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物理 第一章 声现象复习学案 (新版)苏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238.00 KB
- 文档页数:3
课题:《声现象》章节复习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通过基本题目对《声现象》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2.通过例题对重点知识加深认识。
【基础练习】1.如图所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扬声器的纸盆由于发出声音,声音通过传到烛焰处,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具有.2.小俞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2s听到回声,那么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m(空气中声速取340m/s).这种方法(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3.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产生的,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越大.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发生改变.4.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如图甲、乙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是噪声的波形,图是乐音的波形.5.2014年5月30日,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6.1级地震,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声波获得信息.6.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减弱噪声,在公路和住宅区内设置屏障墙和种草、植树,这是在减弱噪声;听到巨大的响声,应立即捂住耳朵,张大嘴巴,这是在减弱噪声.7.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用润湿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A.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B.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C .音调为什么会随水量变化而变化?D .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 【经典例题】 例1.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A 音叉时,与B 音叉的叉股 接触的乒乓球 ,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 。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教学目标:1.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条件。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第一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
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感受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2.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声速的变化。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
2. 描述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第二章:声音的特性1. 音调:频率与音高的关系。
2. 响度:振幅与声音的强度。
3. 音色:波形的特征。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作业与练习:1. 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 分析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第三章:声音的应用教学内容:1. 声音的反射:回声与混响。
2. 声音的吸收:吸音材料的应用。
3. 声音的利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
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声音的反射和吸收现象。
2. 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反射和吸收的原理。
2. 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学综合练习1. 声学基础知识综合复习。
2. 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声学知识的自测。
2. 讲解声学问题的解决步骤。
作业与练习:1. 完成声学知识自测题。
2. 分析并解决声学问题。
第五章:声学与生活教学内容:1.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声学与环保。
教学活动:1. 讲解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讨论声学与环保的关系。
作业与练习:1. 列举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分析声学与环保的关联。
第六章:声学基础知识扩展教学内容:1. 人耳的听觉范围和听力感知。
第一章综合理论活动导学案一、学习目的:班级姓名1.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转化法进展探究实验;2.培养学生初步的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才能;3.通过综合理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科学探究的兴趣;二、预习探学:三、合作互学、交流助学:探究材料的隔声性能1.实验目的:比拟材料的隔声性能。
2.器材:泡沫塑料、铝箔纸、衣服、一个鞋盒、一只机械闹钟、卷尺。
3.观察:聆听机械闹钟走时的“嚓嚓〞声,注意它的音调与响度。
把闹钟放在盒子里,盖上盖子,听一听声音有什么变化?4.想一想,议一议:〔1〕某同学为了比拟泡沫塑料、铝箔纸、衣服的隔声性能,他将机械闹钟放入鞋盒内,在其周围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方案,你认为最正确的是,并说明你选择这种方案的理由。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间隔处,比拟所到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拟此处距鞋盒的间隔〔2〕当一个量与几个量有关时,研究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时要保证另外几个量不变,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那么要比拟泡沫塑料、铝箔纸、衣服的隔声性能,需要控制哪些量要一样?5.请你在下面设计一个数据搜集表格。
6.开场实验:7.分析结论:〔1〕根据数据,按隔音性能依次由好到差的排列顺序:;〔2〕由上述实验可知:隔音效果好的材料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消费和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运用这一特点来隔音?四、总结提学:五、达标检学:.小明想比拟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1〕在本实验中合适作声源的是;〔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正确的是.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间隔处,比拟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拟此处距鞋盒的间隔.〔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间隔3米5米2米响度较响较响弱那么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第一章综合理论活动课后作业一.稳固练习:1.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原因是〔〕A.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B.