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教程文件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7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北师大版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病虫害的种类、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和条件,掌握常见的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技能。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分类、比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报告写作的基本要素,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和社会责任感,掌握保护环境、保护植物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敬畏感和珍惜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标准化的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对于植物病虫害的检测技术、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判断植物病虫害的种类、以及其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如何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内容1. 植物病虫害的种类1.1 植物病害:植物病原体的种类和特点,常见植物病害的症状,如叶斑病、霉菌病、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等。
1.2 植物虫害:昆虫的种类和特点,常见的植物虫害类型,如蚜虫、卷叶蛾、病粉虱、螟蛉等。
2. 植物病虫害的原因和条件2.1 病原体的侵染方式和环境条件,如: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
2.2 昆虫的寿命、繁殖条件和取食方面的特点,如:生活习性,取食范围等。
3.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3.1 植物病害防治:选种病毒抗性品种,供水量、肥料、生长周期的控制,以及防控和灭杀病原体等。
3.2 植物虫害的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4. 植物病虫害的检测技术4.1 虫害检测技术:如化学荧光、显微镜等。
4.2 病害检测技术:如酶标技术,免疫印迹技术等。
5. 实际问题分析5.1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种植的植物是否受到病虫害的影响。
5.2 对于已经受到病虫害影响的植物进行科学的防治措施。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介绍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原因、条件和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
2.实验法:让学生参与实验,检测和分析病虫害,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园艺专业果的一门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园艺植物生产所必需的防治病、虫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科学地开展综合防治,有效防止病、虫的危害。
为今后从事园艺植物的生产、科研、技术推广服务和经营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园艺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预测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合理、安全使用农药技术,防止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生产绿色果蔬食品。
初步形成发现、分析和解决生产上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观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基本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昆虫识别基本知识;2.掌握病害诊断基本知识;3.了解园艺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要点和各种防治方法;4.熟悉当地主要园艺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特点。
能力目标:1.能正确识别园艺植物主要害虫种类;2.能在田间正确诊断园艺植物几大类主要病原的病害;3.掌握园艺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方法和病、虫害防治适期;4.掌握安全、合理使用无公害农药技术;5.具备对当地园艺植物主要病、虫进行综合防治的能力;6.调查了解当地园艺植物病、虫的发生情况,具备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对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产生兴趣;2.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3.具有从事园艺植物病、虫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4.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模块一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理论基础1.园艺昆虫基本知识基本知识学习1.1 昆虫的外部形态了解昆虫头部、胸部、腹部、体壁的构造与功能。
理解表皮的特性与防治的关系。
1.2 昆虫的内部构造及生理了解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基本构造及其主要功能,昆虫的激素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理解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作用、神经系统、血液循环和分泌系统与防治的关系。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植物保护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生物基础》《种植基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知识与技能,为后续《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知识技能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植物保护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对植物病虫害识别、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能力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教育植物保护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标准和农作物植保员、农业技术员等岗位需求,围绕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植物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具体需求为主线,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参考职业岗位的防治流程,序化学习任务。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有效控制植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病虫害的能力。
1.能识别主要植物害虫和常见病害,会进行病原物镜检。
2.掌握害虫的预测预报、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流行规律,以及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和方法,会进行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3.了解昆虫分类依据及命名原则,熟悉昆虫纲各目的主要形态特征,会制作简易的昆虫标本。
4.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意识、集体意识。
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及环保意识。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教学大纲《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是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内学时90,学分5,实验学时27。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是种植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主要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害虫和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变动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关系,同时又研究寄主受害后寄主、害虫与病原物的互作关系。
