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中国经略海洋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 格式:ppt
- 大小:14.00 MB
- 文档页数:72
要谈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我们就应该首先清楚的认识“什么是海权?”他不只是海域面积的不容侵犯。
一、先从理解海权开始!现代海权是指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运用各种海上力量经略海洋,捍卫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以及其它各种海洋权益,以确保国家海上安全和利益,进而成为海洋强国。
第一,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手段来看,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海上军事力量是海权的支柱和后盾,它的主体和核心是海军,“一国海军力量及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与制约该国海权的运用与发展。
”海上非军事力量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与海洋有关的一切因素。
第二,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和其它各种海洋权益。
第三,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目的来看,是确保一个国家成为海洋强国。
对于一个海洋国家或者民族来说,拥有海权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一种保证本国家、本民族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从人类历史看,任何一个海洋国家拥有海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物理空间、更多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这些都是促使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成为海洋强国的必要条件。
第四,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本质来看,是确保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权、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以及生存与发展权。
一是从安全权来看,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海洋国防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沿岸国的和平与稳定。
二是从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来看,在和平时期就能够自由地在海上进行商业航行、经济开发、科学考察等活动,使本国的领海主权、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因此,“对于海权问题,不能仅仅从军事力量的角度来看待,而必须从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说,海权是海洋和海外的经济发展权。
”二、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中国海洋国土屡遭侵犯。
中韩黄海划界问题:黄海海域面临着同朝鲜和韩国的划界问题。
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海域最主要的是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主权的争议。
经略海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海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的舞台已然转向大海,海洋经济成为各国竞争的中心。
面对眼前海洋的巨大机遇,中华民族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战略抉择,推进经略海洋的步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上浩大的贡献。
一、历史背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之一,其亲海传统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依靠海洋贸易和捕渔生活,开拓海洋辽阔天地。
宋朝“诸葛船舶”,明朝“宝船”和“大船队”,清朝“海禁”和“南海防务”,都是海洋文化的亮丽表现。
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始终把经略海洋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二、海洋利用的现状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海洋经济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目前,中国的海洋经济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国家经济的贡献逐年增加。
截止2019年底,中国海洋经济产值突破8.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累计比重达到9.6%。
在这个过程中,海洋杂志、海洋云平台、远洋渔船、深海勘探船、海上救援船、石油钻井平台等一批高科技和国际化的海洋器材和技术不断涌现,显示出中国海洋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和产业优势。
三、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掀起海洋合作新潮流作为全球最大海上贸易通道,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到缔结21个“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平台,积极推动国际海洋合作,促进海洋技术转移和创新。
一带一路具有联通世界多条海上航线,连接着亚欧非大陆,使中国在东南亚、南亚、非洲和欧洲等地区,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圈”,并使中国成为亚洲和世界海洋合作的中心地带。
四、南海问题与国际法南海问题是当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中国拥有着7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其中的南海岛礁目前正在面临争议和质疑。
为解决南海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并通过和平谈判、互利合作、保持克制等方式应对国际法与地缘政治压力。
同时,政府加大了南海建设力度,不断推进南海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巩固中国整体国际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和理解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源泉。
