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技术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7.14 MB
- 文档页数:97
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技术指南系列之三流域污染治理类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技术组二〇一四年一月目录第1章总则 (3)1.1编制目的 (3)1.2适用范围 (3)1.3编制依据 (3)1.4术语和定义 (5)第2章农田面源污染产生过程及主要污染物 (9)2.1农田面源污染产生过程 (9)2.2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污染物及其性质 (9)2.3农田面源污染产生规律 (9)2.4农田面源污染产生量 (10)第3章农田面源污染特征和控制原则与策略 (11)3.1农田面源污染特征 (11)3.2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原则与策略 (11)第4章农田面源污染诊断方法与技术 (13)4.1农田面源污染物识别 (13)4.2污染物向水体迁移途径诊断 (13)4.3农田面源污染优先控制物确定 (13)4.4污染物向水体迁移关键时期诊断 (13)4.5农田面源污染重点控制区识别与确定 (14)4.6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方法与技术 (14)第5章农田面源污染源头控制技术 (17)5.1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 (17)5.2化肥减量化技术 (18)5.3种植制度优化 (20)5.4土壤耕作优化 (21)5.5土壤调理剂施用 (21)5.6农药减量化与残留控制技术 (22)5.7节水灌溉技术 (23)5.8氨挥发控制技术 (26)5.9农田废弃物处理技术 (26)第6章农田面源污染过程阻断技术 (28)6.1生态田埂技术 (28)6.2生态拦截带控制技术 (28)6.3生态沟渠拦截技术 (29)第7章农田面源污染末端控制技术 (30)7.1前置库技术 (30)7.2生态排水汇流系统滞留拦截技术 (31)7.3人工湿地技术 (32)第8章投资与估算 (33)第9章维护管理 (34)9.1二次污染防治 (34)9.2水生植被的交替 (34)9.3防止淤积问题 (34)附件案例 (35)第1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工作的技术支撑,加快建立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技术管理体系,指导各地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工作,确保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取得成效,根据《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组织编制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最佳可行技术指南,为各地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性指导文件。
R E N E W A B L E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C I R C U L A R E C O N O M Y襍2021 Vol.14.No.4襊农农业业面面源源污污染染治治理理与与监监督督指指导导实实施施方方案案((试试行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事关城乡居民的水缸子、米袋子、菜篮子。
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足我国“三农”工作实际和新时期发展需要,以削减土壤和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促进土壤质量和水质改善为核心,按照“抓重点、分区治、精细管”的基本思路,统筹谋划、协同联动,突出重点、试点先行,优化政策、强化监督,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形成齐抓共管、持续推进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统筹推进,突出重点。
统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以化肥农药减量化、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内容,以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对土壤和水生态环境影响为目标,以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为重点,兼顾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流域,在干流和重要支流沿线、南水北调东线中线、湖库汇水区、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以下简称重点区域),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试点先行,夯实基础。
根据种植和养殖产业分布、污染防治工作基础,在典型流域、海域、区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试点示范,形成易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措施,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体系。
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方案针对项目区内农民常用的化学农药使用量过大的问题,采用农艺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替代性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同时,推广应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精确高效施用农药根据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和作物生长特点,采取精确、高效的农药施用方式,减少农药用量,提高农药利用效率,降低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统防统治避免项目区内重复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
通过统一组织农民进行病虫害防治,达到统防统治的效果。
1.3、改造农田排水生态沟渠通过改造农田排水生态沟渠,进一步实现农田面源污染的过程拦截。
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建立农田排水生态沟渠,将农田污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这样可以减少农田污染物的排放,达到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目的。
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控制病虫害,我们采用了统防统治的方法。
这种方法包括了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农药和统一防治技术。
通过统防统治,我们能够提高防治技术的应用率,确保防治适期、防治药剂对口、施药方法正确,从而保证防治效果。
此外,这种方法还能避免乱用药、错用药、配重方施重药等情况的出现。
我们也严格按照农业局病虫测报站发布的“病虫情报”配方施用药剂,准确控制防治时间和药剂用量,减少了农药的流失和浪费,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农业废弃的化学品包装物大量散落在田间,没有专门的收集设施和人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设了农田化学包装品收集池,作为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废弃的地膜、塑料袋的收集点,实现了田间垃圾的定期收集、清运和集中处理。
为了防止有毒有害成分深入土壤,我们在垃圾池底部进行了防渗处理,采用方形池体和防水处理的方式,同时还设置了农药机具托座、投入口和收集口等设施。
为了拦截农田排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氮、磷等污染物含量,我们采用了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艺。
这种工艺利用现有农田沟渠的空间,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根据高程适当配置水位调节闸门,延长沟渠内的水力滞留时间,提升沟渠的生态功能。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及措施分析【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中的重要问题,影响着土壤质量和水质安全。
本文通过分析农田面源污染的现状,介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和措施,包括土壤保育措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还对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政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田管理和监管的建议。
结论部分指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强调了加强农田面源污染防控工作的紧迫性。
