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5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药物剂量对小白鼠的影响,以戊巴比妥为例,探讨药物剂量与药理效应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药物剂量与药理效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剂量效应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增加,药理效应也随之增强。
然而,药物剂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药理效应不再随剂量增加而增强,甚至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合理掌握药物剂量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18-22g,2只/组;2. 试剂:苦味酸、1mL注射器、生理盐水、戊巴比妥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3. 仪器:鼠称、电子天平、秒表、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方法1. 将小白鼠分为4组,每组2只,分别编号;2. 第1组:给予0.2%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3. 第2组:给予0.4%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4. 第3组:给予0.8%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5. 第4组:给予生理盐水0.1mL/10g作为对照组;6. 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和恢复时间,以及活动情况;7.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1. 第1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约为5分钟,恢复时间约为10分钟;2. 第2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约为3分钟,恢复时间约为8分钟;3. 第3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约为1分钟,恢复时间约为5分钟;4. 第4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约为30分钟,恢复时间约为45分钟。
六、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戊巴比妥钠剂量的增加,小白鼠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和恢复时间均呈缩短趋势,说明药物剂量与药理效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这与药物剂量效应关系的原理相符。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0.8%戊巴比妥钠溶液组的小白鼠出现呼吸抑制现象,表明药物剂量过大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物过量导致的毒副作用。
3. 本实验采用腹腔注射给药方式,与临床实际给药方式有所不同。
实验名称: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家兔心脏和血管的影响实验目的:1. 观察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家兔心脏和血管的影响。
2.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加深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机制的理解。
实验材料:1. 家兔1只,体重2-3kg。
2. 生理盐水100ml。
3. 0.1%肾上腺素0.5ml。
4. 0.01%心得安0.5ml。
5. 0.01%酚妥拉明0.5ml。
6. 0.01%硝普钠0.5ml。
7. 心电图机1台。
8. 动物手术器械一套。
实验方法:1. 将家兔固定于手术台上,打开胸腔,暴露心脏。
2. 将心电图机连接到家兔心脏,记录基础心率。
3. 向家兔心脏注射生理盐水0.5ml,观察并记录心率变化。
4. 向家兔心脏注射0.1%肾上腺素0.5ml,观察并记录心率、血压和心电图变化。
5. 向家兔心脏注射0.01%心得安0.5ml,观察并记录心率、血压和心电图变化。
6. 向家兔心脏注射0.01%酚妥拉明0.5ml,观察并记录心率、血压和心电图变化。
7. 向家兔心脏注射0.01%硝普钠0.5ml,观察并记录心率、血压和心电图变化。
实验结果:1. 注射生理盐水后,家兔心率无明显变化。
2. 注射肾上腺素后,家兔心率明显加快,血压升高,心电图出现室性早搏。
3. 注射心得安后,家兔心率明显减慢,血压降低,心电图出现房性早搏。
4. 注射酚妥拉明后,家兔心率无明显变化,血压降低。
5. 注射硝普钠后,家兔心率明显减慢,血压降低,心电图出现室性早搏。
实验分析:1. 肾上腺素是一种α、β受体激动剂,可以兴奋心脏和血管,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2. 心得安是一种β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心脏和血管,使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3. 酚妥拉明是一种α受体阻断剂,可以降低血压,但对心率影响不明显。
4. 硝普钠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可以降低血压,但对心率影响不明显。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家兔心脏和血管的影响。
肾上腺素可以兴奋心脏和血管,心得安可以抑制心脏和血管,酚妥拉明和硝普钠可以降低血压。
药理学常见实验操作方法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活性、代谢、毒性和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的学科。
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研究药物的药效、药代动力学、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药理学常见的实验操作方法。
1. 细胞培养实验:细胞培养实验是研究药物对细胞的作用的一种常见的药理学实验方法。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细胞系进行培养,如癌细胞、原代细胞等。
