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社区设计案例】哈马碧生态滨湖城
- 格式:pptx
- 大小:10.40 MB
- 文档页数:33
科技綱设计/Technology滨湖城区生态宜居方岛规划路径*—以武汉四新生态新城方岛规划为例刘媛媛(中共汉阳区委党校,湖北武汉430050)摘要: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滨湖城区生态宜居规划被賦予更多的发展使命和生态职责。
在规划中满足人的生 存需求和城市的发展需求是亟需解决的课题。
武汉四新生态新城方岛以生态肌理和功能定位为契机,不断寻求滨湖城 区聚合空间规划建设新途径,打造生态修复、交通保护、产业优化、功能明确的发展空间,为滨湖城区生态宜居规划提 供了新范本。
关键词:规划建设;滨湖城区;方岛;生态宜居0引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城市聚合作用日益凸显。
在有限的聚合空间中充分考虑城市空间、产业、生态之间的最 佳配比,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口代际可持续发展以 及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
滨湖城区具 有先天的亲水优势,将因水文特征分裂开的零散空间打造成 集品质人居空间、健康产业布局于一体的现代城区聚合部落,是滨湖城区规划的重要课题。
武汉市四新方岛作为四新生态新城规划的先行区,其规 划充分考虑区域建设带来的强度开发、交通汇聚、生态负载等 负面因素,对敏感的空间节点进行提前预设和合理转换,对脆 弱的行为关系进行有效的环境供给。
从规划初期就将生态资 源缩紧压力转换成宜居优势和促进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为 滨湖城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行范本。
1武汉市四新方岛生态宜居规划实践路径1.1方岛区域定位及生态禀赋分析生态宜居城市是以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在生 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高 效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规划建设生态高效的城市产业、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以及生态景观与文化景观相互 交映的人文环境,从而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规划科学、生 态能量充沛、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城市。
2017年1月22日,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 建设生态化大武汉,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人经济社会发 展,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发展,滨江滨湖生态特色彰显,江河湖 泊水质全面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使武汉成为 “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国际知名宜居城市。
滨⽔空间规划设计⽅法滨⽔空间划设计⽅法研究1.滨⽔区概述1.1研究对象1.2研究范围2.国内外滨⽔空间设计研究2.1国内滨⽔空间探究2.2国外滨⽔空间探究2.3⼩结3.滨⽔空间形态设计要素3.1空间形态3.2⽔体尺度3.3其他物质影响3.4⼩结4.规划⽅法探讨4.1.不同⽤地类型与滨⽔空间设计研究4.2不同开发形式与滨⽔空间的研究4.3⽣态保护与景观处理4.4⼩结5.结论1.滨⽔区概述1.1研究对象城市滨⽔地区是城市中⼀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体的部分。
”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的诱惑距离为l~2km,相当于步⾏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根据毗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滨江、滨海、滨湖等。
城市滨⽔区笼统地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域相连的⼀定区域的称”,⼀般由⽔域、⽔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
美国学者安妮·布⾥恩和迪克.⾥贝根据⽤地性质的不同,将城市滨⽔区划分为商贸、娱乐休闲、⽂化教育和环境、居住、历史、⼯业港⼝设施六⼤类。
另外,按其在城市中的功能及其与城市关系来分,有旧⼯业区改建的滨⽔区、与居住区相连的滨⽔区、与市中⼼相连的多功能滨⽔区、旅游休憩的滨⽔区、新开发的滨⽔区、⽣态保护的滨⽔区等。
