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4.05 MB
- 文档页数:30
海洋生态学绪论:1,生态学: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
2,生态学三个优先研究的领域:①全球变化,包括气候、天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原因和结果;②生态多样性,决定生态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探讨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原理和技术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述1,生态系统:就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并且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的转移到大型肉食动物。
食物链上的每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3,生态平衡:如果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4,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假说:认为,大气中活性气体的组成、地球表面的温度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等是受到地球上所有生物总体的成长、代谢所调控的,当地球环境受到干扰或者破坏时,地球上的生命总体总会通过其成长、活动和代谢的变化来缓和地球环境的变化。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环境三大环境梯度:从赤道到两级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倒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浮游生物的重要性:①它们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②是水团和海流的指示种;③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矿产资源。
3,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的作用下,被动的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者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
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结构和功能【学习内容概述】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由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形式;在此结构基础上能够实现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等功能,其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能量流动具有单相流动和逐级递减(遵循1/10法则)的特点;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生物地化循环)的特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知识网络结构和知识点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生态系统的概念要素1.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区域特征)2.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组成成分)3.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功能特征)4.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的类型海洋生态系整个海洋,类型多分布各异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m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淡水生态系陆地淡水水域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3.湿地生态系统⑴范围:沼泽、湖泊、河流、河口、滩涂、红树林、珊瑚滩等⑵生物资源丰富,生产力高。
如我国湿地植物2750种,其中高等植物1380种;动物1500种,其中水禽250种、鱼类1040种(淡水鱼500种,占世界淡水鱼物种数80%)。
⑶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功能⑷提供粮食、肉类、鱼、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等⑸湖沼海岸风光4.城市生态系的特点⑴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范畴⑵人既是系统的组成之一,又起着支配作用⑶自身脆弱,对其他生态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⑷能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干扰和冲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1.生态组分的类别类群代谢方式及特点功能地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将无机物转变为贮能有机物(自养型)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异养型)分解动植物遗体或遗物(异养型)主要成分重要作用不可缺少3.生态成分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指功能类群间以营养为纽带的结构联系2.营养结构形式⑴食物链:生物之间单方向食物连结⑵食物网:生物之间多方向食物连结3.营养级(层次)⑴食物链中每个环节的生物⑵同一营养级生物利用相同资源⑶生产者为I级,食草动物为II级,小型食肉动物为III级⑷大型食肉动物可能占有多个营养级⑸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级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功能系统1.生态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2.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3.通过功能类群之间的营养联系实现“自我维持”4.具有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交流等基本功能生物生产——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源泉1.初级生产:主要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次级生产:指异养生物对初级生产品的利用和再生产能量流动——系统内能量转移的过程1.过程⑴起点: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输入能量)⑵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⑶终点:最终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输出能量)2.特点(以赛达伯格湖的能流分析资料为例)⑴传递方向:单向流动(既不能循环流动,也不能逆向流动)⑵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遵循1/10法则)3.能量金字塔以各个营养级的能值绘制,形象地表示能流特点4.能流分析意义——使能量流向有益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物质循环—系统内生命元素的运动形式1.物质循环是指群落与环境之间生命基本元素的循环运动,包括:⑴系统内物质输入与输出,以及营养级之间的交换过程⑵系统间的物质交换,以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的调节过程2.实例:碳循环库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群落碳素贮存形式无机盐CO2HCO3-有机态是否参与交换- + + +⑵气态型(主要以CO2形式循环)⑶光合作用是CO2进入群落途径⑷碳素通过细胞呼吸、微生物分解、化石燃料利用等返回无机环境3.物质流与能流的关系⑴系统内渠道相同,且能流伴随物质流。
生态系统的结构汇报人:日期:•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类型目录•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系统的未来展望生态系统概述01CATALOGUE生态系统是指在特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元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构成的自然单元。
它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以及非生物环境因素等。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中生物和非生物元素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03生态系统的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01生物部分:包括各种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
02非生物部分: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环境因素,它们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资源,如食物、水和空气等。
生态系统是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来源,如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等。
生态系统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如碳循环、水循环等。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具有调节作用,有助于减缓自然灾害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02CATALOGUE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产生有机物质,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生产者以生产者为食,包括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顶级捕食者。
