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年龄的别称与年龄的成语

年龄的别称与年龄的成语

年龄的别称与年龄的成语
年龄的别称与年龄的成语

年齡的別稱與年齡的成語

中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 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鸠车之戏:五岁儿童。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 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黄口、黄童:指童年。“角”指古时儿童头上的小髻,故名。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也叫“黄口”或“黄童”,雏鸟黄口,用来比喻人的年少,故名。《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呼。”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髫童”、“毁齿”:儿童,叫“髫童”或“毁齿”。“髫”是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所以叫髫童。又儿童到七八岁时乳齿脱落,更生新齿,所以又叫毁齿。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又合起来称“髫龀”(龀,换齿)。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七:“方孝孺髫龀已善属文。”

年龄的别称 流行语

年龄的别称 Post By:2009-4-16 14:38:00 [只看该作者] 十五歳志学(しがく) 二十歳弱冠(じゃっかん) 三十歳自立(じり 四十歳不惑(ふわく) 五十歳知命(ちめい) 六十歳耳順(じじゅん) 七十歳従心(じゅうしん) 日语常用流行口语大集合(转) Post By:2009-3-6 14:51:00 [只看该作者] 1、あたまにくる和「むかつく」一样,是“气的发昏”、“惹人生气”的意思。「あたまにくる」、「あたまにきた」都很常用。 2、あたまを下(さ)げる/あたまが下(さ)がる这个词从字面上看是「头低下来」的意思,不过可不是说因为犯错误或害羞,而是「钦佩/佩服」的意思。比如说:你的同学或同事——小李,在休息天也热心地去研究室做研究,让你感到钦佩时,你可以对他说「李さん、休日も实验だって。研究热心だね。あたまが下がるよ」。 3、アムラ-这个词的意思是:安室奈美惠的风格。大多指的是那些安室奈美惠的追星族,这些人的通常打扮大多模仿安室奈美惠的舞台风格——穿迷你超短裙和厚底的“松糕”鞋,并且把皮肤晒的黑黑的(因为安室奈美惠的出生地是冲绳,她有着一身象征健康的棕色皮肤)。前一段时间,随着安室奈美惠的歌声,アムラ-的打扮风格也风靡了全日本。 4、いい颜(かお)をしない这个词的字面翻译就是:没有好脸色,表示不赞成的意思。含有不满的语气。比如说「我想继续上研究生,可是男朋友不赞成。」用日语来表述就是「わたしは大学院まで进みたいけど、彼がいい颜をしないんだ」。 5、イケてる这是来自媒介的自创语,日语叫「造语zogo」。这是「格好良い」“酷、帅呆了”的意思。「今日の格好イケてるね。」“今天打扮得帅呆了。” 6、いちゃつく当情侣之间表现得很亲密时旁人最常用这个词,有时带点起哄的意思。「人前でいちゃつくのはみっともない」意思是“当着人眉来眼去(卿卿我我)真不象个样子。”「いちゃつく」还有一种说法叫「いちゃいちゃする」。「おい、そこでいちゃいちゃするなよ。」“喂,别在那儿眉来眼去的啊”。日本人通常不会在公共场合或者人多的地方和爱人拥抱或者表现得很亲密,虽然他们吸收很多美国文化但唯独这个方面日本人还是很保守的。所以说,当着日本人面前和自己的爱人搂搂抱抱会使他们不自在甚至被嘲笑。 7、いまいち表示不太满意,还差那么一点儿的意思。比如:“昨日みた映画はいまいちだった。”就是昨天的电影不像传说的那么好、不太值得看的意思。

小学数学年龄问题经典题汇编_1

小学数学年龄问题经典例题 类型一:.爷爷今年的年龄是孙子的m倍,过了n年,爷爷的年龄是孙子的K倍。则孙子今年的年龄是: 孙=n÷((m一1)÷(k一1)一|) 例题1:今年小红的年龄是小梅的5倍,3年后小红的年龄是小梅的2倍,今年小红和小梅各是多少岁? 解题思路: 记今年小梅的年龄为1份,则小红的年龄为5份 3年相当于多少份?1份,2份,3份试试。结果3年相当于3份,每份1岁。所以小梅今年的年龄是1岁,小红的年龄是5岁。 解法二:公式法 小梅今年的年龄是: 3÷((5一1)÷(2一1)一1)=1岁。不好理解吧! 例题2:爷爷今年64岁,是孙子年龄的8倍。经过多少年爷爷的年龄是孙子的5倍。假设爷爷活到100:岁. 答:6年 方法一:差倍法 今年爷爷64岁。孙子8岁。爷、孙年龄差为64一8=56岁,并且这个年龄差一直保持不变。今爷爷的年龄是孙孑的5倍,则年龄差是孙孑的5一1=4倍。56÷4=14岁也就是从今年开始再过14一8=6年后孙子14岁,爷爷70岁.刚好5倍关系。