1.2研究范围本次研究以滨⽔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范围的确定后明确研究主要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滨⽔空间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和规划设计⽅法的浅析,具体以多伦多中央滨⽔区公共空间设计⽅案案例分析,对⽐总结出国内外优缺点,并归纳总结出城市滨⽔空间可借鉴的设计⼿法和规划思想。
在滨⽔空间形态要素研究⽅⾯,把握空间形态、⽔体尺度对设计的影响,同时联系景观环境、建筑体量、滨⽔界⾯、场地特征。
总结以上的内容,深⼊对不同⽤地类型的滨⽔空间设计⽅法研究。
包括滨⽔商业空间、滨⽔居住空间、滨⽔休闲娱乐空间。
结合⽣态保护与景观处理,研究滨⽔景观设计。
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典范,瑞典哈马碧是如何做到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典范,瑞典哈马碧是如何做到的?新城建设成为很多国家的主要发展战略之一,为实现产业升级、驱动经济以及解决人口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路与可能。
新城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重要领域,然而,新城建设面临的具体机遇与挑战,特别是针对中国的研究仍然有很多可探讨的空间。
在新城的开发建设方向中,生态城,越来越成为世界的共识,它体现了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
瑞典斯德哥尔摩东南城区的“哈马碧”作为生态城市的成功实践区,为全世界瞩目。
习近平主席还曾在访瑞期间专程对这里进行了考察。
那么,这个在二战后的经济腾飞期遭受曾严重环境污染的区域是如何华丽“转身”,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典范的?失意于奥运,得益于奥运哈马碧湖城是瑞典申办2004奥运会的奥运村选址,并计划建设成为一个示范性可持续发展社区。
尽管斯德哥尔摩落选奥运会,哈马碧湖城的建设目标却被保留下来,成了一个国家级的生态示范区。
睿途团队曾在2016年北欧游学期间参观考察了这里。
大多数来到这里考察人们,首先会赞叹其优美的水岸、公园,欣赏其宜人的街道、活跃的步行环境和丰富的公共空间。
继而,有的人喜欢多元的建筑风格统一于协调的街坊尺度;有的人注意到道路上的公交组织和便利的自行车道以及机动车的可达性;还有的人细细观察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和雨水管理系统;有的人在生态桥和船闸、轮渡、栈桥流连。
迄今为止,哈马碧占地约204万平方米,有2.6万居民和约1万的通勤人口。
而要想在哈马碧居住,必须要签署一份生态环保合约。
作为一座新城,哈马碧最大意义不是它的包容力,而是其自身的生态环境系统。
在这里,城市功能、交通、建筑和绿地、水循环、能源和垃圾处理等被纳入到有机的体系中,有序、协调运作。
自循环的环保新城哈马碧生态城将综合目标分解成为各方面的具体目标,主要涵盖污水处理、雨水管理、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废弃物与资源回收、交通、绿色空间等,并研究相应策略。
生态型居住区案例一、选址与规划。
这个湖城啊,选址就很有讲究。
它紧挨着湖泊,就像依偎着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和水源宝库。
规划的时候呢,就像搭积木一样,每一块都有它的用处。
街道不是那种横平竖直的单调模样,而是弯弯绕绕的,这样汽车就不能开得太快,减少了噪音和危险。
而且呀,这种布局让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你走着走着就能从家到公园,再到商场,特别方便。
二、能源利用。
哈默比湖城在能源方面那可是相当厉害。
他们有很多太阳能板,就像一片片蓝色的小翅膀,趴在屋顶上收集阳光的能量。
这些太阳能转化成电能,能供好多家庭使用呢。
还有啊,这里的建筑保温做得特别好,就像给房子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
冬天的时候,暖气不容易跑出去,夏天呢,热气也不容易钻进来,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另外,他们还利用湖水的热量来调节室内温度,这就像是大自然给这个居住区送了一个免费的空调外挂机。
三、水资源管理。
水在这个地方可被照顾得无微不至。
首先是雨水收集系统,每当下雨的时候,雨水就像被邀请的客人一样,被收集到专门的容器里。
这些雨水可以用来浇灌花园、冲洗厕所等。
而且,污水也不会被随随便便地扔掉。
这里有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把污水净化得干干净净,然后再重新利用,就像给污水做了一个超级变身,让它从“小邋遢”变成“小清新”,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四、绿色交通。
在哈默比湖城,汽车可不能像在其他地方那样横冲直撞。
这里鼓励人们步行和骑自行车。
到处都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就像给自行车修了一条条专属高速公路。
