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制式PAL NTSC I P 60 50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PAL与NTSC制式常见的电视信号制式是PAL和NTSC,另外还有SECAM等。
NTSC即正交平衡调幅制。
PAL为逐行倒像正交平衡调幅制。
PAL电视标准PAL电视标准,每秒25帧,电视扫描线为625线,奇场在前,偶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PAL 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576,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PAL电视标准用于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NTSC电视标准NTSC电视标准,每秒29.97帧(简化为30帧),电视扫描线为525线,偶场在前,奇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NTSC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486,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NTSC电视标准用于美、日等国家和地区。
PAL制式和NTSC制式PAL制式和NTSC制式(PAL制式和NTSC制式的区别与转等换【PAL制式】很多人都知道有NTSC和PAL两大制式,那到底什么是NTSC制式?什么是PAL制式呢?简单的说,NTSC和PAL属于全球两大主要的电视广播制式,但是由于系统投射颜色影像的频率而有所不同。
NTSC是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的缩写,其标准主要应用于日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等,PAL是 Phase Alternating Line (逐行倒相)的缩写。
它是西德在1962年指定的彩色电视广播标准,它采用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的技术方法,克服了NTSC制相位敏感造成色彩失真的缺点。
西德、英国等一些西欧国家,新加坡、中国大陆及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采用这种制式。
PAL由德国人Walter Bruch在1967年提出,当时他是为德律风根(Telefunken)工作。
“PAL”有时亦被用来指625 线,每秒25格,隔行扫描,PAL色彩编码的电视制式。
PAL制式中根据不同的参数细节,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G、I、D等制式,其中PAL-D制是我国大陆采用的制式。
这两种制式是不能互相兼容的,如果在PAL制式的电视上播放NTSC的影响,画面将变成黑白,NTSC制式的也是一样。
NTSC & PAL电视信号的标准也称为电视的制式。
电视制式就是用来实现电视图像信号和伴音信号,或其它信号传输的方法,和电视图像的显示格式,以及这种方法和电视图像显示格式所采用的技术标准。
制式的区分主要在于其帧频(场频)的不同、分解率的不同、信号带宽以及载频的不同、色彩空间的转换关系不同等等。
世界上有13种电视体制,三大彩电制式,兼容后组合成30多个不同的电视制式。
但根据对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仅使用其中的17种:8种PAL,2种NTSC,7种SECAM。
使用最多的是PAL/B、G,有60个国家和地区使用;NTSC/M,有54个国家和地区使用;SECAM/K1,有2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
所以多制式电视机都不是全制式,但只要能接收PAL/D、K、B、G、I,NTSC/M,SECAM/K、k1、B、G、制式,就能收到世界上80%以上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节目。
彩色电视制式,是在满足黑白电视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研制的。
为了实现黑白和彩色信号的兼容,色度编码对副载波的调制有三种不同方法,形成了三种(模拟)彩色电视制式;1. 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 (NTSC)正交平衡调幅制(对两个”色副载波信号”进行正交调幅)。
同时制,帧速率为29.97fps(简化为30fps), 每帧525行262线,标准分辨率为720×480。
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 我国台湾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大部分美洲国家等使用NTSC制式。
香港部份电视公司也采用NTSC制式广播。
由选用的色副载波的频率不同,还可分为NTSC 4.43和3.58两种, 后者是美国较常用的制式。
2. Phase-Alternative Line (PAL)正交平衡调幅逐行倒相制 (对两个色副载波信号轮流倒相,但调制方式仍是正交调幅)。
同时制, 帧速率为25fps,每帧625行312线,标准分辨率为720×576。
