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55
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然的生物资源,通过引入或增殖天敌、病原体或病原体的天敌来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
生物防治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较好的环境友好性和生态安全性,并且可以降低农业生产中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在实践中,生物防治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进行改善和提升。
本文将围绕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论述。
问题一:适应性差生物防治过程中,引入或增殖的天敌、病原体或病原体的天敌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新的环境,并形成与目标害虫或病原体之间的生态平衡。
在实践中,有些引入的生物控制因子可能适应不好现有环境,难以建立稳定的种群。
这种适应性差的情况可能会导致生物防治效果不佳。
对策一:合理选择生物控制因子在进行生物防治时,应根据目标害虫或病原体的生态习性和生活史特点,选择适应性较强的生物控制因子。
应进行充分的试验和评估,确保引入的生物控制因子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生物控制效果。
问题二:生物控制因子与目标害虫或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生物防治中,引入的生物控制因子与目标害虫或病原体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引入的天敌可能会与害虫竞争食物资源,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生物防治效果的不稳定和难以预测。
对策二:深入研究生物相互作用机制为了提高生物防治的效果和可持续性,应加强对生物控制因子与目标害虫或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
通过深入了解害虫或病原体与天敌之间的生态关系和生物学特性,可以更好地指导生物防治的实施,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
问题三:风险评估与监测体系薄弱生物防治的实施需要对引入的生物控制因子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测,以确保不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在实践中,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相对薄弱,无法对生物控制因子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
对策三: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与监测体系应加强对生物控制因子的风险评估和监测,并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与监测体系。
园林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主要措施1 天敌昆虫天敌昆虫是园林植物病虫害最重要的自然控制因子,也是园林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中应用最多、最广的方法,分为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2大类。
捕食性天敌主要有瓢虫、草蛉、食蚜蝇和捕食螨[2]等,可直接杀死蚜虫、叶螨、介壳虫、鳞翅目幼虫等害虫[3]。
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它们不直接杀死害虫,而是寄生在害虫体内,导致害虫逐渐死亡,广泛应用的有赤眼蜂、姬小蜂、蚜小蜂等,使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4]和刺蛾[5],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6]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我国已经可以工厂化生产瓢虫、草蛉、赤眼蜂、蚜茧蜂等天敌昆虫[7]。
2 病原微生物微生物防治法是指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1],具有对人畜安全、选择性强、不伤害天敌等优点,可用于微生物防治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和病毒等。
(1)病原微生物杀虫。
昆虫病原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侵入虫体内,导致败血症或由于细菌产生的毒素使昆虫死亡[8]。
具有杀虫作用的昆虫病原细菌主要来自芽孢杆菌科、假单孢杆菌科和肠杆菌科,其中应用最普遍的为芽孢杆菌科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其制剂可防治松毛虫、枯叶蛾、尺蛾、刺蛾、毒蛾、卷叶蛾、天社蛾、蓑蛾、巢蛾、灯蛾等鳞翅目园林植物害虫[9]。
昆虫病原真菌是昆虫病原微生物中的最大类群[10],病原菌以其孢子或菌丝自体壁侵入害虫体内,消耗虫体各种组织和体液最终杀死害虫[8]。
目前我国用于防治园林植物害虫的病原真菌主要有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属真菌和虫霉属真菌等[11],尤以白僵菌和绿僵菌应用最广,可有效控制鳞翅目、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等害虫[12]。
昆虫病毒具有极强的专一性,一般一种病毒只感染一种昆虫。
昆虫病毒杀虫剂对环境的干扰最小,这也是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最大优点。
昆虫幼虫感染病毒后,病毒会急剧吞噬消耗虫体组织,导致昆虫消化系统紊乱,食欲丧失,行动迟缓等,最终虫体组织液化死亡[1]。
植物的有害生物与防治技术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然而,植物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有害生物的侵害。
这些有害生物可以是昆虫、病菌、真菌、杂草等,它们带来的破坏给植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研究植物的有害生物以及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一、植物的有害生物分类根据对植物的危害方式和种类分析,可以将植物的有害生物分为昆虫、病菌、真菌和杂草四类。
昆虫是植物有害生物中最为常见和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类。
常见的昆虫有蚜虫、斑点叶蝇、食叶虫等,它们通过取食植物的叶片、茎干、花蕾或者根系,引起植物营养物质流失,破坏植物的生理代谢,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植物的死亡。
病菌是另一类常见的植物有害生物。
例如,对水稻来说,白叶枯病和纹枯病是两种常见的病菌,它们通过感染植物组织,阻碍水稻的正常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导致水稻长势不良,甚至减产。