接下来,将药物加入到细胞培养基中,观察药物对细胞的影响,如细胞的增殖、凋亡、分化等。
可以使用细胞形态学方法、免疫组化、蛋白质分析等技术手段来评估药物对细胞的影响。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研究药物在整个生物体内的药效和毒性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动物实验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药效学实验等。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如小鼠、大鼠、猴子等。
然后,将药物给予动物进行观察和检测,如观察动物的行为、记录动物的生理指标、取动物组织样本进行药物浓度测定等。
3. 体外药物解剖学实验:体外解剖学实验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分布、转化和代谢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体外实验包括药物的分配实验、药物代谢实验、药物排泄实验等。
该实验通过收集和分析体内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以及代谢产物的浓度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使用的方法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等。
4. 离体器官实验:离体器官实验是研究药物在特定器官上的药理作用的一种常见实验方法。
常见的离体器官实验包括离体心脏实验、离体肠段实验、离体骨骼肌实验等。
该实验将动物的某个器官取出,放置在体外培养液中,然后加入药物进行实验。
通过记录器官的生理活动的变化来评估药物对该器官的作用。
以上是药理学常见的一些实验操作方法,这些实验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
当然,在进行这些实验时,也需要遵守实验操作规范,保护实验动物的权益,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篇一:药理学实验报告 1实验三 1、地西泮抗惊厥作用【目的】观察地西泮的抗惊厥作用。
【原理】尼可刹米可吸收入血,以至出现兴奋、抽搐、惊厥。
地西泮作用于边缘系统,加强了gaba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可有效地对抗中毒性惊厥。
【动物】家兔1只,体重2kg~3kg。
【药品】0.5%地西泮溶液、25%尼可刹米。
【器材】兔固定箱、台式磅秤、注射器(5ml)、针头(6号)。
【方法】取家兔1只,秤重并观察正常活动情况,然后静脉注射25%尼可刹米(0.5ml/kg 给药)。
观察动物的活动姿势、肌张力及呼吸等变化。
当家兔出现明显惊厥后,由耳静脉缓慢推注0.5%地西泮(按0.5ml/kg~1ml/kg给药),直到肌肉松弛为止。
【结果】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表地西泮对兔惊厥作用的影响给药前家兔反应正常尼可刹米给药后惊厥、肌肉强直肌肉松弛、镇静、催眠注射地西泮【讨论题】地西泮抗惊厥作用、作用机制及用途有哪些?【注意事项】家兔出现强直性惊厥后,应缓慢推注地西泮,过快可抑制呼吸。
2、用化学刺激法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目的】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学习化学刺激法筛选镇痛药或比较药物镇痛效果的方法。
【原理】腹膜的感觉神分布广泛,把醋酸等化学刺激物注入腹腔,使小鼠产生疼痛反应,表现为腹部双侧凹陷,躯体扭曲,后肢伸展,臀部高起,称扭体反应。
曲马多有镇痛作用,可明显抑制扭体反应。
【动物】小鼠2只,体重28g~32g。
【药品】0.2%盐酸曲马多溶液、0.6%醋酸溶液、生理盐水。
【器材】天平、注射器(1ml)、针头(5号)、秒表。
【方法】1、取小鼠2只,称重后观察正常活动后标号。
2、甲鼠腹腔注射盐酸曲马多溶液0.1ml/10g;乙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
3、给药30min后两鼠均腹腔注射醋酸0.2ml/只,观察记录注射醋酸后15min内两鼠出现扭体反应情况。
【结果】表药物对醋酸所致小鼠疼痛作用的影响鼠号药物用药前扭体反应次数甲乙醋酸---盐酸曲马多醋酸---生理盐水 4 19 用药后扭体反应次数 0 16【讨论题】结合实验结果说明曲马多的镇痛效果与临床用途。
药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药理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药物药物名称对动物生理机能的影响,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特点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选用健康的动物种类,体重在体重范围,雌雄各半。
实验前动物在实验室适应环境适应天数。
2、药品与试剂药物名称,规格为规格详情,由生产厂家生产。
实验中所需的其他试剂,如生理盐水、试剂名称等。
3、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注射器、手术器械、生理记录仪等。
三、实验方法1、动物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分组数量组,每组每组动物数量只。
分别标记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给药途径与剂量实验组动物通过给药途径,如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等给予药物剂量的药物名称;对照组动物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3、观察指标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如具体时间点 1、具体时间点 2等),观察并记录以下指标:(1)动物的一般行为表现,如活动情况、精神状态等。
(2)生理指标,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
(3)生化指标,如血液中某些酶的活性、代谢产物的含量等。
4、实验操作步骤(1)动物称重后,用适当的麻醉剂进行麻醉。
(2)进行手术操作,如插管、安装传感器等,以监测生理指标。
(3)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给药,并密切观察动物的反应。
(4)在规定的时间点采集血液、组织等样本,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
四、实验结果1、一般行为表现实验组动物在给药后具体时间出现了具体行为变化,如活动减少、嗜睡等,而对照组动物行为正常。
