
科学家称,如果这一造氧技术可行,那么月球上的造氧工厂将会非常庞大,它包括一个专门挖掘月球泥土的采矿厂,这些月球泥土将被送进一个巨大的“月球造氧机器”,该机器中进入的是泥土,吐出的将会是氧气。
据悉,从月球上挖土将会比地球上更轻松,因为月球的重力比地球小得多。
美国马里兰州太空飞行中心工程师艾里克·卡迪夫说:“这一技术的部分优点是,我们使用的是在月球上存在的资源,我们可以靠月球土地而生活。
高中研究性学习之生活中的化学(结题报告)高中研究性学习之生活中的化学(结题报告)经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我们更加认识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生活是与化学密不可分的。
经过多次的试验我将找到了生活中许多现象的化学本质,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了实际。
例如苹果在空气中的氧化试验,洗衣粉的清污原理。
另外对一些网络资料进行了整理,从而了解到我们所不能亲自试验的化学现象。
得出以下结论。
在昏暗的灯光下,一个披散着满头长发的中年男子半闭着眼睛,右手手中胡乱地挥舞着一把“宝剑”,口中念念有词,突然,他象看见了什么,眼睛一动不动,紧紧盯着前方,怕是惊动了什么似的,小心翼翼地把腰间的“宝葫芦”凑到嘴边喝了一口“仙水”,随着他手中宝剑虚空一刺,大喝一声“哪里跑!”对着宝剑“噗”的喷了一口,顿时,殷红的鲜血从宝剑上一滴一滴的滴下来。
只见他对着早已吓瘫在地的一对母女说:“别怕!我已经把鬼杀了”这就是科教片《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中《空中斩鬼的把戏》。
原来,他是利用了化学反应FeCl3+3KSCN=Fe(SCN)3+3KCl 生成的Fe(SCN)3显血红色的道理来骗钱的。
其实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只要我们留心,就会有收获。
请看:1.同一支笔使用不同型号的墨水,为什么容易造成堵塞。
墨水是胶体,不同的墨水胶体粒子带不同的电荷。
当两种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混合时,由于互相中和电性,使胶体粒子间因带同种电荷的排斥作用减小,从而使之聚集成大的颗粒,出现胶体的聚沉造成堵塞。
2.为什么一夜之间,香蕉就熟了你知道吗?北方吃到的香蕉并不是在树上成熟的。
原来,香蕉在尚未完全成熟以前,采摘下来运到北方。
在出售以前,把要出售的香蕉放在一间密封好的屋子里,喷洒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调节剂乙烯利。
乙烯利被香蕉吸收后,在香蕉内释放出乙烯,而乙烯对香蕉的成熟有促进作用。
于是,第二天,香蕉便变黄成熟了。
如果你家里有青香蕉、绿橘子等尚未完全成熟的水果,要想把它尽快催熟,可以把它们与熟苹果放在一个塑料袋里,系紧袋口。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和物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生活中的化学现象1. 食物中的化学2. 饮料中的化学3. 空气中的化学4. 水质的化学知识第二章:生活中的化学物质1. 常见日用品的化学成分2. 药物与化学3. 材料与化学4. 环保与化学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物质。
2. 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的表现。
3. 学生完成实验、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的质量。
4. 学生作业、测验和期末考试的成绩。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生活中的化学》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等3. 案例素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物质相关案例4. 网络资源:相关化学知识网站、视频等六、教学安排1. 每周一次课,每次课时长为1.5小时。
2. 课程共计10周,每周安排一次新的教学内容。
3. 每次课程结束后,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化学知识。
3. 实践操作:进行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6. 布置作业:布置与课程相关的基础性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学习机会。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生活中的化学高中教案课程:化学年级:高中课时: 2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巧3. 增强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教学内容:1.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介绍2. 化学实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2.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的步骤和原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学习内容(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并进行简单的汇报。
2. 教师总结:总结学生提出的案例,并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实践操作(25分钟)1. 实验准备:准备所需实验器材和药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四、实验分析(10分钟)1. 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解释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2. 教师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实验背后的化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继续探究化学在生活中的更多案例,并做简要的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10分钟)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内容。
二、学习内容(15分钟)1. 实验操作:进行另一组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案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2.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交流经验。
