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逆转文稿演示
- 格式:pptx
- 大小:10.39 MB
- 文档页数:44
颠覆:逆转冠心病斑块的研究进展及生活方式医学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向心脏提供血液的动脉血管(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
冠心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这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很难逆转而导致的,血管中的斑块一旦形成,很难彻底消除,目前的单纯药物治疗方法,只能通过长期用药以稳定病情,防止斑块进一步扩大。
逆转斑块,是防治冠心病的临床抓手与终极目标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公布的世界非传染性疾病分布图中,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主要的致死原因,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是一个多细胞、多因子参与的复杂疾病。
虽然,国际上有关冠心病的临床试验都以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等作为主要研究终点,但是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逆转或者消退,才应该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靶点以及终极临床治疗目标。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般是在数年或数十年间逐渐形成,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血栓并发症则是突然发生,且经常无任何预警信号。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很可能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活化”)和愈合(“钝化”)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部分斑块确实很难或不可能逆转,比如斑块完全钙化、血管成「陶瓷」样改变的病情,即通俗意义上的硬斑块。
但是,相当一部分软斑块,还是可以有被逆转的极大的可能性的。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影响身体内的大中动脉,如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其斑块形成过程所用的时间,因人因病而异。
就拿最容易检查到的颈动脉斑块来说,通常一个人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大约从青春期(15岁左右)就开始隐隐发育,至40岁左右变得明显,而到60岁左右,查遍颈动脉没有发现一枚动脉硬化斑块的人就屈指可数了。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期发生了许多实质性的改变,逆转后期斑块非常困难,所以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逆转,尤其是早期快速逆转是非常必要的。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逆转的研究进展王姗;孙桂波;罗云;孙晓波【摘要】Atherosclerosis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ll over the world.Although now many drugs have been wide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 there are still many patients who cannot be cured , especially those with advanced atherosclerosis plague.So the research on the re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 es-pecially rapid regression is in need .The research on reverse of atherosclerosis has some breakthrough in recent twenty years , especially in the area of the rapid reversal of advanced plaques , and some new mechanisms have been confirmed , including mac-rophage migration , polarity of macrophag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crophages and the change of blood lipid , which offers hope for finding more effective drugs in future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
刚查出了颈动脉斑块,能逆转和消除掉吗?这种情况的人是有机会的展开全文【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有朋友问:刚则查出长了颈动脉斑块,还能逆转和消除掉吗?这是一个很多人非常关心的问题,有人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斑块是不可逆转的,但也听到过有些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治疗,斑块缩小甚至消失了,那么斑块究竟能不能逆转和消失呢?先来了解一下动脉斑块是如何发生的?所谓斑块是一种形态学上的描述,实质上它是血管壁中脂质化物质形成的团块,这些团块的组成成分包括脂肪类物质比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还有机体用于清除血管异物的吞噬细胞等等,由它们混杂在一起而形成,在斑块形成的早期,大量甘油三酯等脂肪通过低密度脂蛋白被运送进血管内皮细胞中,起过一定的限量时,机体就会调动吞噬细胞来吞噬过多的脂肪,以达到清除的目的。
但随着脂肪数量的增多,一来吞噬细胞的数量越来越不够用,吞噬了大量脂肪的吞噬细胞因过量吞噬发生了死亡,就会像皮肤“化脓感染”一样形成“粥”一样的坏死物质,这样的物质形成了便积存在了血管壁中而无法得到清除,越积越多就形成了斑块。
由此可见,在血管内皮中积存的脂肪较多、吞噬细胞尚能发挥吞噬作用而未发生坏死、还没有大量形成“粥”状物质的这个阶段,如果能采取大量减少脂肪进入血管内皮,同时增强并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将血管内皮中的脂肪慢慢清除掉,就可以阻止斑块的进一步形成并清除掉脂肪堆积形成的团块。
而一旦错过了这样的机会,有了“粥”状物质的形成,特别是这些“粥”状物发生钙化、纤维化成为了血管壁的一部分时,便不可能再被清除,成为了不可逆转的病变。
因此,能够得以逆转并清除的斑块是指早期形成的斑块,这一阶段在控制血压、血糖、戒除烟酒等避免血管内皮受损的基础上,严格控制血脂特别是降低运送脂肪进入血管内皮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将有机会逆转与清除掉早期斑块(早期软斑)。
国内外研究证实:将低密度脂蛋白至少控制在2.1mmol/L以下才可能有这样的结果,特别是能降低至1.8mmol/L以下获得的机会会更大;低密度脂蛋白得到这样的控制,即便是对已经形成的不可逆斑块,也可以起到缩小与稳定的作用。
瑞舒伐他汀对65岁以上老年人劲动脉斑块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65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斑块的逆转作用。
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7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65岁以上老年颈动脉斑块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非诺贝特组,各44例。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颈动脉斑块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2年后瑞舒伐他汀组LDL-C、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颈动脉斑块体积明显减小。
非诺贝特组治疗2年后LDL-C水平低于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hs-CRP水平没有显著变化,斑块总体积较治疗前增加。
结论:瑞舒伐他汀在安全降低血脂水平的同时,能够逆转颈动脉斑块。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颈动脉斑块;逆转;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在保持长时间的临床“沉默”之后,以重大心血管事件,例如心肌梗死,为其首发临床征象[1]。
目前已有报道,他汀治疗可明显延缓,甚至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其作用机制与他汀类药物可全面调节血脂,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等作用有关,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减少心血管事件(ASCVD)发生风险的基石。
瑞舒伐他汀是临床上常见的降低血脂的药物,大量临床经验已经证明瑞舒伐他汀能够降低高血脂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本研究目的为评估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其心血管保护机制。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7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65岁以上老年颈动脉斑块患者8 8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79.40±6.35)岁。
将其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非诺贝特组,各44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水平、合并疾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年龄>65岁;符合降脂治疗指南标准的颈动脉斑块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