彩色电视制式彩色电视制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电视还是黑白的。
彩色电视制式的引入为人们的视觉体验提供了革命性的突破。
彩色电视制式最先在美国得到应用,并于1954年在美国首次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此后,世界各国开始致力于彩色电视的研发与推广。
彩色电视制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NTSC制式的诞生。
NTSC 是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美国国家电视制式委员会)的缩写。
它采用了60赫兹的帧频,525行的可见图像和60Hz的横向扫描频率。
NTSC制式于1953年开始制订,历经了多次修改和改进,最终在1954年投入使用。
欧洲地区则采用了PAL制式。
PAL是Phase Alternating Line (相位交替线)的缩写。
该制式于1960年代开始在欧洲国家应用,并成为欧洲电视广播标准。
PAL制式采用625行的可见图像和50赫兹的帧频。
除了NTSC和PAL以外,还有SECAM制式。
SECAM是Sequential Couleur avec Mémoire的缩写,意为“彩色顺序与存储”。
SECAM首次在法国于1967年实验性地播出,然后于1970年成为法国的正式电视制式。
SECAM制式采用625行的可见图像和50赫兹的帧频。
这些彩色电视制式的发展与应用,为观众提供了更真实,更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清彩色电视制式也相继诞生,如今人们能够欣赏到更高质量的彩色电视节目。
总的来说,彩色电视制式的发展为电视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使得观众能够享受到更加生动、逼真的视觉体验。
无论是NTSC、PAL还是SECAM,它们都在不同的地区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电视节目选择,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彩色电视制式的发展始于黑白电视技术的改进。
在过去,人们只能通过黑白电视观看节目,而彩色电视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观看体验。
彩色电视使得画面更加真实、生动,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节目所传达的情感和细节。
NTSCNTSC是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的缩写,意思是“(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
NTSC负责开发一套美国标准电视广播传输和接收协议。
此外还有两套标准:逐行倒相(PAL)和顺序与存色彩电视系统(SECAM),用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
NTSC标准从他们产生以来除了增加了色彩信号的新参数之外没有太大的变化。
NTSC信号是不能直接兼容于计算机系统的。
NTSC电视全屏图像的每一帧有525条水平线。
这些线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排列的。
每隔一条线是跳跃的。
所以每一个完整的帧需要扫描两次屏幕:第一次扫描是奇数线,另一次扫描是偶数线。
每次大半帧屏幕扫描需要约1/60秒;整帧扫描需要1/30秒。
这种隔行扫描系统也叫interlacing(也是隔行扫描的意思)。
适配器可以把NTSC信号转换成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信号。
相反地还有种设备能把计算机视频转成NTSC信号,能把电视接收器当成计算机显示器那样使用。
但是由于通用电视接收器的分辨率要比一台普通显示器低,所以即使电视屏幕再大也不能适应所有的计算机程序。
NTSC电视标准每秒29.97帧(简化为30帧),电视扫描线为525线,偶场在前,奇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NTSC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480像素,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或16:9。
NTSC电视标准用于美、日等国家和地区。
而NTSC因为每秒有30帧,不能直接一帧对一帧制作,所以要通过3-2 PULLDOWN等办法把24个电影帧转成30个视频帧,这30个视频帧里所包含的内容和24个电影帧是相等的,所以NTSC的播放速度和电影一样。
所以,对于同一部片子来说,PAL制的DVD会比NTSC制的同一部片子快1/24。
换算时间的时候,NTSC时间 X 23/24= PAL时间。
PAL制式和NTSC的分辨率有所不同,PAL制式使用的是720*576,而NTSC制式使用的是720*480,在分辨率上PAL稍稍占有优势。
电视制式3.1 彩色电视制式目前世界上现行的彩色电视制式有三种:NTSC 制、PAL 制和SECAM 制。
这里不包括高清晰度彩色电视HDTV (High-Definition television)。
