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案】高一魔术化学校本课程4----蛋白留痕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1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蛋白质》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和结构特点(氨基酸、肽键、肽链等)。
2.学生能够掌握蛋白质的主要性质(如水解、变性、颜色反应等),并理解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能够识别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包括作为结构物质、酶、激素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类比和模型构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尊重生命、关注健康的科学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树立健康饮食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结构特点、主要性质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蛋白质复杂的多级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蛋白质变性的实质。
三、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蛋白质的结构模型、实验视频等资料•实验器材:蛋白质样品(如蛋清)、双缩脲试剂、酒精灯、试管等•实物样品或模型:蛋白质分子结构模型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蛋白质的基本知识。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观察蛋白质的性质,如颜色反应(双缩脲反应)。
•讨论法:针对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营养与健康等话题进行讨论。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课件展示蛋白质的结构模型、实验过程等,增强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展示一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图片(如鸡胸肉、鸡蛋等),提问:“这些食物中富含哪种营养物质?这种营养物质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好处?”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蛋白质的话题。
2. 新课教学•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介绍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C、H、O、N,部分含S、P等),强调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蛋白质的结构特点:••讲解氨基酸的结构特点,特别是α-氨基和α-羧基。
校本课程教案(优秀4篇)校本课程优秀的教学设计篇一设计背景:让学生把愉悦的心情带人科技制作课堂,必须解放学生的眼、口、手等感官。
《小风车》首先给出一个背景,是让学生由此产生对风车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观察风车的各部件让他们想想、看看,悟出怎样制作的技法,再写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这是培养学生做任何事都必须先想好了再做的习惯,改变那种做到哪里是哪里做不好就拆掉的坏习惯。
其次,明确我们今天要制作一件风车的活动目标。
再让学生看看手边的工具和材料以及向你介绍的一种制作方法,想想说说自己的制作方法,然后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写出来。
完成后,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评比可以根据准确、速度、美观、牢固、灵活等条件进行。
把风车真正玩起来,使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给学生进一步自由。
最后,进一步向课外拓展。
让学生观看更多的风车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进行创作,并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更美观、更灵活。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学会小风车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2、通过小风车的制作,培养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积极进取的意识。
活动准备1、教师:课件一个。
作品若干。
2、学生:卡纸、一次性纸杯4个,工具:小剪刀1把,胶水、木筷、牙签。
活动过程分5个小活动进行活动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观看一段录象,看看录象中哪些作品你最喜欢,它们各叫什么名字?(各种风车、电扇)2、欣赏其他班同学的一些风车模型。
3、仔细观察,先看看这些风车是怎样装配起来的?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4、对同学的制作提出问题。
5、思考:想拥有一架小风车吗,用什么办法?活动二:仔细观察、设计方案1、在观察中发现什么问题吗?同桌说说,小组说。
台前展示在观察中发现的问题,或者给这些作品作作评价?2、教师介绍一种制作方法(教师制作)“方方正正纸一张”。
请同学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稍厚的白纸(彩纸也可)。
高中化学蛋白质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蛋白质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2. 掌握蛋白质的性质,包括酶活性、溶解性和变性特点;
3. 能够通过实验方法检测蛋白质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结构、性质和实验方法;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方法检测蛋白质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蛋白质溶解实验所需的试管、试管夹、试管架、蛋白质样品等;
3. 实验步骤和结果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蛋白质的结构式和分类,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学习与讨论:介绍蛋白质的性质,包括酶活性、溶解性和变性特点,并讨论相关实验方法。
3. 实验操作:进行蛋白质的溶解实验,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
4. 总结与检测: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方法检测蛋白质的性质。
五、课堂作业:
1. 制作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结果和结论;
2. 思考蛋白质的性质如何与其结构和功能相联系。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蛋白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知道RNA分子的种类和特点。
3.理解密码子与反密码子之间的互补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2.通过观察图片学习,进步识图才能、分析才能。
3.在密码子的推理和密码子表的分析过程中,进步信息提取才能、判断才能、分析综合才能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逻辑美和和谐美。
2.通过对科学发现史的回忆,感受科学家的勇于探究、大胆尝试、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
3.以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为背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进步而发奋向上的情感。
4.通过对镰状细胞贫血和普通侏儒症病因的初步理解,体验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对于生命的意义。
5.观看有关侏儒症的视频,增强学生尊重、关爱、理解弱势群体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转录和翻译的过程2.教学难点:RNA是怎样控制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学情与教材分析本部分是在前几节课解决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基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后,紧接着来研究“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即基因的表达问题,除了顺理成章外,对于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学习后续章节不可缺少的根底。
本节内容在编排上采用的是在讲述转录和翻译的主干知识过程中,插入讲解tRNA、密码子等侧枝相关知识。
这种逐步展开知识的方法,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强调了从细胞程度和分子程度两个层面引导学生认识转录和翻译过程。
在本节开头,教材首先从细胞程度引导学生考虑位于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指导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的,然后再将学生引导到分子程度的学习。
在从分子程度认识蛋白质的合成后,教材又回归到细胞程度。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基因的本质〞,已经对基因产生了浓重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基因的各种问题,所以一个好的导入是本节学习的关键,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根底进展理解。
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材:《化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小魔术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现象,掌握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现象。
2. 掌握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火柴、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
2. 实验药品: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一段化学实验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化学实验有什么特点?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二、新课讲授1. 实验一: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a. 实验步骤:将石灰水倒入试管中,加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b. 实验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c.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2. 实验二:紫色石蕊试液与酸碱的反应a. 实验步骤: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试管中,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观察现象。
b. 实验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稀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 实验结论:酸碱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发生颜色变化。
3. 实验三: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a. 实验步骤:将硫酸铜溶液倒入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b. 实验现象: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
c. 实验结论: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反应的基本现象和实验操作规范。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
2. 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案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归纳教材中的图文资料,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认识到生命活动需要物质、能量和信息,认同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初步形成生命的信息观科学思维:通过使用软磁铁自主构建转录过程模式图,掌握转录的具体过程,逐步形成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模型构建的科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遗传信息转录的过程
难点:遗传信息转录的过程
教学过程
现在整个转录的过程我们就弄清楚了,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视频再来巩固一下。
(播放视频)设置问题串
边板书总结
1、场所:细胞核(主要)
2、模板:DNA的一条链
3、原料: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4、配对原则:A
U,
C G
5、酶:RNA聚合酶等
6、产物:RNA (mRNA、tRNA、rRNA)
教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什么叫做转录。
(转录是指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
为模板,以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
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合
成RNA的过程。
)
结束新课教学:Bt抗虫蛋白基因经过重重难关,终于将遗传信息交给RNA了,RNA要奔赴战场了,
那么RNA是怎样将它携带的遗传信息反应到Bt抗虫
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中去的呢?欲知后事如何,请听
下回分解。
板书设计。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在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重组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本节的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微观的分子水平上的过程,学生缺乏直观经验,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物理模型模拟等,使这一内容直观化;侧枝内容是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等。
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繁杂,我将它们置于本节课之前和之后分别讲解。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课时。
由于课时调整,我在上完DNA结构后直接跳跃讲述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
因此,本节教学主要是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描述,而且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要达到理解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思考和讨论相关的问题,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的另一特点是插图多而且复杂。
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组成区别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翻译过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分子上的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
能否处理好教材中的插图,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DNA分子结构后,已经能够建构DNA的分子模型,并掌握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同时对DN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DNA的其他问题,学习的欲望强烈,但是学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明白,学完了就糊涂的困惑中。
因此在每节课前都有一个复习旧知识的环节,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