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2.电影院放映厅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凸凹不平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A.防止声音发生振动B.增强响声C.减弱回声D.改变声音的频率3.以下各图是我们学习过的有关声现象的小实验,其中:〔1〕如图1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有关;〔2〕观察图2,你能得出的结论是;〔3〕观察图3,你能得出的结论是:;〔4〕观察图4,你能得出的结论是:.4.某同学想比拟几种材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合适做声源的是.该同学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法,你认为最正确的是.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间隔处,比拟放入不同材料时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比拟放入不同材料时此处距鞋盒的间隔大小.通过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间隔很长略长短响度很响较响弱那么待测材料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5.下面是八年级学生在课外做“比拟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时记录的一些内容:A.器材:一个能发声的电子铃,一个鞋盒,待比拟的材料〔衣服、报纸、塑料袋、泡沫塑料及其它材料〕、一把长卷尺.B.步骤:小明先将衣服包好电子铃,放入盒内,让其发声.再安排一位同学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铃声时为止,用卷尺测出同学到盒子的间隔.分别用其实材料完成上述步骤.提问:〔1〕小明是通过的方法来比拟材料隔声性能的.〔2〕小芳认为:比拟的时候,远离的方向要一样,因为风向不同会影响声音的传播〔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请你想一想,还要保持哪些因素一样呢?〔写出三个〕1. 2. 3.6.随着生活程度的日益进步,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拟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一样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展了如下图的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拟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1〕为控制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一样,小明的做法是;〔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材料种类聚酯棉软木泡沫玻璃杯发声大小最小最大较大最强最弱较弱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合适隔音墙装修的是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课前预习:〔1〕声音是由于物体而产生的,停顿发声也就停顿。
声现象 [中考目标聚焦]课表解读考点盘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传播最慢,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声速也是不相同的.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2)声音的三要素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音色不同,声音的波形不同.(3)噪声噪声通常是指那(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传播最慢,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声速也是不相同的.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2)声音的三要素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音色不同,声音的波形不同.(3)噪声噪声通常是指那1.近年来对声现象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怎样防治噪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乐音的特征等内容上,其中噪声污染、超声波及次声波是新课标考试的热点,值得关注.2.在今后的中考中,考试的题目仍然会以基础性较强、难度不大的题目为主.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会集中体现在如何减弱(控制)、防治“噪声污染”等方面. ;4.创新试题有所增加,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是人类进步的加速器,近两年来中考特别注重这一点,需要突破常规思维进行创新,这样不但考查物理知识,同时向同学们传递了创新的方法,希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片,因此我们说因碎纸片在振动而推知鼓面在振动. 这种将不容易直接观察的细微现象,通过某种方式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现象表现出来,这种转换思想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知识网络梳理][课前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巩固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 。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掌握声音的传播特点和速度计算方法;3.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传递规律;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声学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声波;2.声波的特性;3.声音的传播和传递规律;4.声音的速度计算;5.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三、教学重点1.理解声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掌握声音的传播特点和速度计算方法;3.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传递规律。
四、教学难点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传递规律;2.掌握声音速度计算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声音传播的实验器材:音叉和空气、固体、液体容器;3.学生手册。
六、教学步骤与内容安排第一步:导入(5分钟)1.进行一个简短的导入,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2.出示一张声音传播的图片,并简单介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
第二步:概念解释(15分钟)1.介绍声波的概念,并与电磁波进行对比;2.解释声波的特性,包括振动源、介质和传播媒质;3.带着学生一起观察、感受不同声音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第三步:讲解声音传播规律(10分钟)1.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例如声音的传播是靠空气分子的振动传递的;2.介绍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规律,例如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又比在固体中快。
第四步:声音速度的计算(10分钟)1.讲解声音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频率× 波长;2.指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声音速度的计算。
第五步:实验探究(15分钟)1.进行声音传播实验,分别使用音叉和空气、固体、液体容器进行实验;2.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思考,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传递规律。
第六步:巩固与拓展(10分钟)1.布置相关的习题进行巩固训练;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第七步:总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点和方法;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思考问题。