海洋独特的战略价值培育了非凡的中华海洋文明,丰富的海洋资源支撑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开发和利用海洋是世界强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海洋战略决定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兴衰成败。
201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战略关乎国运,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思想助力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作为海陆复合型国家,维护海洋权益形势严峻。
一是长期存在的岛礁主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岛屿主权争端较多的国家之一,与多个海上邻国都存在争端,有的已经导致严峻的舆论围攻、国际司法的挑战以及域外国家潜在的军事威胁。
二是复杂尖锐的海洋划界问题。
我国与周边8个海上邻国均需划定海上边界。
目前只与越南划定了中越北部湾长约500公里的海界。
一些周边国家提交的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使划界形势更加复杂。
三是日趋激烈的海洋资源争夺。
长期以来,中国渔民渔船屡遭有关国家的袭扰、抓扣,甚至开枪射击,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国在东海正常的油气开发作业不断遭到干扰,一些南海周边国家不停地掠夺南海油气资源。
四是严峻的海洋安全挑战。
个别域外大国加强海上军事测量和侦察的力度,强化地区同盟关系,构筑对我国的战略围堵态势。
五是亟须拓展的深远海战略利益。
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和南北两极是海洋强国重点关注的战略方向,是大国战略博弈的前沿。
在逐鹿“公地”的战略布局中,中国仍需奋力追赶。
六是国际规则的制定。
国际法和国际规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际法制度、规则的形成是国家间博弈的结果。
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为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权利,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浅谈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摘要:我国疆域辽阔,陆地和海洋邻国多,安全环境受周边国家影响大。
边界漫长,海域辽阔,边界争议和海洋权益纠纷多。
地处大国利益交汇区,安全环境受大国影响因素复杂。
大致呈现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岛屿被掠夺、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的严峻态势。
此外,当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还存在朝核问题,印巴冲突问题,中亚地区恐怖主义问题等很多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可以说“世界还很不太平”。
国家周边安全形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才能保证中国的高速可持续发展。
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关键词:周边矛盾巩固稳定战略发展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在当今由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主导的世界上处于相对孤立的位置;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后起工业化国家,我们的国家根本利益在于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全面复兴这个基本战略目标就决定了我们的国家利益与西方大国意欲主宰世界的战略图谋存在着根本对立。
如同一块巨大的奶油蛋糕,周边国家都想从我国丰富的资源分一杯羹。
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认清迫切形势,正确看待当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为敌对分子的虚假宣传所蛊惑,也不盲从于专家与学者的片面之词,要做到有自己的主见,真正的了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以下我从矛盾与战略两个角度,三大方面来探讨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问题。
一,我国周别安全环境特点(一)我国疆域辽阔,陆地和海洋邻国多,安全环境受周边国家影响大。
我国的邻国有14个国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
隔海相望的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
大部分的亚洲习惯性分界,都与中国相邻,所以中国与亚洲所有地区的形势的变动都息息相关。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地缘矛盾最多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都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地理单元的总称,它是由洋、海、海湾、海峡等部分组成,面积为3.62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的71%。
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海洋竞争已成国际焦点,态势渐趋激烈。
从国土构成上看,中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不仅有数万公里的陆上边界,也有着漫长的海上边界。
海洋承载着中国崛起的诸多重大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
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和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互为一体。
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是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过程。
第一章海权在国家政治、经济、安全中的作用历史上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古时:雅典、迦太基(坐落于非洲北海岸(今突尼斯),与罗马隔海相望。
最后因为在三次布匿战争(Punic Wars)中均被罗马打败而灭亡。
)、威尼斯中世纪:葡萄牙(达伽马经过好望角达到印度,麦哲伦完成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西班牙(支持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新航线,发现了美洲)、荷兰近代:英国、日本、美国孙中山先生曾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感叹,并警示后人:“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
毛泽东缔造了人民海军,并发出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
