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动和海陆变迁的现象,以及这些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二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变迁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能够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理解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例子,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法:利用图片和地图,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案例分析、图片展示、讨论题等环节的PPT。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实例,用于课堂上进行分析。
3.地图:准备世界地图和我国地图,用于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海陆变迁之间的关系。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呈现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以及一些实际例子,如大陆漂移、海平面上升等。
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一份案例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了解到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理解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的表现。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水平。
3.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以实际例子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
2.准备案例材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运动与变化。
2.呈现(10分钟)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
呈现一些实例,如大陆漂移、海陆变迁的地理意义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海陆变迁原因和实例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教材分析《2.2 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认识和地图的阅读能力已初步形成。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具体实例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和提升他们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例,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将认识到地理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3.地理坐标系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地图和实例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地图材料:准备世界地图、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3.问题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如海平面上升、陆地沉降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和图片,呈现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向学生介绍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和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分界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地图材料,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系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三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可以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内容要点说明【沧海桑田】教材图3.20以荷兰围海造陆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
教材之所以举荷兰的例子,是因为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荷兰有围海造陆的传统。
荷兰著名的围海造陆工程包括须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
教材图3.20以须德海工程展开,该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防治洪水,同时通过围海造陆将部分海域改造成圩田,增加耕地面积。
但需要说明的是,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并且人类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教材图3.21反映了当时争议双方对地球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即地球“活动论”和“固定论”的基本观点。
2.教材图3.22左图反映了南美洲和非洲形状相互吻合,但是据此能说明它们原来是一块大陆吗?这是抛给学生的第一个问题。
右图是“破损的书页”图,既有比喻的意思,更有提醒学生追求细节、寻找进一步证据的意图。
此图体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3.本节教材的“思与学”栏目,通过设问引出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
这个“思与学”栏目中提出的几个问题,不仅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还蕴含着丰富的非智力因素教育,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和科学观的教育,以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4.“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大陆漂移说,还让学生能够运用该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该“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两方面的资料。
教材图3.24为学生提供了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及古老地层在两块大陆上的位置,学生可以据此推测这两块大陆原来可能是一块大陆,后来分离了;教材图3.25为学生提供了大西洋两岸中龙化石的分布。
中龙是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溪流和水潭中,无法横渡大洋,而中龙化石分布在大西洋两岸,说明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曾经可能是连接在一起的。
2.2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形成原因。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重点和难点1.板块构造学说。
2.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教材设计思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例如,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关内容。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了以求证和探索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叙述式课文部分用事实阐述基本观点,即大地是不断变化的。
教材活动式课文则围绕基本观点,以实例举证、实例解释和实证分布为主。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说一说:沧海桑田的故事。
学生回答:......(教师播放沧海桑田的故事视频)教师小结:沧海桑田的故事告诉我们,海洋和陆地是会发生变化的,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也可能变成陆地。
(转承)你知道哪里发生过海陆变迁吗?【讲授新课】学生活动(一):了解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方法指引:读图2.13、图2.14、图2.15及课本37页文字。
问题引领:描述图中海陆变迁的实例,并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海陆变迁的实例有很多,沧海可以变桑田,桑田也可以变沧海。
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
(转承)在认识到局部海陆变迁后,全球范围内的海陆轮廓形成的探讨引发新的讨论。
学生活动(二):了解海陆变迁理论—大陆漂移学说方法指引:读图2.16-2.20及课本39页文字。
问题引领:1.关于海陆轮廓的争论,你赞成哪种看法?2.关于海陆轮廓的形成,魏格纳提出了什么理论?3.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证据?4.用该理论解释:(1)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2)图中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它将来的命运会怎样?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一边播放多媒体,一边具体讲解)教师小结: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该学说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们的周围是一片海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变迁》是学生在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海陆变迁的现象、原因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现象、原因和影响的认知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知道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海陆变迁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洋和陆地变迁案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海陆变迁的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海陆变迁的案例资料。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海陆变迁的现象,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具体的案例为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驱动因素。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海陆变迁的影响,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现象、原因和影响。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选择一个海陆变迁的案例,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利用“大陆漂移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悟魏格纳“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教学重难点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巅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哪些同学的观点比较准确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三、板块的运动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然后分组讨论:
(1)板块构造学说是怎样提出来的?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3)六大板块和六块大陆、四大洋的关系如何?
(4)世界上有哪些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关系如何?
2.结合P42~43的图2.22~2.24仔细观看板块的运动方向,然后小组讨论、解释下列自然现象:
(1) 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2) 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3) 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
3.根据上面的回答,请你下个结论: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
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
4.活动:人人都来当个预言家。
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请你预言一下,几千万年甚至是几亿年之后,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大势将是怎样的。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同学们解决了许多问题,如果你回顾一下,其实在你准备问题的过程中,你已经阅读了课本,并掌握了许多知识;在你寻找证据的过程中,你已经接受了板块构造学说这一理论;在你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时,你已经在使用这一理论来帮助你认识世界。
这就是人类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目的,学习的过程就是提问的过程,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应用的过程。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细心观察、大胆质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科学求知的态度。
板书设计
三、板块的运动
课内检测
1.观点:(1)各大板块在不断地_____着。
板块之间的_____运动,在陆地上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运动,使海洋缩小,甚至消失,隆起形成_________,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
(2)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界地带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多_____、_____现象。
2.板块名称:A
B C
D E
F南极洲板块
3.在图中适当位置填写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3.日本、台湾位于、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位于、
板块交界处,之间是作用。
红海位于、板块交界处,之间是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