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表达与经济性原则
- 格式:pdf
- 大小:299.77 KB
- 文档页数:7
第32卷第12期2019年12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2 No. 12Dec.2019英语语言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探析张蕾,肖宛萤(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24)摘要:隐喻作为分析语言中一词多义的基础,它是一种思维方式,直接作用于语言表达,并成为词义延伸的机制。
探讨隐喻与一 词多义之间的关系,对于英语语言学习和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英语语言;隐喻;一词多义中图分类号:H03;H0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0097(2019)12-0115-020引言在人类的语言中,一词多义(polysemy)是人类社 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多义是语言意义 的延伸,即以一个词来表达不同含义。
多义现象的形成 与人类的认知密切相关,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 式,是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英语中的一 词多义现象,就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 意义向其他意义的延伸。
因此,隐喻认知对一词多义的 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多义词是隐喻认知的结果。
1隐喻的产生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的形成与人们对于事物的认 知具有一定的联系。
认知语言学强调的认知对概念形 成的作用,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与其语境具有相 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
隐喻的中心机制是人的思维 模式的变化,而非语言的使用不同,它是使经验概念化 并加以诠释的工具。
一词多义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 化的结果,多义词不仅仅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产物,更是隐喻认知的结果。
也就是说,隐喻认知对多义词的 产生和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m。
人类用某一领域的 经验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就是隐 喻。
隐喻的结构由始源域和目标域构成,把始源域的图 式结构投射到目标域上.通过始源域结构来构建和理 解目标域,便形成了隐喻。
海伦钢琴2023年三季度现金流量报告一、现金流入结构分析2023年三季度现金流入为24,707.7万元,与2022年三季度的20,168.46万元相比有较大增长,增长22.51%。
企业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为13,259.8万元,它是企业当期现金流入的最主要来源,约占企业当期现金流入总额的56.01%。
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产生的现金能够满足经营活动的现金支出需求,经营活动现金净增加2,369.4万元。
企业通过增加负债所取得的现金也占不小比重,占企业当期现金流入总额的38.4%。
这部分新增借款有90.53%用于偿还旧债。
二、现金流出结构分析2023年三季度现金流出为22,076.72万元,与2022年三季度的19,264.92万元相比有较大增长,增长14.60%。
最大的现金流出项目为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占现金流出总额的37.23%。
三、现金流动的稳定性分析2023年三季度,营业收到的现金有较大幅度增加,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稳定性提高。
2023年三季度,工资性支出有所减少,企业现金流出的刚性有所下降。
2023年三季度,现金流入项目从大到小依次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收到的税费返还;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现金流出项目从大到小依次是: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四、现金流动的协调性评价2023年三季度海伦钢琴投资活动需要资金1,631.41万元;经营活动创造资金2,369.4万元。
投资活动所需要的资金能够被企业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现金净流量满足。
2023年三季度海伦钢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60.49万元。
投资活动的资金缺口是由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共同满足的。
五、现金流量的变化2023年三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1,530.09万元,与2022年三季度的1,025.57万元相比有较大增长,增长49.19%。
论语素封闭性及隐喻象似性与字汇认知经济性摘要文字由语素建构,而语素的数量是封闭的、具有不可再生性。
语素数量的有限性成就了语素在造字过程中被重复使用的无限性。
而语素的重复使用,使得语素本身固有的隐喻象似意义数量反复作用于其再生文字的内部结构中。
语素即语言文字建构经济性之所在,文字构建经济性直接辐射文字认知经济性。
关键词:经济性词汇语素隐喻象似性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语素是语言系统中意义最小的单位,文字由语素建构。
建构文字的语素数量是有限的、封闭的,具有不可再生性;而由语素建构的字汇数量是无限的、开放性的,具有可再生性。
封闭有限的语素成就着开放无限的字汇的繁衍,在加大语言字汇量的同时,也增加了语言词汇认知的广度、深度及记忆难度。
既然语言字汇由语素孳生、繁衍,降低其字汇的认知与记忆难度的契机也应在语素本身探寻。
本文认为,基于语素分析的语言认知经济性研究当从语素的两个基本特质着手:一是语素数量的封闭性特质,二是语素义的隐喻象似性特质。
一语素量的有限与其孳生字汇量的无限体现文字认知经济性“经济性原则”,即“省力原则”是指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
