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教学导案第九章 违约责任
- 格式:doc
- 大小:141.00 KB
- 文档页数:27
合同法教案第九章违约责任第九章违约责任第一节违约责任的概念和特点一、违约责任的概念违约责任是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的简称,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一)债务与责任的区分违约责任制度的确立是以区分债务与责任为前提的。
1、责任是为确保债务履行而设置的措施,它是以债务的存在为前提。
2、责任是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国家强制债务人履行债务或承担法律责任的表现,而单纯的债务本身,并不具有责任制度所体现的国家强制力。
正是因为责任制度的存在,才使债权获得了一种“法律上之力”。
也就是说,责任制度的存在,使债权人在债务人不为给付时,要凭借法律上之力,强制债务人履行债务或承担其他责任,以确保其权利的实现。
3、责任是与诉权联系在一起的。
民事责任之所以能成为保障民事权利的有效措施,是因为民事责任具有诉权,从而使其成为联结民事权利与国家公权力之中介。
因为在债务不履行的情况下,债权人必须通过诉讼方式对债务人强制执行,才能使债权人的诉讼请求得到满足。
总之,债务是责任发生的前提,责任是债务不履行的结果;无债务不产生责任,无责任的债务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债务。
(自然债务如时效届满后的债务)(二)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是伴随着合同法和侵权法的独立而产生的,它的存在既体现了不法行为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又反映了合同法与侵权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状况。
盖尤斯的《法学阶梯》在民法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确立了所谓的“盖尤斯分类法”。
根据这一经典的分类,民事责任被主要划分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两大类,区分的基础是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的分别。
直到现在,几乎所有的民法学教科书都是按照这样的体例来展开其关于民事责任的叙述的。
尽管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不可避免,但竞合现象却不能抹煞两类责任之间的区别,对两类责任的不同选择将极大地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主要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构成要件上。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教育在培养合格法律人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法律教学的质量,本文将以一起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法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案例简介某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合同法》课程时,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由甲公司向乙公司供应一批货物。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未能按时供货,导致乙公司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乙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三、教学目标1. 理解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和原则;2. 掌握合同违约责任的认定和承担方式;3. 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案例:教师简要介绍案例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合同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析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甲乙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违约行为,探讨违约责任的认定和承担方式。
a. 违约行为的认定: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分析甲公司未能按时供货是否构成违约。
b. 违约责任的承担: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乙公司可采取的救济措施,如要求甲公司继续履行合同、赔偿损失等。
3. 案例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a. 甲公司违约的原因有哪些?b. 乙公司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c. 如何预防和避免类似的违约行为?4. 案例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合同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存在的不足。
5. 实践环节: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案例,撰写一篇关于合同法违约责任的论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环节的表现,评估其参与度、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论文质量,评估其对合同法违约责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合同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合同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 掌握合同的成立和生效要件;3. 了解合同的履行和变更;4. 掌握合同的解除和终止;5. 了解合同的违约责任。
教学内容:1. 合同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 合同的成立和生效要件;3. 合同的履行和变更;4. 合同的解除和终止;5. 合同的违约责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合同法的概念、基本原则、成立要件、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和违约责任等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合同法知识解决问题;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合同法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合同法相关教材或法律资料;2. 课件:制作合同法教案课件,配合讲解;3. 案例:收集合同法相关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合同?合同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2. 教师总结:合同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法是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
