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二首(悯农江上渔者)
- 格式:docx
- 大小:22.51 KB
- 文档页数:7
《江上渔者》古诗《江上渔者》古诗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下面我们来欣赏其《江上渔者》!作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②爱鲈鱼③美。
君④看⑦一叶舟,出没⑤风波⑥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爱:喜欢。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⑤出没: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⑥风波:波浪。
⑦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鉴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
后二句通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
鲈鱼虽然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1]创作背景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江南水乡,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
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最为知名。
凡往来于松江水上的,没有不喜欢这一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的。
范仲淹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
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
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
注意到了隐藏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深表同情。
【作者感情】表达作者对渔民工作痛苦艰险的同情。
拓展:古诗《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0古诗二首(悯农江上渔者)
20古诗二首(悯农江上渔者)教案 20古诗二首(悯农江上渔者)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7个字,1个多音字“没”,会正确书写6个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背诵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果实之不易,要爱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本7个字,1个多音字“没”。
2.理解古诗内容,会背诵两首诗。
三、教学难点
1.正确书写6个字。
2.学习古诗,理解内容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激发学生喜欢诵读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
2~3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
1.同学们,你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一说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2.我们吃的粮食就是农民伯伯这样辛勤耕种出的,有位诗人看到这。
《江上渔者》全诗翻译及赏析《江上渔者》全诗翻译及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上渔者》全诗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宋—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
爱:喜欢。
3.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4.君:你。
5.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6.出没: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7.风波:波浪。
8.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译文1:江岸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译文2: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赏析: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江上渔者》,在范仲淹的.诗作里具有代表性。
范仲淹不愧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不赞同“守内虚外”的政策,曾亲自戍边防御西夏,被称为“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他力主革新,曾主持过为期短暂的“庆历新政”;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以民为念,体恤民生疾苦的思想。
这一思想,在其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其名篇《岳阳楼记》,是以散文的形式直率明朗地加以反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江上渔者》则是以诗的形式委婉含蓄地体现出来的。
《江上渔者》纸短情长,艺术上颇具特色。
全诗无一僻字生词,通俗自然,可谓孺婴会吟,老妪能解。
然而,它不像白开水般索然无味,而似醇醪般耐人寻味。
于质朴中见厚意,于平淡处见深情,达到了苏轼所说的“似淡实美”的境界,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大特色是,言情述志,欲露还藏。
陆时雍曾在《诗镜总论》中提出这样的诗美标准:“善言情者,吞吐浅深,欲露还藏,便觉此中无限。
江上渔者体裁:诗题文: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作者:名字:范仲淹年代:宋代描述: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翻译:原文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原文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
当时范仲淹四十六岁,主政苏州,为治水患,正在苏常一带察看水情。
目睹江中一叶扁舟,在风急浪高的水面忽浮忽沉,感慨赋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
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首句说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自然引出第二句。
原来人们往来江上的目的是“但爱鲈鱼美”。
但爱,即只爱。
但是却无人知道鲈鱼捕捉不易,无人体察过捕鱼者的艰辛。
三四句,构拟了一幅生动的图画来反映江上渔民的辛劳。
一叶扁舟,出没在风波里。
而渔民们要冒这样的风险的原因,诗人却没有明说,而读者已经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弦外之音了。
这就是:渔民们完全是为生活所迫,鲈鱼之美是靠渔民之苦换来的,言尽意不尽的手法,使诗歌含蓄隽永,耐人回味。
诗中饱含了诗人对那些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滔滔风浪中的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之心,也表达了诗人对“只爱鲈鱼美”的江上人规劝之意。
在江上和舟中两种环境、“来往”和“出没”两种动态、吃鱼人和捕鱼人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中,显示出了诗人的意旨所在。
赏析四:语言赏析全诗用词精练,语言质朴、形象生动,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皆是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但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表达了不平常的思想、情感,引发丰富的联想,产生了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古诗词咏叹的劳动赞歌
1.《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以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形象为描绘对象,表达了对劳动者艰辛付出的深深敬意和对粮食来之不易的深刻认识。
2.《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此诗咏叹捕鱼者的艰苦劳作,虽生活在风浪之中,却只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付出汗水与风险,展现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赞美。
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描绘了农村四季繁忙的劳动景象,表现了田园生活的和谐美满以及农家儿女自食其力、勤劳智慧的美好品质。
4.《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诗人通过对麦收季节田间地头热闹而忙碌的场景描写,既体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生活状态,也抒发了对广大农民辛勤劳动的深深敬意。