消费者将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返回环境中。
分解者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域等。
生态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反映物种与环境和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方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能量沿食物链流动。
能流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密切相关,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能流与物种关系不同物种之间的能流关系会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繁衍。
生态系统的类型03CATALOGUE定义森林生态系统是主要由树木和植物构成的生态系统。
它们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之一,通常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
组成森林生态系统由多种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它们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维持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结构1.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成分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成分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1.生态系统的概述(4)类型: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5)功能: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三种生物成分的比较(3)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
1. 科学家在深海中的火山口周围发现了热泉。
经过对热泉生态系统的研究,科学家认为热泉口的环境与地球上早起生命所处的环境相似。
热泉喷出的海水中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硫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CO2来制造有机物。
管蠕虫吞入硫细菌形成细菌囊,并不断将从海水中吸收的硫化氢等物质输送给囊中硫细菌,同时也从硫细菌获取能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硫细菌是自养生物,硫细菌与管蠕虫的种间关系为寄生B. 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助于了解生命的起源C.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主要是硫化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D. 硫细菌与硝化细菌同化作用类型相同,都属于生产者[知识点]群落,生态系统的功能,光合作用[答案]A[解析]硫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说明硫细菌是该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它异养生物的生存提供有机物。
A、硫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故同化作用类型是自养型;而“管蠕虫吞入硫细菌形成细菌囊,并不断将从海水中吸收的硫化氢等物质输送给囊中硫细菌,同时也从硫细菌获取能量”,说明硫细菌与管蠕虫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A错误;B、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助于了解生命的起源,B正确;C、深海中几乎无光,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主要是硫化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C正确;D、硫细菌与硝化细菌都是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D正确。
描述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如土壤、水、空气)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单元。
生态系统包括各种生物体,它们之间通过能量和物质的循环产生复杂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一个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和功能:1. 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由各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这些生物之间形成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包括共生、竞争、掠食、共生等。
2.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iodiversity):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内不同种类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
高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力,因为各个物种可以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挥不同的生态角色。
3.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每个生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占据着一个特定的生态位,即在环境中的角色和功能。
生态位包括生物体的生活方式、食物来源、生境和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4. 生态系统结构(Structure):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不同种类生物的数量、分布和相互关系。
这包括植物的层次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5. 能量流动(Energy Flow):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从一个生物转移到另一个生物。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捕获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然后被食物链上层的消费者所利用。
6. 物质循环(Nutrient Cycling):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如碳、氮、磷)通过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循环。
这包括生物体的生命周期、死亡和腐解,以及地球大气层和土壤之间的物质交换。
7. 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这包括影响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如气候、土壤、水域和地形。
这些因子对生物体的分布和生存条件有着重要的影响。
8. 生态系统动态(Ecosystem Dynamics):生态系统是动态的,它们经历着季节性和长期的变化。
这包括气象变化、植被生长和动物迁徙等。
生态系统的功能在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土壤保持和提供人类社会所需的生态服务。
森林生态系统概述一、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一)生态系统概念(ecosystem)和特性1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包括人类在内)和非生物成分(环境中的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的Tansley提出来的(1935),他强调了生物与环境的不可分割性,所以坦斯利被认为是生态系统理论的奠基人。
2生态系统的共同特性生态系统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都具有下面一些共同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中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态学研究的四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
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也失去了作用。
(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流动是循环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网。
通常,物质组成的变化、环境因素的改变和信息系统的破坏是导致自我调节失效的三个主要原因。
(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
(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具有4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包括(1)无机物质:包括处于各种物质循环中的各种无机物、如氧、氮、二氧化碳、水和各种无机盐等;(2)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等;(3)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风和雨雪等。
生物因素又根据它们在能量和物质循环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三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