经济性原则是人类活动所遵循的普遍法则。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齐夫(george kingsley zipf)在其专著《人类行为与省力原则》(1949)中,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和个案分析首次明确提出了“人类行为普遍遵循省力原则”这一观点。
作为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语言实践自然也遵循这一原则。
语言经济原则在语言学界不仅存在而且还有其自身的称谓,即“语言经济性”。
但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语言经济性多半是指语言的“逻辑缩约”、“语法省略”及“语音简略”,这些都是体现语言省力倾向的典型范例。
然而,语言的经济性倾向不仅只停留在语言文字表象的“缩约”或“省略”等层面之上,它还贯穿于语言的各个层次。
本文在此尝试论及的是人类语言文字建构机制本身如何同样体现语言经济性原则,更重要的是该原则继而能惠及人类语言的认知机制,后者在人们尝试如何获取“教育革命”之成效的今天更具现实意义,它牵扯到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的“投入”及“产出”等机会成本问题。
摘要一词多义是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结构中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反应。
认知语义学认为一词多义是借助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由一个中心词义或者基本词义向外延伸的结果。
通过对一词多义的历史演变分析得知,词义的基本意义和衍生意义之间具有某种联系,隐喻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达到了词义引申的效果。
关键词:一词多义,隐喻,认知语义学AbstractPolysemy is a language phenomenon, which widely existed in varied language structure. It represents the economic principle of language. Cognitivesemantics thinks that polysemy is the result of extension of the basic meaning bymetaphor 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olysemy,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 hat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 word’s basic meaningand the derived meaning. Metaph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polysemy, it can extend the meaning of a word.Key words: Polysemy, Metaphor, Cognitive semantics隐喻认知模式下的一词多义1.引言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新的事物不断涌现,语言也随之发展,在语言无法满足现有事物表述的时候,许多旧的词汇衍生出了新的意义来满足新的事物的理解表达。
略谈隐喻在词义变化中的作用摘要:词汇意义的扩大和转移一直是语义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但以往传统的语义学研究大多数把重点放在词汇意义发展的外部因素上,例如,社会、文化、历史等,而轻视了词义发展的内部机制和动因,即隐喻作为人的一种基本认知途径。
隐喻利用语言形式及其意义之间的相似性削弱了语言任意性的彰显,加强了语言单位之间的联系。
另外,它也为语义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本文则力图从隐喻的角度,通过分析几个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词语以及一个小范围的流行词语,探求词汇意义发展的深层认知动因。
关键词:一词多义隐喻机制阶段一个词多项意义,这是所有语言在面对有限的能指与无限的所指之间的矛盾时采取的一种有效策略。
这样既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词汇不会无限增长,以致对人类造成沉重的记忆负担;同时也符合交际的便捷原则,可以避免语言指称功能的发挥成为简单的机械性指称。
最重要的是,词义基于人类认知基础上的发展,既能保留词汇的原貌,也符合使用者喜新厌旧的心理需求和新旧一脉相承的认知惯性,从而给言语交际带来了极大便利。
当一个词的意义发生扩展时,有可能得到社会的高频广泛使用。
各种场合和风格的使用反过来又会推动这个词语意义的发展。
而这个词的意义扩展的发生机制关系到它能否得到社会广泛和高频使用,这就是词义发展的理据性问题,隐喻恰恰利用人类的认知能力提供了这样一种理据性。
例如一些流行词汇的产生,恰恰是通过隐喻派生出新义,使得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继而被高频使用而流行起来,最后完成了这样一个词义的扩展和延伸的过程。
一、隐喻的机制隐喻基于人类认知的特点使它和语义关系密切。
隐喻义是语义产生的一种重要途径。
因为隐喻机制的特点是进行两个不同语义领域之间的互动。
隐喻同时含有本体和喻体的特点,使得它必定涉及到两个不同的语义域。
这两个域存在着被解释和解释的关系,lakoff 和johnson将其定义为目标域和源域。
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源域的经验投射到目标域,达到对目标域的认识过程。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作者:***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3期[摘要]介紹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
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络新词,有很大一部分具备隐喻属性,这些网络词汇都是他们的现实世界(源域)对虚拟社会(目标域)的映射。
结合网络词语,探讨研究了其中的通感隐喻和经济性原则,从语义邻接和语音邻接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词语的转喻现象。
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反映了人们交流时的认知思维。
