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教育管理中的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职教育管理的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管理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教育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具有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中职教育管理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传统文化对于中职教育管理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念,可以成为中职教育管理者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
传统文化中的忠诚、诚信等价值观也能够影响中职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与决策,使其更加注重对师生的关怀和信任,更加注重对学校管理的公正和透明。
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中职教育管理者的品格与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要求中职教育管理者首先要有崇高的品格和修养,才能够胜任学校的管理工作。
中职教育管理者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修正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注重自身的修养和提升,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良好榜样,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品德修养。
传统文化对于中职教育管理的价值观念有所启迪。
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天人合一、以礼制人、和谐共生等思想,能够对中职教育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进行启迪。
中职教育管理者应该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来对待师生关系,通过和谐共生的方式来处理校园矛盾,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观念与学校的管理目标相互契合,相互促进。
传统文化还能够为中职教育管理者提供丰富的管理智慧和管理经验。
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能够为中职教育管理者提供丰富的管理智慧与管理经验。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通过博学、审问、辩论、慎思,可以成为中职教育管理者处理师生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而道家思想中强调的柔中有刚,以柔克刚的理念,也可以为中职教育管理者提供灵活多变的管理策略。
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职教育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国家之发展,教育为本;教育之发展,教师为本;教师之发展,师德为本;师德之发展,学生为本;学生之发展,德智体为本。
作者就个人通过对中国的古圣先贤们关于师德、师道,关于学生的德、智培育的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与体悟,结合十多年来在职业教育工作中的一些经历,谈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教育和管理中的意义。
一、遵循规律,教有次序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古圣先贤们就对师德师道的建树、对学子的德智培育提出了积好的建议和办法。
比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就明确地告诉人类一定要树立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对教育而言就是要因材施教、遵循人的天性而施教;又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告诉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道德得到彰显,让天下人革旧更新,使人们能做最好的自己;再如“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学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不仅明确了教育的次序、更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还有“开而弗达则思”、“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这些后来人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规律,教育更是这样。
很多人误读了“学而优则仕”之古训,其完整解读应该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就是说“仕”做好了、做得很优秀了则可以静下来学习,“学”得很优秀了则应走出去为仕,“学”是修养、“仕”是发展,发展好了需要修养、修养好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兴许是由于误解了孔子人文思想之缘故,所以后来人读书的目的变成了只是为“仕”,说得再直白些就是“读书做官”论,而近两年有老师更是直截了当地教育学生:“读好书就是为了娶美女、赚大钱”。
真替孔子叫冤、为中华文化而心寒。
笔者认为,教育不仅要有正确的目标,还要遵循规律、遵守次序,如果方向错误、违背了规律、没遵守次序,不仅不能教育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更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次序混乱、价值观病态。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职教育管理的价值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讲究道德伦理,强调诚信、敬老、孝道等美德。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
在中职教育管理中,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引导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古代诗词的朗诵比赛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资源。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职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能够让学生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在中职教育管理中,可以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组织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提高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其中的经典著作和传世之作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也对当代人的思维模式、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
在中职教育管理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古代文化展览、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职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品质,提高学生的修养素质;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职教育管理中应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中职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职教育管理的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职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灵魂。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中职教育管理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当代中职教育管理的价值,以期为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传统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载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精神力量源泉。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可以为学校文化的建设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持。
传统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历史文化,强化学校的历史使命感。
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其中蕴含着古代先贤的智慧和精神,可以为学校注入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自信,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文化渊源,明白自己所处的时代赋予的责任。