1. NTSC制式NTSC(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彩色电视制是1952 年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定义的彩色电视广播标准,称为正交平衡调幅制。
美国、加拿大等大部分西半球国家,以及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和中国的台湾采用这种制式。
NTSC 彩色电视制的主要特性是:(1) 525 行/帧, 30 帧/秒(29.97 fps, 33.37 ms/frame);(2) 高宽比:电视画面的长宽比(电视为4:3;电影为3:2;高清晰度电视为16:9);(3) 隔行扫描,一帧分成2 场(field),262.5 线/场;(4) 在每场的开始部分保留20 扫描线作为控制信息,因此只有485 条线的可视数据;(5) 每行63.5 微秒,水平回扫时间10 微秒(包含5 微秒的水平同步脉冲),所以显示时间是53.5 微秒;(6) 颜色模型:YIQ。
一帧图像的总行数为525 行,分两场扫描。
行扫描频率为15750 Hz,周期为63.5μs;场扫描频率是60 Hz,周期为16.67 ms;帧频是30 Hz,周期33.33m s。
每一场的扫描行数为525/2=262.5 行。
除了两场的场回扫外,实际传送图像的行数为480 行。
2. PAL制式由于NTSC 制存在相位敏感造成彩色失真的缺点,因此德国于1962 年制定了PAL(Phase-Alternative Line)制彩色电视广播标准,称为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制。
德国、英国等一些西欧国家,以及中国、朝鲜等国家采用这种制式。
PAL 电视制的主要扫描特性是:(1) 625 行(扫描线)/帧,25 帧/秒(40 ms/帧);(2) 长宽比(aspect ratio):4:3;(3) 隔行扫描,2 场/帧,312.5 行/场;(4) 颜色模型:YUV。
视频制式介绍2009-10-11 12:12目前世界上现行的彩色电视制式有三种:NTSC 制、PAL 制和SECAM 制。
这里不包括高清晰度彩色电视HDTV (High-Definition television)。
NTSC制式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彩色电视制是1952 年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定义的彩色电视广播标准,称为正交平衡调幅制。
美国、加拿大等大部分西半球国家,以及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和中国的台湾采用这种制式。
525/行帧,30 帧/秒(29.97 fps, 33.37 ms/frame);高宽比,电视画面的长宽比(电视为4:3;电影为3:2;高清晰度电视为16:9);隔行扫描,一帧分成2 场(field),262.5 线/场在每场的开始部分保留20 扫描线作为控制信息,因此只有485 条线的可视数据;每行63.5 微秒,水平回扫时间10 微秒(包含5 微秒的水平同步脉冲),所以显示时间是53.5 微秒;颜色模型:YIQ。
一帧图像的总行数为525 行,分两场扫描。
行扫描频率为15750 Hz,周期为63.5μs;场扫描频率是60 Hz,周期为16.67 ms;帧频是30 Hz,周期33.33ms。
每一场的扫描行数为525/2=262.5 行。
除了两场的场回扫外,实际传送图像的行数为480 行。
PAL制式由于NTSC 制存在相位敏感造成彩色失真的缺点,因此德国于1962 年制定了PAL(Phase-Alternative Line)制彩色电视广播标准,称为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制。
德国、英国等一些西欧国家,以及中国、朝鲜等国家采用这种制式。
625 行(扫描线)/帧,25 帧/秒(40 ms/帧);长宽比(aspect ratio):4:3;隔行扫描,2 场/帧,312.5 行/场;颜色模型:YUV。
SECAM制式法国制定了SECAM (法文:Sequential Coleur Avec Memoire)彩色电视广播标准,称为顺序传送彩色与存储制。
pal的参数
PAL(Phase Alternating Line)是一种电视广播制式,主要用于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PAL电视标准每秒显示25帧画面,电视扫描线为625行。
其标准的数字化PAL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576,使用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此外,PAL制电视的供电频率为50Hz,场频为每秒50场,帧频为每秒25帧,扫描线为625行,图像信号带宽分别为4.2MHz、5.5MHz、5.6MHz等。
PAL电视标准与NTSC电视标准有所不同。
NTSC电视标准主要用于美国、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区,其帧频为每秒30帧,扫描线为525行,图像信号带宽为6.2MHz。
PAL与NTSC 的主要区别在于电影放映的时候都是每秒24个胶片帧,而视频图像PAL制式每秒50场,NTSC 制是每秒60场。
由于现在的电视都是隔行场,所以可以大概认为PAL制每秒25个完整视频帧,NTSC制30个完整视频帧。
另外,PAL本身是指色彩系统,经常被配以625线,每秒25格画面,隔行扫瞄的电视广播格式,如B,G,H,I,N等。
