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_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_魏国庆
- 格式:pdf
- 大小:137.91 KB
- 文档页数:2
D-二聚体、血气分析测定肺栓塞中的价值探讨
赵鸽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目的观察D-二聚体及血气分析结果与肺栓塞的相关性.方法以肺栓塞患者40例为对象,对其进行血气分析和D-D检测,对血气分析和D-D检测数据与肺栓塞患者严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通过病例分析初步判断低氧血症、过度通气及D-D与栓塞面积和病情的严重程度的关系,发现不同类型肺栓塞患者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 0.01.结论通过病例分析可以直接反映相关病情指标,可以初步判断低氧血症、过度通气、及D-D与栓塞面积和病情严重程度,可适用于对肺栓塞病情的评价.
【总页数】2页(P108,110)
【作者】赵鸽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河南郑州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5
【相关文献】
1.血气分析联合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J], 李为洲
2.血浆D-二聚体和血气分析测定在肺栓塞中的临床价值 [J], 仇爱民;陶章;祁风亮;张海林;张建生
3.D-二聚体、血气分析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价值探讨 [J], 黄荣宁;陈显源;林英;谭晓明
4.D-二聚体、BNP及血气分析在急性肺栓塞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J], 罗马长;苏霞;林宝燕;李友堂;苏永华;马志益;梁荣章
5.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及血气分析检测在血栓性肺栓塞临床分型中的应用 [J], 陈芳建;王李华;祝超霞;朱庆文;陆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脉血气联合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摘要:目的探究动脉血气联合D-二聚体在急性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100例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主要临床不良症状为呼吸困难,通过动脉血气分析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其中各项指标均正常的患者8例,通过血气分析的各项指标的总敏感度为92%,动脉血气分析与D-二聚体相结合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诊断的敏感度为100%。
结论通过动脉血气分析和D-二聚体联合起来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明显的提高对患者的诊断敏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动脉血气;D-二聚体;急性肺栓塞;诊断价值急性肺栓塞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危重病,其临床症状由于不是很典型,所以很容易造成误诊[1]。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在不断的增多,医疗部门对急性肺栓塞的警惕性也越来越高,使得很多患者会接受大量没有必要的检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D-二聚体以及动脉血气分析在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中具有可靠性强、迅速、可靠性强等优点[2]。
本文主要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D-二聚体进行诊断,探究动脉血气分析、D-二聚体对临床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100例急性肺栓塞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无心肺疾病史,患者的年龄在30-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5±10.25岁,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所有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发病时间均在14天以内。
3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中存在3例在住院期间死亡。
10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均经灌注扫描(核素肺通气)或是螺旋CT肺动脉造影确诊。
1.2 诊断方法1.2.1 动脉血气分析在患者经住院治疗的1天内,在非吸氧的状态下进行血液的抽取,检测患者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P(A-o)O2}、动脉血CO2分压(PaCO2)以及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150-1.25倍的动脉血CO2分压-动脉血氧分压。
血浆D-二聚体(DD)检测对于肺血栓栓塞(PE)的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肺血栓栓塞中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的PE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其他肺部疾病患者100例和健康体检人100例,分析DD与PE的相关性。
结果:PE组D-二聚体水平(3023.88±192.35)µg/L和阳性率(100%)明显高于其他肺部疾病组和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621.34±54.23)µg/L、(290.32±34.25)µg/L)和阳性率(40.00%、2.00%),D-二聚体>550µg/L为阳性, PE组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765.39±43.59)µg/L和阳性率(52%)明显低于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3023.88±192.3)µg/L和阳性率(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在临床肺血栓栓塞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PE患者有效的溶栓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值。
【关键词】肺血栓栓塞;血浆D-二聚体;诊断价值肺血栓栓塞是肺动脉循环障碍(外源性栓子或内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导致)病理和生理性的综合征,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误诊率和病死率,成为医疗保健中需高度重视的问题[1]。
PE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因此误诊和漏诊发生较多,DD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当纤维蛋白释放入血后在血浆中的水平可反映体内凝血酶的活性和纤维蛋白的生成情况,DD升高表示继发性纤溶亢进,可作为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2-3]。