真菌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有害生物。
它们常常会寄生在植物体表面或内部,通过释放毒素破坏植物组织,引起叶片枯萎、腐烂等症状。
举例来说,黑穗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它会导致小麦产量显著降低。
杂草是另一类对农作物生长具有严重危害的植物有害生物。
杂草通过竞争土壤养分和水分,以及与农作物抢夺阳光和空间来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杂草还可以作为植物病害和虫害的庇护所,导致农田病虫害的暴发。
二、植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植物有害生物,人们研发出了各种防治技术,从而保护植物的生长和农作物的产量。
1.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对有害生物进行生物控制的一种方法。
例如,应用益虫对害虫进行防治,如利用寄生蜂来控制蚜虫的数量。
此外,应用一些具有生物杀虫功效的微生物,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对杂草进行生物防治。
2. 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是利用化学药剂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
例如,农业中常用的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可以有效地防治各类植物有害生物。
然而,化学防治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分析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为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农药防治的一些难题。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生物技术可以提供一系列有效的生物农药。
通过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原料研制生物农药,可以更加安全环保地进行病虫害防治。
生物农药不仅能够杀灭病虫害,而且对环境和人健康的影响较小,不会产生农药残留问题。
生物农药还可以具有选择性,针对特定的病虫害进行防治,降低对益虫的伤害。
生物技术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改良植物,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
通过导入特定的抗病虫害基因,可以使转基因植物具备较强的抵抗力。
目前已经开发出抗虫害的转基因棉花和玉米品种,可以显著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产量和品质。
生物技术可以研发出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提前预警和诊断植物病虫害。
传统的病虫害检测需要时间和资源,而且容易出现误差。
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等手段,可以迅速检测到植物病虫害的存在,并进行及时防治。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损失,还可以提高防治的效果。
生物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生物防治。
通过利用植物病虫害的天敌(如天敌昆虫、寄生菌等),可以实现对病虫害的生物控制。
这种方法具有针对性强、安全环保的优点,对于一些对化学农药抵抗性较强的病虫害特别有效。
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它可以提供安全环保的生物农药,改良植物提高抗性,开发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以及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
通过使用生物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农作物,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分析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本文将从微生物制剂、基因编辑和基因工程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是利用生物技术将对农作物有益的微生物提纯、筛选、培养、繁殖后制成的一种植物营养剂或植物保护剂。
微生物制剂具有环境友好、无毒性、无污染、易分解、易吸收等优点。
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植物病害治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提高植物健康:通过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
2. 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制剂对植物病菌进行有效控制。
例如利用枯草杆菌生产的孢子来防治某些植物真菌病原体。
3. 生物肥料:利用根际固氮微生物等增强作物的营养吸收,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二、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技术是通过改变基因序列来控制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CRISPR-Cas9是当前最为流行的基因编辑技术,它可以精准地定位和修改细胞DNA序列,实现精确基因编辑。
1. 抗病育种:CRISPR-Cas9 可以使植物抵抗某些病菌侵害。
例如,利用CRISPR-Cas9 技术对水稻进行基因编辑,提高其对稻瘟病的抵抗力。
三、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技术是利用重组 DNA 技术对植物进行基因改造而得到更强的抵抗性。
主要包括转基因工程、蛋白表达工程、基因互补和基因辅助等技术。
1. 转基因工程:将具有抗病、抗虫特性的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使作物获得良好的抗病、抗虫能力。
例如通过转基因工程,向玉米中导入 Bt 杆菌的基因,使玉米获得了抗螟虫能力。
2. 蛋白表达工程:将具有抗病、抗虫特性的蛋白基因转移到作物中,并使其表达出有效蛋白,起到抗病、抗虫作用。
例如将苏木粉蛋白基因转移到番茄中,提高其对蚜虫的抵抗力。
3. 基因互补和基因辅助:利用常规育种的方法,选育具有良好基因互补性的杂交种和细胞提取物,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免疫性和适应性。
总之,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农民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
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中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环保、可
持续的手段。
然而,在实践中,生物防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相应的对策得到改善。
