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明历朝封爵表

大明历朝封爵表

大明历朝封爵表
大明历朝封爵表

大明历朝封爵表

————————————————————————————————作者:————————————————————————————————日期:

明蜀王世系表(包括郡王)

明蜀王世系表 1.蜀献王朱椿,太祖庶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永乐二十一年薨。(1378~1423) 2.蜀庄王朱悦熑,献嫡一子,洪武年封世子。永乐七年薨,谥悼庄。追封 3.蜀靖王朱友堉,悼庄嫡一子,永乐二十二年袭封。宣德六年薨。无子。(1424~1431) 4.蜀僖王朱友[土党],悼庄嫡三子,初封罗江王。宣德七年进封,九年薨。无子,叔悦菼立。1432~1434 5.蜀和王朱悦菼,献庶五子,初封保宁王。以僖王无嗣,宣德十年进封。天顺五年薨。1435~1461 6.蜀定王朱友垓,和嫡一子,天顺七年袭封,本年薨。1462 7.蜀怀王朱申鈘,定嫡一子,天顺八年袭封。成化七年薨。无子。1464~1471 8.蜀惠王朱申凿,定庶三子,初封通江王。成化八年进封。弘治六年薨。1472~1493 9.蜀昭王朱宾瀚,惠嫡一子,弘治七年袭封。正德三年薨。1494~1508 10.蜀成王朱让栩,昭嫡一子,正德五年袭封。在任期间,尊好儒雅,不近声妓女乐,又创设义学,兴修水利,振济灾荒。嘉靖二十六年薨。1510~1547 11.蜀康王朱承爚,成庶三子,嘉靖二十八年袭封。三十七年薨。

1549~1558 12.蜀端王朱宣圻,康庶一子,嘉靖四十年袭封,万历四十年薨。1561~1612 13.蜀恭王朱奉铨,端嫡一子,万历六年封世子。四十三年袭封,本年薨。1615 14.蜀王朱至澍,恭嫡一子,万历三十二年封世孙。四十四年改封世子,既而袭封。张献忠攻陷成都,至澍率妃妾投井自杀,全宗皆被害。1616~1643 华阳 悼隐王悦耀,献庶二子,永乐二年封。洪熙元年别城武冈州,寻迁澧州。宣德八年薨。 康简王友●,悼隐庶一子,正统二年袭封。成化九年薨。 悼康王申鍷,康简嫡一子,成化十二年袭封。二十年薨。 恭顺王宾●,悼康庶一子,弘治五年袭封。嘉靖七年薨。 康僖王让核,恭顺嫡一子,正德五年封长子,卒。以子承爝袭封。追封王,谥康僖。 庄靖王承爝,康僖嫡一子,嘉靖十四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温懿王宣墡,庄靖嫡一子,万历十三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安惠王奉鈗,温懿庶一子,万历十五年封长子。二十八年袭封。四十年薨。 王至潓,安惠嫡一子,万历二十二年封长孙。三十年改封长子。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1、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经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经历司 2、三公 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3、三孤 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4、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太子太傅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5、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太子少傅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6、东宫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7、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东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8、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9、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文选清吏司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考功清吏司正统十一年增设 10、户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户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司务二人从九品户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浙江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湖广清吏司;郎中三人正五品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广东清吏司;郎中二人正五品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福建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四人正五品户部山西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四川清吏司

明朝开国大将大全

明朝开国大将大全 魏国公徐达 吴元年九月辛丑以平吴功,封信国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达初封公,位次第二。李善长得罪,进位第一。 鄂国公常遇春 吴元年九月辛丑封。洪武二年七月己亥卒于军。十月庚午追封奉天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平王,谥忠武。 常茂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第三,封郑国公,禄三千石,世袭。二十年九月丁酉有罪,安置龙州。二十四年卒。 韩国公李善长 吴元年九月辛丑封宣国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禄四千石,世袭。二十三年五月乙卯坐胡党死,爵除。 曹国公李文忠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四,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禄三千石,世袭。十七年三月戊戌获谴,卒。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宋国公冯胜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五,封宋国公,禄三千石,世袭。二十八年二月丁卯赐死,爵除。卫国公邓愈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六,封卫国公,禄三七石,世袭。十年十一月癸未卒,追封宁河王,谥武顺。 信国公汤和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七,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中山侯,禄一千五百石。七年八月乙卯,加禄千石。十一年正月己卯进封信国公,禄三千石,世袭。二十八年八月戊辰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延安侯唐胜宗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八,勋禄同前。七年八月乙卯加禄千石,坐事削爵。久之还爵。二十三年坐胡党诛,爵除。 吉安侯陆仲亨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九,勋禄同前。七年八月加禄千石,与唐胜宗同削爵,已同复。二十三年坐党诛,爵除。 江夏侯周德兴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勋禄同前。七年八月加禄千石。二十五年八月己未以罪诛,爵除。 淮安侯华云龙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一,勋禄同前。七年六月癸亥自北平召回,道卒。 济宁侯顾时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二,勋禄同前。七年八月加禄千石。十二年十一月甲寅卒。追封滕国公,谥襄靖。 长兴侯耿炳文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三,勋禄同前。七年八月加禄千石。永乐二年以嫌自杀,除。临江侯陈德