为了进一步研究DD在PE中的诊断价值,特选取我院100例肺血栓栓塞患者与100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和100例正常受检者进行研究的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的PE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诊断参照《肺血栓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1年制定),另外选取其他肺部疾病患者100例和健康体检人100例进行对照。
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通过观察分析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栓塞临床诊断中发挥的作用,评估其在急性肺栓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究急性肺栓塞的有效临床诊断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月接受诊断治疗的100例疑急性肺栓塞患者,对其D-二聚体临床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考察D-二聚体检测的表达水平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具体情况。
考察敏感性的两个主要方面是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
结果急性肺栓塞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表达平均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肺栓塞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表达水平。
急性肺栓塞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诊断的敏感性为92.00%(46/50),特异性为82.00%(41/50)。
结论D-二聚体检测技术在诊断急性肺栓塞方面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能得到较为理想的比率,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急性肺栓塞疾病方面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D-二聚体检测;急性肺栓塞诊断;临床应用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变,近些年来急性肺栓塞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发患者数逐年增加,而且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呈现愈加复杂的局面。
急性肺栓塞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仅次于恶性器官肿瘤和急性心肌梗塞。
在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治疗时,科学有效的诊断结果是治疗的依据和重要保障,医疗工作者们需要不断提高急性肺栓塞临床诊断的有效检出率,才能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救治,缓解患者病情[1-2]。
D-二聚体是一种机体纤维蛋白物质出现降解后的产物,它的表达水平能够对凝血酶的生理学活性和纤维蛋白的生成情况做出明确反应,用它来检测患者机体内血栓形成的敏感性具有可行性且能达到较高的准确性[3]。
本次研究通过对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临床诊断中发挥的作用,评估其使用特点和临床应用价值,希望可为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提供诊断经验,帮助提高诊断的有效检出率。
现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月接受诊断治疗的100例在入院后先进行肺动脉多层螺旋CT或MRI初步检查,进行了血凝常规和D-二聚体检测。
积分法联合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李广贺;刘晶【摘要】@@ 肺栓塞确诊需要依据肺动脉造影、核素通气肺灌注扫描等仪器设备,对基层医院来说较难实现,极易造成临床漏误诊.2002年3月~2008年5月,我们利用积分法联合血浆D-二聚体(DD)测定诊断肺栓塞56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1(051)013【总页数】1页(P98)【作者】李广贺;刘晶【作者单位】枣庄市立医院,山东枣庄,277102;枣庄市立医院,山东枣庄,277102【正文语种】中文肺栓塞确诊需要依据肺动脉造影、核素通气肺灌注扫描等仪器设备,对基层医院来说较难实现,极易造成临床漏误诊。
2002年 3月~2008年 5月,我们利用积分法联合血浆 D-二聚体(DD)测定诊断肺栓塞 56例,效果良好。
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肺栓塞患者 56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诊断标准,并经CT肺动脉造影确诊。
其中男 30例、女 26例,年龄 19~81(59.55±13.77)岁。
临床表现:胸痛 42例,呼吸困难 46例,咳嗽 27例,咯血 23例,心悸 21例,烦躁、濒死感 8例,晕厥 6例。
有慢性心血管疾病23例(冠心病、高血压病以及心律失常等)。
近 1个月有手术或外伤者 18例,下肢静脉曲张 8例,长期卧床 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例,糖尿病 6例,恶性肿瘤5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4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2例。
既往有肺栓塞 2例,发病前 1周持续坐火车时间>48 h者 1例。
另选同期住院非肺栓塞肺部疾病患者34例为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1~79(54.52±11.27)岁。
严重感染、晚期肿瘤、心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者除外。
方法:按照文献用改良Wicki积分模型对两组行积分评价,同时采用免疫乳胶法测定血浆 DD水平,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研究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接收治疗的6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一时期我院体验健康者60名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研究对象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 ml,进行离心处理取血清。
采用D-二聚体免疫比浊法检测。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为(5.0±1.3)mg/L,对照组为(2.1±0.5)mg/L。
并且两组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对D-二聚体的敏感度及特异性比较的结果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二聚体检测对血清中的D-二聚体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是临床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一项可靠诊断指标。
标签:D-二聚体检测;急性肺栓塞;应用价值急性肺栓塞(APE)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征,临床发病率高且发病急,若没有及时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
由于急性肺栓塞的患者没有典型的症状,因而其临床诊断的困难增加,常出现误诊或漏诊现象。