首先,由于生物防治的生物制剂品种较少,缺乏针对性的产品。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是加大生物制剂研发力度,多方面开展研究,以尽可能地涵盖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并针对
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和作物类型进行个性化研发。
其次,生物防治的作用受到环境因素和生长阶段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存在一定的不稳
定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加强生产操作和技术指导,把握好施用时间、方式和剂量,
提高生物制剂的使用效果。
第三,生物防治的成本较高,不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降低生产
成本,提升生产效益,推广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生产者广泛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第四,生物防治技术对人力和技术要求较高,推广难度较大。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
加强生产者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生物防治技术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
第五,生物防治技术需要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施策。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
策是完善防治指南,科学合理地选择施策,并加强不同防治手段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以达
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生物防治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开展研究、提高技术水平、推广应用等多方面的对策,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升生物防治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
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然的生物因素,如天敌、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等来控制病虫害的一种方法。
相比传统的化学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安全、有效的优点,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同时减少化学残留物对农产品的污染,为农产品提供了更加健康的保障。
生物防治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
一、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1. 长效性差生物农药的作用周期相对较短,一般比化学农药短。
在海外,有些生物农药的有效期只有一到两周,需要经常性喷洒,不仅增加了农民的劳动成本,也提高了防治成本。
2. 稳定性差生物防治的效果受到很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湿度、风向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生物农药的稳定性。
在一些特殊的自然条件下,生物农药的效果并不理想。
3. 生产成本高生物农药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种植原材料、生产过程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原因。
这导致生物防治产品的市场价格较高,不利于推广。
4. 作用范围窄目前的生物农药对于植物病虫害的作用范围较窄,通常只能针对某一类或某几类害虫进行防治,无法像化学农药一样广谱防治。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病虫害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生物农药,而且需要配合其他防治措施,从而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二、对策建议1. 加强研究开发,提高长效性和稳定性生物农药行业应该加强研究开发,提高生物农药的长效性和稳定性,将其作用周期延长,稳定性增强,以满足不同气候、环境条件下的需求。
通过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生物防治产品的质量和效果,降低生产成本。
2. 提倡生物多样性,促进天敌培育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加强生态平衡的建设,提倡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界中的大量昆虫、鸟类等天敌,促进天敌的自然繁殖和培育,使天敌在病虫害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强对天敌的科研和培育,引进和繁育适应当地环境的天敌,提高其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适应性和生物防治效果。
3. 提高生产标准,降低市场价格生物农药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应该遵循严格的生产标准,加强监管,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生物防治是指以有益生物作为施治手段,对植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一种方法。
生物防
治具有环保、无污染、安全等特点,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生物防治效果不稳定。
有些生物防治剂的防治效果受到生长环境、气候条件、害
虫种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有些微生物在高温或干旱条件下生长受到限制,导致防
治效果下降。
因此,需深入研究生物防治剂的适用范围、作用机制及实际应用情况,制定
出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确保其实现稳定有效的防治效果。
二、生物防治剂的选用狭窄。
目前市场上较多的生物防治剂仅能用于部分病虫害的防治,且防治效果较为有限。
因此,需要加大生物防治剂的研发力度,拓宽其防治的适用范围,增强其防治效果和效率。
三、生物防治剂的存储和运输难度大。
有些生物防治剂需要放置在低温环境下存储,
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运输过程也必须注意防潮、避光等。
这些都给生物防治剂的应
用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研究改良剂型,提高剂量活性,增强免疫力等,减少剂量,提高防治效果。
四、生物防治的成本较高。
相比于化学防治来说,生物防治的成本较高,这是由于生
物防治剂的生产成本高、使用量大等因素决定的。