而且,公共交通也非常发达,公交车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小卫士,准时地穿梭在各个站点之间。
你要是住在这儿,可能都不想开车了,因为走着走着就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骑着自行车还能锻炼身体,多棒啊。
五、绿色空间与生物多样性。
这里的绿色空间那叫一个丰富。
有大片大片的公园、草地和树林。
这些绿色的地方就像是城市的肺,不停地呼吸着新鲜空气。
而且呀,因为有这么多的植物,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也都被吸引过来了。
生态再生典型案例韩国西首尔滨湖公园景观设计第一篇:生态再生典型案例韩国西首尔滨湖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再生典型案例韩国西首尔滨湖公园景观设计摘要:西首尔滨湖公园前身是一座名为Sinwol的水处理厂,建于1959年。
这片场地现在被重新改造成了一处公共休闲娱乐空间,并成为举办大型活动和连接两座城市的重要纽带。
西首尔滨湖公园西首尔滨湖公园前身是一座名为Sinwol的水处理厂,建于1959年。
在1979年至2003年期间,它每天为韩国江西地区供应12万吨自来水,这个供应量接近于该地区通常情况下50年的需水量。
这片场地位于首尔市和富川市的交界处,现在被重新改造成了一处公共休闲娱乐空间,并成为举办大型活动和连接两座城市的重要纽带。
西首尔滨湖公园景观设计曾获得2011年ASLA专业奖,综合设计类荣誉奖。
评委会评语如下:“作为一个废弃的工业场地改建而成的公园,这个项目令人感到惊喜。
工业碎片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这个项目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种情况,当基础设施不再为它的建造初衷而服务时,它也不至于退变成人们想象中糟糕的样子。
就地取材的做法十分明智,这表明我们不需要清除这些陈旧的设施,而是可以接受并重新利用他们。
”这个地区曾经一度因为拥有城市中最差的生活状况而声名狼藉,如今它被改建成了一座生态友好型公园,试图借此振兴该地区,并提升邻近居民的生活水准。
公园的再生设计,将文化,生态,交流等不同主题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
公园核心设计理念是再生,生态和交流。
设计师企图重新塑造边界,使公园与周边的社区进行连通。
这样一来,进入公园变得容易了许多,同时这种改变也可以使得当地居民逐渐养成交流沟通的习惯。
首先,公园被建造成一个“开放的文化艺术空间”,以体现该场地的多样性特征以及城市文化特色,同时培养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自我认知。
其次,公园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和景致,结合自然、文化和城市风格,创建了一个新的“城市生态”空间。
并且结合场地环境要素为举办大型活动创建了一处文化空间,这里可以体现本地特色文化,并对所有游客开放。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经典案例目录一、概述 (3)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4)1.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 (4)1.3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6)二、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要素 (7)2.1 选址与规划 (9)2.2 建筑设计 (10)2.3 道路与交通 (11)2.4 绿地与景观 (12)2.5 环境与生态 (13)2.6 综合服务设施 (14)三、经典案例分析 (15)3.1 北京万科金域蓝湾 (17)3.1.1 项目概述 (18)3.1.2 规划设计理念 (19)3.1.3 建筑设计特点 (20)3.1.4 绿地与景观设计 (22)3.1.5 社区文化与活动 (23)3.1.6 总结与启示 (24)3.2 上海世博滨江公园 (25)3.2.1 项目概述 (26)3.2.2 规划设计理念 (27)3.2.3 建筑设计特点 (29)3.2.4 景观设计特色 (30)3.2.5 绿地与生态保护 (31)3.2.6 总结与启示 (33)3.3 广州保利花园 (34)3.3.1 项目概述 (35)3.3.2 规划设计理念 (36)3.3.3 建筑设计特点 (37)3.3.4 道路与交通系统 (38)3.3.5 绿地与休闲空间 (40)3.3.6 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 (41)3.3.7 总结与启示 (43)3.4 深圳万科城 (44)3.4.1 项目概述 (45)3.4.2 规划设计理念 (46)3.4.3 建筑设计特点 (47)3.4.4 社区文化与活动 (49)3.4.5 绿地与景观设计 (50)3.4.6 综合服务设施布局 (51)3.4.7 总结与启示 (52)四、结论与展望 (53)4.1 结论总结 (54)4.2 发展前景与挑战 (55)4.3 对未来居住小区规划的启示与建议 (57)一、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个优秀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还要兼顾环境友好、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等多方面因素。