以便提出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治理配套措施,达到控害、高产、优质和维护优良生态环境的目的。
、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本课程既涉及到植物,又涉及到动物和微生物,因此,它与农药、生物防治、作物栽培、土壤、作物营养肥料等关系密切。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作物病虫害防治、果树病虫害防治、蔬菜病虫害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和森林保护基础。
三、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按成人学习设计,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用为主,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具体各章的教学要求分重点掌握、一般掌握和了解三个层次。
重点掌握的是本章最重要的内容,掌握的为基本内容。
考试以重点掌握和掌握的内容为主,了解的内容基本不考或仅占很小比例。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教学以自学文字教材为主,根据学习者工作或学习的区域,组织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和讨论问题。
录像教材分两类,一类为重点串讲,讲解各章重点、难点,一类为实例介绍,将各类典型案例展示给学习者。
学习中有问题,可以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等方式与中央电大教师联系,同时还有学习中心的辅导教师为学习者辅导、答疑。
学习者应按时完成作业、实验和实习等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各章学时分配二、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以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辅以录像教材及网上教学辅导等媒体。
文字教材为合一型,即自学指导、实验指导等全部在内。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是为园艺专业本科开设的专业课,学生在学习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及土壤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后,学习本课程。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是以生物科学为理论基础, 与应用技术相结合,讲述园艺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运用植物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果树、蔬菜等园艺植物的病虫害症状、特点和发病规律,其主要任务是使园艺专业学生运用己经学到的植物病虫害的相关知识去思考综合防治在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中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园艺植物保护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2. 能力目标: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基本概念和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实用技术,要把课堂讲授与园艺植物生产紧密结合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及时介绍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及方法,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向。
同时联系山东省园艺植物生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生产管理,为将来从事园艺专业的工作打下基础。
3.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园艺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掌握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能够综合防治现代园艺植物生产基地规划病虫害以及相关组织管理的能力,掌握主要园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方法、绿色生产方式、有机生产方式等, 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创新意识浓、应用型的专业型人才,为从事园艺植物生产和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及综合防治2、熟悉园艺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了解国内外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教学设计建议】首先介绍国内外园艺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而讲述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的基本方法和综合防治的具体内容,然后讲述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学大纲[] [] [] [] [] [] [] [] [] [] [] []《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单元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概论绪言(1学时)教学内容:1.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病虫害的治理2. 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性质和任务3. 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学科特点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4. 90年代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某些特点及植保工作面临的新情况5. 怎样学习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危害及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意义了解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性质、任务第一章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时)教学内容:1.植物检疫2.农业防治3.生物防治4.物理机械防治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掌握几种防治方法的优点和局限。
第二单元植物病害及其防治第二章植物病害的概念(4学时)教学内容:1. 植物为什么会生病2. 什么是植物病害3. 植物病害分类4. 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5. 植物病害的的症状6. 传染性病害与非传染性病害7.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教学要求:1. 掌握植物病害的定义2. 重点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概念,掌握主要症状的类型3. 掌握植物病害形成的原因4. 重点掌握传染性病害与非传染性病害的概念5. 掌握非传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第三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物(10学时)教学内容:1. 植物病原真菌营养阶段、繁殖、真菌的生活史、分类和命名、主要植物病原真菌类群的特点、真菌所致病害症状特点及简要识别方法2.植物病原细菌细菌与植物病害的关系、病原细菌的一般形态、主要植物病原细菌类群、细菌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简要识别方法4. 植物病原病毒病毒与植物病害的关系、病毒的一般性状、植物病毒病害的特点及诊断5.其它植物病原物线虫、类菌原体、类立克次氏体、类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类群2.了解类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第四章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2学时)教学内容:1.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致病性2. 寄主的抗病性教学要求:1. 重点掌握致病性、抗病性、垂直抗性、水平抗性的概念2. 掌握植物的抗病性机制第五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流行(2学时)教学内容:1.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病程2. 侵染循环3. 植物病害的流行病害流行的类型、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病害流行的预测教学要求:1.掌握病程及侵染循环的概念;2.掌握病害流行的类型、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3.了解病害流行预测第六章粮食作物病害(12学时)教学内容:一、水稻病害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烂秧、水稻病毒病二、麦类病害小麦锈病、麦类黑穗病、白粉病、线虫病三、杂谷类作物病害玉米大、小斑病、瘤黑粉病和丝黑穗病、玉米病毒病、高粱黑穗病、粟白发病教学要求:1,掌握水稻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植物检疫学(植保)》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21英文名称:Plant Quarantine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植物保护专业选修3.课程目的(1)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植物检疫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熟悉相关检疫法规的规定、植物检疫的主要内容及检疫程序,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掌握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的理论、方法和程序;同时熟悉主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分布状况、传播方式,做到能够依照植物检疫的原则,运用基本原理,针对某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传播特点,提出相应的检疫对策。