这些不同的PAL格式在色彩编码、同步信号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遵循着PAL电视标准的基本参数和规范。
总之,PAL电视标准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电视广播制式,其参数规范为每秒25帧画面,625行扫描线,720×576分辨率,24比特色彩位深,50Hz供电频率,50场场频等。
与NTSC 电视标准相比,PAL制式在帧频、扫描线数和图像信号带宽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同样能够提供清晰、稳定的电视画面。
PAL 才用逐行倒相PAL和NTSC制式区别在于节目的彩色编、解码方式和场扫描频率不同。
【PAL制式】很多人都知道有NTSC和PAL两大制式,那到底什么是NTSC制式?什么是PAL制式呢?简单的说,NTSC和PAL属于全球两大主要的电视广播制式,但是由于系统投射颜色影像的频率而有所不同。
NTSC是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的缩写,其标准主要应用于日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等,PAL是Phase Alternating Line (逐行倒相)的缩写。
它是西德在1962年指定的彩色电视广播标准,它采用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的技术方法,克服了NTSC制相位敏感造成色彩失真的缺点。
西德、英国等一些西欧国家,新加坡、中国大陆及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采用这种制式。
PAL由德国人Walter Bruch在1967年提出,当时他是为德律风根(Telefunken)工作。
“PAL”有时亦被用来指625 线,每秒25格,隔行扫描,PAL色彩编码的电视制式。
PAL制式中根据不同的参数细节,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G、I、D等制式,其中PAL-D制是我国大陆采用的制式。
这两种制式是不能互相兼容的,如果在PAL制式的电视上播放NTSC的影像,画面将变成黑白,NTSC制式的也是一样。
PAL制又称为帕尔制。
它是为了克服NTSC制对相位失真的敏感性,在1962年,由前联邦德国在综合NTSC制的技术成就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改进方案。
PAL是英文Phase Alteration Line的缩写,意思是逐行倒相,也属于同时制。
它对同时传送的两个色差信号中的一个色差信号采用逐行倒相,另一个色差信号进行正交调制方式。
这样,如果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发生相位失真,则会由于相邻两行信号的相位相反起到互相补尝作用,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因相位失真而起的色彩变化。
因此,PAL制对相位失真不敏感,图像彩色误差较小,与黑白电视的兼容也好。
NTSC制式视频监控系统与PAL制式视频监控系统的区别对于NTSC制式与PAL制式,简单的说,NTSC和PA L属于全球两大主要的电视广播制式,但是由于系统投射颜色影像的频率而有所不同。
NTSC是Na tional Televi sionSy stemCo mmitte e 的缩写,其标准主要应用于日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等,PAL则是Ph aseAlt ernati ngLine 的缩写,主要应用于中国,香港、中东地区和欧洲一带。
这两种制式是不能互相兼容的,如果在PAL制式的电视上播放NTSC的影响,画面将变成黑白,NTSC制式的也是一样。
而做为视频拍摄工具的数码摄像机,也同样有制式的问题,比如我国使用P AL制式,在我国销售的数码摄像机都是PAL制式的,如果是NTSC制式的摄像机拍摄出来的图象不能在PA L制式的电视机上正常播放。
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在我国销售的数码摄像机行货一定是PAL制式的,如果是NTSC制式的数码摄像机,则一定是水货。
PAL制式和N TSC的分辨率也有所不同,PAL制式使用的是720*576,而NTSC制式使用的是760*480,在分辨率上PA L稍稍占有优势。
而PAL制式的画面解析度720*576,约40万象素,也决定了PAL制式的数码摄像机的CCD大小应该为40万的倍数或者半倍数,比如2倍或者1.5倍,所以PAL制式数码摄像机都是80万,或者107万(接近100万,40万的2.5倍)、155万(接近160万,40万的4倍)。
而NTSC制式的画面解析度为720*480,约34万象素,所以NTSC制式的数码摄像机一般为68万象素等等。
目前的视频采集软件都支持P AL和NTS C制式,但是在编辑过程中是不能同时使用NTSC 制式的素材和PAL制式的素材,必须用过转换才能在同一时间轴上使用两个素材。
电视制式PAL NTSC 剖析720P 1080i和1080P常见的电视信号制式是PAL和NTSC,另外还有SECAM等。
NTSC即正交平衡调幅制。
PAL为逐行倒像正交平衡调幅制。
什么是PAL制式呢?什么是NTSC制式?简单的说,NTSC和PAL属于全球两大主要的电视广播制式,但是由于系统投射颜色影像的频率而有所不同。