2、生理指标变化(1)体温:实验组动物体温在给药后时间开始下降,具体时间达到最低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2)心率:实验组心率在给药后时间出现减慢,具体时间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血压:实验组血压在给药后时间出现短暂升高,随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
3、生化指标结果(1)血液中酶名称的活性:实验组动物血液中该酶的活性在给药后时间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实验名称:不同给药途径对戊巴比妥钠药效影响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给药途径对戊巴比妥钠药效的影响。
2. 理解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3. 学习和掌握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药物剂量的大小决定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又决定药理效应,因此药物剂量决定药理作用的强弱。
给药途径不同,吸收速度有差别,药物反应的潜伏期和程度亦有差别。
一般而言,腹腔给药大于皮下给药大于灌胃给药的药效。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18-22g,2只/组。
2. 实验药物:戊巴比妥钠溶液(0.2%、0.4%、0.8%)。
3. 实验器材:苦味酸、1mL注射器、生理盐水、电子天平、计时器、实验记录表等。
四、实验方法1. 将小白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只,分别编号为A、B、C。
2. A组:腹腔注射0.2%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3. B组:皮下注射0.4%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4. C组:灌胃0.8%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5. 给药后,分别观察记录各组小白鼠的睡眠时间、活动情况等。
6. 实验结束后,对各组小白鼠进行麻醉,观察并记录其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组:小白鼠睡眠时间为30分钟,活动减少,呼吸平稳,心率正常。
B组:小白鼠睡眠时间为25分钟,活动减少,呼吸平稳,心率正常。
C组:小白鼠睡眠时间为20分钟,活动减少,呼吸平稳,心率正常。
2. 实验分析本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戊巴比妥钠剂量的增加,小白鼠的睡眠时间逐渐缩短,活动逐渐减少,呼吸和心率保持平稳。
这说明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腹腔注射、皮下注射和灌胃给药对戊巴比妥钠的药效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腹腔注射的药效最强,其次是皮下注射,灌胃给药的药效最弱。
六、实验结论1. 戊巴比妥钠的药效与剂量呈正相关,剂量越大,药效越强。
2. 不同给药途径对戊巴比妥钠的药效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腹腔注射的药效最强,其次是皮下注射,灌胃给药的药效最弱。
第1篇一、前言药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药理学教学专业实践。
本文将对我此次实践的经历、收获和体会进行总结。
二、实践内容1. 实习单位简介本次实践单位为某知名医学院校药理学实验室,该实验室设备齐全,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实践期间,我参与了实验室的日常教学工作,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指导等。
2. 实践过程(1)实验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我主要负责实验教学部分。
首先,我熟悉了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原理,了解了实验操作流程。
随后,我协助指导老师完成了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包括实验演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批改等。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过程中,我参与了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包括选题、指导、答辩等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3)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前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过程中,我参与了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包括论文选题、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
通过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我进一步巩固了药理学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实践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践,我将药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了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
在实验教学中,我学会了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 教学能力的提升在实践过程中,我参与了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通过与学生互动,我学会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我与实验室的老师们共同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在团队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调,共同完成工作。
