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173.17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

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理论与研究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赵勇1 唐渭荣2 龙丽民3 王兆芳3

作者单位: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100835)

2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石家庄,050021)

3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24)收稿日期:2012-05-03

摘要/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体系 保护规划ABSTRACT/ The domestic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town and village has got fruitful achievements under the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ince 1982.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aspects of improving conservation system, ascertaining resources, launching salvage conservation,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articipation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etc.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ervation and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town and village,

conserv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planning

从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2003年建设部(2008年更名为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陆续公布了5批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纵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实践问题和认识误区,一些保护概念和保护方法还需要梳理和辨析。1 保护工作回顾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研究和实践的30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

1982~1994年左右。1982年是重要的一年,国家颁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文革以后迎来崭新的开始。之后,国务院先后于1986、1994年公布了第二、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又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强调城市规划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改造大规模展开,一批学者针对当时保护与发展出现的矛盾问题,分别就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规划结构与旧城更新、传统特点和风貌保护、特色要素和保护范围、保护概念和保护对策[1-4]等问题展开探讨,奠定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基础。1.2 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

1995~2002年左右。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层次。1996年在黄山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研讨会和1997年建设部转发的《黄山市屯溪老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地位和保护原则方法;1997年国家又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对16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资助。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江苏、浙江、广州、昆明等地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法规也相继出台。同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增至101座,平遥、丽江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于1997年、皖南古村落(宏村、西递)于2000年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6~2001年,国务院公布第四、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增至1276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在地方政府率先展开,周庄、同里、乌镇等一批古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一时期,不少学者开展了对历史文化街区概念方法、保护规划、建筑保护更新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特点和保护实践[5-8]的研究,有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研究则集中在聚落景观、价值特色以及保护规划[9-11]等方面。

1.3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全面保护

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标志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正式进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随后,从2005~2010年又连续公布了4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同时,国务院继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公布力度,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1处。截止目前,已公布11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00多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数百个历史文化街区、235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覆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基本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域城镇和乡村文化遗产的传统风貌,形成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体系。与此同时,保护法规工作得到建立健全。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见》和2007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和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进一步明确了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2008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标志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已经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2011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先后公布的两批共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很多学者开始反思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发展,就一些基本概念、政策制度、保护道路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12-15]同时,规划、建筑、地理、历史、经济、社会等多领域的学者逐步参与进来,相关论文、著作和课题研究日益增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已经成为学术领域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值得一提的是,从“十一五”开始,国家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项资金,已经对100个历史文化街区、7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进行了支持补助。2011年,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开展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检查工作,是我国自1982年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以来的第一次全国范围的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的保护工作。

2 评定评价

2.1 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定条件

1986年在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中,就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3条审定原则。这是当时历史文化名城评选公布的基本标准,分别从城市文化遗产的现存状况、格局风貌和分布范围提出了条件,是以后历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选公布的基本依据和保护的基本准则。现在来看,对今天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是,1986年以后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些并不具备这些条件,有些公布后就摒弃了这些准则,这也是造成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名不符实的原因。2.2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

建设部于1996年启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但由于种种原因,直至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才公布了首批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并提出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的基本条件和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原状保存程度、现状规模和保护管理等4个方面。2004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织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命名工作,各地共有224个镇、村参加了申报,经过专家初评后,确定113个镇、村庄进入拟选范围。为提高评定的科学合理性,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2004年公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指标体系包括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两部分共24项指标,其中17项价值特色指标的70分是评价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部分。按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基础数据表》作进一步核定后,最终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58个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可以说是弥补了我国文化遗产评价领域的薄弱环节,增加了许多定量评价的指标内容,如文物保护单位的最高等级、历史建筑规模、历史街巷的数量和长度、核心保护区的面积、核心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占地比例、核心保护区原住居民比例等,能够客观反映镇、村的价值特色,改变了主观评判的局面。

2.3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定标准的调整变化

2008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城市、镇、村庄具备的条件包括4个方面: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还特别提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可以看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所规定的申报条件,基本涵盖了原有历史文化名城的3条审定原则,也包括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条件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核心内容。

为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申报条件的要求,2010年,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制定了定量评估标准和定性评估标准,其中定量评估标准包括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护管理措施3个方面24项指标,定性评估标准包括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2个方面6项指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涉及的由于文物数量等级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规模等易于统计和评判的内容,并入定量评估标准;由于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