因此,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的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属性表现十分突出。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隐喻;转喻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in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A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conceptual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between the source domain and the target domai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aphorical phenomenon in network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pping between source domain and target domain, and holds that a large part of network words created by netizens have metaphorical properties, and these network words are the mapping between their real world (source domain) and virtual society (target domain). Combined with network wor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ynesthetic metaphor and economic principle, and analyzes the metonymy phenomenon of network words from the aspects of semantic adjacency and phonetic adjacency. Metaphor is a form of rhetoric that reflects people's cognitive thinking i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in the communication on the virtual platform of Internet, the metaphorical attribute of network buzzwords is very prominent.Key words: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network language; metaphor; metonymy一概念隐喻理论简述(一)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概念隐喻观点认为语言具备可区分的两种意义,即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
“云时代”话“云××”词语作者:邓煜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0年第07期自谷歌公司2006年8月在搜索引擎大会上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以来,“云计算”便开始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十几年来,正是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传播给社会增添了愈加显著的“云”色彩,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云时代”。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蔓延,则以倒逼之势让“云时代”更加深入人心。
霎时之间,云拜年、云看灯、云抗疫、云捐赠、云复工、云招聘、云簽约、云办公、云课堂、云讲座等一大批“云××”词语开始充斥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此意义上可以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进入了无所不“云”的时代。
在这个万物皆可“云”的“云时代”,“云××”词语显然已经成为人们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全面正确认识“云××”词语则是—个必要之举。
一、“云××”词语的渊源与生成机制“云××”一类词语的走红,虽然离不开“云计算”一词的推动,但其源头并不是“云计算”,而是“云理论”。
早在1999年11月25日出版的《中国图像图形学报》上,邸凯昌、李德毅和李德仁三位学者就在论文《云理论及其在数据发掘和知识发现中的应用》中使用“云理论”一词。
而最早使用“云计算”一词的是尹国定和卫红,在2003年8月20日的《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他们在合写并发表的论文《云计算:实现概念计算的方法》中开始使用“云计算”一词。
无论是“云理论”中的云,还是“云计算”中的云,均已偏离了《说文解字》中“云,山川气也”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在空中悬浮的由水滴、冰晶凝聚形成的物体”等原初意义,只是借用了云最初具有的“广泛性、流动性、分布性、集合性”等特性,其核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智能快速计算方式。
汉语表达中的“意合性”和隐喻转喻探析作者:龙亚超来源:《卷宗》2019年第33期摘要:汉语是一门以意合为主的语言,所谓“意合”是指不依赖明显的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句之间的连接,而是借助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去进行逻辑联系。
从修辞的角度来看,“意合性”的前提是适应主旨意境,原则是要遵守语言经济性原则。
而隐喻和转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方式,基于隐喻和转喻去分析汉语表达中所体现的意合性变得十分有意义。
关键词:汉语表达;意合性;隐喻和转喻汉语与英语起源于不同的语系。
汉语作为汉藏语系的分支,是一门非常重语义的语言。
在中华上下几千年的重意、重神韵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影响下,汉语形成了一种聚焦内在意义关联的特质。
意合和形合其实就是一种表现语言的方法。