一、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历史上,我们一直把海洋视为天然屏障,更谈不上主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在《海权论》中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海洋权益属于国家的主权范畴,它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权利,或者说,国家在海洋上获得的属于领土主权性质的权利,以及由此延伸或衍生的部分权利。
进入21世纪以来,“强于世界者必先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已成为社会各方的共识,把我国建设成海洋强国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海上通道及海权的需求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选择。
如何解决我国和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21世纪是海洋世纪,各国在“蓝色土地”上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逐鹿与博弈。
我国是一个濒临海洋的国家,邻近我国大陆和岛屿的海域非常辽阔,北至渤海北岸,南至南海南端,纵跨整整44个纬度。
对于这样一个国家而言,解决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问题拥有举足轻重的时代意义。
纵观这一时期,我国南海、东海更是频起波澜。
就东海来说,中国与日本的主要争端是钓鱼岛等岛屿的归属问题;在南海方面,与我国发生争端比较激烈的国家主要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和越南等。
中国是个陆地大国,又是个海洋大国,我国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但是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中国有一半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大凡谈到现代海洋争端的话题,几乎都要提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部法律于1994 年11 月1 6 日正式生效,标志着国际海洋新秩序开始建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之一。
该公约的存在有利于我国建立有关属于自己的海洋管辖制度,能够通过司法程序和平谈判,无疑是解决我国面临的海洋权属问题的最佳途径。
但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得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还有相当大的困难。
在东海,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非法占领;日本却提出中日两国是共架国,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
按日本的无理要求,在南海,我海洋权益受到的侵犯更加严重。
主权和开发哪个优先,面对争端,我国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建议。
应当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提出,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善良愿望,但遗憾的是,我们等待共同开发,别人却在抢先开发,虽然签署了南海地区行为准则,但形势依然严峻。
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局面?首先不要忘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主权属我‟。
因为所谓有争议地区,包括南海诸岛和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属于中国,过去世界各国从来没有对此提出过异议。
探索海世界文、图/徐小龙亿万年以来,深海大洋永不疲倦地潮起潮落,我们人类仿佛只是生活在它所环绕的岛屿之上。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虽不曾停歇,但相比陆地,海洋中仍有很多未知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细数我国海洋强国道路上,那些值得记住的里程碑吧。
远洋科学考察从这里启航1976年3月30日,我国万吨远洋科考船“向阳红05”号和“向阳红11”号开始首次远洋科考,历时50多天。
两艘船从广州起航,穿越赤道,横跨东西半球,航程约13 800海里,抵达南太平洋指定海域,开展水文、气象、化学、重力、地质等一系列综合科考,并获得重要数据,为我国第一次远程运载火箭的成功试射,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一次采集到深海宝藏我国的“向阳红”编队科考船在1977年和1978年还分别开展了两次远洋科考。
1978年4月22日,“向阳红05”号科考船在太平洋海区开展综合科考过程中,从4 784米水深的地质取样中获取到多金属结核。
这种多金属结核又被称为锰结核。
刚从海底打捞上来时,它们的外面裹着深海淤泥一样的沉积物,像是从深海挖出了一筐土豆一样,它们黑色的表面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内部含有锰、铁、镍、钴、铜等几十种元素,是不可多得的矿物资源。
11次大规模海洋多金属结核考察1983年至1993年的十年间,我国先后组织了11次大规模的海洋多金属结核考察,由“向阳红16”号和“海洋四号”科考船执行,考察范围共达200万平方千米,获取了大量样品和珍贵数据,并在太平洋圈出了30.1万平方千米的远景矿区。
大洋科考实施机构正式成立1990年4月9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简称“中国大洋协会”)正式成立,负责组织实施大洋科考。
1991年3月5日,经联合国批准,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登记注册为“国际海底开发先驱者”,标志着我国跨入世界大洋科学研究的高科技领域。
转眼十年过去,2001年5月,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勘探合同》,正式成为国际海底资源勘探承包者。
蔚蓝的领土-中国海权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在农业文明时代,江河是农业文明的命脉,谁拥有了制河权,谁就能控制一方区域。
历史上华夏名族的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讲主要靠的是对黄河、长江和淮河等几大河流的制河权。
在工业文明时代,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因此,今天的人类比以往更加关注着海洋,今天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那些关心着本民族、本国家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人们比以往更加关心海上活动的自由——海权。
海权,虽然有广义、狭义之分,有军事性(包括战略性海权、战役性海权、战术性海权)、综合性(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的综合)之分,但是,说到底就是海洋活动的自由权。
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