4. 对药理学教学的思考通过实践,我对药理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认为,药理学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点总结药理学实验是药物发现、研究和开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对药物的药理学特性进行评估,包括药理学作用、药动学、毒性等。
药理学实验要求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同时也需要具备丰富的药理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本文将针对药理学实验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实验设计、药理学作用评价、药动学评价、毒性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一、药理学实验的基础知识点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药理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随机对照实验、对照组设计、交叉设计等。
在实验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实验对象的选择、样本数量、实验组织、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2. 药理学作用评价药理学作用评价是对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药理效应进行评估。
常见的药理学作用评价方法包括体外实验、体内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评价药物对生物体的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等方面的影响。
3. 药动学评价药动学评价是对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进行评估。
常见的药动学评价方法包括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体内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评价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4. 毒性评价毒性评价是对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毒性反应进行评估。
常见的毒性评价方法包括急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致畸毒性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评价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和毒性机制。
二、药理学实验的常用技术和方法1.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现代药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对细胞系和细胞器官进行培养,可以评价药物对细胞的毒性和药理学作用。
常用的细胞培养技术包括细胞传代培养、凋亡检测、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
2. 动物实验技术动物实验技术是药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对动物进行给药和实验观察,可以评价药物的药理学作用、药代动力学特性和毒性效应。
常用的动物实验技术包括造模实验、行为学实验、代谢实验等。
3.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药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对药物靶标和信号通路进行研究,可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基础。
药理学的实验方法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其中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组织切片实验:将动植物组织切片置于培养液中,观察药物对组织的影响,如生理效应、细胞色素P450等。
2. 动物实验:将药物给予实验动物,并通过测量生理指标、组织活性等来评估药物的效应。
3. 体外实验:在体外体系中,如培养细胞、酶活性测定等研究药物与靶标的相互作用。
4. 毒理实验:通过动物模型或细胞培养等方法,评估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
5. 受试者研究:在人体中进行阶段性实验,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安全性。
6. 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PCR、Western blot等方法研究药物与基因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中,研究者通常会根据药物的特性、研究目的和资源条件等因
素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并结合经验和专门的研究方法论对实验进行设计和执行。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药物的基本作用,包括兴奋和抑制作用。
2. 掌握药物剂量与药效的关系。
3. 学习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
4. 熟悉实验操作的规范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物的基本作用包括兴奋和抑制作用。
兴奋作用是指药物能增强组织或器官的功能活动,如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强神经传导等。
抑制作用是指药物能减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活动,如降低血压、抑制神经传导等。
药物剂量与药效的关系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与药效成正比关系,即剂量越大,药效越强。
但当剂量超过一定范围时,药效不再随剂量增加而增强,甚至会出现毒副作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2. 药物:肾上腺素、心得安、咖啡因、戊巴比妥钠3. 仪器:电子天平、滴定管、量筒、秒表、观察室、记事本四、实验步骤1. 将小白鼠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A组和B组。