所谓“意合”是指不依赖明显的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句之间的连接,而是借助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去进行逻辑联系。
“形合”就恰恰相反,比如用连接词直接连接词句。
汉语是意合的,注重句义上的连贯,语境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而英语是形合的,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呼应。
简单地来说就是英语重形式,而汉语重意义。
文中所探讨的汉语语料中太多数是意合的。
汉语表达中会使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隐喻和转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方式,修辞方式的使用使得汉语的表达更生动、更形象。
隐喻是根据人们熟知的源域特征去理解崭新的目标域的一种概念关系,而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中通过部分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的一种概念关系。
当收集汉语中所出现的表达时,我们可以发现,除了表达上所要传达的字面意义之外,还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去推断其引申含义。
而这些引申含义的表达一般可以通过使用修辞方式去实现,掌握这些修辞的使用方式便于自己整理划分语料再进行研究讨论。
但修辞手段的种类繁多,本文篇幅有限,便只选取从隐喻和转喻的两种修辞方式去分类探讨汉语语料中有趣的表达中的意合性。
1 综述1944年王力先生第一次将“意合”这一概念引入学术界。
一瞬间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并开始研究汉语的意合现象,只不过由于当时对新概念的出现还存在保守的态度,当时对汉语意合性的研究还仅仅局限于对复合句的研究中。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一、本文概述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探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读者提供深入而系统的理解。
我们将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即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语言如何在认知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我们将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包括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语言使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我们将详细阐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和计算模拟等,以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主要集中在探索语言与认知之间的深层关系,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影响人类的认知过程。
这一领域的研究目标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方面。
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的本质和起源。
它试图解释人类如何通过认知和感知世界来创造并使用语言。
这一目标推动研究者深入探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与人类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揭示语言的本质属性。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包括探索语言处理的心理机制。
这包括语言的感知、理解、记忆和产生等认知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试图理解这些心理过程如何在大脑中进行,并解释语言处理中的个体差异。
认知语言学还致力于研究语言的演化和发展。
它关注语言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以及语言变化背后的认知动因是什么。
这一目标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语言的演化规律和语言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还包括促进跨语言和文化交流。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过程和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家可以增进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从而推动跨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涵盖了语言的本质、语言处理的心理机制、语言的演化和发展以及跨语言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这些目标共同构成了认知语言学丰富而多样的研究领域。
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原则现实与认知的互动原则: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现实的一种方式,是人与世界互动的中介。
英、汉语“喜悦”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作者:顾红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和认知发展密切相关。
英、汉语情感概念“喜悦”都具有“喜悦是向上的”、“喜悦是光”、“喜悦是甜的物质”、“喜悦是容器中的流体”等四个隐喻框架,可见不同文化中概念隐喻存在普遍性,同时各民族认知存在共性。
[关键词]概念隐喻;喜悦;认知研究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
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属于认知的范畴,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从隐喻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用大量语言事实证明了语言与隐喻认知结构的密切相关性。