海权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验基础上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一个共同点还是可以确认,这就是"海权"是一个涉及海洋的概念,这正如"陆权"是涉及陆地的概念一样。
中国海权特征第一,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的一致。
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尚未完全实现统一的国家,而这些尚未统一的地区又多集中在东部中国海区。
这些地区既是中国领土,又是在实现中国海权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支点。
比如,台湾及其周围属于中国的岛屿,既是中国进入太平洋的前沿基地,又是中国东部地区经济黄金地带的前锋拱卫。
第二,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的特点。
与法国的情形相似,而与美英两国不同,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容型的国家。
英美国家属两洋夹护中的国家。
这种海上安全的特点迫使英美两国必须将实现海权和扩张海洋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至它们最终异化为世界性的海上霸权国家。
中国地理上则是一面环海、三面临陆的国家。
由于三面陆上的安全压力使中国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出了强大的陆军,而非海军力量。
同样,这种地缘政治的特点和上述中国海权的特点,又决定了中国的海权--即使拥有与英美国家同样的财力--在实践中也不需要追求世界性的海上权力。
1.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国的海军力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积极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实现了海军首次走出国门赴亚丁湾巡航。
当前国际和国内社会,围绕中国海权发展动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均产生了激烈的争议,“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
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中美海上冲突论”,断言海上冲突将成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的重要形式。
新世纪以来,美国学者罗伯特•罗斯先提出“中美陆权-海权平衡论”,暗示作为传统陆权国家的中国只有不去挑战美国海权,东亚才能维持一种奇妙的“和平地理学”;2009年他又提出“中国海军民族主义论”,断言以“发展航母”、“扩充海军”为手段,以“洗刷近代耻辱”、“收复失地”、“突破岛链封锁”为目标的“中国海军民族主义”,将导致“美中之间代价巨大的关系紧张”。
近年来,西方媒体还不断炒作中国的海上“珍珠链战略”,称中国“正在从中东到南海的海上通道沿线建立战略关系”,缅甸实兑港、斯里兰卡的卡汉班托特港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构成了“珍珠链战略”的“海上安全战略三角”。
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海域巡航更是引发了西方的无穷猜忌。
在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有学者疾呼中国发展海权,并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也有学者从地缘政治制约性、综合国力的支撑能力、与霸权国冲突的风险等角度,主张要避免进入“海权的误区”,尤其要避免重演历史上德国挑战英国海洋霸权而遭失败的历史悲剧。
国内外之所以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观点,从国际方面看,体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如何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从国内方面看,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中所出现的战略迷茫。
因此,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的确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
中国海洋法治建设的历史轨迹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方略,海洋法治建设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治海的政策措施,实现从法制到法治的历史性跨越。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历史时期:海洋法治建设的发轫和孕育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是海洋意识和海洋法制的萌芽和孕育时期。
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在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中,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海洋的观点和政策,设立相关涉海管理机构,虽然大多都与海禁政策相关,阻碍了各项涉海事务的发展,但它们仍为中国的海洋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中国不仅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早在石器时代,已出现海洋文明曙光,首先表现在兴渔盐之利、行舟揖之便。
在中国现存的史籍记载中,反应出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对海洋的认识,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日益深化。
但中国社会一直延续着重陆轻海的思维模式和据守大陆的封闭观念,忽视了海洋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使海洋观念日趋淡薄。
特别是历史走到了近代,海上崛起的列强逐波而来,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深渊。
纵观历史,中国的海洋事业也曾取得辉煌成绩。
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就已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
唐朝时已经在广州、泉州和明州等地设立了负责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市舶司,专门负责航海贸易的船舶和货物的管理。
宋朝时中国的海上贸易已经很繁荣,海外交往更加频繁,当时海外贸易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凭借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以及雄厚的国家实力,宋朝的海上先驱者们已经牢牢掌握了环印度洋航运的控制权,并将海上贸易航线延伸到了遥远的非洲东海岸。
