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008 第八篇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 格式:doc
- 大小:6.00 KB
- 文档页数:1
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卷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卷第八篇:灵兰秘典论第九篇:六节藏象论第十篇:五藏生成第十一篇:五藏别论第八篇:灵兰秘典论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氂,毫氂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
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1灵兰秘典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翻译】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责任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原文】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
请遂言之!译: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责任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食廪lǐn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译: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
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
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
胆,是文官的指挥部,因为决断出自于此。
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佈出来。
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无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除体外。
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
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
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
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
以上这十二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译: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危殆,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
君主如果不明智顺达,那麽,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
君主之官-心脏与三焦--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八篇灵兰秘典论(8.2)第二节君主之官-心脏与三焦我们这里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三焦,这个第 61 页,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这讲的心脏的重要,我们这个心脏是君主之官,本来呢心脏是不受病的。
所以你听过肝癌、肺癌、胰脏癌、脾脏癌,什么皮肤癌,什么癌都有,就是没听过心脏癌什么,你听过心脏癌,没有吧,心脏没有癌,为什么?因为心是君主之官,本来不受病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心脏热,心脏不断的跳动。
我刚才才讲过,心脏像火嘛,为什么说心脏是火,因为心脏不断的跳动,你如果今天晚上,今天晚上没事干,你那个手掌一直这样握着,对不对,你没事在那边握,你看看你有多热,哇,是越来越热,对不对,那是你刻意去制造的,你的心脏你不用刻意,它一辈子在跳啊,对不对,一直都要跳,跳一辈子,你想想看它热不热,对不对,所以它心脏就像火。
那所有的病毒、癌细胞怎么样的,经过血,在血液循环里面一定会经过心脏,所以当它穿过心脏的时候好像飞蛾扑火一样,所以癌细胞什么样的统统一经过火化的时候全部杀掉,全部杀掉,所以当有癌症出现的,重症出现的时候都是里寒的。
那我们如果让全身像心脏一样热的话,癌细胞就杀掉了,所以我们不需要去制造什么一些毒药来,去杀害这个癌细胞,那你怎么能杀的那么准呢,你只杀坏的不杀好的?那个毒药不会那么听话,所以你如果是做化学治疗就好像,有四个劫匪绑架了一个学校一百多个小学生,就是要勒索,那结果我们特种部队进去,这个除了这四个以外一百多个小学生全部已经干掉了,那你这个特种部队训练它干吗,对不对,你们会同时说怎么训练这种部队,那我也会嘛,对不对,谁都会,不需要特种部队,那这是西药。
中药不是这样的,中药环境一改变,这个心脏在身体里面非常的热,我们有很多的细胞,很多的组织,心脏是管五脏在里面,对不对,君主之官,所以我所有的血管都到了全身上下,能够到身体的极限,到手指头、脚指头旁边都是热的,这是心脏那内脏里面有很多的血管,那你这个热度如果很强的话怎么会有癌症呢?那正常的细胞本来就是在你心脏里面,在你身体里面是活的好好地的,已经习惯于你的热,对不对,那你现在,那个癌细胞进去就想说,病毒就是这样子,我要把这个环境改变,能够让我能够生存,正常细胞不能生存,这病毒的想法,对不对。
灵兰秘典论篇原文及译文灵兰秘典论篇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人体的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调节五脏六腑以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本文将提供灵兰秘典论篇的原文和译文,以供读者参考。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 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译文:黄帝问道:我想知道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岐伯回答说:你问得非常详细,我很乐意为你解答。