此书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隐喻从修辞学层面上升为认知层面。
本文拟从概念隐喻的角度,以人类基本情感“喜悦”的隐喻表达作为研究对象,对英、汉语日常语言中的相关语料做进一步的收集、归纳和分析,力图找出英、汉语两种语言中“喜悦”隐喻概念系统的共性,从而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隐喻的实质。
一、当代认知隐喻理论概述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源于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是概念性、自发性和无意识的认知过程。
隐喻倾向于用具体的事物映射抽象的事物,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生动,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有助于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Lakoff认为,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向另一个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
隐喻的实质是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其中源范畴为已知的、具体的范畴,而目标范畴是后认知的、抽象的范畴。
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与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
广告语隐喻意义构建的概念整合机制作者:祖穆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广告语中广泛存在隐喻的原因,即隐喻的相似性和隐喻表达的经济性,符合广告语表达需要具有相关性和追求经济效益的特点,并运用Fauconnier 与 Turner 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广告语隐喻意义的构建。
该理论揭示了整合空间中层创结构形成的动态过程,能够详细地阐释隐喻的意义建构和分析隐喻过程中的推理机制。
概念整合机制的运作基于相似性,可以对广告语隐喻意义的构建进行更好的阐释。
关键词:广告语;隐喻意义构建;概念整合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3—0110—02一、引言广义上的广告,包括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两类。
本文所指的广告是狭义上的广告,即商业广告。
目前,语言学界和广告界比较认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对商业广告所下的定义:“广告是由明确的广告主付费的基础上,采用非人际传播的形式对观念、商品及劳务进行介绍、宣传的活动。
”由此可见,广告的首要功能是提供信息,这要求广告的表达需要和所要介绍、宣传的观念、商品等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广告由语言文字、画面、音乐等要素组成,而其中语言文字居于主要地位[1]。
本文中的广告语是指以语音或文字形式出现的广告语言文字中的商标词、广告标语、标题和正文。
国内以往对广告语主要从其文化内涵与翻译和系统功能语法等角度进行分析,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尝试从认知角度对广告进行研究。
本文结合广告语中普遍存在的隐喻现象和广告语的特点,认同广告语隐喻意义具有可分析性,并进一步探讨广告语隐喻意义构建的概念整合机制。
二、广告语中运用隐喻的原因的认知角度分析(一)广告语的相关性和隐喻的相似性根据人类认知相关性原则,即人类认知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2],创作或解读广告语也需要具备相关性。
广告语的语义或字面意义必须与产品、消费者、竞争者或广告目标相关,若两者不相关,则达不到对产品或观念进行有效介绍、宣传的广告目的,广告的解读会困难重重。
隐喻的广而告之作者:龚维国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第06期摘要:作为人类认知的方式,隐喻必然存在于广告之中。
产生广告隐喻最根本原因是语言的经济原则。
广告隐喻的基本特征是从始源到目标域的投射。
从具体方法看,广告隐喻可以用语法式、成语式、蒙太奇式和列锦式表达来表现。
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隐喻,并创作出好的广告作品。
关键词:隐喻;广告;认知;投射;经济原则;手法1. 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广告是起告示功能的语言,早期以公益类告示语和官方告示文书为主。
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广告主要指因为商业和公益目的所起的劝说功能,指示功能,告诫功能的文字、图像和影像。
所以对于商业而言,各种广告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尤其是在电视广告中,广告语受到时间的限制,更是精益求精。
在经济性原则的驱动下,电视广告语言采用了隐喻这一认知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隐喻走出传统的纯粹修辞手法的囚笼,和转喻一起被挖掘出人类认知方式的重要价值。
认知语言学家对于隐喻的阐释有两个重要理论,即概念隐喻理论CMT和概念合成理论CBT。
前者以Lakoff 和Johnson为代表,其核心是确立宏观语言层面隐喻无所不在,是人类思维的方式,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而后者以Fauconnier为代表,从微观的角度引入在线式的动态四空间转化。
他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构成了隐喻认知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
2. 广告隐喻现象的原动力经济原则是现代广告的原动力。
法国语言学家Andre Martinet在Econo ie des changements phonétiques (《语言变化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语言经济原则‖。
这一原则起先被看作是语音演变的基本规律,但在马丁内后来的一些理论著作中却被视为语言―运转的基本原则‖(principe de fonctionnement)。
