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步步高》配套课件:中国自然地理
- 格式:ppt
- 大小:8.59 MB
- 文档页数:32
第3讲 中国的区域差异一、北方地区1.地形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c 黄土高原,图中a 三江平原、b 松嫩平原。
2.气候: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从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3.农业: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4.资源:煤、铁、石油资源丰富。
图中d 鞍山铁矿,e 大同煤矿,f 胜利油田,g 大庆油田。
5.工业: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城市工业g 石油工业、h 机械制造工业。
6.交通:经过济南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沪线,经过石家庄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广线。
7.城市:图中的h 长春,i 太原。
二、南方地区1.地形: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交错分布,图中a南岭(山脉),b武夷山(山脉)。
2.气候:大部分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3.农业: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一年两熟至三熟。
4.资源: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丰富。
图中e平果铝矿,f铜仁汞矿,g攀枝花铁矿。
5.工业:h沪宁杭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i珠江三角洲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6.交通:从上海到昆明的铁路干线是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昆明至南宁的铁路干线为南昆线。
7.城市:图中的c武汉,d成都。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三大自然区的东部季风区,由于纬度差异,形成北方和南方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并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2012·福建文综)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年降水量。
( × )解析 在东北地区,随纬度升高和地形变化,≥10℃积温降低,其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步步高地理课件步步高地理课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记住我国的面积、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知道我国的陆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能力目标: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巩固学生的比例尺相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中国的疆域。
情感目标:通过对我国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等基本国情的认识,激发爱国热情,增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关于“中国的疆域”的教材分析本节中国的疆域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教材首先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中国,把握中国的位置、范围。
本节知识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学习中国的疆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教会学生从空间上认识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借以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
教材还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位置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这部分内容是体现地理学科应用价值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切入点。
因此该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和地理意识的养成。
从知识结构看,“从世界看中国”明确中国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我国的疆域”明确中国的国土面积、范围,利用经纬度确定我国的四端,即经纬度位置;“我国濒临的海洋”进一步明确海陆位置关系及海陆组成特点;“陆界和邻国”明确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知识点:从世界看中国→明确地理位置我国的疆域→明确国土面积、领土四端我国濒临的海洋→明确领海、内海、濒临的海洋、海岸线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岛屿和半岛陆界和邻国→陆界和邻国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知识的重点;读图用图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难点: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关于“中国的疆域”的教法建议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在以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方法,运用分析、比较、读图、谈话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
第39讲中国的主要地区[考纲呈现]1.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界线。
[思维导图]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考纲解读]1.区域认识:掌握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
2.综合思维:了解我国的区域差异,认识各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位置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1)自然地理特征①地形区: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平原面积广阔,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c 黄土高原,其中还有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
②气候: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从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三江平原和长白山地区属于湿润地区,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③河流:水量小、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东北地区有春汛和夏汛。
④资源: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天然林区;水资源不足;煤、铁、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图中d鞍山铁矿,e大同煤矿,f胜利油田,g大庆油田。
(2)人文地理特征①农业:旱地农业,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是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花生、谷子及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
②工业: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与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了环渤海工业带;山西能源基地。
③交通:经过济南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沪线,经过石家庄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广线。
④居民生活:主食为面食,房屋墙厚防寒保暖,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冬季溜冰。
⑤生态问题:华北旱涝、盐碱、风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平原黑土流失和湿地破坏。
考向一结合区域图考查东北地区的区域特征分析(2019·肇庆模拟)读“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简图”,完成1~2题。
1.白城的年平均气温高于哈尔滨,主要是因为白城()A.接近冬季风源地B.海拔低C.地处大兴安岭背风坡D.纬度低2.白城的年降水量少于哈尔滨,原因主要是白城()A.受冬季风影响较大B.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C.蒸发旺盛D.受夏季风影响较小答案 1.C 2.D解析第1题,图示白城位于大兴安岭的东南方,处于冬季风(西北风)的背风坡,则冬季气温高于哈尔滨,使年均温较哈尔滨高。
第3讲地球的公转与其地理意义最新考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知识体系考纲解读1.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与其影响。
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与其成因。
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公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公转位置时间公转速度A点近日点1月初最快B点远日点7月初最慢2.黄赤交角与其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1.黄赤交角的产生与其影响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要注意两点。
一是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产生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二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始终存在。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与其影响(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
如图:①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②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③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影响①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在南北纬23°26′之间。
②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09·重庆文综)根据右图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当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减小后增大;当地球在甲位置时三峡水库处于“排浑”期。
( × )解析根据图中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首先确定甲、乙位置所代表的节气,是进行解题的前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日地距离较小,乙处地球还未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根据轨道划分状况可知,甲为近日点附近,刚过冬至日,乙有向远日点靠近的运动趋势且已过春分日。
考点一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 方向自西向东 (如图A)⎩⎪⎨⎪⎧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2. 周期3.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3)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
(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因素影响关系纬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负相关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2009·上海地理)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
回答1~2题。
1.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是() A.日月升落B.极昼极夜C.月相变化D.四季转换2.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A.23小时56分B.24小时零4分C.24小时56分D.24小时答案 1.A 2.D解析第1题,日月升落可以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极昼极夜和四季更替与地球公转有关;月相变化是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变化的反映。
第2题,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2013·天津文综)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
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C.北极附近D.南极附近4.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A.1个多小时B.3个多小时C.5个多小时D.7个多小时答案 3.A 4.B解析本题组解题的关键是深刻理解地球自转的一般规律。
第3题,图中能看到北极星,并且北极星的仰角很小,说明当地在北半球,且地理纬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