2. 塑造学校的精神品格,促进学生成才成才。
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文化和礼仪文化,这些文化内涵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品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职教育管理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念。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使他们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面向世界。
二、传统文化对学校管理体制的优化升级学校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和活动中心,学校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管理的科学与否。
传统文化对学校管理体制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学校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而中职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备受关注。
在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中职德育教育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
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这些观念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基础。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在传统文化中,孝道、忠诚、正直、仁爱等伦理观念被视为人们行为准则,这些传统道德观念对于我们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信仰。
二、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1、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修养。
在当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道德观念日益淡化,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道德滑坡现象。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是中职学生塑造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依托。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格和修养。
2、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提高中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1、强化传统文化教育。
中职学校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中职德育教育的全过程中,通过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经典文化,了解传统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职教育管理的价值传统文化强调的道德价值观对于中职教育管理非常重要。
传统文化教导人们尊师重道、仁爱勤俭、忍耐宽容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中职教育管理中,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道德教育和校风建设,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进一步强化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注重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于中职教育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传统文化强调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为中职教育管理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等吸引着人们的兴趣。
在中职教育管理中,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如演出、比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民俗传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标识,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在中职教育管理中,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民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职教育管理的价值在于提供了道德价值观的指导、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启示、艺术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在中职教育管理中,学校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教育管理中,为学生培养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不仅要立足于传承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教育中,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及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教育的方式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所形成的丰富文化遗产,包括了经典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艺术、民俗、礼仪等等。
其内涵丰富多彩,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孝道、仁爱、忠诚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孝道体现了家庭伦理的传承和弘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仁爱则强调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忠诚则是在待人处事中的诚实和正直的表现。
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念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弘扬了优秀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更加懂得感恩、谦卑、宽容,也能够更多地尊重他人、顺从规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积极奉献,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习惯。
2.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心。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是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感悟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认同感。
1. 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学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起源、发展历程,学习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哲学思想、历史人物等内容。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职教育管理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久远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的总称。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为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本文将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品格、传递价值观念和提升管理能力等方面阐述传统文化对当代中职教育管理的价值。
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
中职教育管理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中职学生。
而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广泛传承的宝贵财富,孕育了深厚的民族精神。
通过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心和家国情怀。
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格。
中职教育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自律、自信、自立等优良品质。
而传统文化中注重的道德规范、个人修养等方面,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借鉴。
传统文化强调的“仁爱”、“忠诚”、“孝顺”等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和家庭观,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责任感。