他继承了George Kingsley Zipf在1949 年出版的专著GK Zipf,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人类行为与省力原则》中所证实的―人类行为普遍遵循省力原则‖这一观点。
第36卷第3期2006年5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6,No.3May 2006[收稿日期]20060120[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 :///soc[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BZX045);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 )[作者简介]1.黄华新(1959),男,浙江慈溪人,哲学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言逻辑与认知语用学研究;2.徐慈华(1979),男,浙江玉环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
主题栏目:语言与认知研究隐喻表达与经济性原则黄华新,徐慈华(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人们为什么频繁地使用隐喻,这是认知科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类行为的内在逻辑总是遵循“省力原则”,这一原则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就表现为表达的经济性。
隐喻表达可分为隐喻式命名和隐喻式陈述:隐喻式命名虽然花费了命名者更多的精力,但由于其形象、生动、易记的特点而减少了使用者的投入,从而实现了命名活动的经济性;、衍推等表达形式,可以使特定话语的信息量激增。
隐喻式命名和隐喻式陈述均体现了思维和表达的经济性原则。
[关键词]隐喻;隐喻式命名;隐喻式陈述;经济性原则[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 (2006)03002207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Richards )曾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宋代学者陈骙在《文则》中说:“《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
文之作也,可无喻乎?”可见,隐喻在我们日常语言表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人们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使用隐喻?选择隐喻表达的内驱力何在?学者们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是“思维的贫困”导致的;有的认为是“求异心理”促成的;也有的认为,隐喻的使用是由于“语言贫困”,或出于“修辞目的”。
但上述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
以“语言贫困说”为例,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当我们无合适的词来表达某一特定的概念时,我们会选用隐喻性构词方法。
如果追问下去,人们为什么倾向于选用这种隐喻性的构词方法而不是其他的方法,如生造一个新字或新词?生造的新字或新词同样能够解决语言贫困的问题。
显然,“语言贫困”并不是使用隐喻的充分条件。
那么,是什么促使人们选择隐喻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旨在阐明隐喻表达与经济性原则的重要关联。
一、经济性原则的内涵“经济性原则”,也称为省力原则。
简单地说,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齐夫(Zipf )在1949年出版的专著《人类行为与省力原则》中,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和诸如木工与斧子的关系等个案分析,证实了“人类行为普遍遵循省力原则”这一观点[1]。
作为人类行 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实践自然也遵循这一原则。
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Martinet )在音变规律研究中发现,语言运转的基本原理是语言经济原则[2]64;乔姆斯基(Chomsky )在“最简方案”中指出,算子移位应遵循经济性原则,即以最经济的步骤满足系统的要求[3]139-140;语言学家利奇(Leech )也曾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强调经济性原则的重要性。
从简单的投入-产出角度看,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有两种不同的实现方式:一是在效果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投入。
在语音演变中,经济性表现为同化、省音、连读等;在句法演变中,表现为结构的简约化,如词语替代、省略等。
二是在投入既定的情况下,尽量扩大效果。
如在语用行为中,充分利用语境、预设、衍推等条件实现“逻辑约缩”。
从完整的言语交际过程看,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还包括了一种“均衡”思想。
言语交际是一个包括说者和听者在内的动态过程。
齐夫指出,当我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时,我们就像受到两个方向相反的力———“单一化的力”和“多样化的力”的作用。
这两种力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同时起作用,即一方面希望尽量简短,说话者只用一个词来表达(所有的)概念为最省力;另一方面又要让人能够理解,如果每个概念都用一个对应词来表达,则听者理解起来最省力。
“单一化的力”与“多样化的力”必须取得平衡[4]5。
齐夫的观点实际上包括了说者经济原则、听者经济原则和均衡思想。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者和听者都要追求“省力”,他们的“利益”是不一致的,说者的省力就意味着听者的费力,这就是言语交际行为中省力动机的负相关性[5]36。
为了保证言语交际能够顺利进行,说者和听者在追求省力的同时,都必须做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均衡。
根据人工智能的经典观点,人类智能的基础是知识,而名称、命题是表达知识的主要单位[6]14。
在话语表达中,与名称相对应的是命名活动,而与命题相对应的则是陈述活动,隐喻广泛存在于命名和陈述这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活动类型中。