三、实践操作(25分钟)1. 实验操作:学生再次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尝试不同比例的试剂。
2. 记录分析: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比例试剂对反应的影响。
四、总结讨论(10分钟)1. 总结反应规律:学生讨论不同试剂比例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规律。
2. 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编写实验报告,总结这次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的结果和规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更加深入理解了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案例(含5篇)第一篇: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案例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案例—厨房中的化学【情景与需求】新课标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学会用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目标】1.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认识厨房中本来熟知的物质;2.从物质的组成,性质等方面对所介绍的物质有新的认识,了解某些物质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学会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方法】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生活经验解释身边发生的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难点】学会用化学的视角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注意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解释身边发生的现象的过程中体验到化学知识的价值.【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实验设计,总结归纳等方法【课程实施】引入:民以食为天,厨房是人们获得食品的重要场所.我不知道咱们班中有多少同学进厨房做过饭,但我们的爸爸妈妈每天都会在厨房中忙碌.我们或多或少都对厨房有一些了解,对厨房中的物品有一定的认识.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家的厨房中都有哪些食品,燃料,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做好记录,在真实的情境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1.1达标过程厨房中有很多的物质,它们都是化学物质,都可以从化学的角度来分析它的组成成分,有的我们还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它.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将你们小组所列举的物质,从化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分类,看一看其中的哪一些或哪一种物质你知道它的组成成分,最好能用化学式表示出来.⑴实物展示,学生书写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组列举的物质进行分类,对其中的物质表示其组成成分,写出化学式⑵小组汇报结果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2达标过程同学们列举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它们有一些是很容易区分的,但也有一些却不容易区分.动动脑思考一下: ⑴如何区别酒精和白醋?⑵如何区别牛奶和米汤?⑶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被流放西伯利亚时,曾经用米汤来书写“无字密信”.请问:①如何读出该密信中的内容?②用酚酞试剂是否可以书写密信如果可以,该如何读出?③你还有其他方法书写密信吗?2、与同学交流,说明书写和阅读的方法.教师实物演示,学生讨论思考;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达标过程厨房中有这么多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当然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变化.同学们想一想,对于厨房中的这些物质,你所知道的它们发生的化学变化有哪些,其中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有哪些.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书写结果.小组汇报,复习所学知识.2-2达标过程除了同学们列举的反应外,还发生着很多很多的化学变化.下面列举的问题,同学们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吗?⑴我们可以用食醋制作软壳鸡蛋,用食醋清除暖瓶中的水垢;⑵自来水和矿泉水当然是不同的,同学们,你知道它们不同什么地方吗?谁能用化学的方法将它们区分开.⑶(想一个其它的题目)3、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扩大知识面.其实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化学反应的结果.化学反应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比如:看似没有什么变化的静静放置着的鸡蛋也在发生着化学变化;食物在烹煮过程中也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如炒菜,炒肉,煮鸡蛋等等).4、音像资料:炒菜的学问学生倾听,了解新知识,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从化学变化的角度认识物质发生的变化:在前边同学们提到燃料燃烧发生化学变化.同学们知道近十几年来家庭燃料发生怎样的变化吗事实上,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30年来,尤其是近二十年,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穿住用,通信交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5、展示各种燃料:从柴草开始……学生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于天然气的利用我们广大农村应用的还不多,但城镇居民已广泛使用.