注意:爷孙年龄倍数只会减小,倍数可以是9,8,5,3。因为56的约数是8,7,4,2。倍数=约数十1 方法二:列举法 爷孙 63 7 9倍(去年) 64 8 8倍 70 14 5倍 84 28 3倍 112 56 2倍(不可能,爷爷沒那么长命) 方法三:公式法 ((8一1)÷(5一1)一1)x(64÷8)=6年 类型二:.爸爸今年45岁,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15岁,二儿子11岁,三儿子7岁,要过多少年爸爸的年龄等于他三个儿子的年龄的和? 解题: 三个儿子的年龄15+11+7=33(岁);现在三个儿子年龄和比爸爸小:45-33=12(岁)。 经过几年之后,三个儿子增加的年龄应该是爸爸增加年龄的三倍,

古代年龄的别称完整版

古代年龄的别称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

人各年龄段的别称

人各年龄段的别称 襁褓:不满周岁。(qiǎng bǎo)亦作"襁葆"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chèn tiáo)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Tiáo)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Chāi)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dòu kòu nián huá)“豆蔻年华”,出自唐人杜牧《赠别》诗。杜牧年轻时曾随丞相牛僧孺在扬州供职,后来离开扬州赵长安,临行时写了两首七绝给一位女子,其中一首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稍头二月初”之句。豆蔻,草木植物,春末开花,色淡红,极鲜艳。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态柔美,自后人们便常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jíjī)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花季:一般指十六岁, 雨季:一般指十七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Huò)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ào dié)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杖朝:八十岁。 期颐:(qī/jīyí)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 1 -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 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 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 2 -

岁数的别称

岁数的别称 我国古代对人的年龄岁数,有一个别称。如13岁叫“舞勺”,15岁叫“舞象”,20岁叫“冠岁”,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花龄”,50岁称“知命”,60岁称“花甲”、“耳顺”,70岁称“古稀”之年、“从心所欲”,80岁叫“耋”,90岁叫“耄”。称老人叫“耋耄”,100岁叫“期颐”、“龟年”,140岁叫“古稀双庆”。下面就对一些别称做一解说。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 古时说男孩生下八个月生牙,八岁换牙,女孩七个月生牙,七岁换牙,所以八岁称“龆齿”,七八岁称“龆龄”。(龆,tiáo音条,是换牙的意思。)唐代人杨炯所作《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说:“龆龄之际,羞言霸道。”陶潜的《祭从弟敬远文》说:“相及龆齿,并罹偏咎”罹指遭受不幸事故,偏咎指父母双亲中一方去世,此诗指八岁时母亲亡故。 十岁称“幼学之年”。语出《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意思是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陆游《社日》诗云:“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 十三岁称“舞勺之年”。语出《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勺是一种管乐器。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刘允济《经庐岳想洛州有作》:“礼乐富垂髫,诗书成舞勺。”女子十三、四岁称“豆蔻年华”。豆蔻是多年生草木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如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十四岁常称“二七”。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十五岁称“志学”《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来就以志学为十五岁的代称。 女子十五岁称“及笄”或“笄年”。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未许嫁,二十则笄。”后因以“始