心脏是人体的君主之官,大脑的主宰,思维和情感都来源于心脏。
肺部是宰相之官,负责调节呼吸,治理体内的气血流通。
肝脏是人体的将军之官,负责调节血量,疏泄气机,决断大事。
胆脏是人体的中正之官,负责决断大事,调节胆汁的分泌。
膻中穴是人体的臣使之官,负责调节心理情绪,喜乐由此产生。
脾胃是人体的仓廪之官,负责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为身体的正常运行提供能量。
大肠是人体的传导之官,负责排泄废物,保持肠道的清洁。
小肠是人体的受盛之官,负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分配给身体各个部位。
肾脏是人体的作强之官,负责调节体液平衡,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三焦是人体的决渎之官,负责调节气的流通,排泄废物。
膀胱是人体的州都之官,负责储存和排泄尿液。
以上这十二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五脏与五变变是变化,五变即指心、肝、脾、胃、肾如果出现变化,身体会有哪方面的表现。
肝气的表现是“在变动为握”,即肝气出现病变时,首先会表现在手的握力出问题,比如手没劲,或者是抽筋、肌肉紧张等,这是在表象上的病变反映。
心病的表现是厥症。
厥症就是四肢厥逆症,即手脚冰凉。
医生在把脉时,会观察到一些细微的东西。
一个人凉到哪儿,他的四肢厥逆已经到了哪一步,手轻轻一捋就都清楚了。
把脉时医生会发现,有的人只是手指尖冰凉,有的人是整个手指冰凉,有的人是整个手掌冰凉,有的人甚至凉到手腕,或者凉到肘部,这每一步的发展都是很可怕的。
中医甚至认为,一个人如果凉到肘部,那简直就是危症,很可怕。
头顶和脚也是人体末梢,人们年轻的时候,心气很足,冬天很少戴帽子,可是如果老了,到冬天就会有点畏寒,因为此时心气不足,血脉上不来了。
如果一个人腿冰凉,凉到膝盖,医生也可能会告诉他,他的心气现在有问题。
脾胃的表现是哕(yue,三声),“哕”这个声音在古代是呕吐的声音。
人体正常的时候胃气是下降的,人体以降为顺,如果“哕”就说明元气虚,肾精不足,人的气收不住就往上走了。
人会打嗝甚至呕吐,实际上都是脾胃出现了问题。
肺气的表现是咳。
比如人们在肺寒时会咳嗽,就是通过振动把肺寒振出去,所以肺“在变动为咳”。
肾的表现是栗,即哆嗦。
打哆嗦这个毛病实际上与肾病相关,如果肾特别寒,就会出现哆嗦、战栗或者打喷嚏的象。
打喷嚏实际上是振奋肾阳,是身体要通过打喷嚏的方式,把肾阳调起来,把寒气赶掉。
所以,身体好的人还能打喷嚏,身体不好的人直接就会感冒。
【五脏与五味】五脏在五味上也分别有表现。
肝味为酸。
中医认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正常的疏泄需要收敛功能的制约,疏泄兼收敛的功能需要有形的肝脏来蕴含。
肝主木,“木曰曲直”,“曲”就是人要有所收敛,不能直接就条达上去,所以肝味为酸。
酸味有收敛作用。
心味为苦,焦味就是苦味。
烤馍片的味道就是焦香之味。
脾味为甘,小孩子爱吃糖,是因为脾胃太虚弱。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之肺肺是我们人体所有臓腑中甚至身国内非常重要的中转站肺主宣发。
上面我们说了一些大家要注意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当代人十分严重。
当我们越吃越辛辣,越吃越注重口味重时,代表五脏精气越来越弱,六腑明显开始了漏,明显开始堵。
五脏应该像五个气球,如《黄帝内经》上说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也。
现在的五脏的“藏”字写成了脏,天天都在藏垢纳污,装我们的小心眼,情绪结节,草螺等。
所以我们现在得病不要怪任何人,就是我们若干年若干世天天密切配合出来的,学法之后我们就更明白。
只不过这一世终于证得了人的肉身,给了我们可以彻底解决的机会,可很多人都不认为这是个机会,甚至不屑一顾。
肺主宣发。
《黄帝内经》中有: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也。
无论胆、胃、小肠、大肠、膀胱还是三焦,或者是口腔、咽喉、食道,一直到肛门,它们每天要保持着通畅,就像高铁飞机的传送带、扶梯,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因为我们的心情而压抑了肺的宣发,轻则岔气、憋闷、腹胀,重则便秘、头晕、头痛、心慌,更严重那就出现各种增生、囊肿、息肉、结石、纤维瘤、肿瘤等具体状况,故在这其中,肺的宣发非常重要。
肺主宣发。
当我们通过每天的修身、修心、修性、化业四件事情,由练功持咒到诵读抄写经典,最关键是要有善知识解经,然后依教奉行,依法修行,肺的宣发能力会达到最好的状态。
最好的状态不是宣发过度,像上面说的那样,而是与它的肃降形成非常完美的阴阳配合,到一定时候脱离了阴阳二元对立,完全达到了形神若一的境界,真正的回归了止于一的状态中。
肺朝百脉。
肺是我们人体所有臓腑中甚至身国内非常重要的中转站(交通大枢纽)。
它远远超过京广铁路的重要性,因为肺作用不在某一个方向,而是四通八达,就像一个蜂房。
所有的气血经过脾(谏议之官,知州出焉)的收积,再经过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的输布,关键通过肺朝百脉的能力,达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这样我们的身心才能真正精力充沛,精神矍铄,记忆力好,专注度强,转化传统文化的能力到位。
“灵兰秘典”——传统文化中隐藏的深意(附语音)展开全文原创彭鑫医师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彭鑫博士讲解:“灵兰秘典”——传统文化中隐藏的深意音频:00:00 / 11:03【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三百九十三。
(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
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开始讲解《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首先我们先解释一下灵兰秘典。
灵兰是灵台兰室的简称,相传是古代的帝王藏书的处所。
灵台是什么意思呢?咱们若是对于古典小说《西游记》原著要是特别熟悉的话就知道,孙悟空拜的老师叫菩提老祖,菩提老祖所居的仙山洞府叫什么呢?叫做“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灵台方寸是一个意思,指的是人的内心。