运用实验室D-二聚体检测方法是临床诊断急性肺栓塞的重要手段,并且这种检测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得越来越广泛,为了更进一步地探讨D-二聚体检测方法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以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接收治疗的6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的观察组,其中男36例、女24例;患者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60.4±3.5)岁。
并选择同一时期我院体验健康者6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32例;患者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1.3±2.4)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观察组入選的患者均符合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经过肺动脉多层螺旋CT或MRI检查确诊,所选患者入院治疗时均出现不同程度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王青雷【摘要】目的:分析检测血浆 D-二聚体(DD)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急性肺栓塞(APE)和急性主动脉夹层(AD)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312例胸痛住院 ACS 患者(ACS 组),其中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210例,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8例;28例 APE 患者作为 APE 组,12例 AD 患者作为 AD 组,行冠脉造影正常者35例作为对照组,均检测 DD 并进行比较。
结果APE 组、AD 组、ACS 组、对照组患者的 DD 水平分别为(3.98±3.49)、(4.13±3.56)、(0.17±0.17)、(0.12±0.08)mg/L, APE 组、AD 组高于 ACS 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ACS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TEMI 组、NSTEMI 组、UAP 组的 DD 水平分别为(0.16±0.11)、(0.15±0.10)、(0.14±0.09)mg/L,三个亚组的 DD 水平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D 水平的高低有助于 ACS、APE 与AD 的鉴别诊断。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6(011)020【总页数】2页(P58-59)【关键词】D- 二聚体;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作者】王青雷【作者单位】272000 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ACS、APE及AD是三种以急性胸痛为主要症状表现,危及生命的突发性疾病[1]。
尽管三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但是在治疗上却是完全不同的。
1CH IN A FO RE IG N ME DI CA L TR EA TM EN T 中外医疗论 著肺血栓栓塞症(PTE)简称肺栓塞,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分支而引起肺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综合征。
由于急性肺栓塞发病快,病死率极高,因此,探讨一个能简单快速评估急性肺栓塞的指标十分必要。
血浆D-二聚体是特异性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反映凝血酶增多或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是血管内纤溶的最常用血清学标记物,采用测定D-二聚体作为肺动脉血栓栓塞的第一步筛查手段目前已得到国际公认[1],同时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血浆肌钙蛋白(cTnI)检测在肺栓塞诊断方面有一定的意义[2],但两者联合检测在APE病中意义的研究报道较少。
本研究收集了35例APE病人通过联合检测其血浆中D-二聚体和cTnI水平,并与健康组比较,评价两者联合检测对A PE 病的诊断价值。
1 对象与方法1.1 检测对象35例急性肺栓塞病人均为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住院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和螺旋CT确诊,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32~69岁之间,平均年龄47.2岁。
排除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中重度阻塞性肺病或合并急性感染。
选取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年龄29~68岁之间,平均年龄46.5岁,均无肺栓塞。
血浆D -二聚体、c T n I 联合检测在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王名南 吴小帆 黄德秋 郭凯鹏 吴少麟(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检验科 广东肇庆 562020)【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D-二聚体用STAGO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cTnI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仪器为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检测35例急性肺栓塞(APE)和40例正常健康人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cTnI水平,所有数据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分析。
·医学检验·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肺栓塞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张雷,王嫔(天台县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浙江 台州 317200)0 引言肺栓塞主要是因为外源性或内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所形成的一种肺循环障碍生理综合征,属于一种涉及到心肺循环的疾病类型,在临床中医护风险较高,诊治难度较大[1]。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性提升以及生活规律性问题越发严重,我国肺栓塞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大,在病死率方面仅次于肿瘤与心肌梗塞,临床中的表现具备复杂、多元等特征,很容易形成误诊或漏诊[2]。
D-二聚体属于一种纤维蛋白的单体,其主要是借助活化因子XⅢ交联实现纤维酶水解从而获得相关的特异性降解物质,D-二聚体是表达人体体内凝血与纤溶变化的交联纤维蛋白降解效果,同时也属于栓塞类疾病的重要形成标志之一。
对此,做好肺栓塞的早期准确诊断是提高临床干预效果的关键,本文以对比总结方式探讨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选取在我院接受诊治的肺栓塞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共100例作为案例进行对比研究。
其中肺栓塞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分别50例,定义为疾病组与健康组。