明朝皇宫内部官职名

明制女官考 (清)黄百家 女官六局 〔尚宫局〕(尚宫二人,正五品。六尚并同尚宫,掌导引中宫,凡六局,出纳文籍皆印署之。若征辨于外,则为之请旨牒付内官监,监受牒行移于外领司四。) 司记(司记二人,正六品。典记二人,正七品。掌记二人,正八品。掌宫内诸司簿书出入录目审署加印然后授行。女史六人,掌执文书。凡二十四司,二十四典,二十四掌品,秩并同。) 司言(司言二人,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二人。掌宣传启奏凡令节外命妇朝贺中宫司言传旨。) 司簿(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掌宫人名籍及廪赐之事。) 司闱(司闱六人,典闱六人,掌闱六人,女史四人,掌宫闱管键之事。) 〔尚仪局〕(尚仪二人,掌礼仪起居事,领司四。) 司籍(司籍二人,典籍二人,掌籍二人,女史十人。掌经籍图书笔札几案之事。) 司乐(司乐二人,典乐二人,掌乐二人,女史二人。掌音乐之事。) 司宾(司宾二人,典宾二人,掌宾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见宴会赐赉之事。) 司赞(司赞二人,典赞二人,掌赞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见宴会导引赞相之事。) 彤史(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见进御之序。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日月。) 〔尚服局〕(尚服二人,掌供服用采章之数,领司四。) 司宝(司宝二人,典宝二人,掌宝二人,女史二人,女史四人掌宝玺符契。) 司衣(司衣二人,典衣二人,掌衣二人,女史四人,掌衣服首饰之事。)

司饰(司饰二人,典饰二人,掌饰二人,女史二人,掌巾栉膏沐之事。) 司仗(司仗二人,典仗二人,掌仗二人,女史二人。凡朝贺帅女官擎执仪仗。) 〔尚食局〕(尚食二人,掌膳羞品齐之数。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领司四。) 司膳(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掌割烹煎和之事。)司酝(司酝二人,典酝二人,掌酝二人,女史四人,掌酒酝酏饮之事。)司药(司药二人,典药二人,掌药二人,女史四人,掌医方药物。) 司饎(司饎二人,典饎二人,掌饎二人,女史四人,掌廪饩薪炭之事。)〔尚寝局〕(掌寝二人,掌天子之晏寝,领司四。) 司设(司设二人,典设二人,掌设二人,女史四人。掌床帷茵席洒扫张设之事。) 司舆(司舆二人,典舆二人,掌舆二人,女史二人。掌舆辇伞扇之事。)司苑(司苑二人,典苑二人,掌苑二人,女史四人。掌囿园种植花果。)司灯(司灯二人,典灯二人,掌灯二人,女史二人。掌灯烛事。) 〔尚功局〕(尚功二人,掌督女红之程课,领司四。) 司制(司制二人,典制二人,掌制二人,女史四人,掌衣服裁制缝纫之事。)司珍(司珍二人,典珍二人,掌珍二人,女史四人,掌金玉宝贝。) 司彩(司彩二人,典彩二人,掌彩二人,女史四人,掌绘绵丝絮事。) 司计(司计二人,典计二人,掌计二人,女史四人,掌度支衣服饮食柴炭之事。) 〔宫正司〕(宫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四人,正七品。掌纠察宫闱戒令谪罚之事。大事则奏闻女史四人记功过。) 吴元年置内职六尚局。洪武五年,定六局品秩。二十二年,授宫官敕,服劳多者,或五载六载,得归于父母,听婚嫁。年高者许归,愿留者听。见授职者,家给与禄。盖与妃嫔判然不同也。二十七年,铸六局印。二十八年,重定品秩。永乐以后,职移宦官,惟存尚宝数司而已。