2. A组给予肾上腺素,B组给予心得安。
3. 观察并记录两组小白鼠的兴奋或抑制作用,如活动度、呼吸频率、心率等。
4. 分别给予两组小白鼠咖啡因和戊巴比妥钠。
5. 观察并记录两组小白鼠的兴奋或抑制作用。
6.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1. A组给予肾上腺素后,小白鼠表现出兴奋症状,如活动度增加、呼吸加快、心率增加等。
2. B组给予心得安后,小白鼠表现出抑制作用,如活动度降低、呼吸减慢、心率降低等。
3. A组给予咖啡因后,小白鼠表现出兴奋症状,与肾上腺素作用类似。
4. B组给予戊巴比妥钠后,小白鼠表现出抑制作用,与心得安作用类似。
5.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肾上腺素、咖啡因对A组小白鼠具有兴奋作用,心得安、戊巴比妥钠对B组小白鼠具有抑制作用。
六、结论1. 药物的基本作用包括兴奋和抑制作用。
2. 药物剂量与药效的关系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3. 药物作用具有选择性,不同药物对不同器官或组织具有不同的作用。
七、讨论1. 药物作用的机制:药物作用的机制复杂多样,包括受体学说、离子通道学说、酶学说等。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
2. 掌握小鼠给药和采血的方法。
3. 观察药物在小鼠体内的药效和代谢过程。
4. 分析药物的毒副作用。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
2. 实验药物:某新型抗炎药物(以下简称药物A)。
3.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小鼠给药器、离心机、显微镜、恒温水浴锅、注射器、剪刀、镊子等。
4.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肝素钠、抗凝剂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给予药物A)和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
2. 给药方法:采用灌胃给药法,实验组小鼠按体重给予药物A,对照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
3. 观察指标:观察小鼠的生理指标(如体温、呼吸、心率等)、行为学指标(如活动、睡眠、摄食等)以及肝肾功能指标。
4. 采血与检测: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对小鼠进行尾静脉采血,检测血液中的药物浓度。
5. 组织学观察:对实验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肝脏、肾脏进行病理学观察。
四、实验结果1. 生理指标:给药后,实验组小鼠体温、呼吸、心率等生理指标与给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2. 行为学指标:给药后,实验组小鼠活动、睡眠、摄食等行为学指标与给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3. 肝肾功能指标:给药后,实验组小鼠的肝肾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4. 药物浓度:给药后,实验组小鼠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随时间逐渐降低,给药后8小时基本降至给药前水平。
5. 组织学观察:实验组小鼠的肝脏、肾脏组织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五、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药物A在小鼠体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对小鼠的生理指标、行为学指标以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2. 药物A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较快,给药后8小时基本降至给药前水平。
3. 本实验为药物A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初步依据,为进一步研究药物A的药效和毒副作用奠定了基础。
[精选]药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
2.掌握药物作用的实验研究方法。
3.了解药物作用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药物的疗效评价等内容。
药物作用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离体实验和整体实验两种。
离体实验是在体外条件下,观察药物对离体组织或器官的作用;整体实验是在整体动物或人体上,观察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本实验主要采用整体实验方法,观察药物对小鼠的镇痛作用。
三、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选取健康小鼠若干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至少10只。
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某镇痛药物,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2.疼痛刺激:采用热板法对小鼠进行疼痛刺激。
将小鼠放在55℃的热板上,记录小鼠舔后足的时间(潜伏期)。
每只小鼠测试3次,取平均值作为该小鼠的痛阈值。
3.数据记录:记录每组小鼠在给药前和给药后的痛阈值。
4.数据分析: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给药前的痛阈值进行比较,以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然后将实验组小鼠给药后的痛阈值与给药前进行比较,以观察药物对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
最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给药后的痛阈值进行比较,以观察药物对小鼠镇痛作用的差异。
5.实验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药物对小鼠镇痛作用的结论。
四、实验结果1.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组小鼠给药前痛阈值(s):5.0 ± 1.0实验组小鼠给药后痛阈值(s):10.0 ± 2.0对照组小鼠给药前痛阈值(s):5.5 ± 1.5对照组小鼠给药后痛阈值(s):5.8 ± 1.82.数据分析:给药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痛阈值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说明两组小鼠在疼痛敏感性方面无差异。