2017年中考物理秘籍之声现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017年中考物理秘籍之声现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6.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7.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8.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课 题: 引 言 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然界许多奇妙的物理现象具有规律性,物理学就是探究这些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知道物理学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深刻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进行看图、实验、讨论等学习活动,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2)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
(2)通过讲述物理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形成“喜欢物理”的情感态度。
【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物理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进入八年级时,你将会学习一门全新的课程——物理,英文名称是否physics ,她将带你进入奇妙的物理世界给你科学想象的无限空间。
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我们探究的物理现象,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研究,我们还会发现许多有趣和意想不到的问题。
同学们,物理学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从树上掉下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钢铁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漂浮在水面上?广播电视、移动电话、因特网能传递各种信息……我们心头还萦绕着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1、奇妙的物理现象[看一看]点燃两支蜡烛(一长一短),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是长蜡烛先熄灭,还是短蜡烛先熄灭?(见课本图0—1) [议一议]为什么短(长)的先熄灭?[点 拨] 如果玻璃杯较小,蜡烛燃烧后产生的温度高密度小的二氧化碳气体上升到玻璃杯的顶端,长蜡烛先熄灭;如果玻璃杯较大,二氧化碳气体下沉到杯 的底部,短的蜡烛先熄灭。
[猜一猜]用酒精灯加热盛水的烧瓶的颈部,不金鱼会怎样?(见课本图) [想一想]金鱼为什么没有被迅速烫着?[做一做]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见课本图) [想一想]书上的字为什么变大了? [试一试]给你玻璃杯、课本(纸张)、文具盒(铁质)、塑料板等到物品,隔着上述物品,磁铁对铁钉的吸引会发生变化吗?图0-1[点拨]同学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奇妙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声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电现象、热现象、磁现象等。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声现象》教案与反思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声现象》教案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声现象》教案与反思这篇文章共17077字。
相关文章
《三年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1、三年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我会写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言、赠送、《《傅雷家书》知识要点》:1、《傅雷家书》知识要点简介:《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书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000多字。
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二物理期中复习《声现象》1.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空气和 都能传播声音,鱼听到人说话声就会被吓走。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提前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是利用了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传播速度.2.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帮小明补充完整:(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 产生的.(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传播速度.(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3.如图所示,用湿润的手指摩擦盛水玻璃杯口,听到清脆的声音,产生声音的音源是().A.手指B.玻璃杯C.手指和空气D.玻璃杯和水4.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6.如图所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扬声器的纸盆由于 发出声音,声音通过 传到烛焰处,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具有.7. 液体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关系式为v 1=v 0+a(t -t 0), 其中:v t 表示温度为t 时的声速,t 0为表格中指出的温度,v 0表示瘟度为t 0时的声速,a 为温度系数.液体t0 /℃v0/(m/s)a/[m/(s·℃)]丙酮20 1192-5.5水25 1500 2.5甘油20 1923 -1.8水银20 1451 -0.46酒精20 1180 -3.6(1)可见,水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2)如图所示,是酒精、水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其中表示酒精中声速的规律.(3)15℃时,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m/s.8.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音叉被敲击后产生声音,我们能听到声音却不易察觉到音叉的振动,你能不能设计两个实验来显示正在发声的音叉的振动?9.有一乐队由远处向我们走来,其中有鼓有锣,当它们同时敲打时,我们会先听到鼓声还是锣声?由此你能得什么结论?10.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军和小明分别做了下面两个实验.(1)将两张桌子紧挨着,小军敲击桌子一边,小明在另一边听,感觉声音的大小;(2)将两张桌子离开一条缝,做法同上,比较声音的大小.填写下表.实验情况听到声音的大小声音靠什么传播紧挨着留有缝时得出结沦: .11.如图所示, 有几只百灵鸟在树上欢叫,听觉正常的张琴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甲内,靠近单层玻璃的窗户能听到室外百灵鸟的欢叫声.此时,王霞正站在对面房间乙的窗前,此房间的窗户也是紧闭的.窗户玻璃是双层玻璃做的,双层玻璃的夹层内抽成了真空,她却几乎听不到室外百灵鸟的“歌声”.(1)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 解释为什么王霞在乙房间内几乎听不到室外百灵鸟的“歌声”,而张琴能在甲房间内听到室外百灵鸟的“歌声”?(2)张琴和王霞在两个房间内都能看到室外树上的鸟,但只有在张琴的房间里可以听到室外的鸟叫声,对此你能对居住在闹市区的市民提出一个什么样的建议?12.在一个正在发声的喇叭上放一些泡沫塑料小球,调节音量开关,逐渐调大音量,会听到声音的 变大,同时看到 , 实验表明 .13. 