谁才是最牛的战神——中国历史上百大武将排名

谁才是最牛的战神——中国历史上百大武将排名 中国历史百大武将排名、文治大于武功者滚粗冷兵器时代优先,对外作战优先,屠城、虐待士兵者降低排名甚至不上榜。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名将众出,很多名字都是耳熟能详的。那么在排名上谁更胜一筹呢?我们在这里揭晓答案。好男儿谁没英雄梦呢?血战沙场,马革裹尸,为国为民,保家戍土!一起来看看,那些叱咤疆场的历代英雄吧! 100、李长庚 清朝中期将领,为数不多的海战将领,平定为祸二十余年的艇盗之乱,驱定海海盗,和许松年连败镇海王蔡牵,海贼中语“不畏千万兵,只畏李长庚”。在追捕蔡牵中阵亡。 99、张世杰 南宋末年将领,在崖山率北方军人和元大将张弘范在海中大战并且用火攻大胜之,但是寡不敌众加上遇到暴风,舟覆世杰遂溺宋灭,十万士大夫以身殉国。 98、秦琼 隋末唐初著名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传统两大门神之一,勇猛彪悍,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为唐立下了汗马功劳。 97、陈汤 西汉著名将领,结束匈奴南北分裂局面,稳定汉朝西北边疆,奔袭三千里灭北匈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他给汉元帝的奏章

里的话。但个人问题很多,故排在97位。 96、杜预 西晋时期统帅,从西陵入手,大破吴军,最终灭掉了吴国。而在文学上亦有建树,有“杜武库”的美称。 95、张辽 三国时期魏国武将,五子良将之一,随曹操出生入死,解白马围,攻袁尚,平叛乱,守合肥。以八百军在逍遥津大败孙权,还差点活捉孙权,其大病时,孙权还不敢轻动。吴国夜儿啼哭,只要说一声“张文远来了”,就能止住哭泣。 94、郑吉 西汉著名将领,西域都护第一人,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破车师,拒匈奴。 93、邓羌 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将领,被称为能与张飞媲美的万人敌,但其有勇有谋善待士兵强于张飞,平定苻柳战乱,在石门大破十万燕军,之后再破慕容评,晚年平定蜀乱。 92、张须陀 隋末名将,隋朝最后一根稻草,多次击败杨谅、王薄等叛军,后与瓦岗军作战,遭遇埋伏,被翟让、李密、徐世绩、王伯当等包围,虽然其力战得脱,但见部下仍然被围,反身冲进包围圈救援,如此四次,部下都死亡了,遂下马战死。死后,隋军号哭数日不止。 91、扩廓贴木儿

明清皇帝年号庙号谥号年代对照表.

姓名庙号谥号父亲年号开始年结束年 朱元璋明太祖高朱五四洪武13681398朱允炆明惠宗让朱标建文13691402朱棣明成祖文朱元璋永乐14031424朱高炽明仁宗昭朱棣洪熙14251425朱瞻基明宣宗章朱高炽宣德14261435朱祁镇明英宗睿朱瞻基正统14361449朱祁钰明代宗景朱瞻基景泰14501457朱祁镇明英宗睿朱瞻基天顺14571464朱见深明宪宗纯朱祁镇成化14651687朱祐樘明孝宗敬朱见深成化14881505朱厚照明武宗毅朱祐樘正德15061521朱厚熜明世宗肃朱佑杬嘉靖15221566朱载垕明穆宗庄朱厚熜隆庆15671572朱翊钧明神宗显朱载垕万历15731620朱常洛明光宗贞朱翊钧泰昌16201620朱由校明熹宗悊朱常洛天启16211627朱由检明思宗愍朱常洛崇祯16281644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祖高塔克世天命16161626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文努尔哈赤天聪16271636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文努尔哈赤崇德16361643爱新觉罗福临清世祖宪皇太极顺治16441661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仁福临康熙16221722爱新觉罗胤禛清世宗章玄烨雍正17231735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纯胤禛乾隆17361795爱新觉罗颙琰清仁宗睿弘历嘉庆17961820爱新觉罗旻宁清宣宗成颙琰道光18211850爱新觉罗奕詝清文宗显旻宁咸丰18511861爱新觉罗载淳清穆宗毅奕詝同治18621874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景奕譞光绪18751908爱新觉罗溥仪(无)废载沣宣统19091912

陵墓 孝陵 待定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景泰陵 裕陵 茂陵 泰陵 康陵 永陵 昭陵 定陵 庆陵 德陵 思陵 福陵 昭陵(北陵)昭陵(北陵)孝陵(东陵)景陵(东陵)泰陵(西陵)裕陵(东陵)昌陵(西陵)慕陵(西陵)定陵(东陵)惠陵(东陵)崇陵(西陵)无(西陵)

中国十大谋士排名

中国十大谋士排名 01贾诩,被人称之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李傕郭汜作乱时,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贾诩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封其官为太尉、魏寿亭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反。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候。注:《谥法考》曰: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贾诩字“文和”,因其性格与作为,周泽雄评价其为“乱武”〕。著名三国评论家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评论到: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02裴矩是个贾诩似的人物(547——627年),是供职于周、隋、唐的三朝元老,为政廉谨,颇负清名。他先后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史部尚书等职。隋炀帝时,裴矩受命赴张掖(今甘肃)主管与西域各国开展贸易之事。在与各国商人接触中,他获得了有关西

