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生态适应类型
- 格式:ppt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22
专题01 生物和生物圈背诵清单+跟踪训练2022版课程标准新版课标解读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3.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传递;4.生物圈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6.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可以通过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运用图示或模型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
◆分析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具体实例,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
目标导航用自然资源等措施保障生态安全。
背诵清单背诵清单一1.认识生物学习要点:举例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掌握观察、调查等科学方法。
学习提示:通过对生物特征的理解,来解释生命现象;通过对观察、调查等科学方法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知识点一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知识点二科学探究的方法1.科学探究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分类法等。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
专题09 生态环境目录一、题型解读二、热点题型归纳【题型1】措施思路类【题型2】原因分析类【题型3】说明依据类三、最新模考题组练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的压力也随着而来,生态安全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命的延续等,因此高中阶段培养生态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是成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真实科研、生产生活情境为载体,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工程项目研究”等核心知识,成为高考生物试题的必考的热点。
非选择题常见的考查形式有措施思路类、原因分析类和说明依据类。
【题型1】措施思路类【典例分析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辽东半岛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中鸟类的重要停歇、觅食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
回答下列问题:(5)为稳定发挥辽宁滨海湿地在鸟类迁徙过程中重要节点的作用,应采取(答出两点即可)等措施,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提分秘籍】措施思路类方法突破: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常见的设问方式有“措施是……”、“方案(方法)是……”、“思路是……”、“设想是……”。
其中措施方案类答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但要求简洁明了。
思路设想类答案开放性比较大,创新性比较强,不用写出具体操作,只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想法就行。
【变式演练1-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
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山地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
随着社会发展,雪豹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因素,如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捕猎等。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444314专题8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生产者:通过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中组成成分消费者:加快物质循环、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结构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营养结构(、)生态系统进行、的渠道功能:【真题演练】1、“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
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3、辽宁省盘锦市的蛤蜊岗是由河流入海冲积而成的具有潮间带特征的水下钱滩,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滩涂贝类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的底栖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对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B.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C.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D.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基石)二、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2、过程3、特点①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在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②易错点1、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太阳能或化学能)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 (10): 991–999 doi: 10.3724/SP.J.1258.2011.00991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收稿日期Received: 2011-09-22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1-09-23 * E-mail: guoke@我国西南喀斯特植物生态适应性与石漠化治理郭 柯* 刘长成 董 鸣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摘 要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 石漠化问题严重, 植被恢复/重建的难度极大。
为此, 近年来开展了许多基础性研究, 以求为石漠化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该文概略介绍了该地区喀斯特生境的特点, 回顾和评述了喀斯特生境中植物适应性、植物种群、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 并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现状, 提出了喀斯特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几点期望。
关键词 钙质土, 干旱胁迫, 生境异质性, 喀斯特, 养分限制Ecological adaptation of plants and control of rocky-desertification on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GUO Ke *, LIU Chang-Cheng, and DONG Mi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Abstract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is ecologically very fragile. It has been suffering from severe rock-desertification and its vegetation has been damaging heavily. The restoration 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vegetation is extremely dif-ficult. In recent years, a lot of pure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basic researches have been performed 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and technologically support the management of the rock-desertification.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arst region and review the progress in ecological researches on plant adaptation, plant population, plant community and ecosystem in the region. In addition, as for current situation in manage-ment of the rock-desertification, we propose, particularly from angle of plant ecology, expect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in the region.Key words calcium soil, drought stress, habitat heterogeneity, karst, nutrient limit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面积达50多万km 2, 是全球喀斯特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强烈、景观类型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典型地区, 在全球喀斯特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刘丛强, 2009)。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认识生物:考向1 生物与非生物的判定;考向2 生物的特征;考向3 科学探究常用方法—调查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考向4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考向5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考向6 生态系统的概念;考向7 生态系统的组成;考向8 食物链和食物网;考向9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知识清单1】:生物的基本特征【知识补充】生物其它的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是生物)考向1 生物与非生物的判定【2022贵州贵阳】小杰有一个能简单对话、完成部分指令和会走动的智能机器人,但他却说机器人不是生物。
下列判断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正确的是()A.能自主运动B.不需要营养C.按指令做事D.会发出声音【答案】B【解答】解:智能机器人不具有生物的特征,如不能生长和繁殖、不需要营养物质等,所以不是生物。
而运动、按指令做事、发出声音都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不能作为判断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
可见B 正确。
故选:B。
考向2 生物的特征(2022·甘肃·永昌县教学研究室中考真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了鸟类因受到惊吓而起飞的情景,这体现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为()A.可以生长发育B.能够繁殖后代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需要获取物质和能量【答案】C【解析】AB.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且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AB不符合题意。