NTSC是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的缩写,其标准主要应用于日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等,PAL 则是Phase Alternating Line的缩写,主要应用于中国,香港、中东地区和欧洲一带。
这两种制式是不能互相兼容。
PAL电视标准PAL电视标准,每秒25帧,电视扫描线为625线,奇场在前,偶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PAL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576,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PAL电视标准用于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NTSC电视标准NTSC电视标准,每秒29.97帧(简化为30帧),电视扫描线为525线,偶场在前,奇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NTSC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486,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NTSC电视标准用于美、日等国家和地区。
电影放映的时候都是每秒24个胶片帧。
而视频图像PAL制式每秒50场,NTSC制是每秒60场,由于现在的电视都是隔行场,所以可以大概认为PAL制每秒25个完整视频帧,NSTC制30个完整视频帧。
电影和PAL每秒只差1帧,所以以前一般来说就直接一帧对一帧进行制作,这样PAL每秒会比电影多放一帧,也就是速度提高了1/24,而且声音的音调会升高。
这就是一些DVD爱好者不喜欢PAL制DVD的原因之一。
但是据说现在有些PAL制DVD采取了24+1的制作方法,就是把24帧中的一帧重复一次,从而获得跟电影一样的播放速度。
而NTSC因为每秒有30帧,不能直接一帧对一帧制作,所以要通过3-2 PULLDOWN等办法把24个电影帧转成30个视频帧,这30个视频帧里所包含的内容和24个电影帧是相等的,所以NTSC的播放速度和电影一样。
所以,对于同一部片子来说,PAL制的DVD会比NTSC制的同一部片子快1/24。
换算时间的时候,NTSC时间X 24/25 = PAL时间随着网络下载的HDTV节目越来越多,Kmplayer软件的推出,PowerDVD、WinDV高清播放功能的增加,HDTV播放机开始被市场接受,HDTV和我们越来越接近。
很多人开始对HDTV有所了解。
一提到HDTV,很多人以为非常简单,不就是720P、1080i嘛,最多不过1080P 罢了。
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对于平板电视没有1080i和1080P的区别。
也没几个人知道720P只是美国几个电视台才使用的标准。
许多关于高清的概念都是以讹传讹,甚至720P、1080i和1080P的认识都是不正确的。
让我们一起追本溯源,从720P、1080i和1080P概念入手,纠正一些在高清方面的错误认识,了解高清的真面目。
认识高清从隔行逐行扫描开始720P、1080i中的i是interlace,代表隔行扫描;P是Progressive,代表逐行扫描。
要讲清楚这两个名词,还要从模拟的CRT电视说起,传统的CRT电视,工作的原理是通过电子束在屏幕上一行行地扫描后发光来显示图象的。
电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受带宽的限制,只能传递隔行信号,以节省带宽。
以NTSC电视机为例,在工作的时候,把一幅525行图像分成两场来扫,第一场称奇数场,只扫描奇数行(依次扫描1、3、5…行),而第二场(偶数场)只扫描偶数行(依次扫描2、4、6…行),通过两场扫描完成原来一帧图像扫描的行数,由于人眼具有视觉暂留效应,因此看在眼中时仍是一幅完整的图象,这就是隔行扫描。
NTSC制节目共525行扫描线,每秒60场图像,表示为60i或525i,如果是逐行扫描的,就称作60P或525P。
PAL制节目为625行,每秒50场图像,表示为50i或625i,逐行则称为50P或625P。
记住,这是针对CRT电视机的。
以上的表示方法,不仅代表了CRT电视的扫描格式,也代表摄像机拍摄的图像的格式。
因为电视系统最初都是隔行扫描系统的,因此对应NTSC和PAL 制电视节目的摄像机,也全部是隔行扫描的,就是说凡是电视摄像机拍摄的NTSC/PAL制节目,全部是隔行扫描信号,分别表示为525/60i和625/50i。
记住,这是针对电视摄像机的。
对于模拟电视图像,以扫描行表示,PAL制表示为625/50i;NTSC表示为525/60i。
对于数字信号,则以像素或分辨率来表示,比如PAL制节目,分辨率为720*576,逐行可表示为576P,隔行为576i。
NTSC分辨率为720*480,逐行为480P,隔行为480i。
记住,这是针对电视图象的。
上面说了这么些,有些像绕口令似的,还有些罗嗦,但是对于搞清720P、1080i和1080P的概念却是必须的,说了这么些,大家应该记住,对于高清,对于720P、1080i和1080P的概念,必须从电视机、摄象机和图象格式三方面认识,电视机、摄象机和图象格式本身是不同而又关联的不同概念。
高清定义各不相同高清电视,也叫HDTV,按照CCIR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的定义,HDTV 的图象比例是16:9的,观看者在屏幕高度3倍的距离观看时,图象应该是透明的,和真实物体基本接近。
而按照ITU国际电信联盟的定义,HDTV具有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清晰度大约是常规电视机的两倍,图像宽高比为16:9。
