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城 武威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7
武威市旅游景点
武威市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景点。
以下是武威市的几个著名景点:
1. 雷台:位于武威市区,是武威的地标性建筑。
雷台是明代建造的一座城楼,被誉为西北地区的明珠。
登上雷台,可俯瞰整个武威市区和周边风景。
2. 地窖公园:位于武威市西郊,是一个集自然景观、文化遗迹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公园内有许多地窖,是古代农民用来储存粮食和货物的地下仓库。
3. 妙善寺塔:位于武威市区南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之一。
塔身形状独特,结构精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雕塑艺术的重要遗址之一。
4. 沙洲演艺大世界:位于武威市南郊,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户外实景演艺场所。
演艺大世界以戈壁风情和西部牧歌为主题,展示了甘肃文化和民俗特色。
5. 月牙泉:位于敦煌市和武威市交界处,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
月牙泉的泉水呈弯月状,如同一弯银河悬挂在戈壁滩上,十分壮观。
6. 青铜峡:位于武威市东南部,是一个以峡谷和湖泊为主要景观的自然风景区。
峡谷的岩壁陡峭,湖泊清澈宁静,是一处理想的度假胜地。
以上只是武威市的几个旅游景点,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方,如嘉峪关、麦积山石窟等都在武威市附近,使游客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甘肃的文化和自然风光。
大庆武威武威亦称凉州,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要冲。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表彰其“武功军威”而取名武威。
武威地区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位于北纬36度29分至39度27分,东经101度49分至104度43分之间(大庆在北纬45度4分至46度55分,东经124度19分至125度12分之间),南依祁连山,北靠内蒙古,东南与兰州市、白银市接壤,西北和金昌、张掖毗邻。
武威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
武威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闻名遐迩的文物古迹和文化艺术珍品,目前有出土文物3万多件,文物保护点54处。
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被国家指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及其出土的“雷台汉墓”;有举世无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国家级珍贵文物“西夏碑”。
神秘的“马踏飞燕”西夏碑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马踏飞燕简介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为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
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
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
《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简称西夏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
树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原置武威大云寺,西夏时大云寺改名为护国寺。
元灭西夏后,西夏碑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碑亭封闭,才得以保存。
清嘉庆九年(1804年),由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发现。
武威旅游介绍词
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武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古丝绸之路”重镇。
武威素有“凉州”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佛教圣地。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此传播,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凉州佛教文化”。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民族融合,佛教也在武威得到发展。
武威最负盛名的古迹是现存最早的一座佛窟——雷台汉墓。
它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中国最早的石窟建筑之一,被称为“敦煌前之敦煌”。
它全长1015米,最大高度30米。
雷台汉墓保存了大量西汉时期精美的彩塑和壁画,其中最大的彩塑“四神望月”高达11米。
雷台汉墓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艺术宝库。
武威最负盛名的名胜是“大佛寺”、“天梯山石窟”和“武威文庙”。
“大佛寺”始建于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被誉为“河西第一丛林”。
它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河西第一禅林”。
—— 1 —1 —。
武威一、名城概况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
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人口181.98万人,聚居着汉、藏、回、蒙等38个民族。
武威历史区位条件优越。
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自古就是沟通西部、西亚、欧洲的交通要冲,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称。
现东靠白银市、兰州市,南部隔祁连山与青海省为邻,西与张掖市、金昌市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处于兰州、银川、西宁三个省会城市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中间位置。
武威历史文化传承悠久。
境内多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命名武威。
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029处,可移动文物51710件(套),文物总量位居甘肃省前列。
其中以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中国简牍学的奇葩“武威汉简”、稀世珍宝“活字典”西夏碑、“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鸠摩罗什舌舍利塔等最负盛名。
此外,还有河西宝卷·武威、凉州攻鼓子、凉州贤孝、天祝土族格萨尔、华锐藏族民歌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历史沿革武威自绿洲而始,因丝路而兴。