2013年10月2月至6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河南省音乐家协会、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承办,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协办的中国音乐“小金钟”奖第二届全国少儿二胡比赛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举办,参赛者在演出前调节二胡弦的松紧程度,他是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14.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主要是为了在敲击不同水瓶时改变发出声音的 ;如果能分别敲击出“1(Do)”、“2(Re)”、“3(Mi)”、“4(Fa)”四个音阶,则与“1(Do)”这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15.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填“相同”或“不同”)的.图中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 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 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迸.(后两空填“响度”“音调”或“音色”)16.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过程把钢尺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 ,再做几次实验 方法 几次实验中,使钢尺振动的 相同,这里运用了 法.17. 下面是小娜和张婷同学做“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如图所示).(2)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出现的变化是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响度与声源的有关,而且是越大,响度越.(4)探究过程中,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思维方法是(填“转换法”“等效法”或“类比法”).18.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条振动发声.实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b)、(c)所示,则他得出实验结论: .19.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1)用刻度尺测量1号管长度如图所示,读数是cm.(2)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号.(3)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答: (填“能”或“不能”);理由: . (4)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实验方案: ;判断方法: .20.架子鼓(又名爵士鼓)是一种打击乐器、雏形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时期.如图所示,当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时、发出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音色”)不同.当其他条件相同时 (填“加快敲击频率”或“绷紧鼓皮”)可以使音调升高.21. 演唱会上,坐在后排的小陈可以清晰地听到他喜欢的明星的歌声因为歌手发出的声音经过扩音设备 大大增强.虽然看不清台上的歌手.但根据声音的 ,也能辨认出演唱的歌手.22.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图和_______图,响度相同的是 图和 图.23.当你打开收音机时。
第一章声现象
【中考说明要求】
【考点梳理】
考点一: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______停此,发声停止。
考点二: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例题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考点三:声音是一种__________,它具有 __________。
+
考点四:乐音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声音的_______叫音调,音调与_______有关,_______,音调高,_______,音调低;声音的_______叫响
度,响度与_______有关,_______,响度大,_______,响度小,即使某两个人
的音调与响度都一样,他们的_______也不同,此时声波的_______也不同。
例题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____ 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二胡的声音是通
过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考点五:减少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1)在_______处减弱噪声,如图书馆里要求保持安静;(2)在________中减弱噪声,如城区高速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的隔音墙;(3)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戴耳罩。
考点六: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20~20000Hz之间,叫做________,频率高于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频率低于________的声波叫次声波。
1.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
(1)节日里的锣、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大。
(2)歌唱家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歌唱家的歌声的好。
(3)小女孩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小女孩说话声的高。
2.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加以辨别。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4.如图将鼓轻敲一下,然后再重敲一下,两次敲击发出的声音,发生了变化的是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5.某同学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以后,总结出以下四点,其中
错误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是一种波
C.声音具有能量
D.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
6.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
多次被弹开。
这个实验是探究
A.响度是否与振幅有关
B.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C.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D.声音产生的原因
7.将钢锯条以如图所示方式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
锯条由于______而发出声音.改变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
的力再次拨动,发出声音的_____会改变(选填“响度”或“音
调”).
8.如图所示,对着瓶口吹气能发出声音。
吹气时,瓶口外空气流
速变大,压强变______,促使瓶内气体向外流动,使瓶内气体
压强小于瓶外的压强,空气又向内流动。
这样空气在瓶口不停
地______,就发出了声音.空气进出瓶口越快,发出声音的音
调越_______。
9.“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琴声是通过_______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________减弱噪声。
第一章声现象
【考点梳理】考点一.振动振动考点二.介质真空例题.振动空气考点三.波能量考点四.音调响度音色高低频率频率高频率低大小振幅振幅大振幅小音色波形例题.振动音调空气考点五.声源处传播过程人耳处考点六.可听声 20000Hz 20Hz 【链接中考】1.响度音色音调2.空气音色3.D 4.B 5.D 6.D 7.振动音调 8.小振动高9.音调空气声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