对于天然气以及家庭所用燃料问题同学们知道多少呢?考一考大家!⑴“西气东输”指的是从大西北把天然气向东部沿海城市输送.所输送的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与管道煤气的成分是不相同的.请同学们说说它们的不同:⑵实验证明,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中含有的气体分子数相同,根据此结论,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a、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上述两种气体分别完全燃烧,消耗氧气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燃气灶由灶体,进空气管,开关等部件组成.使用煤气的用户在改用天然气时需对燃气灶加以改造,改造后的燃气灶与原来相比,进空气管的直径应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c、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部分燃料的热值与价格表燃料热值(J/kg)价格(元/kg)原煤2.1×107 0.8 天然气3.9 × 107 2.8 煤气1.56 × 107 4.0 液化气4.7 × 107 3.0 酒精3.0 × 107 4.0 汽油4.6 × 107 4.3 柴草1.7 × 107 0.36、学生思考书写化学方程式,比较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如果你是一家之主,在选择家用燃料时,你通常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2)请你分析,上述哪种燃料是最理想的家用燃料?(3)新能源的开发应用是当今全球性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发展氢能源有着广泛的研究前景,有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太阳能,以水为原料,大量生产氢气,并用作各种机械的动力燃料”这一设想: a、你认为这一设想能否实现若认为能,理由是________.b、氢气作为燃料,与现在的化石燃料相比有哪些优点?(4)你还知道有哪些更好的能源吗? 如果把青岛市消耗的燃料全部按热值折算成消耗天然气,假若此值为日耗天然气5.5×106立方米,从产生同样热量的角度分析,相当于消耗多少吨原煤(天然气的密度为0.66kg/m3,天然气热值为3.9×107J/kg, 原煤的热值为2.1× 107J/kg).假设上述原煤平均含硫元素2.5%,则改用天然气后相当于每天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多少吨?7、学生列出计算式教师给出计算结果,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从数字上感受到加强环保的重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8、小结简单回顾本节课新学到的知识,说出自己新学习到的、最感兴趣的知识,巩固所学,培养兴趣.【教学反思】1、本堂课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厨房为线索,以已有的化学知识为基础,从厨房中的化学材料, 化学反应, 化学燃料, 化学与安全为专题,结合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实际问题,多角度地教给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课本,而应该在扎实领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化学的视觉放开,着眼于化学发展新成果,着眼于化学与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化学发展的新成就,应用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
第一课汽水中的化学活动目的:探究汽水中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汽水为什么可消暑。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兴趣活动准备:学生分2—4人一个小组,各组自带1瓶汽水,其余仪器用品从实验室借,其中有带胶塞的导管、试管、澄清石灰水活动过程:一、学生亲身体验1、学生观察一瓶新买的汽水,再打开瓶塞,并观察瓶中发生的现象。
2、学生喝几口汽水,并谈谈喝过汽水的感受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1)汽水中冒出来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汽水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汽水中的气体冒出与压强和温度有关(2)喝汽水为什么可以消暑?喝冰冻汽水为何更好?…………三、实验探究与调查分析(教师指导下进行)1、查资料:(1)二氧化碳气体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二氧化碳气体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反之亦然。
2、实验探究:将汽水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图现象:导管口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汽水中的气体为CO2,假设成立。
3、分析讨论:(1)打开汽水瓶后,瓶内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下降,故会有汽泡产生。
(2)喝汽水后会打嗝,说明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下降,故喝汽水后,汽水在人肚里受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人感觉到清凉怡神之感,暑意顿消,精神为之一振。
活动总结:通过喝汽水后体内产生的现象,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与假设,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通过开展对汽水中气体成分以及汽水为什么可消暑等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
第二课水壶里的水垢主讲教师:方建军活动目的:探究水垢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水垢的主要成分。