(2)通过实验实践,使学生熟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鉴别和检验方法,掌握常用的检疫检验技术与检疫除害处理技术,具备一定的开展植物检疫科研工作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植检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2.5.学时为485. 建议先修课程植物学、微生物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等。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植物检疫学.许志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3年参考书目:(1)植物检疫学.朱西儒、徐志宏、陈枝楠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2)植物检疫学.商鸿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3)动植物检疫学概论(第一版).李志红等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4)植物害虫检疫学. 杨长举、张宏宇主编. 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年(5)植物病害检疫学. 洪霓、高必达主编. 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年(6)植物检疫害虫手册(第一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7)植物检疫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版).王春林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8)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第一版).农业出版社.1991年(9)植物有害生物检疫熏蒸技术.徐国淦,徐京辉编著。
农业出版社.1988年(10)动植物检疫法规教程.王国平主编.中国科学出版社.2006年7. 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课操作、观看录像、检疫现场调查等方法相结合(2)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形式有平时课堂提问、考勤、实验报告成绩,综合评定后得出(2)考试成绩占70%,形式为闭卷考试卷面所得9. 课外自学要求要求学生自学划定的选修部分内容,也可根据自身需要及兴趣阅读有关参考书及科技刊物;利用网络资源与期刊,了解国内外植物检疫的发展动态。
《植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标准植物保护专业是传统的大农业专业,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是摆在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植物病害防治技术》将原有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病理学、园艺园林植物病害防治等课程和内容进行整合,结合当地植物主要病害,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一门课程。
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背景我校植物保护专业开设于1978年,主干课程是《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化学保护》等。
植物保护作为农业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高职院校植物保护专业需培养具良好事业道德,具有现代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
关于植物保护专业病害方面的课程多表现为区域性强,或内容表现形式比较学术化,或专一性较强,不能满足目前植保工作的现状及人才需求前景。
目前,《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是植保专业病害的必修课程,主要供本科植保和农学专业等学生使用,课程内容学术性强,覆盖面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人才需求。
《植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依据《高职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课题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研究的需要,通过高校、行业、一线农技人员等多元主体共同开发,在《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和《园艺植物病理学》等内容的基础上整合而成,以求真正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一个类型,适合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特点。
《植物病害防治技术》实现了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的对接,推进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该课程体现较高的学术性,内容涵盖面广,通俗易懂,为农业推广人员、大中专在校师生、种植大户关于植物病害防治技术的方面的学习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社会服务性。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植物病害防治技术》是一门农作物和园林园艺植物病害防治的应用学科,是植物保护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保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和害虫作斗争的应用科学,也是植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管理等实践工作的必备技能。
《植物保护》课程教学大纲常祖明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防治植物病、虫、草害的根本学问和根本技能,能科学地开展综合防治,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和综合职业力量。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根本把握当地主要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进展规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推测预报的根本学问和方法,把握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防止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一) 学问教学目标1.把握农业昆虫识别的根本学问。
2.把握植物病害诊断的根本学问。
3.了解植物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要点和各种防治方法。
4.生疏当地主要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二) 力量培育目标1.能正确识别植物主要害虫种类。
2.在田间能正确诊断植物主要几大类病原的病害。
3.把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方法和病虫害的防治适期。
4.把握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技术。
5.根本具有对当地植物主要病、虫、草进展综合防治的力量。
6.调查了解当地植物病、虫、草的发生状况,初步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力量。
(三) 思想教育目标1.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具有从事病、虫、草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3.培育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第一章农业昆虫根本学问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生疏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及各附器的构造、功能与防治的关系,昆虫的内部构造、生理在防治方面的应用,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识别农业昆虫主要类群,进而明确其生长发育与四周环境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主要园艺植物害虫的发生与防治和天敌昆虫的保护利用打下良好根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外部形态识别;昆虫生殖、发育及习性。