年龄问题

例[1] 爸爸、妈妈今年的年龄和是82岁。5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今年爸爸、妈妈两人各多少岁? 例[2] 小红今年7岁,妈妈今年35岁。小红几岁时,妈妈的年龄正好是小红的3倍? 例[3] 6年前,母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问:母亲今年多少岁? 例[4] 小强今年13岁,小军今年9岁。当两人的年龄和是40岁时,两个各是多少岁? 例[5]甲、乙两人的年龄和正好是100岁。当甲像乙现在这样大时,乙的年龄正好是甲年龄的一半。甲、乙两人今年各多少岁? 练习:1.父亲今年32岁,儿子今年5岁,再过几年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 2.黄坤今年12岁,丁老师今年38岁。再过多少年,黄坤的年龄是丁老师年龄的3/5? 3.星星今年5岁,她妈妈今年32岁,再过多少年星星与妈妈年龄之比为2:5? 4.甲乙两人的年龄和是63岁。当甲是乙现在年龄的一半时,乙那时的年龄正好是甲现在的年龄。那么,甲是多少岁? 5.父亲比儿子大28岁,母亲比儿子大23岁,父亲与母亲的年龄和是73岁。儿子的年龄是多少岁? 6.甲乙利润年龄的和是45岁,当甲是乙现在年龄的3/5时,乙当时的年龄恰好是甲现在的年龄,那么,乙比甲大多少岁? 7.今年,孙老师和曾校长的年龄和恰好是100岁,当孙老师年龄是曾校长现在年龄的4/7时,曾校长那时刚好是孙老师校长这么大。孙老师比曾校长小几岁? 8.今年王叔的年龄恰好是金老师年龄的4/7。12年后,王叔的年龄又正好是金老师的2/3,今年金老师多少岁 9.王大伯今年46岁,小洁今年7岁。几年后,王大伯的年龄恰好是小洁的4倍?

10.父亲和儿子今年共60岁,又知4年前,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儿子的3倍。儿子今年是多少岁? 作业: 一、填空题 1.甲、乙两人的年龄和是33岁,甲比乙大3岁,那么甲 岁,乙 岁. 2.父亲今年47岁,儿子21岁, 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3.今年叔叔21岁,小强5岁, 年后叔叔的年龄是小强的3倍. 4.小明今年9岁,妈妈今年39岁,再过 年妈妈年龄正好是小明年龄的3倍. 5.明明比爸爸小28岁,爸爸今年的年龄是明明年龄的5倍,明明今年 岁,爸爸今年 岁. 6.爸爸比小强大30岁,明年爸爸的年龄是小强的3倍,今年小强 岁. 7.父亲比儿子大27岁,4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那么儿子今年 岁. 8.现在母女年龄和是48岁,3年后母亲年龄是女儿年龄的5倍,那么母亲今年 岁,女儿今年 岁. 9.叔叔比红红大19岁,叔叔的年龄比红红的年龄的3倍多1岁,叔叔 岁,红红 岁. 10.弟弟今年8岁,哥哥今年14岁,当二人年龄之和是50岁时,弟弟 岁,哥哥 岁. 二、解答题 11.1992年,妈妈52岁,儿子25岁,哪一年妈妈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 12.爸爸和女儿两人岁数加起来是91岁,当爸爸岁数是女儿现在岁数两倍的 时候,女儿岁数是爸爸现在岁数的3 1,那么爸爸现在的年龄是多少岁,女儿现在年龄是多少岁. 13.甲、乙两人共63岁,当甲是乙现在年龄一半时,乙当时的年龄是甲现在的岁数,那么甲多少岁,乙多少岁. 14.父亲与儿子的年龄和是66岁,父亲的年龄比儿子的年龄的3倍少10岁,那么多少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

古代年龄说法

古代年龄说法种种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束,捆,结 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古文年岁别称

古文年岁别称 古诗文中,表示年岁的别称多种多样,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很容易出差错。区分了解这些别称,有助于我们阅读的翻译方言文。下面笔者说不同别称比婴儿到老年依次作分析说明:未孩:指初生婴儿。小儿笑曰孩初。生婴儿,还不懂笑。曰未孩。李商隐诗《行次西郊一百韵》中:“尔儿生未孩,弃之列惨颜。”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如《齐风·甫田》总角宴兮,总是束扎,古代未成年的人,头发束成两个髫,左右各一,形成牛角丫,叫总角。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也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表童年。如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裙,垂髫总发。” 另外髡,髦也表示童年。髡指头发下垂之状。髦指古时未成年时的发式,即头发从中间分,梳双髻,垂在两边。《诗经》中《诗·庸风·柏舟》髡彼两髦,实维我特。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十五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结发:指成年,古时男女成年都把头发结上。古制:男二十两冠,女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这时可以结婚嫁娶了。如《焦仲卿妻》并序》: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语出《礼记内则:“古有五年两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下曰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孔颖达疏:“二十成年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左思咏史诗之:“弱冠养柔翰,卓尔观群书。”白行简《李娃传》中,“知天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双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女:妇女,特指未嫁的。《诗·氓》:“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未婚男子。与女相对。《诗·召南·扌票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又如《诗·溱洧》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 丁壮,指青壮年男子。唐朝最初以二十一岁为丁,后改为二十三岁,白居易时以二十五岁为丁。白居易《观刈麦》中即有:“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而立:指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方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基金,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惑”。以后用不惑作四十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中身:指中年。《尚书·无逸》中:“女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艾:指五十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曰:“……我年以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知命,亦指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指六十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之如弄珠。” 黄发,头发由白转黄,特指高寿。语出《诗经》如《诗·鲁颂·闷宫》:“黄发台背。”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园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发台背。”台与鲐通用。如《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谓老人身上生斑如鱼。