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大量宝贵资料,编撰成《西域图记》3卷。书中不但以大量的文字介绍了西域44国的国情,还绘制了许多地图,标出了从敦煌到达地中海的3条大道,其中中道和南道,即为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裴矩是今之山西省人,起初他担任了一些次要职务,之后他被派往广州地区平定叛乱,他远征告捷,并在战后的安抚工作中表现突出,因而得到赏赐和擢升。从此他开始负责隋帝国北部和西部边境事务,在这里他面对帝国的最大外部威胁——极盛时期的突厥帝国,他奉命计划和执行遏制突厥人的军事和外交活动。裴矩不愧是出类拔萃的外交家和战略家,他仅仅运用传统的计谋,而不是庞大的军事行动,就让突厥实质上分裂为东西两大汗国,这个盛极一时的草原帝国在内耗中被严重削弱了。这一成就被证明是扎实和持久的,东西突厥之后再没有统一,并在大部分时间确实处于敌对状态,很多年之后唐朝的辉煌胜利便直接得益于裴矩的成就。裴矩还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地理学家和人种学家,炀帝即位后,裴矩成了他在边境问题和国外民族方面的主要顾问,在履行职责时,裴矩前往今甘肃省的边境贸易站,在那里收集关于亚洲腹地的情报;经过认真研究,他向主公呈献《西域图记》,书中描述了中国西面约40个“国家”的特点,同时概略地叙述了通往“西洋”的主要贸易路线。《图记》附有详图。在对待西域问题上,他的政策性建议是使用和平方式——主要是中国的财富和威望——以尽量争取这些民族或尽量影响它们的代表人物。裴矩的一大失误在于他推动了炀帝对高丽进行军事冒险的野心,这之所以说是失误,是因为它的结果是灾难性的,被认为是造成

明朝皇帝皇后谥号全表

大明皇帝皇后谥号全表 太祖_朱元璋: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太祖皇后_马氏: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兴宗_朱标:孝康皇帝(追封) 孝康皇后_常氏皇太后_吕氏 惠宗_朱允炆: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惠宗皇后_马氏: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 成祖_朱棣: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成祖皇后_徐氏: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仁宗_朱高炽: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仁宗皇后_张氏: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宣宗_朱瞻基: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宣宗皇后_胡氏: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 宣宗皇后_孙氏: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 宣宗皇后_吴氏:孝翼温惠淑慎慈仁匡锡天圣皇太后 英宗_朱祁镇: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英宗皇后_钱氏: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 英宗皇后_周氏: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睿皇后 代宗_朱祁钰: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代宗皇后_汪氏:孝渊肃懿贞惠安和辅天恭圣景皇后 宪宗_朱见深: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宪宗皇后_吴氏 宪宗皇后_王氏: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 宪宗皇后_纪氏: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 宪宗皇后_邵氏: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后

孝宗_朱佑樘: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孝宗皇后_张氏:孝成靖肃庄慈哲懿扶天赞圣敬皇后 武宗_朱厚照: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武宗皇后_夏氏:孝静庄惠安肃温诚顺天偕圣毅皇后 睿宗_朱祐杬: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检敬文献皇帝(嘉靖生父,追封)睿宗皇后_蒋氏:慈孝贞顺仁敬诚一安天诞圣献皇后 世宗_朱厚熜: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世宗皇后_陈氏: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 世宗皇后_张氏 世宗皇后_方氏:孝烈端顺敏惠恭诚祗天卫圣皇后 世宗皇后_杜氏: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太后 穆宗_朱载垕: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穆宗皇后_李氏: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 穆宗皇后_陈氏: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 穆宗皇后_李氏: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 神宗_朱翊钧: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神宗皇后_王氏: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 神宗皇后_王氏: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 神宗皇后_郑氏: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 神宗皇后_李氏:孝敬恭顺荣庄瑞靖敬天光圣太皇太后 光宗_朱常洛: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光宗皇后_郭氏: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 光宗皇后_王氏: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 光宗皇后_刘氏: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毘天毓圣皇太后 熹宗_朱由校: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熹宗皇后_张氏:孝哀慈靖恭惠温贞偕天协圣悊皇后 毅宗_朱由检: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毅宗皇后_周氏: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