凉州区磨嘴子、天祝县东坪的马家窑文化,凉州区皇娘娘台、海藏寺的齐家文化,民勤县沙井子、古浪县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武威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公元前174年(西汉文帝前元六年),匈奴休屠王筑盖臧(即姑臧)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使整个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公元前106年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武威郡辖10县,以姑臧(凉州区)为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河西进入了“五凉割据”时期,武威郡辖9县,其中姑臧县曾是“五凉”中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的都城;隋朝时先设凉州,公元607年(大业三年)改州为武威郡,郡治为姑臧。
武威可以去玩的地方
武威市作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以下是一些值得游玩的地方:
1.雷台汉墓:位于武威市区北关中路,因出土了著名的“马踏飞燕”铜奔马而闻名于世,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武威文庙:又称孔庙,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孔庙之一,内有崇圣祠、大成殿等古建筑群,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凉州白塔寺(也称莲花山白塔寺):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寺庙,融合了汉族与藏族建筑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4.武威沙漠公园: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是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沙漠主题公园。
5.天梯山石窟:又名凉州南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有“石窟鼻祖”之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地位。
6.民勤瑞安堡:一座融合了中国传统民居与西方城堡建筑风格的独特庄园,展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7.冰沟河风景区:地处祁连山东段,风景秀美,是避暑度假和户外探险的好去处。
8.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位于武威市民勤县,是国内规模较大的荒漠型动物园,保护并展示了多种珍稀动物。
9.武威市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汉代简牍、铜奔马等,可深入了解武威乃至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
以上只是武威部分值得一游的地点,根据您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可以选择相应的景点参观游览。
历史文化名城:武威
武威市,古城凉州,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自东而西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重镇,也是今天作为欧亚大陆桥上我国东部沿海与欧亚诸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在这里你可以目睹举世闻名的神奇艺术瑰宝“铜奔马”的英姿;饱览丝路重镇别举一格的名胜古迹和蕴藏丰富的文物珍品;领略漫漫河西走廊上戈壁绿洲的风采;感触大西北人粗犷豪放的个性……
这里曾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四凉”国都;这里曾是“通一线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交通要塞这里曾是“市廛人语殊方杂,道路车声百货稠”的商业都埠……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建筑宏伟、景色宜人的文庙和海藏寺;构思奇妙铸造精美的铜奔马和铜车马佣;国内罕见、颇具研究价值的西夏碑和汗简、古钟楼、罗什寺塔、天梯山石窟……一处处、一件件都会令人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这里既有北国风光,又有江南秀色;连绵起伏的祁连山白雪皑皑,伸展如画卷的腾格里沙漠静若处子,她们宛如两条“肩膀”将武威这块绿洲平原拥在怀中。
俯瞰武威大地,田园葱茏林荫蔽日,河渠纵横交错,村庄鳞次栉比……这一切,融雪山、大漠、绿洲于一体,似山水画,如田园诗。
文庙(武威城东南)。
是甘肃省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现为河西走廊最大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数万件,馆内陈列的《西夏碑》是全国惟一的一件汉夏文合璧的珍贵文物。
大云寺(武威城东北),是唐大云寺古建筑之一,中国六大名古钟“大运晓钟”即在此。
海藏寺(武威西北郊),占地11600平方米,是河西的名刹古寺,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国务院公布武威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武威各类知识点武威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武威的各类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
1.历史文化武威有着悠久的历史,始建于西汉时期。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是武威市城关区的魏晋石窟,被誉为“甘肃第二敦煌”。
这些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保存完好,堪称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之一。
2.地理特点武威位于甘肃省西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这座城市东临黄河,北靠西夏王陵,南接祁连山脉,西部毗邻嘉峪关市。
这里的地理环境多样,有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也有祁连山脉的高山峡谷。
这种地理多样性为武威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3.旅游景点武威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除了魏晋石窟之外,还有鸣沙山和莫高窟。
鸣沙山是以其特殊的沙漠地貌而闻名,不仅有陡峭的沙丘,还有“沙漠音乐”的奇特现象。
而莫高窟则是一个古老的佛教石窟群,与魏晋石窟一样,莫高窟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遗产。
4.特色美食武威的特色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这里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菜肴,如甜菜糖鱼、武威臊子面和菠菜饺子等。
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吸引了许多食客。
5.经济发展武威是甘肃省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
这里的经济以农业、能源和制造业为主。
武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是甘肃省的粮仓之一。
此外,武威还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如煤炭和风能资源。
这些资源为武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6.文化活动武威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活动。