主观的图像质量与隔行扫描的HDTV演播室的标准相当。
图象格式方面:除了美国个别几个电视台规定1280*720为HDTV标准外,世界各国,包括我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一代高清光盘HD DVD 和BD,分辨率标准都是1920*1080的,美国之外,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采用1280*720的标准。
但是,这仍没有看出来720P、1080i和1080P的概念是怎么来的。
请各位读者不要着急,慢慢往下看。
现在大家一提到高清,马上联想到的是液晶、等离子等平板电视,而高清标准的制定,最早和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高清标准确定是在上世纪90年代,已超过20年,当时平板电视还没有出现,制定标准时是从CRT电视考虑的,因此现在说的720P、1080i和1080P的概念,有着浓厚的CRT的味道。
从电视机方面讲,考虑到当时CRT电视在技术上的限制,同时为了照顾计算机行业显示器为逐行扫描系统,CRT在显示1280*720的图象时,采用逐行扫描系统,简称为720P。
而在显示1920*1080的图象时,采用隔行系统,简称1080i。
按照当时的技术,还不可能生产1080P的CRT电视机,1080P的CRT电视机是21世纪才出现的。
这就是720P、1080i和1080P概念的来历。
但是目前CRT已被淘汰,平板电视已取而代之。
对于液晶和等离子电视而言,属于固定像素显示设备,显示图象时不需要扫描,而且各个像素点可以认为是同时发光,如果非要和隔行逐行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可以认为液晶和大多数等离子电视都是逐行扫描的。
那么是不是说720P、1080i和1080P可以取消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还有一个摄象机的格式。
从摄象机角度讲,高清摄象机虽然是数字的,但是扫描方式是从模拟摄象机沿用过来的,传统的模拟摄象机,全部为隔行的,而高清摄象机,在保留隔行扫描格式的同时,还增加了逐行扫描格式。
高清摄象机不仅保留了隔行、逐行之分,而且还保留了PAL制50Hz频率和NTSC 60Hz频率的区别,虽然高清已没有PAL和NTSC的分别,但是在美国、日本、韩国这些传统的NTSC地区,仍然保留了60Hz频率系统,而我国、澳大利亚、欧洲仍保留50Hz系统。
高清节目都是数字信号,因此只要以分辨率表示就可以了。
HDTV在拍摄的时候就分为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两种形式,而且帧频(每秒钟显示的逐行图像数量)或场频(每秒钟显示的隔行图像)也不相同。
1280*720有5种帧频,分别为60P、50P、30P、25P、24P,可简称为720P,又可分别表示为720/60P(美国ABC电视台采用);720/50P;720/30P、720/24P(FOX 台);720/25P。
其中的720/50P、720/25P原本并没有,后来德国在选择高清图象标准时,曾有意选择720P系统,考虑到德国传统上是50Hz系统国家,因此一些厂家推出了支持720/50P、720/25P的摄象机,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国家选择这种标准,至多是个议题而已。
1920*1080的情况更加复杂,隔行的表示为1080i,逐行的表示为1080P。
在美国、日本场频为60Hz,可表示为1080/60i,在我国、欧洲、澳大利亚,则为1080/50i,这两种格式都可称为1080i。
事情并未因此而结束,为了方便高清节目的制作和交换,世界范围内统一采用了1080/24P的标准,这种标准还被作为数字电影摄像机的标准,著名的《星战前传》就是用1080/24P摄像机拍摄的,很多高清电视剧,比如《大宅门》也是1080/24P的,简称为1080P。
但是这仍不是1080P的全部内涵,对于平板电视,实际上可以认为没有1080i 和1080P的区别,因为目前图象处理电路技术发展非常快,运算速度非常快,处理能力非常强,均具有倍线技术。
所谓倍线技术就是把隔行的1080i的图象处理成逐行的1080P的图象,可以把1080/50i完美处理成1080/50P,1080/60i处理成1080/60P,包括1080/24P的节目,更可非常轻松地处理为1080/50P或1080/60P。
而且任何一台平板电视都有这种电路,稍微高档的平板电视处理效果都不错。
高清平板争议更多讲到这里,似乎还没有讲电视机的格式。
关于电视机的格式,更加复杂,液晶和等离子电视分辨率高低各不同,而各国和地区对于分辨率达到多少的液晶和等离子才算高清,说法也不一。
美国消费电子协会ECA和欧洲通信家电工业联合会EICTA规定的高清电视机分辨率必须达到1280*720以上。
按照4月5日信息产业部公布的高清国标,高清平板电视分辨率必须达到1280*720。
就是说,如果液晶和等离子分辨率达不到1280*720,明年1月1日开始,就不能再称为高清电视了。
液晶电视分辨率全部可以达标,但是等离子可就热闹透了。
42英寸等离子,分辨率有以下四种,分别是:852*480、1024*768、1024*1024和1024*1080,全部不符合高清国标的要求。
只有50英寸的等离子才符合高清国标。
更复杂的是,1024*1024和1024*1080两种等离子,并不是逐行显示的,而是隔行交替发光,上面说“可以认为液晶和大多数等离子电视都是逐行扫描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