本文旨在为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持,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农田、生态修复、政策分析、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总结、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水和土壤等介质输送至水体的过程,在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备受关注。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农田施肥、农药使用、畜禽养殖等活动都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不断提升,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及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分析、防控技术、防控措施、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以及政策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及措施进行深入分析,以探讨如何有效降低农田面源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当前农田面源污染的现状,揭示主要污染物种类和来源,了解面源污染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探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关键技术,包括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和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等,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和局限性;接着,总结农田面源污染防控的主要措施和政策,探讨如何加强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展望未来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研究方向,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措施农田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通过径流、冲洗等途径汇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的现象。
为了减轻农田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和水质的影响,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治理技术和措施来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下面我将就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措施展开讨论。
一、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是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关键之一。
通过合理的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可以减少余肥和缓释肥料对水体的污染。
例如,将氮、磷肥料按照作物需求量和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合理施用,避免施用过量,减少氮磷流失,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二、水保留措施在农田中采取水保留措施,如植物遮荫、建立植被覆盖带等措施,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水体的泥沙淤积,防止土壤中的养分和农药随水流冲刷入水体,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
三、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治理技术,通过引入生物控制农田害虫和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田面源污染的风险。
例如,可以采用天敌、拟态剂等生物防治措施,避免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导致水质污染。
四、湿地恢复与修复湿地具有天然的净化水质功能,通过恢复和修复受污染的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拦截和吸附农田面源污染物,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可以采取湿地植被修复、湿地补水等措施,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对农田面源污染的净化能力。
五、耕地整理和管理合理的耕地整理和管理是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耕作深度和耕作时间,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质释放至水体的风险。
六、农业非点源污染监测技术农业非点源污染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农田面源污染的情况,及时掌握污染物的来源和扩散路径,为有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可以采用遥感监测、水质监测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农田面源污染的动态监测和评估。
七、农田污水处理技术针对农田污水的处理是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采用土壤浸润、土壤滤池、湿地废水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农田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措施有哪些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迫在眉睫。
以下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一些重点措施:一、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为了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需要推广科学施肥和施药技术。
在施肥方面,要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作物的需求和肥料的特性,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优先选用有机肥,有机肥不仅能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同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对土壤的检测,精准确定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施用量,避免盲目施肥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此外,采用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养分的流失。
在施药方面,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做到适时、适量用药。
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并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使用先进的施药器械,如喷雾器、喷粉器等,提高施药的准确性和均匀性,避免过量施药。
二、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
对于规模化养殖场,要建设完善的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如沼气池、堆肥场、污水处理厂等,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沼气池可以将畜禽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照明、取暖和发电;堆肥场可以将粪便制成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污水处理厂可以将污水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回用。
对于分散养殖的农户,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如“畜禽沼果”、“畜禽沼菜”等,将畜禽养殖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同时,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养殖水平。
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工程3.3.3.1污染控制原则(1)遵循总量控制原则。
(2)采取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末端强化相结合原则。
(3)遵循污染中氮、磷与水的资源化利用。
(4)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原则。
(5)遵循资源节约原则,农田尾水经净化后回用于农田灌溉。
3.3.3.2技术比选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主要包括源头控制技术、过程阻断技术、末端强化技术,可能适用于本工程的技术主要包括:(1)源头控制技术1)化肥减量化技术与缓释肥料技术适度降低肥料的某种成分比例,可节约成本并减少营养流失,如将太湖地区的稻田基肥施用量下调20%,可使当地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幅度上升,而水稻产量却并未受到显著影响。
缓释肥料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产业,它是通过改变肥料化学成分或将其表面涂上半透水或不透水性物质而缓慢释放其中营养使肥效增长的技术。
缓释肥料在进入土壤以后被逐步分解,逐步被作物吸收利用,肥效可维持数月甚至1年,这样可以减少肥料特别是肥料中的氮肥流失。
2)土壤调理剂技术使用生物质炭。
生物质炭由于其良好的吸附性能、低廉的成本以及良好的生物亲和性,被运用于农田营养盐释放控制,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在农田表层20cm的土壤中施加0.5%的生物质炭,可减少15%的铵态氮损失量。
使用硝化抑制剂。
施用硝化抑制剂使土壤中长时间保持较高的铵态氮含量,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的积累,进而减少土壤氮素的淋失和反硝化损失,延长氮肥肥效,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3)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是解决农作物缺水用水、缓解旱情和防止污染物迁移的有效措施,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喷灌技术、微灌技术和低压管道灌溉技术。
一般能增产15%,提高节水率近30~50%,提高工效20~30倍,提高耕地利用率7%。
