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形象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363.50 KB
- 文档页数:34
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本文是关于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感谢您的阅读!文学作品总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形象塑造,古代诗歌也是如此。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它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古诗中所描绘的融合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景或物。
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动作形象,景物形象三种类型。
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包括诗歌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和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要依据诗歌对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和情节设置等方面的特点,着重把握住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感情态度。
【示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1年四川卷)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解析】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南渡之后,国破家亡,诗人陈与义过着颠沛流离的客居生活。
这年二月,冰雪初融,溪水新绿,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在平淡闲适的生活中想起了窘困多病的友人而轻舟访友。
诗歌通过纶巾鹤氅的外貌、睡、忆、寻的动作和早春景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的诗人形象。
参考答案: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2.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客观存在的物象和景象融入诗歌中化成诗歌的景物形象,这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构成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其特点恰如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
而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
”鉴赏景物形象要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进而把握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从而理解作者借此所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等。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概念解析形象”是指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包括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
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
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二、鉴赏指导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
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的形象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
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三章《诗歌的形象》,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古代诗歌中自然景物、人物形象、情感象征等形象的描绘及其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中形象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2. 能够分析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代诗歌中形象的深层含义及其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重点:古代诗歌中形象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幅古代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自然景物,体会画面的意境。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讨论诗歌中的形象描绘。
2. 例题讲解(1)选取教材中的一首诗歌,如《望庐山瀑布》,分析其中的形象描绘及其表现手法。
(2)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比喻、拟人等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选择一首熟悉的古代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描绘。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掌握形象描绘的方法。
4. 知识拓展(1)介绍古代诗歌中的其他形象表现手法,如象征、对仗等。
(2)举例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手法。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诗歌中形象描绘的重要性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2. 内容:(1)古代诗歌形象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象征等。
(2)形象描绘的作用:营造意境、表达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教材中的一首诗歌,如《登鹳雀楼》,描绘诗歌中的形象。
(2)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手法。
2. 答案:(1)描绘《登鹳雀楼》中的形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比喻、拟人手法的举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