《江上渔者》范仲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全诗内容如下: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诗的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描述了江岸上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只喜欢品尝鲈鱼的鲜美味道。
这两句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它暗示了人们往往只关注表面的美好事物,而忽略了背后的艰辛和付出。
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则将镜头转向了江面上的一叶小舟。
诗人通过“一叶舟”在风浪中出没的描写,展现了渔民们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艰难捕鱼的情景。
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渔民的劳作场景,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渔民们的同情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两句通过“往来人”与“鲈鱼美”的对比,突出了人们对鲈鱼美味的喜爱,而忽略了渔民的艰辛。
后两句则通过“一叶舟”与“风波里”的对比,展现了渔民与风浪搏斗的危险和不易。
这种对比使诗歌更加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
“往来”“但爱”“出没”等词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使诗歌易于理解和诵读。
同时,“风波”一词的运用,形象地描绘了江面的波涛汹涌,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诗歌主题深刻,富有哲理。
诗人通过描写渔民的劳作,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劳动者的同情。
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只看到表面的繁荣和美好,而忽略了背后的艰辛和付出。
这种主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是一首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诗作。
它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劳动者的同情。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诗《悯农》及解释古诗《悯农》及解释《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古诗《悯农》及解释篇1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作者简介: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江上渔者小学六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擅长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风格较为明健。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传诵千古。
有《范文正公集》。
字词释义: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
③鲈鱼:一种肉质鲜美的鱼。
④出没:隐现。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充满了对渔民的赞颂和同情。
全诗写到江边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那渔民驾着一叶小舟,在大风大浪里若隐若现。
诗的首句说江边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自然引出诗的第二句。
原来人们往来江边的目的是“但爱鲈鱼美”。
人们拥到江边,是为了先得为快。
世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无人知道鲈鱼捕捉不易,无人怜惜渔民的辛苦。
于是诗人在后两句,虚构了一幅生动的图画来反映江上渔民
的辛劳。
一叶扁舟,出没在风波里,真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渔民们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风险,诗人没有明说便戛然而止,而我们却能够体会到诗人的弦外之音:渔民们是为生活所迫,鲈鱼之美是靠渔民之苦换来的,这种言尽意不尽的手法,使诗歌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知识链接:
《江上渔者》成诗时,范仲淹四十六岁,主政苏州,为治水患,常在苏州、常州一带察看水情。
他目睹江中一叶扁舟在风急浪高的水面忽浮忽沉,而感慨赋诗。
语文A版古诗二首《悯农》《江上渔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从而教育学生热爱人民,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2、认识本课11个字,一个多音字“没mo”,会正确书写8个字。
3、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
2、理解古诗内容,会背诵两首诗。
三、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韵律的同时,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
同时,培养学生喜欢古诗、爱学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字词卡片、电脑课件或图片、课前查找有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3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吗?(农民伯伯辛勤耕种出来的)请大家到田间看看他们是怎么种田的。
(课件演示或出示图片) 2、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再仔细观察农民伯伯的动作、表情,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3、有位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很多感慨,他就写下了一首诗。
你们知不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写的是什么诗?(板书课题)悯:当同情讲。
悯农是同情农民的意思。
4、学生介绍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了解唐代诗人李绅。
5、这首诗大家并不陌生,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二)在朗读中理解诗句。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餐can、皆jie。
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里互相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4、再次用课件演示农民耕作画面。
边读边看图,理解第一句。
(1)结合插图读一读第一句,说一说什么意思。
(2)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头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间锄草。
中午的太阳挂在空中,天气十分炎热,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农民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5、指导朗读。
这句诗应该怎样读?自己练,在班里读。
(饱含辛酸的语气。
20古诗二首(悯农江上渔者)
一、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7个字,1个多音字“没”,会正确书写6个字。
.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要爱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7个字,1个多音字“没”。
.理解古诗内容,会背诵两首诗。
三、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6个字。
.学习古诗,理解内容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激发学生喜欢诵读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时
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一说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我们吃的粮食就是农民伯伯这样辛勤耕种出来的,有位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很多感慨,他就写下了一首诗。
你们知不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写的是什么诗?悯:当同情讲。
悯农是同情农民的意思。
.这首诗大家并不陌生,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朗读诗句,自学生字。
.对照拼音,自读古诗《悯农》,标画生字。
.同桌互读,读准字音。
.教师反馈。
汗滴——滴,滴为什么是三点水旁?