明初十大名将列传

明初十大名将列传 寒风袭来,卷回百年,金戈铁马,百万军,名将如云,他们开疆扩土,书写着一个个传奇,每人的头顶都闪烁这将军最为荣耀的称号,名将,随着风,仿佛就在眼前。。。。。。大鹏展翅飞万里,划翱天香无人迹。羽随风狂寒如刃, 告问远知天上来。清风唯伴花清霜,夜入铁色瞳冥慏。 但寻将军今何在,天上群星自孤傲。此诗为本人亲做卷首诗,望此知识能助于大家。 最优秀的统帅--徐达大将军 朱元璋亲如兄弟的朋友,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统帅,即使王保保这样的名将都能去打过,智谋过人武艺高强,堪称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名将。 而且,需带还是驻地的老丈人,明仁宗的外祖父。徐达和常遇春战绩 徐达到底是不是吃烧鹅死的 朱元璋和徐达下棋谁赢了 徐达的武艺怎样? 徐达儿子徐辉祖与燕王妃徐氏是否同母生?哪个年长呢? 谁知道南京莫愁湖胜棋楼上徐达和朱元璋下棋时下出了什

么字?怎么回事 明仁宗是徐达的外孙吗?这么说明朝仁宗以后的皇帝也都 算是徐达的后代了 徐达北上的战略 明太祖朱元璋到底有没有赐徐达蒸鹅肉?最牛前锋横行天下--大将军常遇春 一提起常遇春,总让人想起一个闪电般的战争,横扫天下,那个时代中最优秀的前锋,最优秀的骑兵将领,全胜大将军。《明史常遇春列传》 明初大将常遇春简介 常遇春是不是被害死的? 历史上的常遇春屠过哪些城 常遇春死在哪里,他的字是什么? 常遇春是明朝第一猛将吗? 横枪立马势宽海--武靖李文忠 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看似关系户,实则是的明朝开国的名将,与徐达常遇春齐名,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骑兵步兵综合性将领,北征荒漠时用骑兵比以骑兵为主战的蒙古人用的更好,是中华的传奇与骄傲。岐阳王李文忠是什么人? 李文忠是十王之首吗? 明朝的外姓王有谁? 李文忠怎么样啊 李文忠是怎么死的最厉害的守城将军--朱文正

大明藩王郡王表

大明藩王郡王表 (基本上把大明分封的藩王都写上了,里面有重叠的封号是某王死后把封号再封的) 把蒼龍天帝前辈修改的版本放上去了,在此谢谢他 太祖、惠宗、成祖、仁宗、宣、英、代、宪、孝、武、世、穆、神、光、熹、威、安、绍、昭,凡十叶十九帝,兴、睿、恭、礼、敬、顺、端、裕八赠帝,秦、晋、燕、周、楚、齐、潭、赵、鲁、蜀、湘、代、肃、辽、庆、宁、翼、岷、谷、韩、沈、安、唐、郢、伊、虞、吴、衡、徐、润、汉、赵、郑、越、蕲、襄、荆、淮、滕、梁、卫、郕、沂、德、许、秀、崇、吉、忻、徽、兴、岐、益、昌、衡、雍、寿、汝、泾、荣、申、蔚、岳、裕、景、颍、戚、蓟、均、靖、潞、邠、福、沅、瑞、惠、桂、永、简、齐、怀、信、湘、惠、怀、定、永、悼、悼、颖、德、邓、陈、沅、涪、沔、沣亲王九十八国。 后先秦二十一王,晋十四王、周十四王、楚十二王、齐一王、潭一王、赵一王、鲁十四王、蜀十四王、湘一王、代十三王、肃十二王、辽九王、庆十一王、宁五王、翼一王、岷十三王、谷一王、韩十四王、沈十三王、安一王、唐十四王、郢一王、伊八王、虞一王、吴一王、衡一王、徐一王、润一王、汉一王、赵十三王、郑十一王、越一王、蕲一王、襄十一王、荆十二王、淮十一王、滕一王、梁一王、卫一王、郕一王、沂一王、德九王、许一王、秀一王、崇九王、吉十王、忻一王、徽五王、兴一王、岐一王、益九王、昌一王、衡七王、雍一王、寿一王、汝一王、泾一王、荣八王、申一王、蔚一王、岳一王、裕一王、景一王、颍一王、戚一王、蓟一王、均一王、靖一王、潞二王、邠一王、福二王、沅一王、瑞二王、惠一王、桂五王、永一王、简一王、齐一王、怀一王、信一王、湘一王、惠一王、怀一王、定一王、永一王、悼一王、悼一王、颖一王、德一王、邓一王、陈一王、沅一王、涪一王、沔一王、沣一王,凡三百九十一王。 郡王: 秦则永兴、保安、兴平、永寿、安定、宜川、临潼、合阳、渭南、汧阳、崇信。 晋则高平、平阳、庆成、宁化、永和、广昌、平阳、闻喜、和顺、交城、阳曲、西河、方山、临泉、云丘、宁河、徐沟、河东、太谷、义宁、河中、襄阴、新化、安溪、靖安、旌德、荥泽。 周则汝南、顺阳、新安、永宁、汝阳、镇平、宜阳、遂平、封丘、罗山、内乡、胙城、原武、鄢陵、河阴、项城、宜阳、颍川、义阳、汝阴、临汝、沈丘、上洛、鲁阳、临湍、堵阳、河清、新会、义宁、平乐、崇善、海阳、安定、曲江、博平、聊城、汾西、鲁阳、信陵、邵陵、莱阳、东会、富阳、会稽、浦江、丽水、应城、益阳、奉新、南陵、京山、华亭、宝坻、汤溪、瑞金、商城、临安、柘城、修武、安吉、汝宁、彰德、顺庆、保宁、仪封、安昌、遂宁、洧川、宁阳、仁和。 楚则巴陵、永安、寿昌、崇阳、通山、武陵、黔阳、通城、景陵、岳阳、江夏、东安、大冶、缙云、保康、武冈、宣化、汉阳、兴国。 齐则乐安、长山、平原。 鲁则安丘、钜野、邹平、乐陵、东阿、东瓯、郯城、馆陶、翼城、滋阳、阳信、高密、归善、新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1、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经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经历司 2、三公 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3、三孤 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4、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太子太傅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5、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太子少傅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6、东宫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7、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东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8、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 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9、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明朝开国功臣封爵列表

