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and《出师表》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曹刿论战》讲述了春秋时期XXX交战的故事。
起初,XXX想要出战,但被XXX阻止了。
XXX采取了“敌疲我打”的策略,最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XXX取信于民,而利于反攻的时机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
XXX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必须以情来判断。
XXX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了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体现了XXX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
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这体现在“十年春,XXX伐我”这句话中。
XXX也阐述了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XXX在战争中注意细节,他说:“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
”此外,他也不让XXX追击齐军,因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文理解性默写(带答案)班级:姓名:第六单元目录:20.曹刿论战/《左传》2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2.陈涉世家/司马迁23.出师表/诸葛亮第20课《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2、"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的理由: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4、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6、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理解性默写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是: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效果的句子是:第22课《陈涉世家》理解性默写:1、起义的直接原因:2、起义的根本原因: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4、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5、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6、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7、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8、起义的导火线是:第23课《出师表》理解性默写: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4、《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5、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6、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7、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②③8、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9、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10、《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11、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1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13、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14、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15、高度概括先帝创业过程中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愿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的句子是:16、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政治愿望):参考答案第21课《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出师表》理解性默写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17.《出师表》中,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18192021.《出师表》中,“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在具体指是:4个四字短语回答)22.23.《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2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25.26.27.28.29.30.31.《出师表》中,提出“广开言路”建议的句子:。
32.33.《出师表》中,“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造成的结果是:。
34.35.36.37.38.39.40.41.《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南方平定,兵员装备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将士向北方进42.追念先主临终留下的教诲。
《出师表》默写答案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3.《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出师表》中,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诚宜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9.《出师表》中,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曹刿论战》高考理解性默写02
四、《曹刿论
战》《左传》1、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这“敌疲我打”的方针
是,,
,。
2、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
是,,;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之时。
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4、《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5、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
是:,。
6、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
是:,,。
7、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
是:,。
8、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
是:,。
9、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
是:,。
,,。
10、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
是:,。
11、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
是:,,。
答案: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忠之属也。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公将战,曹刿请见.
8.十年春,齐师伐我。
9.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左传》1、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O2、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是: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之时。
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O 4、《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O5、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06、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07、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f O8、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是:, O9、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1 O99010、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O11、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O答案: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吾视英辙乱,望其旗靡3.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 忠之属也。
5.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6. 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 公将战,曹刿请见.8. 十年春,齐师伐我。
9.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 下视英辄,登轼而望之.11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高考理解性默写02
四、《曹刿论
战》《左传》1、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这“敌疲我打”的方针
是,,
,。
2、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
是,,;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之时。
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4、《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5、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
是:,。
6、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
是:,,。
7、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
是:,。
8、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
是:,。
9、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
是:,。
,,。
10、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
是:,。
11、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
是:,,。
答案: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忠之属也。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公将战,曹刿请见.
8.十年春,齐师伐我。
9.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题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9 、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课文内容理解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6 、文章第 3 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 、文章第 2 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初中语文《曹刿论战》文言文练习题一、句子默写(1)《曹刿论战》中写战后曹刿解释追击齐师时机的句子是:,。
(2)《曹刿论战》中“,,”的句子包含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做事要鼓起劲头,一口气干完。
(3)战争的首要条件就是政治上取信于民,《曹刿论战》中能体现曹刿赞同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4)《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5)《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
(6)《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溃败的依据是,。
(7)爱国是永恒的话题。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自己醉酒后的行为和梦境,表达了他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也表现了他想继续为国奉献的精神;“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因“,”(《曹刿论战》)而主动“请见”,献计献言。
(8)民谚云:“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民谚的后一句与《曹刿论战》中,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9)《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他人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秋,王①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王为中军;虢公林将右军,蔡人、卫士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
郑子元请为左拒②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
王卒顾之,必乱。
蔡、卫不枝③,固将先奔。
既而萃④于王卒,可以集事。
”从之。
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柜,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⑤,先偏后伍,伍承弥缝。
《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忠之属也。
3、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糜顾逐之
5、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
公将战曹刿请见
6、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是:
十年春齐师伐我
7、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9、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
10、鲁庄公“肉食者鄙”的具体表现是:
战前不知如何准备,战中不知如何指挥,战后不知如何取胜。
《出师表》
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任务)
B、临表涕零(涕:鼻涕)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从那时以来)
D、猥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D、何陋之.有策之.不以其道
10、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①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B、第②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之事势在必行。
C、③④两个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D、选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11、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分)
/在兵败之时委臣以重任,在危难之际奉旨执行使命。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3分)
/让我竭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
8.《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
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
答:“许”是答应、许诺的意思。
诸葛亮为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而一“许”便是二十一年。
在历经了无数“危难”后,如今又要“出师”,继续为刘备的遗志“北定中原”而“驱驰”,这仍然是对“许”的践行。
一个简单的“许”字,让我们读出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
9.针对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世,那么,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多余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3分)
答:诸葛亮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刘备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对诸葛亮的信任。
如果诸葛亮辜负了这份信任,也就等于说刘备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那“先帝之明”当然受损,甚至就不能成立了。
从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维护着刘备的明君形象。
“恐”也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的真切内心写照。
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
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答: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
(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
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
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
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3 分)
答: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
(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
(或回答“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
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 分)
答: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
从选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1)目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2)宁静淡泊,知恩图报,谨慎细致;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
(言之有理即可,2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
....).将军宜枉驾顾.之(拜访)
..(.低微鄙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由是
..先主遂诣亮(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