难点:重要昆虫类群的识别。
三、教学内容1、昆虫的外部形态2、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3、昆虫的主要生物学习性4、昆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5、农业昆虫重要的识别其次章植物病害诊断技术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植物病害的概念、病症、类型;了解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物所致病害的病症特点和发病规律,把握植物病害诊断的技术。
植病生物防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植病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2. 学生能够了解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区别,分析生物防治的优势和局限性。
3. 学生掌握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生物防治方法解决实际农业生产中植物病虫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防治方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学生能够通过文献查阅、小组讨论等途径,获取和整理生物防治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生物多样性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树立科学防治病虫害的观念,认识到生物防治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3.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科学课程,旨在通过植病生物防治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中植物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生,学生对农业生产有一定了解,具备基本的生物知识,但缺乏植病生物防治的具体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生物防治知识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病虫害基本知识:介绍植物病虫害的概念、分类及危害,使学生了解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必要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 植物病虫害基本知识2. 生物防治原理:讲解生物防治的定义、分类、作用机理,分析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区别和优势。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生物防治原理3. 常见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介绍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植物源农药等生物防治方法,分析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常见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4. 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教学媒体] [教学建议] [教学辅导] [补充内容] [实验指导] [平时作业] [考核说明] [教师简介] [在线自测] [病虫图库] [返回首页]《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单元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概论绪言(1学时)教学内容:1.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病虫害的治理2. 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性质和任务3. 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学科特点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4. 90年代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某些特点及植保工作面临的新情况5. 怎样学习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危害及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意义了解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性质、任务第一章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时)教学内容:1.植物检疫2.农业防治3.生物防治4.物理机械防治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掌握几种防治方法的优点和局限。
第二单元植物病害及其防治第二章植物病害的概念(4学时)教学内容:1. 植物为什么会生病2. 什么是植物病害3. 植物病害分类4. 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5. 植物病害的的症状6. 传染性病害与非传染性病害7.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教学要求:1. 掌握植物病害的定义2. 重点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概念,掌握主要症状的类型3. 掌握植物病害形成的原因4. 重点掌握传染性病害与非传染性病害的概念5. 掌握非传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第三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物(10学时)教学内容:1. 植物病原真菌营养阶段、繁殖、真菌的生活史、分类和命名、主要植物病原真菌类群的特点、真菌所致病害症状特点及简要识别方法2.植物病原细菌细菌与植物病害的关系、病原细菌的一般形态、主要植物病原细菌类群、细菌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简要识别方法4. 植物病原病毒病毒与植物病害的关系、病毒的一般性状、植物病毒病害的特点及诊断5.其它植物病原物线虫、类菌原体、类立克次氏体、类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类群2.了解类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第四章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2学时)教学内容:1.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致病性2. 寄主的抗病性教学要求:1. 重点掌握致病性、抗病性、垂直抗性、水平抗性的概念2. 掌握植物的抗病性机制第五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流行(2学时)教学内容:1.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病程2. 侵染循环3. 植物病害的流行病害流行的类型、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病害流行的预测教学要求:1.掌握病程及侵染循环的概念;2.掌握病害流行的类型、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3.了解病害流行预测第六章粮食作物病害(12学时)教学内容:一、水稻病害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烂秧、水稻病毒病二、麦类病害小麦锈病、麦类黑穗病、白粉病、线虫病三、杂谷类作物病害玉米大、小斑病、瘤黑粉病和丝黑穗病、玉米病毒病、高粱黑穗病、粟白发病教学要求:1,掌握水稻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25
英文名称: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植物保护专业必修
3.课程目的
(1)了解并掌握农业有害生物天敌的主要类群及其应用的基本原理、途径和方法
(2)在生产中开展生物防治,从而实现对环境安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3)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趋势,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5.学时为32
5. 建议先修课程
微生物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学.吴云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2)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吴云锋主编. 校内胶印. 005年
参考书目:
(1)Biological and Biotechnological Control of Insect Pests. Rechcigl J E & Rechcigl N A. Lewis Publishers 2000.