古代灵台指就是内心,神灵所居之处叫灵台。
方寸也是指的内心,比如形容一个人心虚不宁,心里边乱了,那就是方寸大乱。
所以这两个合在一起叫灵台方寸。
那么灵兰秘典的灵指的就是灵台的意思,灵台就是古代帝王藏书之所,他有一个具体的所指就是古代帝王的藏书之所。
兰指的是兰室,兰室就是指房间有一股幽香,就像房间里边有兰花一样。
室之所以称之为灵兰,古代的医家有自己的看法,《素问集解·卷一》里边讲∶“谓神灵相接,其气如兰”,就是灵兰指的是这个地方与神灵相接,形容这一篇的内容非常精妙,它的味道是芳香如兰,讲的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内容是非常的优美,非常的优秀。
秘典指的是什么呢?秘密的典籍,就是非常珍重密藏的典籍,一般不给别人看的,这叫灵兰秘典。
我们知道《黄帝内经》的这篇《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这一篇的结尾非常有意思。
我们已经学了七篇了,之前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黄帝内经素论》第八篇:灵兰秘典论(三)《黄帝内经素论》第八篇:灵兰秘典论(三)SW08——《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D0000灵兰秘典:《素问集注》注:“吴氏曰:‘灵台兰室,黄帝藏书之所。
秘典,秘密典籍也。
’”D0101十二脏之相使:1、《素问集注》:“六脏藏神,六腑藏物,六脏六腑皆谓之脏,故云十二脏也。
相使者,六脏六腑相为传使也。
”2、《素问悬解》卷二《十二脏相使论》注:“旧名《灵兰秘典》,以篇末误重于《气交变论》,结文有藏之灵兰之室一语,王冰因改此名。
《新校正》引全元起本原名《十二脏相使》,义取篇首愿闻‘十二脏之相使’名篇。
《奇病论》‘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即谓此篇,今故改从原名’。
”3、十二脏之相使,即十二脏之相关功能。
“十二脏之相使”,虽出现于《刺法论》篇末SW72—D1001→Q1014“十二脏之相使”,然其与本文《灵兰秘典论》SW08—D0101→Q0114“十二脏之相使”,并非简单重复,彼是论述“神失位”之预刺法,故《刺法论》“十二脏之相使”之文,不可或缺。
Q0101神明:1、《内经注评》注:“精神,包括智慧和思维活动,张景岳说:‘聪明智慧,莫不由之’。
”2、《内经校释》注:“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3、据《邪气脏腑病形》LS04—Q1201“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
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
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故知其一则为工,知其二则为神,知其三则神且明。
”可知:神明,即智慧。
Q0102相傅:1、古有傅说拜相的故事:商王武丁(约公元前1250年-前119年)之丞相,为三公之一,使“殷国大治”、“殷道复兴”。
《史记.殷本纪》:“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
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
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
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
灵兰秘典论1.《灵兰秘典论》解析《灵兰秘典论》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第八篇文章,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
《灵兰秘典论》中的“灵兰”二字,是“灵台兰室”的简称。
“灵台”是儒家对“心”的比喻或别称,“兰室”是对君子住所的雅称。
《孔子家语》中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为其所化也。
”“灵台兰室”就表示“朴实无华、真实不虚”的真理。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要用一种最朴实无华的表述方式来告诉大家中医的内涵是什么。
“秘典”是不可以轻易给庸人观看的意思。
黄帝在此篇的最后说:“善哉!余闻精光大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
”其中“斋戒择吉日”就是在去除了“个人欲望和由此欲望而产生的杂念”的情况下,才能领悟此论的深刻内在含义,否则,一定要秘藏于“灵台兰室”之中,贪欲横流的庸人是不能够随意翻看的。
如果人在欲望横流的情况下读这篇文章,就如同进不了君子之室一样,进不了心灵的层面,会读不懂。
所以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也应该保持一种沉静的心态,好好阅读这篇经典之作。
文章开篇,黄帝问岐伯“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贵贱”就是人体十二脏的职能分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用人事中的地位高低作比喻。
“何如”就是像什么。
这篇文章用的还是打比方的方式,但它是用社会现象甚至是政治来比喻五脏和六腑的。
这篇文章非常简短,但是它把中医的五脏六腑谈得非常透彻。
2.心为君主之官“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君主之官”是指心在五脏六腑当中是统摄脏腑的,是十二官之主。
“心”字非常有意思,其他的“五脏六腑”,比如大肠的“肠”字,是有“肉月”旁的,唯独“心”字没有这个偏旁。
西医谈到“心”,指的是心脏,而中医谈到“心”,是指神明的一个象。
“君主之官”,是指心在我们五脏六腑当中,就相当于一个君主。
所谓君主的概念,如果我们经常看史书的话,就是帝王之相,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这个象。
“君主之官”这个名词,一下子就把心的重要意义给烘托出来了。
《黄帝内经素论》第八篇:灵兰秘典论(一)篇名释:1、前部主论十二脏之官能,以及养生、治天下“精光之道”,因帝藏灵兰之室,是为灵兰之论;2、后部主论以身形、肢、节、【月囷】肉考察五脏六腑之望形法,明确指出五脏六腑在胸胁、腹里各有畔界,其为先师所传秘笈,是为秘典之论。
故此名篇《灵兰秘典论》。