C.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鸟类因受到惊吓而起飞,就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C符合题意。
D.生物的一生需要为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从而为自身提供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知识清单2】科学探究常用方法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周围的信息,就是观察。
为了更好的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方法之一。
自然中的生态适应策略
标题:自然中的生态适应策略
一、引言
生态适应是生物种群为了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繁衍而产生的特性或行为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涉及生物的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各个方面,以帮助它们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生存概率。
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采用了独特的生态适应策略,以便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立足。
二、植物的生态适应策略
1. 物理防御:一些植物通过进化出坚硬的外壳、刺、毛发等物理特征来防止被捕食。
例如,仙人掌通过减少叶子面积并发展成刺来节约水分。
2. 化学防御:许多植物产生有毒或不良味道的化学物质,以驱赶潜在的捕食者。
例如,毒藤会产生引起皮肤刺激的油质。
3. 耐旱适应: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和龙血树,它们具有储存大量水分的能力,并且能在极端干燥的环境下生存。
三、动物的生态适应策略
1. 拟态:某些动物模仿其他物种或环境的颜色和形状,以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的攻击。
例如,枯叶蝶和竹节虫。
2. 警戒色:一些动物用鲜艳的颜色警告捕食者它们是有毒的或不可食用的。
例如,黄蜂和斑马蛾。
3. 夜行性:许多动物选择在夜间活动,以避开日间活动的捕食者。
例如,猫头鹰和蝙蝠。
4. 群居生活:一些动物通过形成群体来增加生存机会,比如狼群和鸟群。
四、结论
生态适应是生命的基本法则之一,它使得生物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每个生物种类都有其独特的生态适应策略,这些策略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理解这些生态适应策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多样性,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应对环境变化的方法和启示。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频考点专攻练专题6 植被类型及分布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频考点专攻练专题6 植被类型及分布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频考点专攻练专题6 植被类型及分布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高频考点专攻练(六)植被类型及分布(2017·梅州一模)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 )A.甲B.乙C.丙D.丁2.图中可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答案1。
D 2.C解析第1题,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变化,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荒漠、草原、苔原、热带雨林;则D项正确。
第2题,读图,根据气温变化趋势,图中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A项正确.图中丙、乙、己植被类型变化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则B项正确.图中降水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以及海拔差异,故不能反映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则C 项错误.图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没能体现非地带性规律,则D 项正确,C项错误,选C项。
(2017·合肥三模)标准木是指在森林调查中选测的有代表性的树木.下图示意2006~2007年西藏某地(29°N,94°E)云杉林标准生物量垂直分布。
一、生态、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③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稀少(2)人为原因:③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产生原因: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 ③发展立体农业;③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③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③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②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③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③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治理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②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③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产生原因(华北地区): (1)自然原因:③降水变率大;③春季蒸发旺盛;(2)人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③水污染严重; ③浪费多,利用率低;③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③春季降水少②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③地形低洼。
(2)人为原因:③不合理的灌溉;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渭河平原)5、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1)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山麓缓斜平原高山前冲积扇土地质量高冲积低平原主体海滨滨海平原低地势极低中低产田集中区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干旱: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盐碱:水盐运动春秋反盐,夏积盐冬稳定2)问题⑴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因洼制宜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⑵水资源短缺⑶风沙危害---沙尘天气3)缓斜平原肥力最好: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份下渗;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2023年主题教育四个专题解析】一、什么是主题教育?2023年主题教育四个专题解析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主题教育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以特定的形式、内容和方法,集中组织、开展和强化一次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主题教育的特点是明确的目标,集中的内容,特定的时间,具体的方式。
二、四个专题分别是什么?在2023年的主题教育中,分为“立德树人”、“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保护”四个专题。
1. 立德树人在“立德树人”专题中,我们要关注德育工作,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勇于担当、善于创新。
2. 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专题是要求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对经典文化的传授,开展读书活动、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3. 创新创业“创新创业”专题是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创新实践活动、创业讲座、创业比赛等,引导学生探索创新之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专题是要求我们关注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学校可以组织生态环境保护主题的课程、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行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对主题教育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2023年主题教育四个专题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
这些专题涵盖了德育、文化传承、创新创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这些专题的开展可以丰富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这次主题教育,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湖南)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
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
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
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要素的相互影响)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A.常受干热风影响B.土壤养分流失C.曾被沉积物掩埋D.遭受低温冻害2.(要素的相互影响)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2024·甘肃)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
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
图4示意该区域地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显的()A.灰化层B.钙积层C.铁铝层D.黏化层(2024·湖南)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
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
如左图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
右图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与自行车道相比,关于人行道上积累最明显的颗粒物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判断正确的是()A.细颗粒茂密植被B.粗颗粒茂密植被C.细颗粒稀疏植被D.粗颗粒稀疏植被5.(植被的生态功能)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其对行人的影响,该都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A.从稀疏到茂密B.从茂密到稀疏C.均用稀疏植被D.均用茂密植被(2024·全国甲)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