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 格式:doc
- 大小:186.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三章会计科目和账户大纲解析【例题·多选题】关于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A.名称一致、反映的经济内容一致B.会计科目与账户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C.会计科目不存在结构,账户则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D.会计科目可以记录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正确答案』ABC『答案解析』会计科目只是一个名称,不存在结构,不可以记录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账户可以记录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
【例题·单选题】下列关于账户和会计科目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名称,会计科目是账户是具体应用B.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账户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C.实际工作中,对账户和会计科目不加严格区别,而是互相通用D.账户能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情况及其结果,而会计科目不能『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应用。
【例题·单选题】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与会计科目的分类相对应,账户也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B.“本年利润”账户是指将收入与费用进行配比的账户,因此属于损益类账户C.“营业外支出”不属于损益类账户D.账户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选项B,“本年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选项C,“营业外支出”属于损益类账户;选项D,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考核知识点:反映经济内容的性质不同分类【例题·多选题】下列会计科目中,属于资产类科目的有()。
A.坏账准备B.待处理财产损溢C.累计折旧D.资本公积『正确答案』ABC『答案解析』“资本公积”科目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例题·多选题】按反映经济内容的性质不同,下列科目属于损益类科目的有()。
A.主营业务成本B.生产成本C.制造费用D.管理费用『正确答案』AD『答案解析』“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属于成本类科目。
第三章会计科目和账户一、单项选择题1。
一个账户的增加发生额与该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都应在该账户的()。
A.借方 B。
贷方 C.相同方向 D。
相反方向2。
会计科目和账户之间的联系是( )。
A.互不相关 B。
内容相同 C。
结构相同 D.格式相同3。
损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
A.在借方 B。
在贷方 C.无法确定方向 D。
为零4.某账户的期初余额为900元,期末余额为5 000元,本期减少发生额为600元,则本期增加发生额为( )元.A。
3 500 B。
300 C.4 700 D。
5 3005.下列会计科目中,属于损益类科目的是()。
A。
主营业务成本 B.生产成本 C.制造费用 D.其他应收款6.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本质区别在于().A.反映的经济业务不同B.记录资产和权益的内容不同 C。
记录资产和权益的方法不同 D。
会计账户有结构,而会计科目无结构7.各账户之间最本质的差别在于()。
A.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B.结构不同 C。
记账符号不同D.经济用途不同8。
()不是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A.实用性原则B.相关性原则C.权责发生制原则D.合法性原则9.下列有关账户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会计科目和账户所反映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B。
会计科目是账户设置的依据 C.按照会计科目提供核算资料的详细程度,账户可以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D.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它没有格式和结构10。
“预付账款”科目按其所归属的会计要素不同,属于( )类科目。
A。
资产 B.负债C。
所有者权益 D。
成本11.下列会计科目中,不属于资产类的是()。
A。
应收账款 B.累计折旧 C。
预收账款 D.预付账款12。
账户的余额按照表示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 )。
A。
期初余额和本期增加发生额 B。
期初余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 C.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 D.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13。
下列账户中,期末一般无余额的是()账户.A。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一、名词解释1·会计科目2·账户3·资产负债表账户4·利润表账户5·期末余额6·收益类账户二、判断题1·所有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会计恒等式两边发生变化。
2·设置会计科目,是根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事先规定分类核算的项目或标志的一种专门方法。
3·所有的账户都是依据会计科目开设的.4·所有账户的左边均记录增加额,右边均记录减少额。
5·设置会计科目,是将性质相同的信息给予约定的分类项目.6·企业的货币资金是一种资产,因此将其划分成一个类别。
7·在每一会计科目名称的项下,都要有明确的含义、核算范围.8·会计科目的设置决定着账户的开设、报表结构的设计。
9·会计科目应根据经济业务的特点设置。
10·企业的会计科目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要求设置的。
11·会计科目和账户均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的项目。
12·经济业务的各种变动在数量上只有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