这里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庆典,如元宵节的花灯展、端午节的龙舟赛和中秋节的月饼飘香。
此外,武威还有许多文化艺术团体和表演队伍,如武威剧院和武威交响乐团,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
7.教育资源武威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本地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其中最著名的是武威职业学院和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武威市内主要景点
凉州古城
凉州,古称凉州,又称武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被誉为“丝路明珠”的凉州,曾是历史上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境内现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又称“天庙”、“孔庙”,位于武威城中。
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初建时占地面积为8200平方米,后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扩建,至民国二年(1913年)时已扩大为占地面积35200平方米。
从元代起,在这里先后修建了4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天宁寺、崇圣祠、大成殿和东西两庑等建筑。
现保存完好的天宁寺为元代建筑。
武威雷台汉墓
雷台汉墓位于武威市区西南约15公里的雷台上,为东汉-西晋时期的墓葬。
墓道长250米、宽25米,封土高10米。
墓室四壁用青砖砌成。
墓室内随葬品多已被盗盗一空。
—— 1 —1 —。
武威的历史故事
武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这里
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和经济基础。
随着历史的变迁,武威也曾多次
受到战乱的波及,但始终屹立不倒,成为了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
据传说,春秋时期,周王室的一位宗室成员因犯罪被流放到这里,他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城池,命名为武威。
而这个名字也因此传承至今。
在此后的历史中,武威成为了一条重要的南北商路和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文化人前来交流和往来贸易。
这些商人和游
历者的到来,也为武威带来了新的元素和文化,使得这里的文化因此
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在清朝时期,武威曾是甘肃省的省会。
这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古
迹甚多,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崆峒派道观、秦州文庙和雷台古城等。
崆峒派道观是崆峒派的创始人庄子的道观,被誉为甘肃四大道观之首。
秦州文庙是为了祭祀孔子而建造的,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一
座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古建筑。
雷台古城是西北地区著名的关隘城池,曾经历了多次战乱和灾害,但它坚定不移地守护了这片土地的稳定和
安宁。
除此之外,武威的自然风光也是极为优美和独特的。
这里有著名
的张掖丹霞和祁连山脉,具有极高的风景和生态价值。
这些自然景观,也为武威增添了不少的旅游魅力和名气。
总的来说,武威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积淀丰富、自然风光
优美、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
它的历史和文化,展现着西北地区独有
的文化面貌和风貌,使得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武威的历史故事武威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南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它的历史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
在周朝末期,武威曾经是战国时期几个国家的战略重镇,包括秦国、赵国和魏国。
这些国家曾经争夺这个地方,最后被秦国所统一。
据史书记载,当时武威属秦国的阳关郡,是非常重要的物资转运站。
在汉代,武威成为了军事和商业中心。
西汉时期,武威曾经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通向西域的必经之地。
通过这条路线,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铁器和其他珍贵商品被运到中亚和欧洲。
武威还是驿站之一,可以为皇帝和高级官员提供传递消息、驻扎和补给。
这些都使得武威的繁荣发展了起来。
唐代,武威成为了甘肃道的重要城市。
唐朝时期,在武威附近的鸣沙山、月牙泉和敦煌莫高窟吸引了很多文化名人和商人。
这些人成为了宣扬文化和贸易的使者,使得武威更加繁华。
宋代,武威在文化和商业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在这个时期,武威生活了很多的文化名人,包括著名的清代学者、诗人杨万里。
此外,武威的商业发展也达到了新的高潮,它成为了全国镇、县的比较大的商业中心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因为战争和其它原因,武威逐渐衰落。
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城市。
在清朝末期,它成为了甘肃省的省会。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武威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地位有了不断的提升。
武威旅游资源丰富、造型独特、景色优美,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武威也成为了甘肃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现在的武威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和特殊的旅游资源。
总之,武威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曾经是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和文化中心。
尽管历史更替,武威的历史与文化因素依然存在并蔚然成风。
现如今,作为甘肃省重要的城市,武威也在持续发展,朝着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方向前进。
武威历史文化知识
武威,那可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啊!就好像一本怎么翻也翻不完的精彩大书。
你知道吗,武威在古代可是个超级重要的地方呢!它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来来往往的商队都在这里汇聚、停留。
那时候的武威,就像一个热闹非凡的大舞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这里演绎着各种故事。
走在武威的大街上,你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驼铃声。
那些古老的遗迹,像是岁月留下的脚印,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比如雷台,那可是出土了著名的铜奔马的地方。
那匹马啊,昂首嘶鸣,仿佛随时要奔腾而起,冲向远方。
看到它,你难道不会惊叹于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吗?