由于喷灌设备投资较高,目前多用在水资源缺乏、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微灌技术做到了灌溉均匀,但微灌技术需要在地下铺设大量的管道增加了灌溉成本,同时喷水器小容易堵塞,需要经常的检查。
2023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____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一、背景分析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职业。
农业生产对土壤、水源、空气等环境资源有着重要的依赖性和影响性。
然而,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面源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活环境。
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田化学品使用污染、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导致的水体污染以及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等问题。
这些污染源产生的农药、化肥残留等有害物质对土壤健康、生物多样性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威胁,对农民和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案,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对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目标设定1. 减少农田化学品使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2. 加强养殖废弃物处理,减少水体污染。
3. 完善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4. 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培养绿色发展的农业生产主体。
5.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措施1. 提倡绿色农业发展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减少农田化学品的使用。
通过土壤检测和优化施肥技术指导,提高农田肥力和农产品质量,减少农田污染风险。
加强农田水质保护,建设农田污染物拦截设施,防止农田污水进入河流和湖泊。
2. 加强养殖废弃物处理加大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推行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系统。
加强养殖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严禁乱倒乱排废弃物,加强废弃物运输和处置的监管。
3. 完善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农业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系统,推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鼓励农民通过有机肥料生产等方式,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理。
通过加强科研技术的支持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废弃物分类和处理意识。
4. 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加强农民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认识程度。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技术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治理的最大难题之一。
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城乡结合部畜禽养殖、种植生产和农村生活三大污染源,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氮、磷、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
以及通过土壤侵蚀、径流、淋溶等从农田流入水体的氮、磷和农药。
连同降水或灌溉,最终造成水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随机性强、污染物排放点不固定、污染负荷时空变化大、相对滞后、模糊性和潜在性强等特点,使得面源污染的监测、控制和管理更加困难和复杂。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田养分流失;畜禽养殖排污;防控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随机性强、污染排放不固定、污染负荷变化大等特点,防治较点源污染更为困难,了解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防控技术是进行面源污染治理的前提。
一、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1.肥料高效施用技术。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施肥结构与基追肥比例不当、追肥时期与作物养分吸收高峰期错位所带来的肥料利用率偏低、流失风险加剧等问题,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壤供肥特点,优化施肥时期、方法和用量,适期分次追肥,同时结合化肥深施技术,提高氮、磷肥料利用效率,减少农田氮、磷流失风险。
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土壤养分测试结果和作物需肥特性提出施肥配方,包括:①依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等,提供能够满足作物营养要求的养分含量、比例、形态;②给出所需要的基础肥料的品种、数量等信息,并能满足加工和成型的要求,要求基础肥料有稳定的来源;③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该技术效果较好,但推广成本较高。
3.区域性农田养分管理技术。
通过GPS、GIS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化技术的结合,综合应用数字土壤、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及气象资料,详尽迅速地了解一个地区的土壤有效养分的分区状况。
并在此基础上为这一地区配制出适合主要轮作和土壤类型的专用肥。
2023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一、背景介绍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同时也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面源污染是指各种污染物通过土地、水体、大气等面源途径进入环境,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药残留、化肥过量施用、农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等问题。
为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和人民健康,制定2023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是必要的。
二、目标设定1.降低农药残留水平:到2023年,农药残留水平降低20%以上,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2.优化化肥施用方式:到2023年,化肥施用量减少20%,并逐步实现精准施肥。
3.改善农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到2023年,所有农畜禽养殖场所废弃物处理率达到80%以上。
三、治理措施1.农药残留治理加强农药使用监管,完善农药标准化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农药登记制度,严禁使用过期农药和假冒冒用农药。
加大对农药残留等农产品安全隐患的检测力度,对达标的农产品给予认证和标识,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
鼓励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生防种植等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2.化肥施用治理加强化肥施用管理,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和农艺措施,提高肥料利用率。
建立化肥使用登记制度,对使用化肥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登记,并制定相应的配额管理政策。
推广有机肥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减少对化肥的依赖,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3.农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加强农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和利用。
推广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减少养殖密度,改善养殖场所的环境卫生条件。
鼓励农户采用生物发酵、沼气池等技术处理养殖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
鼓励农田灌溉和土壤改良使用养殖废弃物,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四、支持政策1.财政支持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农民采用绿色农业技术和设备,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2.技术支持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和示范,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提高农民面源污染治理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