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位
未提及 腹股沟
例数
3 5
比例 (%)
6.52
10.87
颈部、左腋窝及腹股沟 1
2.17
双侧腹股沟 双腋窝及锁骨上
5
10.87
1
2.17
右侧腹股沟
12
26.09
右颌下淋巴结
1
2.17
左侧腹股沟
15
32.61
左颈部,左腋窝
1
2.17
左颈部及双侧腹股沟
1
2.17
左腋窝
1
2.17
合计
46
100
单侧
例数 比例
1.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 2. 对高热者可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 3. 对有明显出血者,可输血小板、血浆。 4. 对合并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可早期使用肝
素。 5. 对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可用粒细胞集落刺激
因子。
5. 对少尿患者,
– 应碱化尿液, – 注意监测血压和血容量变化。 – 对足量补液后仍少尿者,可用利尿剂。 – 如出现急性肾衰时,可进行相应处理。
(二)鉴别诊断。
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 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 地区分布
– 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 – 其它省份? – 山地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散发
+ 发病季节应为3-11月,高峰主要集中在4-6月,不同 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 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 目前这类患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病 因尚不明确,起初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
+ 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