还有天梯山石窟,那简直就是艺术的宝库。
一尊尊佛像庄严而慈祥,让人忍不住心生敬畏。
站在石窟前,你不觉得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和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吗?
武威的文化可不止这些呢!武威的美食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就说那三套车吧,茯茶的清香、卤肉的美味、行面的劲道,搭配在一起,那滋味,啧啧,真是绝了!吃上一口,你难道不会觉得生活都变得更加美好了吗?
武威的民俗也很有意思啊!每逢节日,人们穿着鲜艳的服装,载歌载舞,热闹极了。
那欢快的节奏,那灿烂的笑容,不正是对生活的热爱吗?
想想看,在这座城市里,既有古老的历史遗迹,又有充满活力的现代生活;既有美味的食物,又有热情的人们。
这不就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吗?难道你不想来感受一下武威的独特魅力吗?来武威吧,让自己沉浸在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中,你一定会收获满满,不虚此行的!武威,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着迷的地方,它的故事还在继续,等待着你去发现,去探索。
武威简介介绍contents •地理与历史•人口与民族•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旅游景点•特色美食•城市规划与建设目录地理位置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祁连山北麓,北与内蒙古相连,东南与青海、宁夏接壤,西与张掖、酒泉交界,南与兰州、白银毗邻。
介于东经101°43′—104°47′,北纬37°03′—39°08′之间。
“武威”取“武功军威”之意,不少以“武威”命名的历史地名,寓意着冀希和祈望“勇猛威武的军队”。
武威自古就是“人烟朴地桑榆处”的富饶之地,素有“天下要冲,国家藩卫”之称。
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自汉代以来就设置郡县,为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首置武威郡。
历史沿革截至2020年,武威市辖1区(凉州区)、2县(民勤县、古浪县)、1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
市政府驻地凉州区。
行政区划人口总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与迁徙人口发展01020304武威市总人口约为XX万人。
近年来,武威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XX%左右。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武威市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加。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武威市人口流动和迁徙也日益频繁。
武威市主要民族包括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
主要民族各民族在武威市境内分布较为广泛,其中汉族分布较为集中,其他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
民族分布武威市政府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政策,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自由。
民族政策民族构成流动原因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务工、求学、家庭原因等,其中务工人员流动占据较大比例。
流入与流出近年来,武威市人口流动呈现出流入与流出的双向特点,部分地区出现了人口净流出的现象。
流动人口特点武威市的流动人口主要以青壮年为主,文化程度相对较高,适应能力强,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口流动国内生产总值武威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近年来逐渐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较低。
甘肃武威的人文历史简介甘肃武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
它不仅自然风光迷人,还有着独特而充满魅力的人文历史。
本文将带您了解甘肃武威的人文历史,展示这座城市的魅力之处。
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甘肃武威位于丝绸之路上,是古代交通要塞和重要商贸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东西方文化和商品交流的重要节点。
古代商队经过这里,带来了各地文化和物质财富的交融。
如今,我们可以在武威的各个角落找到历史的遗迹,感受到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氛围。
魏晋石窟艺术的瑰宝武威以其独特的魏晋石窟艺术而闻名于世。
魏晋石窟位于武威市东南部的鸣沙山脚下,是世界上最早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这些石窟中保存着众多精美的佛教壁画和雕塑,展示了古代艺术的绚丽和精湛。
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不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佛教教义,还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研究历史和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源。
雷台遗址的历史足迹如果您对历史感兴趣,那么不容错过的是武威市区的雷台遗址。
雷台遗址是中国长城系统中保存最完整的部分之一,被誉为“世界史上最完整的城门”。
这个城门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承载了无数古人的智慧和劳动。
站在雷台遗址上,您可以想象当年军士守卫边关,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文庙与文化传承文庙是历史上供奉祀学宫和培养士人的地方。