至元朝时远洋贸易已相当发达,元朝不仅拥有当时世界上几个最大的贸易港口,而且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舰队,繁荣的远洋贸易不仅给元朝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也带动了本土制造业、加工业、服务业和运输业等行业的兴盛,为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形势与政策论文—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摘要: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国际法基础上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主权。
然而,从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长度来看,中国只占世界第94位。
如果按照可管辖的海域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94,中国仅为0.3,不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超过11,朝鲜是2.17,越南是2.19,菲律宾是6.31,都大大超过中国。
至于人均海洋面积,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026平方公里,而中国只有0.0029平方公里,只是世界平均数字的十分之一,而与我国相邻的海洋国家的平均数都超过中国的10倍以上。
关键字:海洋,海洋权益,南沙群岛,钓鱼岛,海洋立法,海上执法力量正文: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
那么,究竟有多少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呢?答案是,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2022年5月11日,越南国防部长范文茶表示,越南将准许外国人参加南沙群岛旅游。
此前,经过越南当局的谋划,越南海军附属的旅行社组织了包括40名特邀官员在内的130多名游客,首次到南沙群岛旅游。
越南当局还表示今后将定期组织同类的旅行团。
南沙群岛不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
因此,许多周边国家都垂涎三尺,均想分一杯羹。
现在,南沙群岛形势十分危急。
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有驻军外,越南竟然占领29个岛屿、菲律宾占领8个,马来西亚占领5个。
除此之外印尼和文莱也宣称对于南沙群岛拥有主权。
他们都想通过实际占领而达到合法化,进而进一步变为他们的合法领土。
与此同期,日本海上保安厅发言人5月9日将一艘中国渔船驶入距离钓鱼岛西北部20公里处海域的行为称为“非法进入日本水域”。
两天前,中国的海洋调查船“奋斗7号”到钓鱼岛海域进行海洋调查,日方竟派出巡逻船警告,要“奋斗7号”离开“日本领海”;中国调查船未予理睬,日方的巡逻船就一直跟踪监视。
中国的海洋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形势仍然比较危急。
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国家海洋主权的问题没有解决,二是海洋资源被掠夺的情况比较严重。
在黄海,我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
韩国在离朝鲜半岛西岸250多公里的黄海大陆架下钻探。
在东海,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非法占领,日本与我国有1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在南海,我海洋权益受到的侵犯更加严重。
有关沿海各国疯狂侵占我国的岛礁,大肆掠夺我国资源。
从北到南,中国与8个海上邻国都有主权争议。
现在,在本应由中国管辖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中,被掠夺最多的海洋资源也是石油和天然气。
随着国家海洋危机的加深,国家也加紧脚步进行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在2009年12月26日通过。
中国主要海洋区域,从内水到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从海域到海岛,均有法律覆盖和规范。
中国的海洋立法和实践顺应了世界海洋的发展潮流,部分法律制度走在世界前列。
海洋政策与海洋管理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对海洋事务统筹协调力度也在不断增强。
目前来看,要想和平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问题,我认为应该加强我国的军事实力。
因为军事实力的强大才会让有关国家有所忌惮,不敢染指我国领土。
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权属我。
对于有争议地区,包括南海诸岛和钓鱼岛在内,应当据理力争,同时还要有所作为。
其次,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不能“竭泽而渔”,防止破坏性地开发海洋资源。
另外要防止海洋污染,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同步。
在海洋问题上,要树立海洋安全观和树立海洋经济观。
要以对待海洋安全问题要同样加以重视,要像保卫每一寸陆地国土那样保卫每一寸海洋国土。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都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安全密切相关。
国家应该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制,与国防、海洋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负责领导协调涉海重大政策的研究制定,包括海洋安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权益保护等有关海洋的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在海洋政策上作出成就感悟和体会一、我国在海洋政策上的成就1. 我国的海洋历史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海洋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
在历史上,我国人民曾经进行了大航海活动,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和造船技术。
而今天的我国海洋政策,也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
2. 海洋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海洋政策在海洋经济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包括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我国大力发展渔业、海洋能源、海洋旅游等产业,积极推进深海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国的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对国家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3. 海洋科研的突破我国在海洋科研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国加强了海洋科考和科研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极地科考和深海探测,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