给药后,实验组小鼠的痛阈值显著高于给药前(P < 0.01),说明药物对小鼠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一、实验名称药理学实验二、实验目的1. 理解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掌握常见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三、实验原理药理学实验是通过实验手段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对机体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掌握药物的基本性质、给药途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等基本知识。
四、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显微镜、离心机、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滴定管、移液器等。
2. 试剂: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葡萄糖、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
五、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一:药物溶解度实验(1)称取一定量的药物,加入适量溶剂,观察药物的溶解情况。
(2)比较不同溶剂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
(3)记录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 实验二:药物吸收实验(1)将药物溶解于生理盐水中,制成溶液。
(2)分别给予实验动物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给药途径。
(3)观察并记录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
(4)分析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3. 实验三: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1)给予实验动物药物,收集尿液和血液样本。
(2)测定尿液和血液中的药物浓度。
(3)计算药物的半衰期、清除率等代谢动力学参数。
(4)分析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4. 实验四:药物药效学实验(1)观察药物对实验动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2)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生理指标的影响。
(3)分析药物的药效学作用和作用机制。
六、实验报告撰写1.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与试剂、实验内容与步骤、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等部分。
2. 实验结果应准确记录,数据应进行分析和比较。
3. 讨论部分应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可能的解释。
4. 结论部分应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七、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技能:考察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实验背景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药理学研究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毒性等。
本报告将对一次药理实验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药物剂量与作用效果的关系,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对小白鼠作用效果的不同。
2. 研究不同的给药途径对小白鼠作用效果的不同。
三、实验原理1. 药物剂量的大小决定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又决定药理效应,因此药物剂量决定药理用强弱。
2. 给药途径不同,吸收速度有差别,药物反应的潜伏期和程度亦有差别,一般是腹腔大于皮下大于灌胃的药效。
四、实验材料1. 小鼠:18-22g,2只/组2. 鼠称3. 苦味酸4. 1mL注射器5. 生理盐水6. 戊巴比妥 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五、实验步骤1. 每组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承重、编号。
2. 分别i.p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注意注射器勿搞混)。
3. 给药后仔细观察小鼠活动情况,并记录在表1。
4. 实验结束后,对全班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分析实验结果(对本组实验结果及全班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注:数据统计时注意剔除可疑数据。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1. 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表1:不同剂量戊巴比妥钠对小鼠作用的结果(小组数据)| 药物浓度% | 鼠号 | 体重 g | 药物剂量 mL | 给药时间 | 翻正反射消失时间 | 翻正反射恢复时间 | 潜伏期min | 作用持续时间min || :-------: | :--: | :----: | :-------: | :------: | :--------------: | :--------------: | :-------: | :--------------: || 0.2 | 1 | 19 | 0.02 | 10min | 15min | 20min | 5min | 10min || 0.2 | 2 | 20 | 0.02 | 10min | 18min | 22min | 5min | 12min || 0.4 | 1 | 21 | 0.04 | 10min | 12min | 17min | 6min | 15min || 0.4 | 2 | 22 | 0.04 | 10min | 14min | 18min | 6min | 16min || 0.8 | 1 | 23 | 0.08 | 10min | 9min | 13min | 7min | 20min || 0.8 | 2 | 24 | 0.08 | 10min | 11min | 15min | 7min | 22min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戊巴比妥剂量的增加,小鼠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也随之增加,说明药物剂量与作用效果呈正相关。