SW08—D0101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黄帝问道:我想听听十二脏之相关功能,身份贵贱如何?Q0101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
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歧伯回答:太细致了!圣帝之问。
谨让为臣详尽谈谈:心,是君主之官,智慧由此而出啊。
Q0102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是相傅之官,法治由此而出啊。
Q0103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是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啊。
Q0104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是司法之官,判决由此而出啊。
Q0105【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中,是特使之官,喜乐由此而出啊。
Q0106【脾】……脾,(是谏议之官,周密由此而出啊。
)Q0107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胃,是粮库之官,五味由此而出啊。
Q0108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是传输之官,变化由此而出啊。
Q0109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是受盛之官,消化物由此而出啊。
Q0110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是作强之官,技巧由此而出啊。
Q0111【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是水利之官,水道由此而出啊。
Q0112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是水库之官,津液所藏啊。
食物消化后,就能排尿了。
Q0113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所有十二器官,一个都不能少!Q0114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
戒之!戒之!所以君主圣明就下官安宁,以此养生就会长寿,终生无危。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白话:如果肾藏精,心神不受外界干扰,疾病又从何而来呢?释义: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白话:男子到了八八六十四岁,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岁,先天之精衰竭不能在生育了。
释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白话:单独站立静守心神,整个身体犹如太极状态。
释义:天明则日月不明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白话:如果天之清净之气下降,则日月阴阳之气升降失调。
释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白话:圣人在春夏之季调养生发机体功能(阳气),在秋冬之季收藏养护机体阴精。
释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白话:圣人不是注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注重调理机体在疾病发生之前。
释义: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出处:《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中医之气血升降应当是左行血,右行气。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第八》:左右者,阴阳之通路。
因肝藏血,肺藏气。
《四圣心源》:三阴右降,则为肺金。
三阳左升,则为肝木。
所以血行肝木而走左升,气行肺金而走右降。
寸口脉象也是据此而立。
左脉行气,右脉行血,何为左脉?从男性的生殖器官到肝门中间的会阴到头顶,背后的那一根脉,是行气向上走的,右脉是头顶到会阴,你吃饭,喝水,多是向下走的,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小周天在中医上,人的身体为什么左边行气,右边行血阴阳之道路也内经讲。
肝藏血,肝升于左,肺主气,肺降于右,一楼你没有学过中医吧左主血右主气好不好这就是医家常说的“龙虎回环”:左右者对的身体左边有病的话用行气补气药相对多一些身体右侧有病的话用行血养血的药相对多一些中医讲左为阳,右为阴;气在中医里属阳,血在中医为阴,故有左行气,右行血之说。
这并不是说中医认为左边行气,右边行血啊,只是一种道理。
左行气,右行血,气推血走,血不通可调,气不通难调。
热心网友 2013-9-2在中医上,人的身体为什么左边行气,右边行血:内经讲: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肝藏血,肺主气,肝升于左,肺降于右,一楼你没有学过中医吧左主血右主...中医理论左行气右行血,是对的吗?:从男性的生殖器官到肝门中间的会阴到头顶,背后的那一根脉,是行气向上走的...2011-02-04 在...中医----行气太过会如何?会伤身体吗?对血液会有影响吗?:中医角度看 2011-02-04 在中医上,人的身体为什么左边行气,右边行血 36...行气太过则...中医里的"行气"是什么意思?:”气”在中医里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另外还有”血””津液”气推动血和津液在人体筋脉通行,气的改变...是左行气右行血还是左行血右行气:应当是左行血,右行气。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第八》:左右者,阴阳之通路。
因肝藏血,肺藏气。
第八篇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
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
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
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