我国的海洋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4. 海洋环保意识的提升我国在海洋环保方面也付出了大量努力。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我国加强了海洋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推动了海洋环境意识的提升,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环境合作。
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维护全球海洋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对我国海洋政策的感悟和体会作为一名对海洋事业充满热爱的人,我对我国海洋政策的发展感到由衷地欣慰和骄傲。
我国的海洋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展现出了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责任。
我对我国在海洋政策上的成就有以下几点感悟和体会:1. 海洋意识的觉醒我国的海洋政策的不断发展,激发了全社会对海洋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渔业和航运,而是逐渐深入到海洋资源的保护、海洋环境的治理以及海洋科研的重要性。
海洋意识的觉醒,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发展与环保的统一我国在海洋政策上充分认识到了发展和环保的统一。
在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不断加大了环保投入和治理力度,为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形势与政策(2022春)》章节测试答案一、单选题1 .2019年1月3日,( )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开展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探测。
A、吴刚一号B、后羿二号C、玉兔三号D、嫦娥四号2.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后将继续发展进步,经济、科技、国防等综合实力将不断迈向新台阶,将对台湾产生新的积极影响。
A 、一B、二C、三D、四3. ( ),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开启了澳门历史新纪元。
A 、1984 年12月19日B 、1987 年4月13日C 、1997 年7 月 1 日D 、1999 年12月20日4. ( ),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开启了香港历史新纪元。
A 、1984 年12月19日B 、1987 年4月13日C 、1997 年7 月 1 日D 、1999 年12月20日5. ( )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6. 《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和全球环境基金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捐资国是( )A、中国B、美国C 、日本D、俄罗斯7.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面对的挑战的是( )A、经济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强度降幅大,时间紧B、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C、科技及基础能力偏弱,技术创新压力大D、不符合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8. 关于《巴黎协定》,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重申每个国家都应该自力更生、各行其是B、强调国家自主贡献C、要求所有发达国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行动的支持D、谈到了全面实现技术开发和转让的愿景9. 《巴黎协定》的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 )℃以内。
A 、4B 、3C 、2D 、110.2020年,气候冲击迫使( )万人逃离家园,比因战争和暴力而流离失所的人多三倍。
班级:营销1002 姓名:王腾辉学号:100220101中国海情---浅谈中国黄岩岛事件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陈光琪说:“中国是个海洋大国,但又不是个海洋大国。
”因为从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长度来看,中国只占世界第94位。
如果按照可管辖的海域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94,中国仅为0.3,不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这些说法都是基于“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建立的。
但实际情况是,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得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还有相当大的困难。
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它差不多有一半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之中,这就于无形之中让别国不断挑衅中国的底线。
特别是中国的南海态势令人担忧。
一方面,地区外的大国兴风作浪,周边有些国家咄咄逼人,而中国却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
另一方面,国内喊打声不断,言辞激烈但没考虑维护和平大环境重要性。
虽然也有反对动武的观点,但提不出应对新招。
泻湖内的中国渔民,遭到赶来的中国两艘海监船的阻止。
随后,中国渔政310船赶往事发地黄岩岛海域维权,菲方亦派多艘舰船增援,双方持续对峙至今。
中方为表达善意,将两艘渔政船于22日下午撤离黄岩岛附近海域,并表示愿通过友好外交磋商解决黄岩岛事件。
要知道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我国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拥有充分法理依据: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入版图,实施主权管辖。
据史料记载,早在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
这至少说明,在元代中国就已经发现了黄岩岛。
它也是我们中国人(潭门人)祖祖辈辈耕耘的海域,上一辈人领着下一辈人,传承着潜捕、航海等谋生的技巧。
但是令人诧异的是,世代在自家的岛礁上捕鱼的渔民,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频频遭到菲律宾军方的袭扰。
这样的情况是最近十多年来开始频繁出现的,但是之前菲律宾从未对中国政府对黄岩岛行使主权管辖和开发利用提出过任何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