瑞典在生态城建设领域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作者:索鹏来源:《市长参考》添加日期:09年04月10日一、关于“生态城市”的起源和定义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MAB)”计划。
在这一计划的研究过程中,首次提出“生态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并逐渐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理查德·雷吉斯特(Richard Registe~‘)教授在其《为健康的未来建造城市》一书中也提到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尽管“生态城市”的概念尚处于不断拓展的阶段,但相关专家、学者和城市实践者对“生态城市”做出了如下定义: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和谐统一的城市,是自然、城市与人有机融合、整体互惠的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对内着眼于使城市居住环境更加安全、和谐与舒适,对外把城市所消耗的自然资源、能源、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减少到最低限度。
生态城市被认为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最强有力的武器之一。
瑞典对生态城市的定义基于“可持续发展城市”或“共生城市”的概念,主要由斯维可公司等提出并发展形成。
瑞典的定义认为,较传统城市而言,一座生态城市必须拥有相当低的生态印记,同时必须使现在和下一代的居住者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舒适程度和安全性等方面维持高于传统城市的水准。
在生态城市中,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相互耦合,城市与其依赖的周边环境的关系必须被考虑在内。
总之,环境目标、社会文化目标、经济目标以及空间目标必须得到履行,使生态城市既有足够的吸引力,又在碳排放方面保持低水平。
瑞典将生态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整体规划、综合利用应是一座生态城市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特征。
也就是说,在空间、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态等总体框架下,城市中所有的子系统,包括能源、水、污水、交通、绿地、城市功能、建筑等,需要整合在一起,通过全面、综合的方法得以协调应用。
20世纪90年代开始规划设计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哈马碧(:Hammarby)”滨水新城在其规划、设计、招标、建设和运营等各个环节均采用了全面、综合的方法,大多数环境指标得以实现,用户的满意度也很高,可以说完全具备了瑞典生态城市的显著特征。
瑞典哈马碧低碳生态城案例介绍发布时间:2022-03-09T05:28:37.730Z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11月中32期作者:徐芳洲[导读] 自 2003 年低碳经济提出以来,欧洲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并积极调整政策导向,以抢占低碳经济的先机和制高点。
本文以瑞典哈马碧城以创建生态低碳城镇为抓手,从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生活、生态等方面探索新的低碳发展模式,总结马哈碧生态城的实践和经验,为我国探索城镇低碳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北方工业大学徐芳洲 100144摘要:自 2003 年低碳经济提出以来,欧洲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并积极调整政策导向,以抢占低碳经济的先机和制高点。
本文以瑞典哈马碧城以创建生态低碳城镇为抓手,从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生活、生态等方面探索新的低碳发展模式,总结马哈碧生态城的实践和经验,为我国探索城镇低碳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低碳城市;社区;节能环保;低碳社区;生态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因环境污染、生活垃圾、交通拥堵等所造成的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恶化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欧洲是世界上最早完成工业化的地区,也是率先提出低碳城市理念的地区。