通过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品质和修养,成为具有良好品格的社会人才。
传统文化有助于传递价值观念。
中职教育管理旨在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给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含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方法来传递价值观念。
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可以了解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
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尊师重道、诚信守信等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行为观,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
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中职教育管理的能力。
中职教育管理需要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个人素养。
传统文化中的讲究礼仪、重人文、注重集体等方面,可以为中职教育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班级管理探究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阶段,班级管理工作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班级管理,成为了当前中职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班级管理的探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职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1. 传承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而博大,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如孝道、仁爱、诚信、礼仪等。
将这些传统美德融入到中职班级管理中,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2. 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中职班级管理中,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
在全球化的今天,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3. 塑造和谐班级氛围,促进师生关系和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尊师重道。
将这种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中职班级管理中,有利于塑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中职班级管理1. 树立传统文化教育示范班学校可以设立传统文化教育示范班,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2. 强化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班会活动等形式,强化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教育,如讲孝道故事、举办传统文化礼仪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建立传统文化活动日常化机制学校可以建立传统文化活动日常化机制,例如每周举办一次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4. 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班级文化建设学校可以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如书籍、影视资料、艺术品等,丰富班级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职教育管理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经过长期生存和发展形成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智慧。
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特点,对当代中职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传统文化中,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共同的道德准则,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
在中职教育管理中,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融入道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通过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尊师重教的教育,让学生明白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从小培养孝敬老人、尊重他人的习惯和品质。
传统文化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心态和价值观。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注重平和、坦荡的心态,强调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这种心态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对待人事物积极、乐观的态度。
当代中职教育管理中,学校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欣赏传统文化之美的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性思维方式。
中职教育管理中,学校可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
通过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技艺等,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培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创新意识,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身心健康。
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的平衡。
在中职教育管理中,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音乐、舞蹈等,让学生接触自然、感受自然,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耐心,通过练习古代艺术技艺,如剪纸、制作陶艺等,学生可以培养集中注意力、坚持不懈的品质,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职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形成正确的心态和价值观,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身心健康。
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教育管理中的意义作者:吴泽华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1期
国家之发展,教育为本;教育之发展,教师为本;教师之发展,师德为本;师德之发展,学生为本;学生之发展,德智体为本。
作者就个人通过对中国的古圣先贤们关于师德、师道,关于学生的德、智培育的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与体悟,结合十多年来在职业教育工作中的一些经历,谈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教育和管理中的意义。
一、遵循规律,教有次序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古圣先贤们就对师德师道的建树、对学子的德智培育提出了积好的建议和办法。
比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就明确地告诉人类一定要树立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对教育而言就是要因材施教、遵循人的天性而施教;又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告诉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道德得到彰显,让天下人革旧更新,使人们能做最好的自己;再如“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学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不仅明确了教育的次序、更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还有“开而弗达则思”、“不陵节而教之谓
孙”(《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这些后来人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规律,教育更是这样。