借助投入-产出原则和均衡思想,笔者将对隐喻式命名和隐喻式陈述中体现的经济性作深入分析。
二、隐喻式命名的经济性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命名就是在符形和对象之间建立指称关系。
通俗的说法就是给事物取名字。
话语实践充满了命名活动。
新产生的事物需要命名,新发现的现象需要命名,新提出的理论同样也需要命名。
为什么要命名?理由很简单,就是要在某一事物不在场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地谈论这一事物。
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能否使用符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7]。
如果没有命名活动,符号也就难以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得困难重重。
我们的日常交流如果都要具体物体在场,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况。
根据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命名是一种典型的以言行事行为。
如果人类的行为普遍遵循“省力原则”,那么命名活动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隐喻式命名十分常见。
在对植物的命名中,有诸如鸡冠花、蟹爪兰、剑麻、马尾松、喇叭花、仙人掌、爬山虎、含羞草、睡莲、鸡血藤、面包树等;在对动物的命名中,有诸如娃娃鱼、梅花鹿、金钱豹、眼镜蛇、珍珠鸡、枯叶蝶等;对信息科技产物的命名中,有诸如电脑、网络、网址、主页、网虫、软件、病毒、防火墙、视窗、桌面、文件夹、回收站等等。
在如何给对象命名这个问题上,美国逻辑学家、哲学家克里普克在其代表作《命名与必然性》中阐述了历史、因果的命名理论。
根据该理论,“对象可能以实指的方式来命名,或者这个名称的指称也可以通过某个摹状词来确定”[8]74。
在实指式命名中,命名具有很强的任意性,好比是贴标签,我们可以给任一对象贴上任何一个标签。
如我们可以将一艘船命名为“伊丽莎白”号,也可以给它取其他的名字。
对于命名的一方最省力的方式,就是在指着对象的同时随意发出一个声音。
假设这时候的投入x 为1单位,那么x 是一个比轻小的量。
如果我们通过某个摹状词来确定名词的指称,32第3期黄华新,徐慈华:隐喻表达与经济性原则42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我们必须对命名对象有所了解,熟悉对象的基本特征和突显性特征,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摹状词。
对于命名者而言,这种命名方式的投入显然要比前一种大很多,即x远远大于1单位。
仅仅从命名者角度看,隐喻式命名显然需要更多的投入,由此看来,采用隐喻式命名似乎是一种不经济的命名方式。
隐喻式命名的经济性到底体现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对整个命名活动的投入-产出进行全面的分析。
在命名活动的既定目标(产出效果)不变的情况下,要判断一种命名活动是否经济,就要看它投入多少。
如果一种命名活动的投入相对较少,那么它就具有经济性。
一个简单的命名活动涉及话语交际的双方A和B,如果交际者A生成一个名称m需要x个单位的努力,交际者B记住名称m并熟练使用它需要y个单位的努力,那么一次成功的命名活动所需要的努力总和为z=x+y。
命名活动要遵循省力原则,就是要使z值最小化。
显然,通过下降x 或y,都可以使z值变小。
但是,x和y之间又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前面提到的省力动机的负相关性。
交际者A越省力,交际者B就越费力。
极端的情况就是,交际者A随意发出一个无意义声音f作为某事物的名称,这种情况下交际者A的投入可以说降到最低,而交际者B为记住名称,并将名称与对象建立对应关系,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在实际的话语实践中,一个名称从产生到消亡,会经过无数次(n 次)的传递,每传递一次,就会有y个单位的投入,这时,我们可以计算出一个名称使用过程中的所有投入z′=x+ny。
从这一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最经济的命名活动就是使z′最小化。
z′最小化的有效手段就要实现y的最小化,因为y的权重比x大。
也就是说,在命名活动中,如果人们为一个事物取的名称越简单易记,则投入的努力总量就越小,命名活动就越具有经济性。
那么,命名者为什么愿意放弃部分利益(适当提高x的量)呢?这是因为“均衡”在发挥作用。
命名者要实现交际目的,就要照顾到使用者的省力要求。
如果隐喻式命名能减少使用者的努力,即y的量大大减少,那么就可以说遵循了经济性原则。
认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这种假设。
在记忆研究方面,心理学家们提出的组织加工理论和双重编码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隐喻式命名为什么更易于记忆。
记忆与信息的组织有密切的关系。
分类可以导致良好的长时记忆,因为它涉及关系的加工,即它能让人看到单词之间的联系[9]277-278。
除分类外,关系加工还有“叙述结构”和“关系想像”两种方式。
叙述结构是将每一组中的几个单词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个故事,关系想像则是根据每一组中的单词在大脑中产生一种心理表象。
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关系加工方式在自由回忆或再认中取得了同样好的效果。
在隐喻式名称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中,上述三种关系的加工均有涉及。
首先,隐喻式命名是一个重新分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隐喻式命名的对象根据其属性而被归入一个我们已经掌握的类;其次,隐喻式名称的理解过程涉及两个不同思想之间的互动,这个互动过程会形成一个奇特的图像或场景;再次,正如加布里埃尔・利科所说的那样,“隐喻熔概念与图像于一体……概念与图像的这种联系带给我们一种恍然大悟,一种见识或一种认识,将我们习以为常的感觉、概念或事件置于一束全新的光线之下”[10]1。
显然,一个隐喻式的名称总是与一个意象相伴,尤其在隐喻式名称使用的初期。
因此,隐喻式命名活动形成的名称也更容易被记住和使用。
此外,还有一个十分有力的理论支持,那就是佩奥(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学习与记忆中存在独立的言语系统与表象编码系统,且这两个系统都是很重要的。
用佩奥自己的话说:“(按照)这个理论假设,人的认知行为是由两个相互独立,但有密切联系的符号系统协调的,它们专门负责信息的编码、组织、转换、存储和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