武威的文庙建于明代,是甘肃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之一。
文庙内有众多的古建筑和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年的庙会上,人们会展示传统的文化表演,如舞龙、舞狮和相声等,让游客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文名人的故里武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孕育了众多的人文名人。
最著名的当属西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霍去病。
他在解放西域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古代历史增添了辉煌的篇章。
武威为了纪念他,建立了霍去病的故居和纪念馆,供人们缅怀和学习。
结语甘肃武威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和了解。
从丝绸之路到魏晋石窟,从雷台遗址到文庙,每一个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都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辉煌过去。
武威的典故
(原创版)
目录
1.武威的历史背景
2.武威的地理位置
3.武威的著名典故
4.武威的现代发展
正文
武威,位于我国甘肃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它被誉为“河西走廊的明珠”,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武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临兰州,西接金昌,南邻张掖,北依酒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武威,了解这座城市的典故。
武威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汉代时期,武威逐渐发展壮大,设立了武威郡。
东汉末年,武威成为著名的军事要塞,诸多名将如董卓、马超等都曾统治过武威。
到了唐代,武威更是繁荣一时,成为了著名的文化交流中心。
当时的武威,商贾云集,文化繁荣,各种典故层出不穷。
武威的著名典故当属“凉州词”。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的“凉州词”即为武威的代名词。
武威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如“张骞凿空”、“马蹄寺”、“雷台公园”等,都为这座古城增色不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威逐渐褪去了历史的光环,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今天的武威,以农业和矿业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制造业等新兴产业。
同时,武威也在努力保护和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
总之,武威的典故见证了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武威的发展历程也是我国历史的一个缩影,让我们为这座城市感到自豪。
武威的典故武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其地名源于汉朝时期,寓意着威震四方的历史使命。
武威的历史变迁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从汉朝的繁荣到唐朝的辉煌,再到宋朝以后的衰落,每一个时期都有独特的典故和文化传承。
在匈奴统治时期,武威地处边疆,是匈奴人统治下的一个重要地区。
随着汉朝的崛起,武威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汉朝西部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此期间,武威地名正式确立,寓意着汉朝在这里设立的政权能够威震四方,维护国家安全。
汉朝时期的武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这里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威经历了多次政权的更迭。
虽然在这一时期,武威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发展势头。
唐朝时期,武威再次焕发生机,成为唐朝在西域的重要统治中心。
这里的官员积极推行汉文化,使得武威的文化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在此期间,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诞生于此,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涣的《凉州词》等。
这些诗篇不仅展现了武威的壮丽景色,还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然而,宋朝以后,武威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武威的地位也日渐下滑。
尽管如此,武威的文化传承并未因此中断。
在这里,有许多关于铜奔马、葡萄酒等典故的故事流传至今。
这些故事不仅彰显了武威人民的智慧,还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武威市政府致力于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将古城风貌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使得武威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在这里,您可以领略到悠久的历史底蕴,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历史名城武威历史名城武威武威,亦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
公元前121年,因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