疾病组患者男性34例,年龄在41-71岁,平均57.5岁。
健康组患者男性33例,年龄在40-69岁,平均56.9岁。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不突出(P>0.05)。
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部位肺栓塞、栓塞、凝血性疾以及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
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参与。
1.2 方法1.2.1 仪器设备采用VIDAS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属于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并选用配套试剂。
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的固相移液装置与包含其他所需试剂的试剂条以及磷酸酶标记的鼠抗人D-二聚体构成。
单克隆抗体、洗涤液、样本稀释液、底物构成均来自于梅里埃公司。
1.2.2 具体方式为:采用2.7 mL肘静脉血,加入0.3 mL枸橼酸钠在抗凝管中均匀摇均,在3000 r/min标准下离心处理10分钟备用。
tis due to detection of ESAT-6-specific gamma interferon production in cerebrospinal fluid 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J〕.Clin Vaccine Immunol,2008;15(5):897-9.13Mathai A,Radhakrishnan W,Sarada C,et al.Detection of heat stable mycobacterial antigen in cerebrospinal fluid by dot-immunobinding assay 〔J〕.Neurol India,2003;51(1):52-4.14Kashyap RS,Rajan AN,Ramteke SS,et al.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in an Indian population by an indirect ELISA protocol based on detection of Antigen85complex: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BMC Infect Dis,2007;7:74.〔2012-01-28收稿2012-03-14修回〕(编辑袁左鸣)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魏国庆(青海省人民医院检验科,青海西宁810007)〔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于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对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以对急性肺栓塞进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结果研究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93、8.56,均P<0.05)。
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单独检测的检出率(χ2=5.39、6.01,均P<0.05)。
结论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对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筛选具有敏感、快速、价廉等优势,对于急性肺栓塞诊断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诊断;急性肺栓塞〔中图分类号〕R5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19-4167-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2.19.026急性肺栓塞(APE)发病率高,病死率也较高,如不及时诊治会威胁患者的生命。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手段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和血栓标志物检测等。
但是,由于APE患者入院时一般处于急性期,患者的基础状态限制了对其进行完整影像学检查,而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和无特异性,所以临床存在较多漏诊以及低诊断符合率〔1〕。
因此,寻找检测方便、结果可靠且特异性高的诊断措施非常必要。
本研究对APE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以期达到对APE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PE患者64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27例,女37例;年龄32 73〔平均(62.05ʃ10.63)〕岁;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为2 90h,平均(6.25ʃ23.25)h。
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以呼吸困难、胸闷及胸痛为主诉。
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冠脉成形术史、旁路移植术史、慢性肾衰竭史、中重度阻塞性肺病或合并急性感染的患者。
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对照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9 68〔平均(58.61ʃ8.24)〕岁;两组的年龄和性别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抽取1.8ml血置于含有1ʒ9枸橼酸钠的抗凝管中,立刻混匀,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出血浆,在4h内完成检测。
D-二聚体采用免疫比浊法,应用Cobas5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纤维蛋白原测定采用Claus法,应用SysmexCA-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试剂为配套产品。
正常参考值:D-二聚体<0.5μg/L;Fg(1.8 4.0)g/L〔2〕。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xʃs表示,两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2.1两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比较研究组APE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1.54ʃ0.32)μg/L〕、纤维蛋白原〔(4.02ʃ1.02)g/L〕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32ʃ0.13)μg/L、(1.31ʃ0.24)g/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6.93、8.56,均P<0.05)。
2.2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单独及联合检出率比较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单独检测的检出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5.39、6.01,均P<0.05)。
见表1。