明朝开国功臣封爵列表 01.徐达(1332~1385),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大将军。洪武初累官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治军严整,功高不矜,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朱元璋誉之为“万里长城”。朱元璋:“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02.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号燕衡。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本位列第三次于徐达。李善长有罪进位第二。1370年改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03.李善长(1314~1390),明朝开国丞相。字百室,汉族,定远(今属安徽)人。少读书有智谋,策事多中。元末迎谒朱元璋,从下滁州,为掌书记。拜右相国。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四年致仕。十年复命与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二十三年,以胡惟庸党追问,一门七十余人被杀。1364年封为宣国公本位列第一坐胡惟庸案被杀爵除。04.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汉族,江苏盱眙人。李文忠读书聪颖、敏悟,

所学东西就好像以前学过一样。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 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谥号武靖。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父贞前卒,赠陇西王,谥恭献。05.冯胜(?~1395),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弟,汉族,定远(今属安徽)人,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洪武28年,赐死爵除。明太祖共进行8次北伐,其中冯胜参与其中3次。06.邓愈(1337~1377) ,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汉族,虹(今安徽泗县)人。明攻河南之战中以南路军统帅大败元军,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明灭夏之战中筹运粮秣军马,以主帅之职与沐英平定吐蕃反抗势力。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年仅41岁。封卫国公,追封宁河王。邓愈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谥号武顺。28岁的邓愈被提升为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镇守襄阳等处。30岁任御史大夫。07.汤和(1326~1395),明朝开国元勋,字鼎臣,濠州钟离人。官封左都督,封信国公,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迫降方国珍,俘陈友定,迫夏国主明升出降,使伯颜帖木儿乞降,战功卓著,是为一代名将。谥号襄武。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

明朝行政机构及官职设置

明朝行政机构及官职设置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史志中有记载的,由考中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193人。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史志中有记载的,由考中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193人。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兴化有两位礼部尚书(周如磐、宋继祚)加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陈俊加封太子少保,他们都是明代兴化品位最高的官员。 明朝初期,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自秦设立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明朝兴化共出了12位尚书,除上述三人加封太保、少保外,其余九人为翁世资(户部)、郑纪(户部)、林俊(刑部)、康大和(工部)、林云同(刑部)郭应聘(兵部)、陈经邦(礼部)、曾楚

卿(礼部)、林兰友(兵部)。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兴化官居都御史的有三人。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而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兴化人当布政使的有27人,巡抚3人,其官职均为正二品。 正三品官员兴化有26人,其中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长官)13人,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1人,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 从三品官员兴化有24人。其中: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省副长官)19人,都转运使司(中央在地方的办事机构)转运使3人,大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兴化人官居知