很多人误读了“学而优则仕”之古训,其完整解读应该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就是说“仕”做好了、做得很优秀了则可以静下来学习,“学”得很优秀了则应走出去为仕,“学”是修养、“仕”是发展,发展好了需要修养、修养好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兴许是由于误解了孔子人文思想之缘故,所以后来人读书的目的变成了只是为“仕”,说得再直白些就是“读书做官”论,而近两年有老师更是直截了当地教育学生:“读好书就是为了娶美女、赚大钱”。
真替孔子叫冤、为中华文化而心寒。
笔者认为,教育不仅要有正确的目标,还要遵循规律、遵守次序,如果方向错误、违背了规律、没遵守次序,不仅不能教育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更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次序混乱、价值观病态。
因为,教育有足够的能力培养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或者是破坏者!
笔者很认同《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教育次序。
惭愧的是,《弟子规》也是近几年本人从事中职教育过程中才补上的一课。
通过“补课”,本人认为中职教育最重要的是“成人”教育。
其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是“为了考高中”的教育,所以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是“副课”、更可能是“摆设课”;因此,中职教育作为学生“入世”前的最后一个全日制教育阶段,一定要“补课”,一定要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孝悌教育”和“社会化能力”培养。
二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形是“设备科技化、管理流程化、分工精细化、操作简单化”,中职生走上工作岗
位,基本上都是普通操作工人;就现代企业对普通工人的能力要求而言,最重要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是忠诚、认真、合作的品质,最后才是“必要的知识”;因为“产品象征人品”,只有好的人品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有很多知名企有一个共同的人才观,那就是:“有德无才是半成品——可塑之才、有德有才是精品——重用之才、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清除之才”;所以,对学生“谨信、爱众、亲仁”的品质教育不能不加强。
三是对就读中职的学生而言,最不愿意呆的地方可能就是教室,最不喜欢别人问的事情可能就是学习;但这一点也没影响他们的依然活泼可爱,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优点甚至是许多优秀的高中生们所不具备的。
因此,我们应该首先用心、用行动去教会他们“孝悌、谨信、亲仁”,去发现和提升他们的善良本性,等到他们自己认为“有余力”后再去要求他们“学文”;这样不仅会减少教学阻力、使教学更为有效率,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是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才会使学校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
二、以人为本,管有核心
学生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
中国的传统以“诗、书、礼、乐、射”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对我们后人是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其诗也益志、书也培智、礼也显德、乐也养性、射也健体;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人格教育”和“社会化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对中职的教学、尤其是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以说中职生是目前所有学生中最难管、也最需要加强管理的人群,但“强管理”不是“死管理”,“死管理”不是把学生管得“逃学”就是把学生管得失去灵性,因为这类学生中的绝大多数父母对他们的管理是非常强硬的,其强硬的态度和严厉的打骂是目前学校及老师所不及更不敢的;正如亨利·C.林克博士说的那样:他们的主要毛病在于缺乏价值观,没有信仰,缺乏人生目的。
因此,对他们单靠强硬的管理显然是行不通,至少是不够的。
对中职生的管理不仅要用制度,更要用心、用情、用艺术;要把培养学生的“有价值感”、“有意义感”作为教育的起点。
作者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中曾设计了对在校学生管理分为三阶段、三种形式的“分段管理法”,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明事理、知耻荣、行孝悌、会礼仪、善合作的“社会人”,其核心在于学生的人格培养。
整个管理方案分为三个阶段、三种形式:即第一阶段为第一学期,其管理实行军事化、制度化、全封闭、全过程的“硬性管理”形式(以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班级管理、课堂管理、宿舍管理、放假管理等为主);着力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第二阶段为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其管理实行《三大纪律八项礼仪》的以纪律为纲、以礼仪和各种艺、乐活动为形的“礼乐管理”;着力培养学生知荣辱、明事理、善交流、敢担当、有风度、有气度、受欢迎的社会人。
第三阶段为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其管理实行以引导、开放、服务为形式的“适应性管理”,主要采用职业规划、社会调查、模拟面试和模拟拜访的形式进行管理,着力培养学生的计划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人打交道的胆量和能力。
三大纪律:
第一不打架;有事说事、自我反省、学会自我保护,确保不有意伤害自己和他人;做一个讲道理的人。
第二不偷盗;珍惜财物、自律自尊、不怀侥幸心理,未经他人许可不动用其财物;做个让人信任的人。
第三不私逃;有理讲理、无理道歉、学会担当,确保自己和家人不受伤害;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八项礼仪:
(1)孝敬长辈;出门请示、回家道安、真情相告、语言温和,不做让父母伤心的事。
(2)尊敬师长;见面问好、相遇让道、坦诚沟通、说话讲理,完成好老师交办的事。
(3)善待朋友;关心同学、相互勉励、轻不言骂、重不动辱,不做同学相残的事。
(4)文质彬彬;衣着端庄、举止得体、面容卫生、语言文明,不做自己后悔的事。
(5)谦逊礼让;乐于请教、懂得求助、扶持弱小、做事有序,多做给自己积德的事。
(6)诚信自爱;不乱说乱窜、不乱扔乱吞、不耍小聪明、不占小便宜,学会按规律办事。
(7)和而不同;演讲辩论、艺乐班会、集体活动、积极参与,既要锻造自己又要把集体的事当自己的事。
(8)知耻明荣;提问应答、站立大声,偷传暗语、很不光明,做阳光少年、做与自己身份相宜的事。
通过这种管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在比较愉快的气氛里接受教育、认识自我、改正错误。
三、教书育人、重在师德
笔者不敢苟同“老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之说,只是觉得教师是一个最伟大而又最危险的职业,因为,老师既有能力培养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有能力培养人类社会的破坏者!
现在的很多老师,不知《学记》为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在中国近期教育中,什么《学记》、什么《大学》、什么《弟子规》、《论语》被视为没什么用的书,这是一种事实。
因此作者认为胡锦涛主席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策略是非常正确也非常及时的。
作为学校,一定要加强师德教育和构建“和谐师生”的师德建设工程;笔者一直认为:教育之发展,教师是关键!
(1)教育部门应严把“教师资格”关,现行的教师资格证只重视形式,尤其太重“关系”,这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甚至是一种犯罪。
许多持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其讲授的课非常不受学生欢迎的事实各校都有。
现在教育部门开始对教师实行“师德评价一票否决制”很好,但仅仅扣工资是不够的,而是应将其坚决、永远地清除出教育部门,任何性质的教学单位均不得再用。
(2)学校应有严格的教师聘用章程和考评体系,还要有务实的师德培训办法;把新进老师在大学课程中没有学习的《学记》《中庸》《大学》《论语》等传统中国文化课尽快地补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首先要完善教师的人格再教育,培养老师高尚的师德,使老师不仅能用足够的知识“树人”、更能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和“升华人”;现在的学生自私、重利、会钻营是从哪里学的?可以说社会、家长和老师都是“老师”!
(3)“学学半”(学记)告诉我们教学与求学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所以,要完善学生评教体系并将评教工作落到实处,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既要用制度、用礼节去规定学生的行为义务,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性”和特点,让学生学会用礼貌、得体的形式给老师提建议,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据报道,全世界已成立了249家“孔子学院”,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人类有识之士的普遍尊重和高度重视,如何认真地学习、正确地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以促进中职教育,任重而道远。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是每个华夏子孙的责任,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娲石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