13·一般情况下,账户的余额与增加额在一方。
14·账户的左右两方是按相反方向来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的。
15·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本期期末余额—本期期初余额。
16·本期减少发生额=本期期初余额十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期末余额. 17·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余额反映投入资本变动后的结果和未分配利润的实际数额。
18·收益类账户应反映企业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和利润的形成情况。
19·反映资产的账户,按资产的流动性划分,可分为反映流动资产和反映长期资产的账户。
20·由于"累计折旧”账户贷方记录增加,借方记录减少,所以属于负债类账户. 21·"利润分配"账户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一、单项选择题1.会计科目是(A )。
A账户的名称 B账簿的名称C报表项目的名称 D会计要素的名称2.账户结构一般分为(A )。
A左右两方 B上下两部分C发生额、余额两部分 D前后两部分3.账户的贷方反映的是( C )。
A费用的增加 B所有者权益的减少C收入的增加 D负债的减少4.收入类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账户的结构( C )。
A完全一致 B相反C基本相同 D无关5.账户余额一般与( A )在同一方向。
A增加额 B减少额C借方发生额 D贷方发生额6.下列错误中能够通过试算平衡查找的有( D )。
A重记经济业务 B漏记经济业务C借贷方向相反 D借贷金额不等7.登记总账与所属明细账的原则是( C )。
A根据总账记明细账 B根据明细账记总账C根据凭证分别登记 D先记总账后记明细账8.“应收账款”账户初期余额为5 000元,本期借方发生额为6 000元,贷方发生额为4 000元,则期末余额为( C )。
A借方5 000 B贷方3 000C借方7 000 D贷方2 0009.在借贷记账中,账户的哪一方记增加数,哪一方记减少数取决于( D )。
A账户的结构 B账户的作用C账户的用途 D账户的类型10.下列经济业务发生,使资产和权益项目同时增加的是( D )。
A生产产品领用材料 B以现金发放工资C以资本公积转增资本金 D收到购货单位预付款,并存入银行11.下列科目中属于资产类科目的是( A )。
A应收账款 B营业费用C预收账款 D盈余公积12.下列经济业务发生,不会导致会计等式两边总额发生变化的有( A )。
A收回应收账款并存入银行 B从银行取得借款并存入银行C以银行存款偿还应付账款 D收到投资者以无形资产进行的投资13.某企业本期期初资产总额为140 000元,本期期末负债总额比期初增加20 000元,所有者权益总额比期初减少10 000元,则企业期末资产总额为(C )。
A 170 000元B 130 000元C 150 000元D 120 000元14.下列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的经济业务是(C )。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来说,一个账户的增加方发生额与该账户的期末余额都应该记在账户的( )。
A.借方B.贷方C.相同方向D.相反方向2、会计科目是( )。
A.会计要素的名称B.会计报表的名称C.账簿的名称D.账户的名称3、设置会计科目要保持( )。
A.永久性B.统一性C.全面性D.相对稳定性4、对会计科目进行分级应坚持的原则是( )。
A.要兼顾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B.要依据会计要素的客观性质C.要适应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D.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5、以下各项目属于会计科目的有( )。
A.应收购货单位款项B.应付销货单位款项C.材料采购D.投入资本6、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分左右两方,其基本依据是( )。
A.便于登记收支业务B.借贷原理C.收付原理D.资金在运动中量的增加和减少7、企业的会计科目必须反映( )的特点。
A.会计职能B.会计本质C.会计对象D.会计方法C D D A C D C二.多项选择题1、账户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 )。
A.账户的名称B.日期和摘要C.增减金额D.凭证号数E.余额2、下列各项目中,属于损益类会计科目的有( )。
A.待摊费用B.制造费用C.所得税D.营业外收入E.应付职工薪酬3、账户的哪一方记增加,哪一方记减少,取决于( )。
A.记账方法B.账户的类别C.账户结构D.经济管理的需要E.账户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4.企业设置会计科目的数量和粗细程度应根据( )而确定。
A.企业规模的大小B.企业业务的繁简C.国家会计制度的要求D.管理的需要E.对外报告的要求5、下列属于资产类会计科目的有( )。
A.累计折旧B.预付账款C. 存货D.待处理财产损溢6、账户中各项金额的关系可用( )表示。
A.本期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B.本期期末余额=本期期初余额C.本期期末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D.本期期末余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E.本期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本期增加发生额1.ABCDE2.CD3.AE4.ABD5.ABCD6.AD三.判断题1.所有总分类账户都要设置明细分类账户。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课前导读本章主要阐述会计科目的概念、设置原则及分类,账户的概念、结构及分类,会计科目与账户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第一节会计科目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但是这种划分仍显得过于粗略,难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例如,“从银行提取现金1000元”与“用银行存款购买1000元的原材料”,这两笔业务都属于“资产内部有增有减,权益不变”业务类型,仅从会计等式就无法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差别。
为了能更为全面、系统、连续、综合地反映企业所有经济业务的实质,给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就必须将会计要素具体化并进一步分类。
同一会计要素内部的项目不同,其性质和内容也往往不同。
例如,企业的房屋和建筑物、原材料,虽然都是企业的资产,但是它们在生产中的作用和价值转移方式都不相同。
所以,对它们的增减变动情况,会计上应当分别加以反映和监督。
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等资产,虽然形态不同,但是它们同属劳动资料,使用时间较长、价值较大,因此,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设置“固定资产”科目进行反映和监督;同样的道理,对同属劳动对象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资产可以设置“原材料”科目进行反映和监督。