大明历朝封爵表

大明历朝封爵(公、侯、伯)表 太祖开国伊始,废除前朝的子、男爵位,只设公、侯、伯三等爵位,而按照铁券,此三等又可细分为七等,即一等公、二等公、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一等伯、二等伯,各个等级所领的俸禄都不同,在宽恤等方面的待遇也略有区别。但在封之时只区别公或侯或伯,不说明是几等侯几等公。嗯,还有,爵位有的世袭有的不世袭。 明朝封爵的人,除了功臣,还有外戚,这里我只录功臣。明朝的功臣一般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为随太祖开国的,第二部份为随成祖靖难的,第三部份为后世守卫疆土的。这里先列第一部份,合计六十三名(另附建文帝封的伐燕功臣两名,共六十五名),只列爵位名、封爵人、封爵年、除爵年、除爵原因、袭爵人等项,冗余的不列。 按封爵年份排序: 一、魏国公徐达。吴元年封。后代依次为徐辉祖、徐钦、徐显宗、徐承宗、徐***、徐鹏举、徐邦瑞、徐维志、徐弘基、徐文爵。 二、鄂国公常遇春。吴元年封。其子常茂改封郑国公,因罪削,常茂之子常升改封开国公,后代依次为常升、常继祖、常宁、常复、常经、常凤,常凤之子常玄振降封怀远侯,后代依次为常玄振、常文济、常胤绪、常明良、常延龄。 三、韩国公李善长。吴元年封。洪武廿三年坐党死,除。 四、曹国公李文忠。洪武三年封。后代依次为李景隆、李璿、李濂,李濂之子李性降封临淮侯,后代依次为李性、李沂、李庭竹、李言恭、李宗城、李邦镇、李弘济。 五、宋国公冯胜。洪武三年封。洪武廿八年赐死,除。 六、卫国公邓愈。洪武三年封。后代依次为邓镇、邓源、邓梃、邓炳,邓炳之子邓继坤降封定远侯,后代依次为邓祖锡、祖世栋、邓绍煜、邓文明。 七、信国公汤和。洪武三年封。后代依次为汤鼎、汤晟、汤文瑜、汤伦,汤伦之子汤绍宗降封灵璧侯,后代依次为汤绍宗、汤佑贤、汤世隆、汤之诰、汤国祚、汤国祥、汤文琼。 八、延安侯唐胜宗。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三年因罪诛,除。 九、吉安侯陆仲亨。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三年因罪诛,除。 十、江夏侯周德兴。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五年因罪诛,除。 十一、淮安修华云龙。洪武三年封,七年卒。其子华中袭,九年坐党削,除。 十二、济宁侯顾时。洪武三年封,十二年卒。其子顾敬袭,后坐党削,除。 十三、长兴侯耿炳文。洪武三年封。永乐二年自杀,除。 十四、临江侯陈德。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卒。其子陈镛袭,廿年战殁,死后追坐党削,除。 十五、巩昌侯郭兴。洪武三年封,十七年卒。其子郭振袭,后坐党削,除。 十六、六安侯王志。洪武三年封,十九年卒。其子王威袭,廿三年卒,死后追坐党削,除。 十七、荧阳侯郑遇春。洪武三年封,廿三年坐党削,除。 十八、平凉侯费聚。洪武三年封,廿三年坐党诛,除。 十九、江阴侯吴良。洪武三年封,十四年卒。其子吴高袭,屡遭谪职,永乐十二年因罪削,除。 二十、靖海侯吴祯。洪武三年封,十二年卒。其子吴忠袭,廿三年坐党诛,除。

皇帝谥号表

谥号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殇。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 在国逢骨曰愍。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 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无私,唯义所在。

大明历朝封公侯伯功臣表

大明历朝封公、侯、伯功臣表。 太祖开国伊始,废除前朝的子、男爵位,只设公、侯、伯三等爵位,而按照铁券,此三等又可细分为七等,即一等公、二等公、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一等伯、二等伯,各个等级所领的俸禄都不同,在宽恤等方面的待遇也略有区别。但在封之时只区别公或侯或伯,不说明是几等侯几等公。嗯,还有,爵位有的世袭有的不世袭。 明朝封爵的人,除了功臣,还有外戚,这里我只录功臣。明朝的功臣一般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为随太祖开国的,第二部份为随成祖靖难的,第三部份为后世守卫疆土的。这里先列第一部份,合计六十三名(另附建文帝封的伐燕功臣两名,共六十五名),只列爵位名、封爵人、封爵年、除爵年、除爵原因、袭爵人等项,冗余的不列。 按封爵年份排序: 一、魏国公徐达。吴元年封。后代依次为徐辉祖、徐钦、徐显宗、徐承宗、徐***、徐鹏举、徐邦瑞、徐维志、徐弘基、徐文爵。 二、鄂国公常遇春。吴元年封。其子常茂改封郑国公,因罪削,常茂之子常升改封开国公,后代依次为常升、常继祖、常宁、常复、常经、常凤,常凤之子常玄振降封怀远侯,后代依次为常玄振、常文济、常胤绪、常明良、常延龄。 三、韩国公李善长。吴元年封。洪武廿三年坐党死,除。 四、曹国公李文忠。洪武三年封。后代依次为李景隆、李璿、李濂,李濂之子李性降封临淮侯,后代依次为李性、李沂、李庭竹、李言恭、李宗城、李邦镇、李弘济。 五、宋国公冯胜。洪武三年封。洪武廿八年赐死,除。 六、卫国公邓愈。洪武三年封。后代依次为邓镇、邓源、邓梃、邓炳,邓炳之子邓继坤降封定远侯,后代依次为邓祖锡、祖世栋、邓绍煜、邓文明。 七、信国公汤和。洪武十一年封。后代依次为汤鼎、汤晟、汤文瑜、汤伦,汤伦之子汤绍宗降封灵璧侯,后代依次为汤绍宗、汤佑贤、汤世隆、汤之诰、汤国祚、汤国祥、汤文琼。 八、延安侯唐胜宗。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三年因罪诛,除。 九、吉安侯陆仲亨。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三年因罪诛,除。 十、江夏侯周德兴。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五年因罪诛,除。 十一、淮安修华云龙。洪武三年封,七年卒。其子华中袭,九年坐党削,除。 十二、济宁侯顾时。洪武三年封,十二年卒。其子顾敬袭,后坐党削,除。 十三、长兴侯耿炳文。洪武三年封。永乐二年自杀,除。 十四、临江侯陈德。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卒。其子陈镛袭,廿年战殁,死后追坐党削,除。 十五、巩昌侯郭兴。洪武三年封,十七年卒。其子郭振袭,后坐党削,除。 十六、六安侯王志。洪武三年封,十九年卒。其子王威袭,廿三年卒,死后追坐党削,除。 十七、荧阳侯郑遇春。洪武三年封,廿三年坐党削,除。 十八、平凉侯费聚。洪武三年封,廿三年坐党诛,除。 十九、江阴侯吴良。洪武三年封,十四年卒。其子吴高袭,屡遭谪职,永乐十二年因罪削,除。 二十、靖海侯吴祯。洪武三年封,十二年卒。其子吴忠袭,廿三年坐党诛,除。 廿一、南雄侯赵庸。洪武三年封。廿三年坐党诛,除。 廿二、德庆侯廖永忠。洪武三年封,八年卒。其子廖权袭,十七年卒,除。