尤其是北欧的瑞典在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居住问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近年来在低碳生态住区方面又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在住宅建设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瑞典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1低碳城市理论介绍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 CO2 排放处于较低水平。
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对于低碳城市的研究必须要追溯到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发展,早在 2003 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主题为“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我们未来的能源:构建低碳经济)。
滨湖商业街区优秀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滨湖商业街区是位于城市湖边的一个繁华商业区,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和游客前来购物和休闲。
在这个商业街区中,有许多优秀的商户和商业模式,为这里增添了活力和魅力。
本文将介绍几个滨湖商业街区的优秀案例,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第一个优秀案例是一家名为“湖滨书店”的文化主题书店。
这家书店位于滨湖商业街区的中心位置,占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内部装修典雅,书籍琳琅满目,种类丰富。
除了传统的书籍销售之外,这家书店还提供文化沙龙、读书会、签售会等各种活动,吸引了大量文艺青年和读书爱好者前来参与。
书店还与当地艺术团体、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为滨湖商业街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第二个优秀案例是一家名为“湖畔咖啡馆”的特色咖啡馆。
这家咖啡馆紧邻湖边,环境优美,装修雅致,提供各种特色咖啡和小吃。
与传统咖啡馆不同的是,这家咖啡馆还提供DIY咖啡课程,让顾客亲身体验制作咖啡的乐趣。
咖啡馆还经常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和情侣前来消费。
这家咖啡馆成功地将咖啡文化与创意活动相结合,吸引了更多顾客,成为滨湖商业街区的一大亮点。
第三个优秀案例是一家名为“湖景餐厅”的高端餐饮店。
这家餐厅位于商业街区的高处,拥有绝佳的湖景,每天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消费。
餐厅以提供精致美食和优质服务著称,拥有一批专业的厨师和服务人员。
除了传统的餐饮服务之外,餐厅还经常举办各种主题晚宴、美食节等活动,吸引了更多食客前来品尝。
餐厅还与当地旅游机构合作,推出特色的旅游套餐,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消费。
这家餐厅成功地将美食与景观相结合,成为滨湖商业街区的一处热门景点。
滨湖商业街区拥有许多优秀的商业案例,这些商户们以创新、服务和品质为核心竞争力,为商业街区带来了独特的魅力和竞争优势。
希望更多商户能够借鉴这些优秀案例,为自己的商业模式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共同打造一个更加繁荣和美好的商业街区。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2020年11月22日,G20峰会召开,会议通过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宣言》指出:“随着我们从疫情中恢复,我们承诺保护地球,并为所有人创造一个环境更可持续和包容的未来。
”协调好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使城镇建设走环保、节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全世界城市治理关注的焦点。
瑞典斯德哥尔摩东南城区的哈马比,通过一体化规划建设,综合运用多种先进生态理念,将节能环保融入居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实践区。
一体化规划建设奠定绿色发展基础“一体化规划建设”是“哈马比模式”成功运行的关键。
开发前,斯德哥尔摩市对哈马比的土地规划、公共交通和绿地设计等基础设施建设设定了严格的环保要求,推行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为城市的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城市土地规划力求集约紧凑。