人的年龄划分和别称

人的年龄划分和别称 中国古代(旧社会)年岁的别称(划分时间),过去中国民间认为: 1岁以内(初生至1岁、不满周岁)----乳儿期、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至3岁----婴儿期; 2~3岁的儿童----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3--6岁-----学前期或幼儿期(1—7岁为幼儿)、孩提; 6--12岁-----学龄初期、童年期; 7--8----(换牙时期)童龄; 7岁(女)--髫年; 8岁(男)--龆年;龆[tiao]:儿童换牙。髫[tiáo]年,髫[tiáo]龄,童年,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8---14岁为少年; 9岁九龄 10岁以下--黄口; 12岁(女)--金钗之年; 12岁以下是童年,12岁以上称为少年总角时代;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12---15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 13岁(女)--豆蔻年华,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女)--及笄之年;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

二年级简单年龄问题

二年级简单年龄问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简单的年龄问题 导语: 小朋友,“今年你9岁,明年你几岁”“妈妈今年35岁,比你大26岁,那明年妈妈比你大几岁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和研究与年龄有关的数学问题。 有关年龄的问题,老师特别要提醒你注意:每过一年,我们每人的年龄都要长一岁,过两年,每人的年龄就都长两岁,…….;今年两人相差几岁,再过几年,两人还是相差几岁,相差的年龄永远不变。解答这类问题时,小朋友应看清题意,然后根据年龄问题的特点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正确的解答方法。 例1:晶晶今年8岁,她比妈妈小25岁,5年前妈妈多少岁5年后妈妈多少岁

变式:小杨今年10岁,比爸爸小26岁,6年前爸爸比小杨大几岁6年后爸爸几岁 例2:今年姐妹俩的年龄和是34岁,3年后姐姐比妹妹大4岁,现在姐妹俩各多少岁 变式:妹妹今年6岁,4年后她和爸爸年龄的和是45岁,爸爸今年多少岁

例3:姐姐今年10岁,姐姐3年前的年龄与妹妹2年后的年龄相等,问妹妹今年多少岁 变式:儿子今年2岁,爸爸20年前与儿子4年后的年龄相同,爸爸5年前几岁 例4:妈妈今年29岁,小天今年5岁,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小天的4倍

变式:女儿今年4岁,妈妈今年28岁,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7倍,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正好是女儿的5倍 拓展延伸: 1、小乐10岁时,妈妈37岁,当小乐18岁时,妈妈多少岁 2、妈妈和小文今年的年龄和是40岁,明年他俩相差28岁,问妈妈今年多少岁小文今年多少岁

3、哥哥2年前与弟弟2年后的年龄相同,弟弟今年8岁,哥哥今年几岁 4、奶奶今年68岁,奶奶说:“再过4年,我的年龄是小林今年岁数的8倍。”小林今年几岁 5、今年小丽3岁,小强9岁,当两人的岁数和是30岁时,小丽小强各几岁 6、红红今年8岁,浩浩今年14岁,几年前浩浩的年龄是红红的2倍