水垢在生产、生活中可能造成的危害,了解除水垢的简易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活动准备: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水垢或有水垢的保温瓶,实验室准备如下仪器用品:试管、带胶塞的导气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活动过程:一、学生观察水垢,发现水垢较硬,不溶于水等二、提出问题(1)水壶里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水垢对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除去水垢?三、提出假设:(教师辅导或查阅相关书籍)(1)水垢的形成可能是水中溶解的某些物质在加热时产生了不溶物。
第一课汽水中的化学活动目的:探究汽水中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汽水为什么可消暑。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兴趣活动准备:学生分2—4人一个小组,各组自带1瓶汽水,其余仪器用品从实验室借,其中有带胶塞的导管、试管、澄清石灰水活动过程:一、学生亲身体验1、学生观察一瓶新买的汽水,再打开瓶塞,并观察瓶中发生的现象。
2、学生喝几口汽水,并谈谈喝过汽水的感受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三、实验探究与调查分析(教师指导下进行)1、查资料:(1) 二氧化碳气体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 二氧化碳气体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反之亦然。
2、实验探究:将汽水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图现象:导管口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汽水中的气体为CO,假设成立。
23、分析讨论:(1) 打开汽水瓶后,瓶内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下降,故会有汽泡产生。
(2) 喝汽水后会打嗝,说明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下降,故喝汽水后,汽水在人肚里受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人感觉到清凉怡神之感,暑意顿消,精神为之一振。
活动总结:通过喝汽水后体内产生的现象,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与假设,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通过开展对汽水中气体成分以及汽水为什么可消暑等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
第二课水壶里的水垢主讲教师:方建军活动目的:探究水垢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水垢的主要成分。
水垢在生产、生活中可能造成的危害,了解除水垢的简易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活动准备: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水垢或有水垢的保温瓶,实验室准备如下仪器用品:试管、带胶塞的导气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活动过程:一、学生观察水垢,发现水垢较硬,不溶于水等二、提出问题(1) 水壶里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 水垢对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除去水垢三、提出假设:(教师辅导或查阅相关书籍)(1) 水垢的形成可能是水中溶解的某些物质在加热时产生了不溶物。
高一化学校本课程课题:《探索生活中的化学世界》(十)
在月球上制造氧气
凭着现在的科技水平,人们登上月球并非难事,然而要在月球上长期居住就很难了,其中难点之一是月球上没有氧气,因此科学家们不断寻找在月球上制造氧的方案。
科学家很早就开始了月球表土提取氧的方法研究。
他们利用“阿波罗”飞船取回的月球沙土进行实验,在1000℃的高温下,利用月沙中的钛铁和氢生成水,再将水通过电解提取氧。
研究表明,提取1吨氧,约需70吨的月球表土。
据预测,月球制氧设备,最初是为给月面上的航天员提供氧气之用,但他们需要的氧气并不多,一个12人规模的基地,每月仅仅只需要350千克氧气。
而要制造能够维持很多人生活的氧气,却只能另谋出路。
制造出造氧机的是美国宇航局的专家,他们已经发明出一种可以从月球泥土中提取出氧气的“造氧机器”,该机器对100克类似月球泥土的物质进行了测试,结果将该物质的五分之一都转换成了氧气。
美国宇航局计划于2011年将这种“月球造氧机”送上月球,一旦该机器在月球上通过测试,那么将为建立永久月球基地扫清最大的障碍。
据报道,这种“月球造氧机”可以从月球土壤中提取出氧气。
它是一个类似透镜的结构,可以聚焦太阳光,使地面温度加热到2500℃。
在美国宇航局最近的测试中,一个12英尺宽的圆碟将太阳光聚焦到了100克类似月球泥土的物质上,结果几小时后,该物质的五分之一就被转换成了氧气。
测试时,这一泥土物质被保存在真空环境中,从而可以帮助提取出氧气。
科学家称,如果这一造氧技术可行,那么月球上的造氧工厂将会非常庞大,它包括一个专门挖掘月球泥土的采矿厂,这些月球泥土将被送进一个巨大的“月球造氧机器”,该机器中进入的是泥土,吐出的将会是氧气。
据悉,从月球上挖土将会比地球上更轻松,因为月球的重力比地球小得多。
美国马里兰州太空飞行中心工程师艾里克·卡迪夫说:“这一技术的部分优点是,我们使用的是在月球上存在的资源,我们可以靠月球土地而生活。
通过该机器,你可以呼吸到纯净的氧气,尽管我们产出的氧气中还混有一些其他气体,但它们非常少,不会形成任何危险。
”
(选自2007年第3期《百科知识》,作者林泉。
)
1.人类要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文中画线句和下面的改句,你认为哪个句子好?谈谈理由。
改句:一个12人规模的基地,每月需要350千克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中的“这一技术”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多处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从文中选一例简要分析其说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50年后你移民月球,呼吸着“造氧机器”制造出的氧气,此时你的心里会有哪些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的不锈钢
不锈钢经历水洗风蚀为何能保持“不锈”?