明朝世系图

明朝世系图 第1代第2代第3代第4代第5代第6代第7代第8代第9代第10代第11代第12代 朱元璋┬朱标懿文太子┬朱雄英虞怀王 │├朱允炆建文帝 │├朱允熥吴悼王 │└朱允熞衡愍王 ├朱樉秦愍王 ├朱棡晋恭王 ├朱棣燕王┬朱高炽仁宗┬朱瞻基明宣宗┬朱祁镇┬朱见深明宪宗┬朱祐极悼恭太子 │││││├朱祐樘明孝宗┬朱厚照明武宗 ││││││└朱厚炜 │││││├朱祐杬兴献王┬朱厚熙岳怀王 ││││││└朱厚熜明世宗┬朱载基 ││││││├朱载壡 ││││││├朱载垕┬朱翊釴宪怀太子 ││││││└朱载圳├朱翊铃靖悼王 ││││││├朱翊钧明神宗 ││││││└朱翊镠潞简王┬朱常洛┬朱由校明熹宗│││││││├朱由?简怀王│││││││├朱由楫齐思王│││││││├朱由模怀惠王│││││││├朱由检明思宗│││││││├朱由栩湘怀王│││││││└朱由橏惠昭王││││││├朱常溆 ││││││├朱常洵 ││││││├朱常治 ││││││├朱常浩 ││││││├朱常润 ││││││├朱常瀛 ││││││└朱常溥 │││││├朱祐棆岐惠王 │││││├朱祐槟益端王 │││││├朱祐楎衡恭王 │││││├朱祐枟雍靖王 │││││├朱祐榰寿定王 │││││├朱祐梈汝安王 │││││├朱祐橓泾简王 │││││├朱祐枢荣庄王 │││││└朱祐楷申懿王 ││││├朱见泽崇简王 ││││├朱见潾德庄王 ││││├朱见湜皇子 ││││├朱见浚吉简王 ││││├朱见治忻穆王 ││││├朱见淳许悼王 ││││├朱见澍秀怀王 ││││└朱见沛徽庄王

│││└朱祁钰 ││├朱瞻埈郑靖王 ││├朱瞻墉越靖王 ││├朱瞻垠蕲献王 ││├朱瞻墡襄宪王 ││├朱瞻堈荆宪王 ││├朱瞻墺淮靖王 ││├朱瞻垲滕怀王 ││├朱瞻垍梁庄王 ││└朱瞻埏 │├朱高煦汉王 │├朱高燧赵简王 │└朱高爔 ├朱橚周定王 ├朱桢楚昭王 ├朱榑齐恭王 ├朱梓潭王 ├朱杞赵王 ├朱檀鲁荒王 ├朱椿蜀献王 ├朱柏湘献王 ├朱桂代简王 ├朱楧肃庄王 ├朱植辽简王 ├朱栴庆靖王 ├朱权宁献王 ├朱楩岷庄王 ├朱橞谷王 ├朱松韩宪王 ├朱模沈简王 ├朱楹安惠王 ├朱桱唐定王 └朱栋郢靖王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