这种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所规定的项目,就被称为会计科目。
设置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建立账簿、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实施会计监督、提供会计信息的基础。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会计科目是进行会计核算的起点。
会计科目的设置是否合理,对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以及有条不紊地组织会计工作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设置会计科目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科学、合理、适用。
会计科目设置应遵循下列原则:(一)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结合会计要素的特点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分类,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全部内容,能够反映各行业、各经济组织的特点及其业务的内容。
比如工业企业以产品生产为主营业务,设置会计科目时,工业企业需设置“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反映主营业务耗费的会计科目,而商品流动企业则无须设置这样的科目。
(二)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努力的方向和应达到的目的。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国家、企业内部管理者、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使之便于进行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料配置、合理进行投资、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等,因此,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
例如,企业的盈亏情况是会计信息使用者非常关心的,为此,企业必须设置“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本年利润”等科目,用于反映盈亏的形成。
再如,为了反映企业与银行的债务情况,就需要设置“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等科目;为了反映企业利润的分配情况,就需要设置“利润分配”科目;为了反映企业实收资本,就需要设置“实收资本”科目。
(三)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为了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我国当前会计科目还是由财政部统一制定颁布,企业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具体进行会计核算。
但是,由于企业的经济业务千差万别,在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进行分类核算时,各单位可以根据自身规模的大小、经济业务的特点,以及经营管理的要求等具体情况,对统一的会计科目做必要的合并或增补。
一般来说,业务繁杂、规模较大的企业,会计科目应当分得细一些,会计科目的数量可以多一些。
业务简单、规模较小的企业,会计科目可以分得粗一些,会计科目数量也可以少一些,以免增加不必要的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按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设置会计科目,就是既要防止会计科目设置过多的繁琐倾向,又要防止不顾实际需要随意简并会计科目的简单化做法。
(四)设置会计科目时要含义明确、通俗易懂,并保持相对稳定每一个会计科目都应有特定的核算内容,各科目之间既有联系,又要有明确的界限。
会计科目的名称应与其核算内容相一致,名称要含义明确、通俗易懂,便于开设和运用账户。
此外,为了便于在不同时期分析比较会计核算指标和在一定范围内汇总核算指标,对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保持相对稳定,不能经常变动会计科目的名称和核算内容,以使核算指标保持可比性。
三、会计科目表工商企业常用会计科目表表3-1 (依据最新会计准则)为了较为具体地核算和监督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企业设置的会计科目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关系,构成了一个会计科目体系。
(一)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类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所规定的项目,因此,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类也被称为会计科目按其归属的会计要素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最基本的、主要的分类,它能够从横向反映各科目之间的关系。
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要素,相应地,会计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也可以有六大类,即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收入类科目、费用类科目、利润类科目。
因企业在一定期间实现的利润最终归属于所有者权益,所以可以将利润类科目并入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又因企业在一定期间取得的收入,以及需要从该收入中直接扣除的各项费用损失,都直接体现在损益计算中,再加上在会计实务中还需要设置一些既反映收益又反映损失的双重性质的科目,所以可以将反映收入和费用的会计科目归为一类,称为损益类科目;再因许多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在计算一定期间的盈亏之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所以还需要专门增设“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成本类科目。
经过上述调整后,按经济内容分类,一般企业会计科目可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五类(上市公司根据需要还可增设共同类科目),其具体划分可参见会计科目表。
(二)会计科目按其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会计科目按提供会计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可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这种分类方法能够从纵向反映各科目之间的关系。