哈马比原本是受到严重污染的工业区,当地政府对所有污染土地进行无害处理,并采取了集约紧凑的开发模式,高效环保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规划公交站点。
将公交站点设置在商业和商务区中心地带,附近地块设计高于周边其他地区的容积率,集中布局办公、影剧院、图书馆等公共建筑,方便居民工作生活出行。
合理布局公共设施。
充分考虑多种人群需求及多功能辐射,规划了邻里、社区、城镇三个层级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居民就近高效享受完善的公共服务。
合理规划绿色空间。
将原工业区的仓储用地、污染地块改造成开放式公园,实现新建绿地与哈马比原生林地以及自然区的连接,形成由大量公园、绿色空间、码头、广场和步行道组成的绿色开放空间网络,让居民能够充分享有高品质的绿色空间。
二是综合公共交通规划力求绿色高效。
哈马比投入巨资建设了以轻轨、公共巴士、共享汽车为主,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
规划设计了立体式绿色交通系统。
地面上,保留了大片适宜步行和自行车骑行的绿地、人行道和公园,同时规划了有轨电车、轮渡等公共交通。
地面下,建设了快速线等构成便捷的公共交通。
生态居住区案例瑞典的哈默比湖城那可真是生态居住区的一个超棒范例。
一、选址与自然融合。
这个地方的选址就很有讲究。
它挨着湖,湖就像是整个居住区的大空调和大景观。
居民们早上一推开窗户,就能看到波光粼粼的湖水,那心情一下子就敞亮了。
而且这种靠着湖的选址,在夏天的时候,湖水会调节气温,让整个居住区比城里其他地方凉快不少。
这就像是大自然给居民们的一个免费福利。
二、能源利用超酷。
1. 太阳能。
在哈默比湖城,到处都能看到太阳能板。
那些太阳能板就像一个个小太阳收集器。
居民楼的屋顶上啊,一排排的太阳能板整齐地排列着。
它们白天收集太阳能,然后把这些能量转化成电,供居民们使用。
比如说,居民晚上回家打开灯,说不定用的就是白天太阳能板收集的能量呢。
这就好比是居民们自己有了一个小发电厂,而且这个发电厂还特别环保,不产生那些污染环境的废气。
2. 废物能源化。
这里的垃圾处理也很神奇。
他们不会像有些地方那样把垃圾一股脑儿地填埋或者简单烧掉。
而是把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其中一些有机垃圾就被送去特殊的处理厂,经过一系列的处理,这些垃圾就变成了生物燃气。
这种生物燃气可以用来做饭、取暖呢。
就像垃圾有了第二次生命,从没人要的东西变成了有用的能源。
三、绿色交通。
1. 步行和自行车道。
哈默比湖城的街道规划对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特别友好。
到处都是宽敞又漂亮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
那些步行道就像绿色的丝带穿梭在居住区里,路边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
居民们如果想去附近的商店买个面包或者去湖边散散步,走着或者骑着自行车就去了。
而且骑自行车在这个居住区里可流行了,路上经常能看到骑着自行车的帅哥美女,他们一边骑车一边享受着新鲜的空气。
2. 公共交通便捷。
这里的公共交通也很方便。
公交车站和地铁站的设置很合理,基本上居民们从家走到车站都不用走太远的路。
而且这些公共交通工具还很环保,很多都是电动的或者使用清洁能源的。
这就鼓励居民们少开私家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四、绿色建筑。
30公顷滨水公园案例篇一:20全球10款滨水景观设计20全球10款滨水景观设计1、西班牙Benidorm海滨蛇形步道道、酒吧、长椅构成欣欣向荣的海岸,创造了一个识别元素。
通过两层蛇形步道的形式扩大了使用区域,成为能容纳更多的人休闲和放松的地方。
该设计还包括各种各样的观景平台。
通过这种方式,设计服务于不同的平面,上层适合人们沿着小路漫步;通过曲线阶梯进入底层,树木繁茂的木板人行道跑步和沙滩嬉戏。
彩色大道与地中海互动,曲线的形式为下层提供一个遮阴阴影的途径。
颜色选择和动态形式,使它成功的吸引更多游客到访Benidorm。
2、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内河码头南岸公园南岸公园,位于布里斯本河畔南岸,占地16公顷,是1988年澳洲举办世博会的旧址,现经重建后被誉为澳大利亚最好的市内公园,在此可一览整个布里斯本市。
南岸公园的园林建筑设计十分前卫、美观、优雅,公园构造自然流畅,形象自如,公园花了几百万建造了一个长几百米的用工字钢弧形柱所造的海浪造型,每隔几米一根,每根不同形状,中间为人行通道。
园内设有雨林、人工沙滩、户外烧烤以及野餐设施,在这里可以享用野餐或烤肉,也有16间咖啡馆、餐厅可供选择,总之在此可以体验布里斯本人的生活方式。
篇二:六个不可不知的滨水景观案例【鲑鱼溪流公园】鲑鱼溪流是在202年才出现在史丹利公园内的一道景观,不仅为大马哈鱼回游产卵提供了场所,其本身也具有非凡的生态意义。
鲑鱼溪流设计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为公园的游客展现这一自然过程,让他们不仅欣赏到城市中心溪流的美丽风景,而且更好地理解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座连接水族馆和马尔金露天剧场,史丹利公园观景亭和温哥华水族馆之间的人行桥。