盘中餐——盘,盘子是干什么用的?盘中餐就是盘子里盛的饭菜。
辛苦——辛
.再读古诗巩固识字。
诵读古诗,自学理解诗意。
.指名读古诗,观察图画想一想,这首诗写的什么意思?
.小组里互相讨论,大体讲解诗句的意思。
.带着理解,再次诵读。
教师指导,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请学生再次观察农民耕作画面。
结合插图读一读句,说一说什么意思。
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头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间锄草。
中午的太阳挂在空中,天气十分炎热,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农民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练习朗读句。
.联系生活,想一想,我们每天都能吃到哪些食物?这些食物是怎么来的?
读第二句,小组讨论,说说读懂了什么。
分组汇报。
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饱含辛酸的农民用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理解词语的意思:“盘”指吃饭的碗;“餐”指饭;“皆”是“都”的意思。
练习朗读。
朗读练习。
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如范读、领读、指名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练习背诵。
拓展交际。
学习了《悯农》,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
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悯农》,谁会背诵?
谁能说说诗的意思吗?
出示诗题。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哪位同学知道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教师介绍作者。
出示课题,认读生字“者”。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初读诗文,自学质疑。
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生词。
同组互读,读准字音,注意易读错字。
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小组内交谈、互相解答,有困难的在全班讨论。
.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往来——往,这个字和哪个字长得很像?“住”。
出示词语,读准字音:出没没有
.观察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学生边读边看边议,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反馈学习情况。
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如:
鲈鱼:是一种常见的鱼,鲈鱼的味道鲜美。
渔者:打鱼的人。
往来人:来来往往的人。
君:你。
出没:指出出进进,时隐时现。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都喜爱吃味道鲜美的鲈鱼,可是请你看看那像一片树叶一样在水面上颠簸的小船,在波峰浪谷中上上下下,时隐时现。
.练习朗读,想想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拓展想象,渔民在这样的环境中捕鱼会遇到什么困难?
.小组交流。
.汇报。
从中体会为了让人们能品尝到鲈鱼的鲜美,渔民每天要与风浪搏斗,付出了无数的艰辛,甚至有生命危险。
.带着新的体会,反复诵读,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看谁读得好。
作业:
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复习两首古诗。
.练习朗诵,边读边体会古诗的意境,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检查背诵。
背诗比赛。
学生自己选择会背的古诗接龙背诵,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复习生字。
.自学会认字。
大声读,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读出“没”的两个读音。
.抽读生字卡片。
自主记字。
.分组交流记字方法。
.请学生说说要记住这些字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指导。
指导书写。
.分类指导。
请学生观察6个字,练习书空。
选择你认为难写的字,认真观察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练习书写。
反馈、纠正。
.重点指导。
观察六个字,请学生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辛”,第五笔是“横”写得最长。
学生练习书写。
反馈纠正,注意让学生认真观察范字,对比发现自己的字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还要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
.练习书写其他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