二、合同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10分钟)1. 讲解合同法的定义;2. 介绍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合同自由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合法原则、合同相对性原则。
三、合同的成立和生效要件(15分钟)1. 讲解合同的成立要件:当事人、意思表示、合同标的、合同形式;2. 讲解合同的生效要件:合同自由原则、合法性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四、合同的履行和变更(15分钟)1. 讲解合同的履行:履行主体、履行标的、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履行方式;2. 讲解合同的变更:合同变更的条件、合同变更的方式、合同变更的效力。
五、合同的解除和终止(10分钟)1. 讲解合同的解除:合同解除的条件、合同解除的方式、合同解除的效力;2. 讲解合同的终止:合同终止的条件、合同终止的方式、合同终止的效力。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合同法概念、基本原则、成立要件、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的掌握情况;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查学生对合同法应用能力的培养;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4违约与违约责任(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违反合同应依法承担的违约责任。
●课标解读本标准要求学生理解违反合同法的行为和案例;列举事例,说明违反合同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运用所学合同法知识来解决身边的一些简单争议;通过学习合同法,树立经济法治观念。
●落实策略课前:自主学习,调查搜集。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教材内容;搜集有关合同违约方面的典型实例。
课上:情景导入,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梳理。
创设情景探究,思维碰撞互动、教师总结提升、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案例导入2012年中秋节后,某市消委会接到消费者张先生投诉,其于中秋节前5天寄月饼给远方父母,快递公司承诺一定会于农历8月15日前送达,但中秋过了十几天了,父母仍未收到月饼,张先生多次打电话到快递公司查询都没得到确切答复,最终在中秋节一个月后才收到,月饼已发霉变质。
“原盼月饼寄孝心,却成慢递惹烦烦扰”,张先生要求快递公司赔偿,对方搬出快递延误不赔的格式条款,并称:“能送到就不错了!其他快递公司过了中秋节后连送都不送,就直接将月饼快件当垃圾处理掉!”张先生愤而投诉到消委会,经调解,快递公司向张先生道歉,并赔偿相当于月饼价值200元的损失。
思考:张先生为什么把快递公司投诉到消委会,并且快递公司向张先生道歉并赔偿损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专题三的第四框。
●教学地位分析本框题是专题三中的第四框,前三框分析了什么是合同、为什么重视合同、如何履行合同,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不履行合同会带来什么的结果,从而,使我们每一个人树立法治观念。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1.①看教材50~51页“合同不可轻违”,完成知识1填空及辅助栏目内容;②思考教材探究问题,写出简易答案,对照探究提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2.①看教材51~52页“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完成知识2填空及辅助栏目内容;②思考教材探究问题,写出简易答案,对照探究提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合同法教案违约责任引言:合同是人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进行交易的重要工具,为了保障合同的履行,合同法规定了违约责任。
本文将通过分析合同法教案中的违约责任问题,探讨违约责任的种类、适用标准以及衡量损失的方法等相关内容,以期对违约责任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一、合同法教案违约责任的种类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违约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相对人责任:相对人责任是指违约方应承担违约责任的基本原则。
根据合同法规定,相对人责任可包括违约金的支付、损失的赔偿和利益的返还等内容。
2. 不承担责任:在某些情况下,法律规定违约方不承担责任。
例如,合同违约是由不可抗力造成的,违约方可免除一定或全部的违约责任。
3. 违约责任限制:合同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限制违约责任的条款。
例如,对特定违约行为的违约金进行限制,或者对违约方的损失进行限额。
二、适用违约责任的标准根据合同法的规定,适用违约责任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合同的约定:首先应当综合考虑合同中的约定,查明违约的事实和性质。
有些违约行为可能是双方约定的合同条件,而有些则可能是超出约定范围的违约行为。
2. 违约的严重程度:其次应当评估违约的严重程度。
违约方是否有恶意或故意导致违约,以及违约对受害方造成的损失程度等都将影响违约责任的确定。
3. 损失的可补偿性:最后应当考虑损失的可补偿性。
受害方的损失是否可以通过金钱或其他方式进行补偿,以及是否能够恢复到原有的状况等因素都应当考虑在内。
三、衡量损失的方法在确定违约责任时,需要对损失进行衡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合同中的约定:合同中可能对损失进行了具体约定,例如约定某个违约行为应支付多少违约金,或者对违约方的损失进行了限额。
2. 合同履行后的差额利益:根据违约方未履行合同义务而造成的差额利益,作为计算损失的一种方法。
3. 受害方的实际损失:根据受害方实际遭受的损失进行衡量,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等。
合同法教案第九章违约责任————————————————————————————————作者:————————————————————————————————日期:2第九章违约责任第一节违约责任的概念和特点一、违约责任的概念违约责任是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的简称,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一)债务与责任的区分违约责任制度的确立是以区分债务与责任为前提的。