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可以将公园游客引至桥上,向他们讲解溪流系统的结构及其重要性。
溪流顺流而下,与咸水湖Seining湖交汇。
篇三:滨水景观设计说明平原新区滨水带景观设计说明一、项目背景位于黄河大堤以北,107国道两侧,京港澳高速以西。
废弃工厂的新生作为迄今为止瑞典乃至整个北欧最大的城市住区开发项目,哈马碧滨水新城(Hammarby S jöstad)项目源于1990年代,斯德哥尔摩市为了申办2004年奥运会,把哈马碧区域划为奥运村,并制订了包含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开发规划,后来虽然申奥未能成功,但生态可持续的规划被保留了下来并付诸实施。
哈马碧滨水新城坐落在一个废弃的工业区——码头区,位于斯德哥尔摩的东南部Hammaby湖畔(紧邻市中心),为了将老工业区转变成新型现代的住区,规划设计者进行了巧妙构思,以水为中心构建了独特的景观:规划设计紧紧围绕中央水域的Ham maby湖展开。
在湖畔既有以古典风格建设的多功能高楼与宏大的码头设施和宽阔的水域交相辉映,又有景观集中的公园和风格各异的步行小路穿插其中,便捷的交通和服务设施与各住宅楼宇紧凑相连。
该住区项目作为斯德哥尔摩内城的自然延伸,也是第一个临水的城市住区,被誉为城市新区的“蓝色眼睛”。
按照项目的总体规划,哈马碧滨水新城的工程期为10年(2000-2010),至该项目竣工时,这里把一个破旧的工业港区转变为现代化且有高质素环境的住区,为2.5万居民提供约1.1万套公寓和完善的配套设施,生活和工作的总人数达到3万人。
项目总投资达20亿瑞典克朗(约20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府投入约2亿克朗,主要用于支付由于市政设施改造而引起的成本增加。
该项目的开发由斯德哥尔摩市负责房地产、道路和交通的管理的部门牵头组织规划和实施。
可持续的低碳新区作为斯德哥尔摩市低碳住区项目的试点,哈马碧滨水新城自开发伊始就设立了一个较高的低碳环保目标,即新城要比瑞典1990年代初新建住宅区对环境的影响减少50%。
为了进一步落实这一目标,哈马碧滨水新城制定了详细的有利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分项目标,在此可简要归纳为“节能——环保——交通”。
“节能”目标:住区100%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和供热,具体包括利用可燃烧垃圾焚烧和生物质燃料提供集中供热和供电;利用水源热泵技术提供区域供热和制冷;利用太阳能光热技术提供热水等。
一座生态建筑的可持续设计策略--解读斯蒂文霍尔设计的深圳万科中心李楠【摘要】通过对斯蒂文·霍尔设计的深圳大梅沙万科中心(万科新总部大楼)建筑遮阳系统、再生能源利用、照明系统、水环境设计,以及室内环境质量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建筑策略进行概述,期望能为云南本土建筑生态节能、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多种参考及借鉴。
【期刊名称】《中国市场》【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3页(P146-148)【关键词】生态策略;场所空间;可持续设计【作者】李楠【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正文语种】中文“这幢建筑在土墩之间掠过,巧妙地孕育着景观,它构筑了周边景致,通过创造性手法使之在陆地上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建筑形式。
建筑为景观提供庇荫,让它保持呼吸,如同生命体一般创造整体的可持续性。
这是一个独立创造的建筑类型,悬浮在景观上的综合建筑群,在绿地上翩翩起舞。
”这是美国建筑师学会建筑荣誉奖评审之评论。
万科中心设计概念最初被其设计者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解释为“漂浮的地平线”——将多个功能体以水平几何形态连接在一起,并将整个建筑抬起,犹如海平面升起一样将基地最大限度地还原给自然。
1 地理与定位于2009年投入使用的万科新总部中心大楼,是霍尔对深圳大梅沙地区山—湖—海等自然景观和当地气候理性解读的结果(见图1)。
在没有此建筑之前,山就存在,湖也存在,海也存在,而当建筑出现时,其并没有对自然景观形成干扰而是使其融入其中,使人们能在使用建筑的过程中没有障碍地欣赏大自然的风景,在建筑内部和其围合的户外空间中,领略山峦的青翠,让大海的辽阔感染人的内心。
图1 万科中心Google earth卫星图2 建成的意义万科总部位于大梅沙度假村,为一栋水平向超长建筑,若干巨型筒体支撑起上部4~5层的结构,在底部形成连续的大空间,使整个建筑物飘浮在离地面10~15m 的空中,结构跨度25~50m,抬高了的建筑使地面空间完全释放,留给大地的是最大的景观空间,同时还可以加强风的对流,营造局部良好的微气候环境(见图2)。
“大湖效应”理念下的城市滨湖绿色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以武汉市野芷湖片区为例
李军;邓轶杰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2(19)8