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
西南依祁连山,东靠内蒙古的腾格里沙漠,南与兰州、白银接壤,北和金昌、张掖毗邻。
南北长326公里,东西宽204公里,海拔1367~3045米,地处黄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形复杂,南高北低。
境内有灌溉绿洲、荒漠、高山草地、祁连山天然水源涵养林带及沙漠、浅山地带,是甘肃的缩影。
武威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史的长河曾在这里抛洒过晶莹的珍珠。
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群星灿烂的远古文化。
2100年前匈奴人修筑的故臧城,成为今天凉州城最早的雏形。
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绵延万里的丝绸古道孕育了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公元121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大败匈奴,占领了整个河西地区,为显示汉军的武功军威而在这里设置了武威郡。
三国时,魏文帝因这里地处西方气候寒冷而设置凉州,上升为全国十三州之一,凉州从此在历史上奠定它的重要地位。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四个凉国都曾在这里建都兴国,加之隋末唐初李轨在这里建立大凉国,凉州成为显赫一时的“五凉古都”。
在这块土地上萌生繁衍的五凉文化、佛教文化、西夏文化都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激起过多彩的浪花,西凉乐舞、狮子舞以及李益、阴铿等著名诗人,都曾对中华历史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谱写出无数壮丽的篇章。
武威经过数千年历史演变和沧桑更替,更加英姿雄发。
5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60多处可供游览观瞻的文物景点,4万多件珍贵的馆藏文物,构建成凉州恢宏壮观的历史文化长廊,不断涵养、壮大着这座古城的文化根脉。
巍峨峭拔的祁连山,麦黍飘香的走廊绿洲,秀丽多姿的山区草原,恢宏浩瀚的腾格里沙漠,绘成了这方水土独具特色、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
在50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25个民族组成的百万凉州人民用双手在新时期中绘制出了神奇壮美的凉州新画图,创造了亘古未有的现代文明。
武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曾是五凉古都、西夏陪都,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文物古迹众多。
人文自然景观有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有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西夏碑;有始建于北凉时期被称为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建于明正统四年,号称“陇右之冠”的武威文庙;元太子阔端与西藏佛教领袖萨班会晤的百塔寺遗址;古朴壮观的丝路名刹海藏寺;佛教胜地鸠摩罗什寺塔;历经千年的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沙井子文物遗址和古长城遗址。
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市级文物保护点540多处。
目前,馆藏文物4.7万多件,突出的代表有“一马”(马踏飞燕)、“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一堡”(瑞安堡)。
同时,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4A级景区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1处,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武威城,浑身散发着厚重的古城气息和别样的历史风韵,但凡去过武威的人们都会为之迷恋或倾心。
翻开历史的一页才知道,武威城,古时称姑臧城,史书记载最早为匈奴所筑。
后到前凉时期,经张轨再次修筑扩建。
从而,姑臧城一时成为古西北政治、军事的中心和重镇,古代中国与西域经济交流的都会和民族文化交汇的大熔炉。
姑臧城,武威历史上最早最古老的城,且缘自匈奴。
匈奴族兴起于漠北阴山一带,是一个“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因山谷为城郭,因水草为仓廪”的游牧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
战国时期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匈奴首领头曼为其子冒顿所杀,冒顿继单于位后,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迅速强大起来,不断侵扰汉朝边境。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击败月氏,占领了整个河西。
从此,河西成为匈奴人广阔的牧场。
据《史记》、《汉书》记载,匈奴右方王将河西地区划分给浑邪王、休屠王、折兰王、卢候王等七八个王。
其中武威一带是休屠王的领地。
休屠王在今民勤县、凉州区交接地带的四坝乡三岔村筑有休屠城,作为王宫。
凉州城匈奴人称为盖臧城,汉人依其发音讹称为姑臧。
匈奴统治武威时期,大力发展畜牧经济的同时,不断侵扰汉朝北部和西部边境。
汉武帝时期,曾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人出陇西,进入河西过焉支山(今永昌、山丹交界处),斩首九千级,获得了休屠王祭天金人。
同年夏,霍去病深入祁连山,打通了整个河西走廊,浑邪王为了表示投汉的诚意,杀死休屠王,率部众4万余人渡黄河,归附汉朝。
由此,姑臧城犹存,但匈奴从此衰落,逐渐与汉族融合。
姑臧城,在历史上一直是繁华之地。
东晋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曾建都于此。
尤其前凉张氏,从奠定立国基础的张轨到张天锡共九传,七十六年,在此期间对姑臧城城垣进行了扩建,并“大缮宫殿观阁,采绮妆饰”(《水经注》引王隐《晋书》),使姑臧城富丽堂皇,名扬四海。
姑臧故城,史书有三种不同的记载。
