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乡愁》精选教案范文大全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乡愁》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主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乡愁》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手法。
探讨乡愁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抽象概念。
2.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使用问答卡片,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检验自己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乡愁的画作,引起学生对乡愁的兴趣和思考。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乡愁》。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者情感表达的的理解。
3.4 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主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乡愁主题的思考和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作文来评估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教师在课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乡愁的主题。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乡愁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乡愁主题的写作活动,如写一篇关于乡愁的作文。
5.2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乡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表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乡愁》优秀教学案《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愁》优秀教学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愁》优秀教学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
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
(借物抒情)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初三上册语文《乡愁》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熟读并背诵《乡愁》。
1.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诗歌。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2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诗歌的背诵与理解。
1.2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2.1诗歌情感的把握。
2.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家乡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家乡的印象和感情。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家乡的文化、历史等。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乡愁》,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2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诗歌理解3.1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2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诗歌分析4.1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5.诗歌欣赏5.1学生自由发挥,用绘画、音乐等形式表现诗歌的情感。
5.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欣赏、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诗歌背诵6.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比赛。
6.2教师对学生的背诵进行点评,指导学生背诵技巧。
7.作业布置7.1让学生结合诗歌,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7.2布置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关于乡愁的诗歌,进行比较欣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乡愁》这首诗歌。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部分学生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把握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个别学生在分析诗歌表现手法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给予更多指导。
乡愁教案优秀10篇乡愁教案篇一《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乡愁》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3、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教学重点: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毛啊敏演唱的《乡愁》,创设情景)据说毛啊敏在中央电视台一次大型晚会上演唱这首歌时,曾使全场观众潸然泪下。
这收首歌何以如此感人?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一起走进《乡愁》作者余光中简介(大屏幕显示)二、诵读乡愁1、生自由朗读,根据课文提示划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师示范朗读后,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求(感情深沉语速舒缓)3、生朗读(齐读、分组读或指名个人读)三、解读乡愁(一)、欣赏图文并茂的录音朗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是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2、分析四种意象,每种意象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乡愁?3、想景悟情,通过想象,演绎诗歌内容,感受表达诗人情感。
(二)、欣赏诗歌这首诗美在哪里?从结构、修辞、意境等去欣赏。
(三)背诵诗歌四、拓展训练1、仿句,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乡愁是。
2、诗词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诗名句。
附:板书设计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家愁乡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愁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海峡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国愁托物寄情《乡愁》反思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
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Human life rushes like a flood, without encountering islands and reefs, it is difficult to arouse beautiful wave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乡愁教案八篇乡愁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如李白的《静夜思》)(二)整体感知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
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
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
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
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
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乡愁(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乡愁(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教学设计【总述】这节课教育目标:通过分析陈村物欲哲学和“乡愁”,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生活的局限性和思考自己的文化归属感,促进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视频(1分钟)播放陈村物欲哲学感人的视频,引起学生共鸣,感悟生命的真正意义,找寻幸福的不同方向。
2、提问(4分钟)提问:你们对乡愁是什么样的感觉?它给你们带来什么体验?二、正片:(25分钟)1、引言(5分钟)陈述乡愁和物欲哲学的关系:都是人对自己文化和价值感的关注,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是生活中的哲学问题。
2、图文并茂(15分钟)PPT放映,介绍一些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图片和文字。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和感悟,促进理解和交流。
3、阅读(5分钟)给学生分发一篇文章《寻找乡愁》,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然后在小组里讨论,归纳提取对乡愁的理解和文化认同感。
三、深度思考:(20分钟)1、角色扮演(10分钟)把学生分成两组,演绎生活在海外的留学生和在国内生活的农民工的对话和冲突,考察跨文化交流的困境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
2、思考题(10分钟)提出几个思考题,比如:什么是“乡愁”?它如何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它对个人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如何?四、总结:(5分钟)1、小结(2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今天的课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展示(3分钟)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进行讨论。
【延伸阅读】1、《物欲、人生和世界的之路》2、《乡愁与失落》3、《重新建立乡愁的价值观》【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乡愁的复杂性和对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重要性,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陈村物欲哲学所表达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追求。
在这个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问题,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乡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认同和文化传承。
第6篇乡愁一等奖教学设计一、走近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
(点击余光中)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
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
(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
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
《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
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
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点击下一页)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
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
(拼音“zhèi”“nèi”换颜色)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三、品味乡愁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意境、意义和艺术特色;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3.通过文学课堂的阅读、感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乡愁》这本课本中的一篇文章。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谁知道什么是乡愁?2. 阅读与分析让学生先自由阅读文章一遍,然后把遇到的难点拿笔圈出来。
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3. 文学赏析和评价在分析完意象和意境之后,我们来谈谈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让同学们拿出笔来,说说他们所认为的这篇文章的特点和优点,比如描写的是一个乡村,描写得非常的真实,情感表达得很深刻,更能吸引人的关注。
在讲到这些优点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思路慢慢引导出文章的主旨。
4. 再读在简要谈了文章的特点和优点之后,再来读一遍这篇文章。
这一次,每个人都要用自己阅读了文章的理解,来表达一下自己从文章中汲取到的营养和情感。
5. 总结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的认识到什么是乡愁。
通过学习一篇这样的好文章,还能够让学生们更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总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分析,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乡愁的真实和深刻,激发了同学们对于乡村的热爱和关注。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们分析文本,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收获的通过这堂关于《乡愁》的课程,学生们对于乡愁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老师通过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发表感想以及进行课堂交流,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唤起了他们对于乡村的热爱和关注。
乡愁优质课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愁优质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优质课教案篇1教材分析:《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教学过程:(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一、导入新课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三、指导朗诵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3、划分诗的节奏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5、指名朗读四、分析、解读本诗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五、激情抒怀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六、迁移拓展1、仿句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2、各领风骚话说愁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板书设计乡愁于光中小时侯邮票思乡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怀亲现在海峡爱国拓展阅读:《乡愁》的诗歌美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
(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
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
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
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乡愁
余光中
(开远市第十一中学王琳)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情感。
3.学习诗歌将抽象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教学重点
1.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
2学习诗歌将抽象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其内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播放一小段音乐,然后教师满怀深情地说:同学们,每一个日暮的黄昏,每一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阵西风里大雁的叫声、、、、、、都会引发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今天,老师就要带着你们一起去感受台湾诗人余光中那浓烈的乡愁。
(投影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介绍
诗人、评论家。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1949年去台湾,现居台湾。
多年漂泊海外,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游子思乡之情是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
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
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
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
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二、朗读感知乡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2.欣赏朗读。
3.朗读指导,投影指导内容(节奏、重音、情感)。
4.朗读展示。
(学生展示)
三、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理解乡愁。
1、诗中用了哪四种意象来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
2、诗人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的?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小结板书:
乡愁
席慕容
小时候邮票
长大后船票 (对故乡的思念)
后来坟墓
现在海峡 (渴望祖国统一)
五、小组交流、品味乡愁。
1、交流以“乡愁”为主题的诗句。
2、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借助一定的意象来抒写你的乡愁。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
五、欣赏乡愁
教师朗读席慕蓉的<<乡愁>>与余光中<<乡愁>>作比较。
六、作业: 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