因此,可以通过加强科研攻关,提高生
产效率,制定长期的计划来逐步降低生物防治的成本,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综上所述,生物防治虽然在环保、无污染和安全方面更优越,但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拓宽防治范围,提高效率和效果,从而实现更好的植物病虫害
预防和防治。
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分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中植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植物病虫害能够导致植株的死亡、产量减少以及产质量下降,因此寻找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学原理和生物技术手段开发的,以微生物、植物、动物等天然生物体为原料,经过加工改良制成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农药。
与传统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无毒性、无污染、无副作用、易降解等特点,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还能够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生物农药的主要种类包括微生物制剂、植物提取物和天敌昆虫。
其中微生物制剂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具有范围广、防效高、使用方便等优点。
例如,利用细菌制剂枯草杆菌可以防治棉花蚜虫、蚜虫、豆蛛、蚜虫等多种害虫;利用真菌制剂白僵菌可以防治多种害虫和病原体。
植物提取物主要是从中草药中提取活性成分,例如黄连素、茉莉酸等,具有广谱性、低毒性、环保优势等。
天敌昆虫则是利用利用昆虫互相捕食的天生生态特点,来防治植物病虫害。
例如,瓢虫是一种天敌昆虫,在防治蚜虫、飞虱等害虫上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做为有机农业中重要的生物控制因素。
二、转基因技术在农业植物中的应用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异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细胞中,使其表达特定的功能。
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转基因技术能够通过改变作物本身的结构或代谢途径,使其具有抗菌抗虫能力,从而达到防治作物病虫害的目的。
以转基因农作物抗病为例,当前主要是利用抗性基因将抗病性导入到目标植物中。
例如,转基因玉米通过实现抗氧化、呼吸途径改变、细胞壁加固等机制,可以显著提高其抗性,从而防治一个或多个病害。
目前,针对棉花、水稻、小麦等多种作物已经开发了许多抗病转基因品种,更是为防治病害提供了有效手段。
三、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例如,CRISPR/Cas9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编辑技术之一,它可以快速准确地修剪作物基因、创造新的基因型等多种操作。
JINGGUAN NONGYE近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园林绿化工程中的植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若想提高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就必须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园林绿化工作的需求。
因此,必须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对园林植物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
一、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应用生物技术的必要性(一)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园林绿化工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园林植物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众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场所。
为了进一步提高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工作人员在进行园林植物栽植的过程中,应科学合理地配置树种,尽可能地提高园林植物的观赏性。
然而,在园林植物种植的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因素等,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虫害。
如果这些病虫害没有得到有效防治,将会对园林植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导致园林植物大量死亡。
因此,为了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
目前,我国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虫害种类多、虫害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导致城市资源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工作人员仍采用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植物病虫害防治,就会出现防治效果差、防治成本高等问题。
如果采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大众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对园林植物生长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绿化施工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
为了能够保证城市绿化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生物技术已成为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较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
生物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病虫害防治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植物有害生物防治措施植物有害生物是指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不利影响的生物,包括害虫、病害、杂草等。
它们能够对农作物、蔬菜、果树等植物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产量下降甚至全面歉收。
为了保护农作物和植物的生长,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来应对植物有害生物的威胁。