【摘要】城市滨湖绿色空间是展示城市特色形象的重要名片,是城市建设发展依托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城市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未能正确认识湖泊的重要价值,秉承“先开发、后保护”的错误理念,导致湖泊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湖体污染、公共空间丧失、湖面萎缩等问题逐渐暴露,从而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相关滨湖绿色空间规划案例,探索“湖城相融”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本文以武汉市野芷湖片区为例,通过对片区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探索在“大湖效应”新理念下的野芷湖片区规划方法,建立滨湖“空间+”模式,依托发散形式的廊道空间,加强野芷湖对城市腹地的辐射与渗透,使湖与城市空间有机联系起来,带动区域良性发展,以期为我国其他城市滨湖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165-168)
【作者】李军;邓轶杰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3
【相关文献】
1.空间经营趋势下的存量型城市设计实践——以岳阳市东风湖片区规划设计为例
2.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地块城市设计方法探索——成都市青羊区、金牛区百仁片区局部地块为例
3.自然山水公共空间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大足区妙香湖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4.基于BIM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站场设计方法研究——以武汉7号线野芷湖车辆段为例
5.基于BIM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站场设计方法研究——以武汉7号线野芷湖车辆段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肥滨湖新区新城区建设:一个案例的启示合肥滨湖新区新城区建设:一个案例的启示作者:宋宏来源:安徽日报添加日期:13年05月21日当下中国正在发生有史以来人口转移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
适应这一进程,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近年间剧烈扩张,更有众多城市实施了新城区开发。
安徽作为工业化、城镇化高成长性的省份,设想到2015年城镇化率超过50%,2020年接近60%,2030年接近70%,为此将着力建设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区域性特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显然,这都涉及到新城区开发建设。
那么,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发建设新城区?笔者在合肥滨湖新区调查时感到,该区的开发建设经验值得探究,其建设理念与开发效率给人以有益启迪。
合肥市滨湖新区从2006年11月开始建设,到2012年累计投入486亿元,建成区面积达18.21平方公里,主要道路网围合面积达32平方公里,相当于新建了两个合肥老城区;城市绿化覆盖率55.8%,原有不良的生态环境经过高效整治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一大批高端现代服务业入驻,正在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常住人口已超过36万人,一座基础设施趋于完备、产业和社会事业初具规模、居民安居乐业、城湖和谐共生、人气快速汇集的湖畔新城拔地而起。
纵览新区的城市形态和建设速度,总使观者赞赏和惊叹。
探究其开发建设轨迹,我们可以发现,秉持与践行产城一体化开发和生态型城区建设的理念,是滨湖新区突出的成功之道。
追溯新城开发的国际经验和理论,新城理论起源于阿伯克比(PatrickAbercrombie)在1940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该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在已显“城市病”的大城市周边新建一批卫星小城市,以分散人口、工业和就业,形成组团式的城市区,强调新城建设必须是人口居住与产业发展同步。
在以后的各国城市化演进中,新城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在空间规划和开发建设上形成了许多创新理念。
然而,阿伯克比的新城理论把人口居住、产业发展和就业紧密结合为一体的理念仍然是不可颠覆的基本指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