1、责任是为确保债务履行而设置的措施,它是以债务的存在为前提。
2、责任是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国家强制债务人履行债务或承担法律责任的表现,而单纯的债务本身,并不具有责任制度所体现的国家强制力。
正是因为责任制度的存在,才使债权获得了一种“法律上之力”。
也就是说,责任制度的存在,使债权人在债务人不为给付时,要凭借法律上之力,强制债务人履行债务或承担其他责任,以确保其权利的实现。
3、责任是与诉权联系在一起的。
民事责任之所以能成为保障民事权利的有效措施,是因为民事责任具有诉权,从而使其成为联结民事权利与国家公权力之中介。
因为在债务不履行的情况下,债权人必须通过诉讼方式对债务人强制执行,才能使债权人的诉讼请求得到满足。
总之,债务是责任发生的前提,责任是债务不履行的结果;无债务不产生责任,无责任的债务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债务。
(自然债务如时效届满后的债务)(二)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是伴随着合同法和侵权法的独立而产生的,它的存在既体现了不法行为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又反映了合同法与侵权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状况。
盖尤斯的《法学阶梯》在民法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确立了所谓的“盖尤斯分类法”。
根据这一经典的分类,民事责任被主要划分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两大类,区分的基础是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的分别。
直到现在,几乎所有的民法学教科书都是按照这样的体例来展开其关于民事责任的叙述的。
尽管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不可避免,但竞合现象却不能抹煞两类责任之间的区别,对两类责任的不同选择将极大地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主要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构成要件上。
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归责主要是无过错责任,特殊情形下是过错责任(第227条、第231条、第191条等);而侵权行为一般是采用过错责任,特殊情形下为无过错责任。
因此,当事人以违约责任为诉讼理由的,无需举证对方有过错;以侵权责任为诉讼理由的,则需证明对方有过错。
另外,侵权行为的构成必须以存在损害后果为必要,其所引起的侵权责任也以损害为构成要件,而违约行为和违约责任,与此不同,违约责任除赔偿损失以损害为构成要件外,其余均不以损害的实际发生为其构成要件。
2、在赔偿范围上。
违约责任的损失赔偿额可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如果没有这种约定,依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赔偿损失额应当相当于受害人因违约而受的损失,一般只包括直接损失。
而在侵权责任中,赔偿范围原则上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在侵害人格权时,可进行精神损害赔偿;不法造成他人死亡的,其赔偿范围可扩大到死者所抚养人的必要的生活费用等。
3、在责任方式上。
侵权责任既包括财产责任,如赔偿损失,也包括非财产责任,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而违约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如强制实际履行,支付违约金等。
4、在免责条件上。
违约责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责条件外,合同当事人还可以事先约定不承担责任的情况。
而在侵权责任中,免责条件或原因只能是法定的,当事人不能事先约定免责条件,也不能对不可抗力的范围事先约定。
5、在对第三人的责任中有所不同。
违约责任中,如果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合同债务不能履行,债务人首先应向债权人负责,然后才能向第三人追偿。
而在侵权责任中,行为人仅对因自己的过错致使他人受损害的后果负责。
综上所述,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存在着重要的区别。
因此,在责任竞合的情况下,不法行为承担何种责任,将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并严重影响到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和对不法行为人的制裁。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故意或过失违背依其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使合同未成立、被撤销或无效而致另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违约责任是指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即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所承担的法律后果。
(三)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故意或过失违背依其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使合同未成立、被撤销或无效而致另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违约责任是指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即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所承担的法律后果。
1、产生的依据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是在缔结合同中基于合同不成立、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形而产生的责任,缔约一方当事人违背以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通知、说明、协力、忠实、照顾等先合同义务,此时合同并未生效,即未发生合同之效力,因此,缔约过失责任产生的根据是先合同义务。
而违约责任则只能产生于已生效的合同,合同已生效,债务人应按合同约定的义务履行,对约定义务的违反,债务人应承担违约责任,因此,违约责任产生的根据是合同义务。
2、责任保护的利益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在制度设立上最初就是为了保护缔约双方从开始接触、磋商到合同不能成立、合同无效、合同被撤销时双方之间为此而形成一种特殊的信赖关系,并基于这种特殊的信赖关系期望通过合同的订立、履行去实现合同目的过程中产生的信赖利益。
所谓信赖利益是指当事人信赖其与对方签订有效合同而产生的利益。
对于信赖利益的损失,依民法一般原理应给当事人予以补偿,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若无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则难以建立对信赖利益的保护制度,从而使当事人在缔约阶段的信赖利益失去法律保护。