一、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植物的天敌、病原体和寄生物等生物因素来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发展。
它是一种生态友好的防治方法,能够降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生物防治可以通过增加益虫来抑制害虫的繁殖,或利用病原体和寄生物来控制害虫和病害。
生物防治不仅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还能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1. 增加益虫增加益虫是一种重要的生物防治措施。
益虫一般是指对害虫有天然控制作用的昆虫,如蜘蛛、寄生蜂、瓢虫等。
通过人工增加益虫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繁殖。
例如,农民可以在农田周围种植一些花草植物来吸引益虫,提供益虫的栖息和繁殖环境,从而增加益虫的数量,减少害虫的危害。
2. 利用病原体和寄生物病原体和寄生物是一种可以控制害虫和病害的生物因素。
它们能够侵入害虫或病原体的体内,引起害虫死亡或病原体丧失繁殖能力,从而实现对害虫和病害的控制。
例如,人们可以利用一种名为核多角体病毒的病原体来控制害虫,或者利用寄生线虫来控制根结线虫等植物病害。
这些病原体和寄生物具有高度选择性,对非靶标生物无害,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物理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发展。
与化学农药不同,物理防治方法对人体和环境没有污染和危害,是一种环保健康的防治方式。
1. 机械控制机械控制是一种通过物理手段来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的方法。
例如,农民可以利用人工捕捉器具捕捉和杀灭害虫。
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种类型的粉碎机或割草机来对杂草进行碾碎或割除,从而降低杂草的密度,减少其对农作物的竞争。
2. 保护屏障保护屏障是通过建立物理屏障来阻断有害生物的入侵和扩散。
植物病害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农作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植物病害可分为两大类: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病毒病属于侵染性病害,大多由昆虫传播,如昆虫取食染病的植物后再取食易感植物就会传播植物病毒病。
病毒是专性寄生物,自身无法代谢和增殖,只能依靠宿主核酸和蛋白质进行复制,而植物本身没有完整的免疫代谢系统,导致植物病毒病的防治变得更加困难[1]。
植物病毒病,又称“植物癌症”,是第二大植物病害,每年在全世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00亿美元,其中仅粮食作物就损失高达200亿美元。
植物病毒病每年给我国带来难以计量的损失,如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北方地区的小麦因土传花叶病、小麦丛矮病的流行导致减产20%~30%,严重时甚至绝产;南方水稻病毒病的流行,致使水稻减产20%~30%;近年来黄瓜花叶病毒病、烟草花叶病毒病的流行已导致多种蔬菜减产[2]。
目前防治植物病毒病的方法主要有:农业防治,如种苗脱毒、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等;化学农药防治常见防治农药的有效成分为盐酸吗啉胍、混合脂肪酸·硫酸铜、三氮唑类化合物等[3]。
在实际的植物病毒病防治中,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农药可以控制植物病毒病,且随着病毒抗药性的增加及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备受关注,化学源抗病毒药剂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而生物防治不仅可以对植物病害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及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害进行有效防治。
生物防收稿日期:2021-08-28作者简介:肖钦之(1989—),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农艺师,主要从事烟草种质资源改良、抗性育种。
E-mail:*************。
*为通信作者,E-mail:****************。
肖钦之,邓斌,邹海露,等.植物病毒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南方农业,2021,15(34):64-69.植物病毒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肖钦之1,邓斌1,邹海露2,滕凯3,唐前君2,周志成4*(1.湖南省烟草公司永州市公司,湖南永州425000;2.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长沙410128;3.湖南省烟草公司湘西州公司,湖南吉首416000;4.湖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4)摘要植物病毒病是仅次于植物真菌病害的第二大类植物病害,其专化性强、危害大,较难防治。
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总结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莫继荣摘要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法,指采取非化学和物理手段,以生物对生物的手段控制有害生物危害。
采取生物对生物的手段是自然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之间平衡控制的原理,具有针对性强、无残留毒副作用、生态环保的特点,是推行有机农业不用化学农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可靠有效措施。
1、选用自然抗性较强品种植物多样性中,选取非转基因抗病虫品种与病虫害很少能产生危害的品种。
比如蔬菜中,莴苣、生菜、芹菜、胡萝卜、大蒜、香菜、茼蒿、莲藕、芋头、洋姜、韭菜、红薯尖等,以及绝大部分的野菜类,很少有病虫为害,可以作为有机农业转换期的主栽品种。
2、配置植物多样性合理轮作,建立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植物多样性及其不同种类的合理轮作,是病虫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因为植物的单一性形成主要的流行性病虫害,一旦形成流行性病虫害,其防治难度非常大。
植物多样性及其合理轮作防治病虫害的原理:每种病虫害都有一定的寄主范围,上茬作物的主要病虫害,下茬作物不能是其主要病虫害的寄主,这样,上茬作物的病虫害就会在下茬断绝了养分的供应,对遏制病虫害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在植物多样性的配置上,除了作物品种多样性外,一定要配置花蜜作物作害虫天敌的栖息地与花蜜提供天敌后期发育养分,尤其要布置早春开花的花蜜作物;另一个是配置对害虫有驱避作用的博罗回、杀虫菊等驱虫作物。