表1两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单独及联合检出率比较〔n(%)〕组别n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研究组6419(29.69)1)2)16(25.00)1)2)39(60.94)1)对照组503(6.00)2(4.00)3(6.00)与对照组比较:1)P<0.05;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较:2)P<0.053讨论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Ⅲ交联后,·7614·魏国庆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第19期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即在血栓栓塞时,血栓纤维蛋白溶解使D-二聚体质量浓度增高〔3〕。
有资料表明,急性发作时D-二聚体可异常增高>500mg/L,D-二聚体诊断APE的敏感性、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96.4%、99.6%(脓毒症或手术创伤者除外)〔4〕。
当测定血浆D-二聚体在0.3 0.5μg/L之间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相关临床指标进行诊断;当测定血浆D-二聚体<0.3μg/L时,基本不考虑APE的诊断。
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膜蛋白结合而激活血小板,加速血小板聚集,从而增加血浆和全血黏度,加速血栓形成,从而引起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5〕。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APE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单独检测的检出率。
综上所述,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对APE患者早期筛选具有敏感、快速、价廉等优势,对于APE诊断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4参考文献1熊国均,齐向前.临床评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J〕.山东医药,2011;51(21):47-8.2刘宇,周荣斌.凝聚法检测D-二聚体在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3):1447-8.3赵凤芹,杨海山.急性肺栓塞的诊治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3):1715-8.4方建江,李波,何旭娟,等.血浆肌钙蛋白I、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栓塞预后评估中的意义〔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1):61-4.5王彩玲.早期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浆标志物变化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1):80-1.〔2012-01-09收稿2012-01-19修回〕(编辑袁左鸣)降钙素原在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感染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冯慧远(济南军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山东济南250031)〔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患者感染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ICU收治的100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SIRS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SIRS 患者血清PCT水平与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SIRS组血清PCT、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0.582,20.669,P<0.01)。
随着SIRS 感染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清PCT水平逐渐升高,PCT水平为脓毒性休克组>重度脓毒症组>脓毒症组,三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重度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血清CRP显著高于脓毒症组(P<0.01),但重度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0,P>0.05)。
死亡组血清PCT、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t=22.082,15.985,P<0.01)。
结论血清PCT水平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估ICU老年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关键词〕ICU感染;脓毒症;降钙素;预后〔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19-4168-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2.19.027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而脓毒症是引起急重症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
脓毒症是由感染或高度可疑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SIRS是脓毒症在疾病发展中必须经过的病理发展过程。
老年患者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被漏诊或误诊〔2〕。
目前临床对于感染的诊断仍缺乏统一的标准,特别是对于ICU 急危重病老年患者,常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心率、呼吸频率以及体温等监测缺乏特异性,且检查结果滞后于病情变化。
临床迫切需要具有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的指标进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
血清降钙素原(PCT)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炎性介质,不仅可作为细菌感染的标志物,其水平高低还反映了疾病的严重程度〔3〕。
因此,本研究通过监测ICU老年SIRS患者外周血PCT水平,评价其在ICU老年SIRS患者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入住我院ICU的100例SIRS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均符合SIRS诊断标准〔4〕。
患者入住ICU时间≥24h,年龄≥65岁。
排除入院前1w内有烧伤史、多发伤史、手术史者,同时排除病毒或真菌感染者以及肿瘤患者。
100例患者中,男73例,女27例,年龄65 85〔平均(68.5ʃ3.8)〕岁;病种分布:脑血管病并发感染34例,重症肺炎2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20例,泌尿系感染11例,肠道感染7例。
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其中存活78例,死亡22例。
100例患者按感染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重度脓毒症、脓毒性休克3个层次〔4〕,其中脓毒症66例,重度脓毒症23例,脓毒性休克1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