而违约责任则重在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履行利益,所谓履行利益是指合同当事人基于合同的生效,实际履行后所获得的利益。
合同生效后,对于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而使得债权人的履行利益得不到实现时,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债务人对此应承担违约责任。
3、责任的性质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具有法定性,它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不是以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产生,并且缔约过失责任的责任形式也是法律规定,即赔偿损失,当事人不能任意选择。
而违约责任具有约定性,这是合同法的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的形式,约定违约金及赔偿损失的数额、计算办法等;同时违约责任也具有一定的法定性,如它规定了定金罚则及约定的违约金不得过分高于实际损失赔偿额等。
但违约责任的性质更多的体现在约定性上。
4、责任发生的时间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只产生在缔结合同过程中,包括合同成立;在这个过程中,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致使合同不能成立,即仍处在要约或承诺阶段,或合同虽已成立但因其合同标的不适法而无效,或因合同虽已成立但因其意思表示的不真实,法律行为不能发生法律效力而被撤销时,当事人已经为订立合同花费了一定的费用或为签订此合同而丧失了其他利益机会,这样立法上为平衡当事人的利益,对信赖利益的保护而创制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而违约责任只能发生在合同成立后且已生效,如合同已成立但不生效,此时并没有产生合同义务,因而不产生违约责任,只能产生缔约过失责任。
合同生效后,债务人开始履行义务,如对合同义务的不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此时才产生违约责任。
5、归责原则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的归责原则应该是过错责任原则,即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因合同未成立、合同无效或合同被撤销,致使对方信赖利益损失时,应以其过错作为确定责任的要件及确定责任范围的依据。
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过错责任原则要求以主观过错作为过错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即确定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不仅要有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致使对方信赖利益的损失,而且缔约方主观上有过错;另一方面,这种过错必须与信赖利益的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以此来确定缔约过失责任的范围。
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严格责任原则,即违反合同义务的当事人无论主观上有无过错,均应承担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严格责任原则作为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已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可。
立法上在合同法第107条将该原则予以确立。
同时,对于某些有名合同规定适用过错责任,如合同法第189条、第191、第320条、第374条、第406条、第425条等,这样形成以严格责任原则为主导,过错责任原则为例外和补充的格局。
6、构成要件不同。
归责原则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构成要件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有:(1)当事人双方必须有缔约行为,即这种行为发生在合同订立阶段;(2)当事人一方必须违背依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的法定义务,即先合同义务;(3)主观上必须当事人一方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4)客观上须另一方当事人信赖利益受到损失;(5)当事人主观上的过错与另一方当事人信赖利益的损失之间须有因果关系。
上述五个条件须同时具备,才能构成缔约过失责任。
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分为一般构成要件与特殊构成要件,对于一般构成要件目前学界有不同观点,有一要件说、两要件说、三要件说、四要件说。
通说认为,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只有一个,即违约行为,只要当事人一方有违约行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的特殊构成要件因违约责任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①违约行为;②损害事实;③违约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要有因果关系。
7、免(减轻)责事由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没有免责事由,在缔约过程中只有双方人存在混合过错的情况下才存在减轻责任的可能,即双方在缔约过程都有过错造成了一方当事人的信赖利益的损失时,才可以减轻另一方的缔约过错责任。
而违约责任中当合同双方当事人都存在违约时,就各自的违约行为对对方承担责任,可以相互折抵。
当出现法定的免责事由或约定的免责事由时,违约方将免除承担法律责任。
法定的免责事由主要是指合同法第117条规定的不可抗力,包括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社会异常事件等。
约定的免责事由包括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免责条款和约定的不可抗力的范围,约定的不可抗力条款是对法定不可抗力条款的补充与细化。
8、赔偿损失的范围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的是信赖利益的损失,既包括因他方的缔约过失而导致信赖人的直接财产的减少,如费用的支出,也包括信赖人的财产应当增加而未增加的利益,信赖合同有效而失去的某种应得到的机会。
当然,这些利益表现是在缔约时可以预见的范围之内。
违约责任赔偿的是履行利益的损失,即合同成立且生效后,而违约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给非违约方造成的损失,履行利益赔偿的结果是使当事人达到合同完全履行时的状态。
一般而言,相比较违约责任赔偿的范围要比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范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