(2)Biological Control: Measures of Success. Gurr G & Wratten 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3)害虫生物防治(第三版).赵修复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4)中国生物防治.包建中,古德祥主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5)昆虫病理学.蒲蛰龙主编.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6)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发展.卢良恕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7)害虫防治:策略与方法.张宗炳, 曹骥主编.科学出版社.1990年
(8)害虫生物防治的原理与方法(第二版).蒲蛰龙主编.科学出版社.1984年
(9)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单卫星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课并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30%,形式有:实验报告
(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了解生物防治实例
(2)掌握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和防治效果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病害生物防治序论
基本内容:
(1)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
(2)研究进展
(3)生物技术在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
(1)了解国内外生物防治的发展历史,掌握国内外筛选的重要生防菌,应用病害的成功实例,存在问题等
(2)学习组织培养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等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3)掌握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在维持自然生态系和农业生态系的平衡中的作用,有益微生物与植物病害各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应用的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4)掌握工程菌的遗传改良方法
教学重点:
(1)生物防治的发展历史
(2)有益微生物与植物病害各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生防制剂的应用
(2)工程菌的遗传改良方法
第二章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措施
基本内容:
(1)防治原理
(2)植物根际和叶围微生物
(3)土壤放线菌
(4)荧光假单胞菌
(5)木霉菌
(6)芽孢杆菌
(7)内生细菌
(8)重寄生真菌
基本要求:
(1)了解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一般原理和常用方法,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包括降低病原物接种体密度、从病残体上取代病原物、抑制病原物孢子的萌发和生长、保护被侵染的部位以及诱发寄主的抗性反应
(2)掌握拮抗作用、捕食作用、竞争作用、溶菌作用、重寄生作用和交互保护作用
(3)熟练运用不同的原理和措施适用于不同的生防菌和不同的病害
(4)了解植物根际和叶围微生物的种类、影响因素
(5)掌握根际促生细菌的防治原理和应用方法
(6)掌握放线菌、荧光假单胞菌、木霉菌和芽孢杆菌的种类、菌丝形态与菌落颜色
(7)学习放线菌、荧光假单胞菌、木霉菌和芽孢杆菌的防治原理和方法,分离鉴定、活性筛选方法
(8)了解植物内生细菌和重寄生真菌的种类与分布
(9)掌握防治原理,内生细菌的生态学、鉴定方法,应用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
(1)拮抗作用、捕食作用、竞争作用、溶菌作用、重寄生作用和交互保护作用
(2)根际促生细菌的防治原理和应用方法
教学难点:
(1)内生细菌的生态学
(2)生防菌的鉴定方法
第三章生防微生物
基本内容:
(1)土壤根际微生物
(2)木霉菌
(3)荧光假单胞菌
(4)放线菌
(5)芽孢杆菌
(6)内生细菌
(7)重寄生真菌
(8)内生真菌
(9)毛壳霉
基本要求:
(1)熟悉放线菌、荧光假单胞菌、木霉菌、芽孢杆菌的菌丝与孢子形态
(2)掌握土壤微生物种类