1.总分类科目又称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它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
总分类科目原则上由国家财政部统一制定。
上述会计科目表中的科目都属于总分类科目。
2.明细分类科目又称明细科目、细目,是对总分类科目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
明细科目的设置,制度已有规定外,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自行设置。
在实际工作中,除“库存现金”、“累计折旧”等少数总分类科目下不必设置明细科目外,大多数都要设置明细分类科目。
例如,“应收账款”总分类科目下按债务人名称或姓名设置明细科目,反映应收账款的具体对象。
对于明细科目较多的总分类科目,可在总分类科目与明细科目之间增设二级科目(也称子目)。
二级科目是介于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之间的科目,它提供的核算指标要比总分类科目详细,但又比明细分类科目概括。
3.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的关系总分类科目对其所属的明细科目具有统驭和控制作用,而明细分类科目是对其所归属的总分类科目的补充和说明。
总分类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共同反映经济业务既总括又详细的情况。
下面以“原材料”科目为例,具体说明总分类科目与各级明细分类科目的关系。
五、会计科目的编号为了适应会计信息处理电算化的需要,加快会计核算的速度,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每个会计科目都要编制固定编码。
会计科目编号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区分会计科目,另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专业人员识别和计算机的输入。
总分类科目采取“四位数制”编号:千位数码代表会计科目按会计要素区分的类别;百位数码代表每大类会计科目下的较为详细的类别;十位和个位数码一般代表会计科目的顺序号。
为了便于增加和建立某些会计科目,科目编号留有空号,企业不应随意打乱重编。
企业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时,应当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或者同时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号,不应只填科目编号不填科目名称。
六、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关系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三者密切相连,互为依存。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所规定的项目。
它们连续划分,越分越细,从而满足了会计进行分类核算、提供详略不同的会计信息的需要。
其层次关系如图3-1所示:图3-1第二节账户一、账户的意义设置会计科目,只是对会计要素进行了科学地分类,确定了各个项目的核算内容。
但是这些会计科目的本身仅表示其所反映的会计要素的内容,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化不能在这些项目中来反映或加以说明。
要想全面、连续、系统、综合地记录由于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以提供会计信息,就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来开设账户,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
所谓账户,是指按照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来连续、系统、分类记录和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
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一。
设置账户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提供各类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的过程及其结果的信息数据。
只有设置了账户,才能根据审核后的记账凭证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连续、系统地记录,并在各会计期末根据各账户所提供的发生额及余额,编制会计报表。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一)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联系1.会计科目与账户都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做的进一步分类,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相同。
2.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基础和依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
从一定意义讲,没有账户,设置会计科目就失去了作用和意义;反之,没有会计科目,设置账户也就没有了依据。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区别1.会计科目只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核算的标志或名称,不存在结构问题,而账户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格式。
2.会计科目只能定性界定核算内容,而账户可对经济业务进行定量记录,通过具有一定格式的账页记录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
3.会计科目一般是国家通过制定会计制度、准则而统一规定的,而账户是由企业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和自身的经营特点、业务内容开设的。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有什么样的会计科目就有什么样的账户,而且账户按会计科目命名,二者完全一致,因此,通常将二者作为同义语来理解,互相通用,不加区别。
三、账户的结构作为会计对象的会计要素,随着经济业务的发生不断进行着数量上的增减变动。
因此,用来分类记录经济业务的账户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
所谓账户的结构,是指账户要设置哪些部分,各部分应反映什么内容。
采用不同的记账方法,账户的结构是不同的,即使采用同一种记账方法,不同性质的账户结构也是不同的。
但是,不论采用何种记账方法,也不论是何种性质的账户,其基本结构总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