不锈钢产品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并渐成百姓日常生活用品“主角”,但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道其“不锈”的“秘密”。
专家称,不锈钢制品之所以能够经历水洗风蚀乃至更恶劣的环境而保持不锈,主要依赖其中的合金元素铬。
不锈钢专家、高级经济师郝培钢说,不锈钢是不锈钢和耐酸钢的简称或统称,是在空气和淡水中或化学腐蚀介质中能够抵抗腐蚀的一种高合金钢。
通俗地说,不锈钢就是不容易生锈的钢,其中铬(Cr)起着决定性作用。
郝培钢说:“每种不锈钢都必须含有一定数量的铬。
迄今为止,还没有不含铬的不锈钢。
向钢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铬作为合金元素以后,钢表面自动形成一种非常薄的无色、透明且非常光滑的一层富铬的氧化物膜(即钝化膜),这层膜的形成大大减缓了钢的氧化。
它同时还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如果一旦遭到破坏,钢中的铬会与介质中的氧重新生成钝化膜,继续起保护作用。
”
据介绍,在不锈钢加工过程中,除了添加一定比例的铬元素外,还会添加镍、钼、氮等元素,以强化其耐蚀性,增强其强度、韧度,并使其具备良好的加工工艺能力。
在各种元素的共同影响下,才能加工出种类繁多的不锈钢制品。
识别真假不锈钢要有点“数学”头脑
不锈钢制品目前已大量走入寻常百姓家,然而很多消费者在购买时仍存疑惑--究竟该怎样来辨别其真假?
不锈钢专家、高级经济师郝培钢说,社会上流传可以通过“有磁”或“无磁”来识别不锈钢的真假,但这种方法并不可靠。
因为现在很多高级别不锈钢制品也是有磁性的,而且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假冒伪劣不锈钢制品也能做到“无磁”。
郝培钢建议,老百姓在购买不锈钢制品时,可向销售者索要产品质量保证书,并看一下上面的“铬(Cr)”,是否大于等于10.5%;再按照上面的化学成分,计算一下“铬(Cr)”+3.3倍的“钼(Mo)”+30倍的“氮(N)”-“锰(Mn)”,是否大于等于10。
小于10的肯定是假冒伪劣不锈钢产品。
专家提醒说,普通消费者如果要购买不锈钢管之类的常用家庭装饰材料时,应去钢材市场购买,而不要去装饰城之类的装饰材料市场,以保证购买货真价实的不锈钢产品。
“不锈钢”制品也需精心养护
不锈钢制品能永远不锈吗?答案是否定的。
不锈钢专家、高级经济师郝培钢提醒说,真正的不锈钢制品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导致其生锈,因此日常用的不锈钢器皿等用品需要精心养护。
郝培钢说,不锈钢制品保持不锈的原因在于其表面附着一层保护膜,即富铬的氧化物膜(钝化膜)。
如果这层膜受到擦划伤污染物污染或者酸、碱、盐等介质腐蚀,不锈钢制品就会生锈。
专家说,在日常生活中,应对不锈钢制品进行精心养护。
首先应在合适的地区选择合适的不锈钢制品,如在空气中含有大量盐分的海滨地区要使用316材质不锈钢;其次不要擦划伤不锈钢制品以保护富铬氧化物膜的完整;最后应经常清洗不锈钢制品,尤其是污染较重地区,避免富铬氧化物膜遭到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