摘要:药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科学,对于培养医药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一个药理学实践教学案例为例,从案例背景、实践过程、结果与反思等方面进行分享,以期为药理学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一、案例背景某医药类高校药理学实验课程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了以下案例:某患者因感冒发热,自行购买了一种感冒药,用药后病情并未好转,反而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等方式,对该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实践过程1. 查阅资料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网络资料等,了解感冒药的成分、作用机制、适应症、禁忌症等。
2. 分析病情学生结合患者症状,分析感冒药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等。
3. 制定治疗方案学生根据患者病情和感冒药的不良反应,提出以下治疗方案:(1)停用当前感冒药,改为口服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2)针对头晕、恶心等症状,给予抗组胺药,如马来酸氯苯那敏等;(3)加强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4. 实施治疗方案学生协助患者实施上述治疗方案,并观察病情变化。
5. 总结反馈学生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总结治疗效果,并对治疗方案进行评估。
三、结果与反思经过实施治疗方案,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头晕、恶心等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
2. 反思(1)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本案例,学生掌握了查阅资料、分析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等实践技能,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2)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3)强化药理学知识:学生通过实践,加深了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增强临床思维:学生通过分析患者病情,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
四、总结药理学实践教学案例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应注重案例的反馈和总结,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1. 了解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2. 掌握阿托品在不同器官系统中的药效表现。
3. 通过实验,验证阿托品在人体内的药效。
二、实验原理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能药物,具有阻断M胆碱受体的作用。
阿托品通过与M胆碱受体结合,阻断乙酰胆碱或胆碱受体激动药与受体结合,从而拮抗它们的作用。
阿托品对M受体有相当高的选择性,但很大剂量或中毒剂量也有阻断神经节N受体的作用。
阿托品的作用非常广泛,各器官对阿托品敏感性不同。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2. 实验药物:阿托品3. 实验器材:电子天平、注射器、秒表、试管、量筒等四、实验方法1. 将小白鼠分为三组,每组5只,分别标记为A组、B组和C组。
2. A组为对照组,不给药;B组为低剂量组,给予阿托品0.1mg/kg;C组为高剂量组,给予阿托品0.5mg/kg。
3. 将阿托品溶解于生理盐水中,以0.1mL/10g体重剂量分别给三组小白鼠注射。
4. 注射后,分别观察三组小白鼠在不同时间点的生理变化,记录如下:a. 瞳孔变化: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b. 腺体分泌:观察唾液腺、汗腺分泌情况;c. 平滑肌兴奋性:观察膀胱、胃肠道平滑肌的兴奋性;d. 心率变化:观察心率变化;e. 中枢作用:观察行为异常、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5. 实验结束后,对三组小白鼠的生理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1. 瞳孔变化:阿托品注射后,B组和C组小白鼠的瞳孔明显扩大,对光反应减弱,对照组小白鼠瞳孔无明显变化。
2. 腺体分泌:阿托品注射后,B组和C组小白鼠的唾液腺、汗腺分泌明显减少,对照组小白鼠腺体分泌无明显变化。
3. 平滑肌兴奋性:阿托品注射后,B组和C组小白鼠的膀胱、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性降低,对照组小白鼠平滑肌兴奋性无明显变化。
4. 心率变化:阿托品注射后,B组和C组小白鼠的心率明显加快,对照组小白鼠心率无明显变化。
5. 中枢作用:阿托品注射后,C组小白鼠出现行为异常、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B组小白鼠无明显中枢作用,对照组小白鼠无中枢作用。
药理学基础实验
实验一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6课时
一、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一)实验动物的要求和选择