一种说在武威城西北。
《后汉书·光武帝记》唐李贤在注释中有“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一种说在武威城东北二里。
《明一统志》载:“姑臧废县在(凉州)卫东北二里”。
清乾隆《武威县志》中也载:“故城在县东北二里”;三是说在今武威城。
《大清一统志》记载:“姑臧故城,今武威县治”。
上述三说,除第一种外,其余两种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只是表述不够准确罢了。
如故城在县城东北二里说,就很有道理。
不但有文字记载,而且有遗迹可以作证。
首先,在武威县城内有前凉王宫殿遗址。
明仿唐景云二年《大云寺古刹功德碑》说:“大云寺者,晋凉州牧张天锡升平之年所置也,本名宏藏寺,后改为大云”,西夏为护国寺。
大云寺的古钟楼及楼上铜钟至今犹存。
今和平街小学及武威酒厂均为大云寺旧址。
其次,在武威城内有前凉张骏南宫旧井和汉武威郡署内发现的“澄华井”石碣。
这些记载很重要,对考证东晋和东汉姑臧城故址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安国寺在今海燕商场及其以南的供销社招待所所在地。
武威郡署内澄华井中掘出的“澄华井”石碣,是著名的大书法家张芝所书。
张芝为张奂的长子,东汉桓帝延熹五、六年(公元162、163)间,张奂任武威太守。
东汉武威郡署,清为凉庄道署,今为武威市人民政府。
休屠王时期的姑臧城范围有多大?形状又如何?也许时间过去得太久远,人们概念模糊。
但前凉姑臧城的城址建在匈奴姑臧城的基础上,史学家据此绘出了大致的轮廓。
《通鉴》卷二一九说: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正月,“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杀节度使周泌,聚众六万。
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胡据其五,二城坚守。
支度判官崔称与中使刘日新以二城兵攻之,旬有七日,平之”。
胡三省注:“武威郡,凉州,治姑臧,旧城匈奴所筑,南北七里,东西三里。
张氏据河西,又增筑四城,厢各千步,并旧城为五。
余二城未知谁所筑也”。
《元和郡县志》说得更形象:凉州城“城不方,有头尾两翅,名为鸟城”。
《资治通鉴》有载:“姑臧城东西门外,湧泉合于城北,其大如河,自余沟渠流入漠中,其间乃无燥地。
故有此敕,以释汝疑”。
其中描绘的姑臧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今古城故址周围的环境相吻合。
东面有杨家坝河由南向北流到郭家寨六组后,向西拐弯又向北与石羊河衔接;西面金塔河水分叉经小沙河向北流入石羊河,入民勤沙漠。
姑臧故城址正处在两河之间宽阔平坦的台地上。
台地北面土层较厚,达三米以上,南面土层较薄,不足一米,便是枯石。
这与张骏在城南石头滩建南城的记载也是相符的。
《晋书·索靖传》:“先时,靖行见姑臧城南石地曰:'此后当起宫殿’。
至张骏,于其地立南城,起宗庙,建宫殿焉”。
党寿山指出,前凉姑臧七城主要应该在今天武威城的东城区和城郊的金羊镇新鲜、郭家寨两个村。
它的布局:南北七里,五城以凉州区政府为中心,南起明清一条街,北至郭家寨村北、杨家坝河南岸,东到光明巷,西至市政府,再向南北延伸至终点。
东西二城,连接以区政府为中心的中城,东到杨家坝河以西的园艺场,西至西城区大井巷,南邻东西大街,北接北一环路。
城与城之间如果是“厢各千步”,说明七城的大小基本是相等的,东西三城各宽一里,南北合中城为五城,每城各长1.4里。
姑臧城,这座丝绸之路上闻名遐迩的古城。
七座城连接起来,建有二十二门,街衢相通,规模宏伟,气象万千;城内宫阁台榭,设计精巧,装饰华丽,成为古凉州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
《晋书·张骏传》:“太宁三年(325),张骏置左右前后四率官,缮南宫”。
《后凉录》:“(吕)篡召吕弘妻及男女置东宫,厚抚之”。
《晋书·张重华传》:“永和二年(346),重华即位,尊母严氏为太王太后,居永训宫;生母马氏为王太后,居永寿宫”。
段龟龙《凉州记》:“吕篡明光宫在渐台西,以金玉珠玑为帘箔”。
《三辅录事》卷二:“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
其豪华富丽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这些建筑有国王和王后处理政务与居住的宫、殿、寝;有举行大典、宴请宾客和作为书斋用的堂、坊;有用于宗教信仰的观、寺、塔;有祈求平安、供浏览观赏的楼阁、池、台。
上述临渊池、闲豫池、灵泉池、万秋阁、紫阁、逍遥园现已荡然无存,但保存下来的灵钧台、海藏寺、罗什寺、大云寺等建筑,依稀可寻昔日古建筑的特色。
姑臧城,它那长长的像卧龙一样的城市规模和格局,多姿多彩的宫殿建筑,是武威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虽然经过历史的洗涮和岁月的沧桑,姑臧城已经是“凉王宫殿尽,芜没陇云西”,但今日武威城的建筑和风貌,依稀还有当初姑臧城的风韵和灵致。
武威三国-魏-凉州(公元262) 西晋-凉州(公元28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
当时武威都下属姑臧、张掖、武威郡、休屠、次、鸾鸟、扑、媪围、苍松、宣围10个县,治所在故臧。
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晋十六国是,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国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成为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民族融合的熔炉。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绚丽的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间地域文化,名胜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市。
现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护单位54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馆藏文物4.7万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3件,一级文物177件,二级文物346件,三级文物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马”(铜奔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