3、对病虫有害生物利用1)以菌治病主要是利用有益微生物与病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达到控制和防治病害。
有机种植的以菌治病,主要是应用各种农用抗生素来抑制病害的侵染和危害。
用于作物病害防治的微生物对病原微生物应具有寄生能力、产生抗生物质能力和营养竞争能力。
利用这些微生物可提取各种农用抗生素,再用于病毒防治(其防治方法在“农药防治”时再作介绍)。
2)以菌治虫是指用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防治作物害虫的方法。
经试验已证实,在细菌方面有杀螟杆菌、青虫菌、苏云金杆菌等;真菌方面有蚜霉菌、白僵菌、赤座霉菌、阿维菌、茼蒿菌等,病毒方面有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等,它们对作物虫害,都表现出明显或较好的防治效果。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植物病害是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的植物病害防治方法往往依赖于农药的使用,但长期以来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研究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方法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然的生物对抗植物病害的一种方法。
不同于化学农药,生物防治方法采取的是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式。
以下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一些进展:首先,病原微生物的利用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些有益的微生物可以通过竞争或产生抗生素等方式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例如,一些拮抗性细菌可以分泌抗生素来控制特定的植物病原真菌。
此外,一些细菌可以通过竞争性根际菌根,把植物病原物质与根际的微生物菌落相隔离,从而降低植物感染的机会。
其次,昆虫对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也是一个研究热点。
一些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可以食用植物病原菌或其传播媒介,从而控制植物病害的传播。
例如,以上十字花科蔬菜为宿主的病害黑腹果蝇在中国黄山地区广为发生。
研究发现,寄生蜂可以寄生在黑腹果蝇体内,从而控制黑腹果蝇种群的爆发,从而减少了病害的发生。
第三,利用植物自身的抗病性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另一种方法。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植物具有天然的抗病性,可以抵御特定的病原微生物。
通过发掘这些抗病性基因,研究人员可以培育出具有抗病性的新品种。
例如,青霉菌(Drechslera graminea)是水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研究人员通过发掘水稻的抗病性基因,成功培育出了具有对抗青霉菌的新品种。
此外,利用生物农药也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一种重要途径。
生物农药是利用天然产生的抗病物质,例如细菌发酵液和植物提取物等,来控制植物病害的方法。
相对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具有更好的环境友好性和安全性。
目前,已有很多种类的生物农药投入了市场,并且在实际生产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总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利用有益微生物、寄生昆虫、植物自身的抗病性以及生物农药等方式,成功地降低了植物病害的发生。
植物病害生态防控法植物病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的发生,但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隐患。
为了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生态防控植物病害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植物病害生态防控法,探讨如何通过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手段有效地减少植物病害的发生,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一、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拮抗微生物等生物因子来控制病原微生物、害虫和杂草的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和寄生虫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例如,利用昆虫天敌对抗害虫,可以形成生物平衡,减少害虫的繁殖和危害。
同时,利用拮抗微生物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可以有效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还可以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土壤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
二、生态调控生态调控是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病能力,从而减少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发生。
例如,合理利用植物间作用关系,选择对病害具有抑制作用的植物进行轮作和套作,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积累,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此外,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生态调控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三、生态屏障生态屏障是指在农田周围建立起一定的植物群落,形成天然的屏障,阻止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传播和侵入。
通过种植花卉、乔木等植物,可以吸引天敌和益虫,形成生态平衡,减少害虫的数量。
同时,生态屏障还可以减少风沙侵蚀,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田的生产力。
在农田周围建立生态屏障,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植物病害的传播,还可以提高农田的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环境调控生态环境调控是通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和植物抗病能力,减少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