古代年龄

豆蔻一词,典出唐朝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意思是说,姿态轻盈举止优雅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看尽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人,卷起珠帘故作娇俏的美女没有人比得上她。 这是杜牧在扬州期间,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一位歌女。诗中用早春二月初树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喻十三岁的少女。因此,豆蔻后来就被用来专以形容十三、四岁的年轻美少女。豆蔻,也可写作“豆蔻”。 另外,古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女子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特殊叫法。女子十三、四岁称为“豆蔻年华”,典出唐朝杜牧诗中之意。十五岁称为“及笄”,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而束发加笄,表示成年,又称笄年。据《礼记·曲礼上》载∶“女子许嫁,笄而字。”是说,女子成年许嫁才能命“字”,故女子尚未有婚嫁之约,称为“待字”。 女子十六岁称为“二八年华”、“破瓜”、“瓜字初分”。二八是指“二个八的年纪”,又“瓜”字在隶书及南北朝的魏碑体中,可拆成二个八字,八加八就是十六。而女子到了出嫁年龄称为“摽梅之年”,取自《诗经·召南·摽有梅·序》:“摽有梅,男女及时也。”摽梅,原意是指梅子成熟后从树上掉落。 女子二十岁称为“双十年华”、“桃李年华”。双十就是二个十,即二十;又二十岁正如桃花、李花盛开时的艳丽动人。另女子二十四岁称为“花信”,每年春天,花开季节所吹的风称为“花信风”。小寒至谷雨,四个月共有八气二十四候,每气有三番,每候有一种花的信风,故又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因此,古人认为要吹过“二十四番花信风”才会进入夏季。 “豆蔻年华”,出自唐人杜牧《赠别》诗。杜牧年轻时曾随丞相牛僧孺在扬州供职,后来离开扬州赵长安,临行时写了两首七绝给一位女子,其中一首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稍头二月初”之句。豆蔻,草木植物,春末开花,色淡红,极鲜艳。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态柔美,自后人们便常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 另附: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06-简单的年龄问题

第六讲简单的年龄问题 【知识要点】我们的年龄里藏着一个这样的事实:不论是哪一年,两个人的年龄差总是不变的。因为几年后(几年前)一个人长了几岁(减了几岁),另一个人也同时长了几岁(减了几岁)。这是解决年龄问题的关键。 【例1】弟弟今年9岁,哥哥今年13岁,5年后,哥哥比弟弟大多少岁 〖试一试〗儿子今年9岁,妈妈今年33岁,10年后,妈妈比儿子大多少岁 、 【例2】小林今年10岁,他哥哥比小林大8岁,5年前,他哥哥多少岁 〖试一试〗小红今年15岁,她妹妹比她小3岁,6年后,她妹妹多少岁 【例3】妈妈今年34岁,妈妈14年前的年龄与女儿12年后的年龄相等,问女儿今年多少岁 ~ 〖试一试〗小红今年14岁,小红5年后的年龄与小军4年前的年龄相等,问小军今年多少岁

【例4】爸爸今年40岁,儿子今年12岁,当两人的年龄之和是60岁时,应该是几年后的事了 ' 〖试一试〗爸爸今年38岁,妈妈今年35岁,当两人的年龄之和是55岁时,应该是几年前的事 【例5】小明今年6岁,妈妈30岁,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正好是小明的4倍 〖试一试〗哥哥今年18岁,弟弟今年12岁,几年前,哥哥的年龄正好是弟弟的2倍 ] 【例6】明明、军军、兰兰三人的年龄总和是35岁,明明比军军大5岁,明明的年龄是兰兰的2倍。问三人的年龄各是多少 〖试一试〗爸爸、妈妈、小兰三人的年龄总和是70岁,爸爸比妈妈大2岁,爸爸的年龄是小兰的4倍。问三人的年龄各是多少

& 练习题 1.弟弟今年8岁,哥哥今年13岁,8年以后,哥哥和弟弟的年龄差是多少 2.小青今年10岁,妈妈今年36岁,7年前,妈妈比小青大多少岁 3.》 4.5年前,哥哥15岁,弟弟1岁,那么今年弟弟比哥哥小几岁 5.爸爸今年32岁,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4倍,5年前,爸爸和小华的年龄差是 多少 6.妈妈今年30岁,女儿今年7岁,当女儿15岁时,妈妈几岁 & 7.笑笑今年10岁,欢欢7年前的年龄和笑笑今年年龄相等,欢欢今年几岁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 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不是老童是老圣? 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亦作“孩抱”,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

提抱者也。” 4.龆龀:(ti?o ch?n)儿童换齿。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qiǎng bǎo]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 瓜字初分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出处:南朝·宋·吴声歌曲《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 陆游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女子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摽梅 《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助词。摽,落下。摽梅﹐谓梅子成熟而落下。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 婚年龄。 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别称 【襁褓】不满周岁 〖释意〗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出处〗《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