药理学实验要求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用相应合格的医学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按微生物控制分为四级:一级为普通动物,要求不带有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以及体外寄生虫;二级为清洁动物,在一级要求基础上还必须不带有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三级为无特定病原体的动物;四级为无菌动物。
药理教学实验可选用一级普通动物,科研实验必须用二级以上的实验动物。
1.青蛙和蟾蜍其心脏能在离体情况下保持较持久地节律性搏动,可用来观察药物对心脏的作用;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可用来观察药物对周围神经、横纹肌或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用于局麻药和肌松药实验。
2.小鼠最为常用,易大量繁殖,适用于需要大量动物的实验,如半数致死量测定和药物的初筛实验。
3.大鼠用途与小鼠基本相同。
主要用于一些用小鼠不便进行的实验,如血压实验等。
大鼠对炎症反应较为灵敏,其踝关节炎模型常用于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
4.豚鼠对组胺特别敏感,是筛选平喘药和抗组胺药最理想的动物。
5.家兔性情温顺,易饲养,亦是药理实验中最常用的动物之一,用于观察药物对心脏、血压、呼吸的影响。
6.狗易于通过驯养与人合作,因而很适合于慢性实验,如用手术造成胃瘘、肠瘘以观察药物对胃肠蠕动及分泌功能的影响;高血压的实验治疗;新药临床前毒性试验等。
(二)实验动物的捉持方法
2.小鼠右手提起鼠尾,放在鼠笼(或其他粗糙面)上,向后轻拉其尾,迅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鼠头颈部皮肤,并以左手小指、无名指压其尾部于手掌尺侧。
另一方法是只用左手,先用食指和拇指抓住小鼠尾巴后用手掌尺侧和小指夹住尾根部,然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头颈部皮肤。
(三)实验动物的给药方法
1.灌胃
小鼠:左手捉持小鼠,使头部朝上,颈部拉直,腹部朝向操作者,右手持灌胃管,自口
角插入口腔,使灌胃管与食管成一直线,再从舌面紧沿上腭缓慢进入食管2cm~3cm,将药液缓慢注入。
注意操作要轻柔,防止损伤食管。
如遇阻碍应退出重插,不可用力强插,以免刺破食管或误入气管,致动物死亡。
2.皮下注射
小鼠:一般需两人合作,一人左手捏住小鼠头部皮肤,右手拉住鼠尾使小鼠固定;另一人左手捏起背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刺入背部皮下。
拔针时左手捏住针刺部位片刻,以防药液逸出。
亦可由一人操作,将小鼠放在粗糙面上,左手拉鼠尾,趁小鼠向前爬动时,右手持注射器迅速将针头刺入小鼠背部皮下,推注药液。
或左手捉持小鼠,右手持注射器,针尖从右侧肋缘上刺入皮下,向前推至右前肢腋下部位,将药液推入。
3.肌内注射
小鼠和大鼠:因其肌肉较少,肌内注射不常用。
4.腹腔注射
小鼠:左手捉持小鼠,使腹部朝上,头部下倾,右手持注射器,取30度角在下腹左侧或右侧向头端刺入腹腔。
注意刺入腹腔时有落空感,刺入不能太深、太靠上,以免伤及肝脏。
5.静脉注射
小鼠:多采用尾静脉注射。
将小鼠置入一特制的固定筒内,使鼠尾露在外面。
用75%酒精涂擦鼠尾或将鼠尾置入45℃左右温水中浸泡半分钟,使血管扩张。
左手捏住鼠尾,右手持注射器,选择鼠尾两侧静脉中扩张最明显者,使针头(选用4号针头)与鼠尾呈3~5°角(几乎与鼠尾平行)刺入血管,推入药液。
注意穿刺时应从远端(近尾尖)开始,以便失败后可在第一次穿刺点的近心端重新穿刺。
注射完毕,用棉球按压穿刺点止血。
(四)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1.吸入麻醉小鼠、大鼠常用乙醚吸入麻醉。
将5~10ml乙醚浸湿的脱脂棉球放入一玻璃容器底部,随即将动物放在该容器的网状隔板上,盖上盖,约20~30s动物进入麻醉状态。
亦可将浸湿乙醚的棉球放入小烧杯中,扣置在动物的口鼻部,让其吸入麻醉。
2.注射麻醉是最为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
常用药物有戊巴比妥钠、硫喷妥钠、乌拉坦等。
实验二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6课时【实验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水合氯醛对小鼠作用的差异。
【实验材料】
器材:粗天平、1ml注射器。
药品:2.5%、5%、10%水合氯醛溶液。
动物:小白鼠4只。
【实验步骤】
1.取小鼠4只编号并以1%品红/乙醇溶液涂毛作不同记号。
正常对照组不作标记。
2.分别称其体重及观察小鼠正常活动情况。
3.各鼠经腹腔注射2.5%、5%、10%的水合氯醛溶液0.1ml/10g,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
4.分别置于小笼中,密切注意先后出现的反应。
【实验提示】
1.注射药物前,应密切观察小鼠正常的活动情况,以便用药后对照观察。
2.掌握腹腔注射的正确方法,给药剂量一定要准确。
3.小鼠对水合氯醛可能出现的反应,按由轻到重程度有:活动增加、呼吸抑制、翻正反射减弱、消失、反射亢进、麻醉、死亡等。
4.比较各鼠所出现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快慢。
【实验思考】
根据所学的药理知识,思考各鼠出现反应快慢程度的原因。
【实验体会】
1.掌握小鼠的捉拿方法及正确的腹腔注射方法。
2.学会观察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不同剂量水合氯醛对小鼠作用的差异
鼠号体重(g)剂量(ml/10g)潜伏期给药前表现给药后表现
1
2
3
4
【实验测试】
了解药物的剂量和作用的关系对于进行药理试验和临床用药有何重要意义?
实验三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4课时【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的影响
【实验材料】
器材:粗天平、1ml注射器、小鼠灌胃针头。
药品:15%硫酸镁(含水)溶液。
动物:体重相近的小白鼠4只。
【实验步骤】
取小鼠4只,分别称重标记。
一只由腹腔注射15%硫酸镁溶液0.1ml/10g;另一只用同样剂量的硫酸镁灌胃,其他两只小鼠按体重分别腹腔注射和灌胃生理盐水,再将两组小鼠置小笼中,观察其表现有何区别。
【实验提示】
1.不要误插气管或插破食管,前者可致窒息,后者可出现如同腹腔注射时的吸收症状,重则死亡。
2.注射后作用发生较快,需留心观察。
【实验思考】
根据所学的药理知识,思考各鼠出现不同反应的原因。
【实验体会】
1.熟练掌握小鼠的捉拿方法及正确的灌胃技术。
2.密切观察小鼠的反应,及时记录动物的情况
【实验报告】
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的影响
鼠号体重(g)给药量(ml/10g)给药途径给药前表现给药后表现
1
2
3
4
【实验测试】
给药途径不同时,药物的作用为什么有的会出现质的差异,有的则产生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