(3)熟练掌握各种生防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活性筛选方法
教学重点:
(1)土壤根际微生物的种类
(2)木霉菌、荧光假单胞菌、放线菌和芽孢杆菌的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1)生防菌的分离培养
(2)生防菌的种类鉴定
第四章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
基本内容:
(1)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
(2)细菌病害的生物防治
基本要求:
(1)了解土传真菌病害,如立枯病、猝倒病、枯萎病、全蚀病等的种类和发生特点
(2)掌握生防菌如荧光假单胞菌、木霉菌、重寄生真菌,真菌病毒等防治效果、应用状况(3)了解细菌性青枯病、环腐病等重要土传细菌病害
(4)运用细菌性土传病害的生防途径,生防菌种类,如芽孢杆菌、链霉菌、假单胞杆菌、菌根真菌等应用状况、应用方式等
教学重点:
(1)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
(2)细菌病害的生物防治
教学难点:
(1)生防制剂的种类
(2)生防制剂的应用
第五章抑病土
基本内容:
(1)抑病土概述
(2)抑病土的利用
基本要求:
(1)了解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掌握抑病土概念、利用方法等
(2)掌握抑病土的概念,作用机制。
土壤非生物因素和土壤生物因素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抑病土的作用机制
(2)土壤非生物因素
教学难点:
(1)土壤生物因素的作用
(2)应用技术
第六章病毒病害的生物防治
基本内容:
(1)交叉保护作用
(2)作用机理
(3)使用方法
基本要求:
(1)了解植物病毒病发生的特点
(2)掌握弱株系的交叉保护作用的概念
(3)掌握病毒病常用控制方法,弱株系筛选的几种方法与过程
教学重点:
(1)弱株系筛选的几种方法与过程
(2)弱株系的分离方法
教学难点:
(1)田间应用技术
(2)防治范围
第七章线虫病害的生物防治
基本内容:
(1)线虫病害的发生与危害
(2)生防资源
(3)生物防治技术
基本要求:
(1)了解线虫病害的发生特点与常规防治技术、防治效果
(2)掌握线虫病害生防资源,如食线虫真菌、专性寄生细菌、根基细菌、放线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生动物、螨类等防治实例,效果等
(3)掌握室内测定方法和大田应用技术
教学重点:
(1)土壤线虫病害的种类与发病特点
(2)线虫病害的室内鉴定
教学难点:
(1)线虫病害的防治技术
(2)提高防治效果的途径
第八章地上部病害及果、蔬贮藏期病害的生物防治
基本内容:
(1)果蔬病害储藏病害的生物防治
(2)柑桔果实采后病害
(3)防治技术
基本要求:
(1)了解重要果蔬病害储藏病害的种类与常见生物防治方法
(2)了解果实采后病害的生防酵母菌株的筛选方法
(3)掌握果实表面生防菌的筛选方法
(4)掌握生防酵母菌的种类与特点,室内测定方法,拮抗酵母菌的作用机制,如竞争作用、寄生作用、诱导寄主抗病性和抗生作用等
教学重点:
(1)果蔬病害储藏病害的生物防治
(2)柑桔果实采后病害
教学难点:
(1)生防酵母菌株的筛选
(2)防治技术
三、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计划32学时,其中讲课20学时,实验12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审核人:胡小平
2008年9月23日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25
英文名称: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性质
课程内实验
2. 适应专业
植物保护专业
3. 课程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生防菌的一般分离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2)观察生防菌如放线菌、细菌、真菌的菌落形态
4. 学时
学时为12
5. 主要仪器设备
三角瓶、刻度试管、灭菌水、称量纸、玻璃吸管、电子天平、超净工作台、微波炉
6. 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认真填写每次实验报告,完成实验记录、计算、绘图等,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的题目、目的、原理、方法、结果与计算
(2)考核方式:
a.实验课的考核方式:按照实验报告打分
b.实验课成绩评定: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制订人:吴云锋审核人:胡小平2008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