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伤寒论》方治疗喉咙痛扁桃腺发炎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胡希恕:咽痛疗效如神的一张处方】半夏从来都是生用效果好,只要煎透,或者加等量生姜,从来没有中毒过,至于反应,也许是辩证不准!水半夏和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是二个不同的品种的原植物,种属不同冯某,男,46岁,1984年3月15日从北京赶到长沙来开会,途中感受风寒,咽喉疼痛剧烈,不能发声,痰涎壅盛,服苦酒汤1剂,第2天即疼痛减轻,可以开声说话。
按语:本案患者就是著名《伤寒论》学者冯世纶先生,当时他是来长沙参加马王堆医书研究会第2次学术会议。
我负责接待时,他手指咽喉,表示疼痛,不能说话,请我为他准备几片生半夏,1个生鸡蛋,1杯米醋。
然后,他以电热杯将半夏放在醋中煮几分钟,将药汁倒入蛋清中搅拌至半熟,每次一小口,徐徐咽下。
第2天见到他时,已神情爽朗,面带微笑,声音如常,详细向我讲述了自己受寒得病的经过,以及煎药、服药的方法。
此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我学会这一招,曾经用于治疗一位患者,取得显著疗效。
这位患者是某市主要领导,即将离任升职,在准备做最后一次报告前1周,因为受寒,突然声嘶,喉头高度水肿,经西医用大量激素几天后,不但无效,反致完全不能发声,在离做报告只有1天时,请我会诊,用苦酒汤加减,连夜频服,仅仅1剂,即能够发声,做完了长达几个小时的报告。
摘自:彭坚.疼痛辨治的经方思路[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05):3-10.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苦酒汤方证《伤寒论》第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一枚。
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
少少含咽之,不差,更做三剂。
冯老在《伤寒六经类方证──经方六经类证》中认为:《本经》谓:“半夏,辛平,主喉咽肿痛”,《本草图经》谓:“主胃冷,呕哕”。
后世多认为是温中化饮药。
本方用其主治咽喉肿痛,是因寒痰所致。
复以苦酒之酸以敛疮疡,蛋清之润以利音声,少少咽之。
医圣张仲景:1个⽅⼦,横扫咽炎扁桃体炎⽛龈炎,堪称古典抗⽣素泻⼼汤出⾃汉代张仲景所著的医学名著《⾦匮要略》,是泻⽕剂中的代表⽅,被称为古典抗⽣素。
张仲景称泻⼼汤可以泻⽕解毒,化湿清热,所以可以清除三焦实热。
张仲景在《⾦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胸满瘀⾎病脉证治第⼗六》对泻⼼汤做了详细的描述:“⼼⽓不⾜,吐⾎,衄⾎,泻⼼汤主之。
⼤黄⼆两,黄连、黄芩各⼀两,右三味,以⽔三升,煮取⼀升,顿服之。
”药⽅中的黄芩具有泻上焦⽕的功效。
同时,黄连能泻中焦⽕,⼤黄能泻下焦⽕,三焦之⽕⼤都是实⽕。
绿⾊“抗⽣素”消炎更安全泻⼼汤的主要功效是清热泻⽕解毒,化瘀、凉⾎、⽌⾎,⽤于⽕毒⾎热所致的⾝热烦躁、⽬⾚⼝疮、咽喉、⽛龈肿痛、⼤便秘结、吐⾎、咯⾎、衄⾎、痔⾎等,咽炎,扁桃体炎,⽛龈炎见上述症候者,被称为“古典抗⽣素”。
抗⽣素类药⼀般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物的⼀类物质及其衍⽣物,⼀般⽤来治疗敏感微⽣物(经常是细菌或真菌)所致的感染。
⼀般来说,清热解毒的中药都具有⼀定程度上的消炎作⽤,从中医上来说,⾎热证指的是脏腑⽕热炽盛,热迫⾎分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般是由烦劳、多⾷⾟热、恼怒伤肝等因素引起。
中医理论认为,⾎液的运⾏有其⼀般的规则,五脏内府有⽕,内迫⾎分,脉络受伤,⾎不按常规的循环⾛从⽽引发外溢。
所以⾎热证的主要特征是出⾎和热象。
泻⼼汤就是古代的抗⽣素,它可以治的病症有慢性咽炎、扁桃体炎、⼝腔溃疡、⽛龈炎等因上⽕引发的炎症。
⼤家都知道抗⽣素可以消炎杀菌,但对⼈体的危害也较⼤。
过早或者过量使⽤抗⽣素,当机体在受到病菌侵袭时就⽆效了,并且会对肝肾和婴幼⼉的听觉造成危害,⼲扰⼈体的正常菌群平衡,如胃肠道、呼吸道、⽪肤以及⽣殖道,容易造成⼆重感染。
因此,泻⼼汤是治疗慢性咽炎、扁桃体炎、⼝腔溃疡、⽛龈炎等发炎症状另⼀种选择。
现代中成药中的⼀清颗粒就是出⾃泻⼼汤。
慢性咽炎要清⽕毒泻⼼汤是由黄连、⼤黄和黄芩三药组成。
伤寒论咽痛条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中医学领域中,伤寒论作为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其中,咽痛条文作为伤寒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咽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伴随着咽部的疼痛、灼热感以及不适感,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困扰。
因此,深入探讨伤寒论中关于咽痛的条文将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相关疾病。
本文将通过对伤寒论咽痛条文的背景介绍、内容解读,以及其意义和影响的分析,来系统地评述伤寒论咽痛条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首先,将介绍伤寒论作为一部古代医书的背景和作者张仲景。
随后,将详细解读伤寒论中关于咽痛的条文,包括相关症状描述、病因分析以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在此基础上,还将探讨伤寒论咽痛条文对于临床实践的意义和影响,如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深入了解伤寒论咽痛条文的内涵和特点,进一步探索中医学中与咽痛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最后,我们将总结伤寒论咽痛条文的要点,提炼出对其启示和应用,同时也展望伤寒论咽痛条文未来的研究方向。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 伤寒论咽痛条文的背景介绍:本部分将对《伤寒论》及其咽痛条文的起源、作者和历史背景进行介绍,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2. 伤寒论咽痛条文的内容解读:本部分将详细解读《伤寒论》中相关的咽痛条文,包括具体描述、病因分析、症状特征以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通过对条文的逐条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咽痛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治疗方法。
3. 伤寒论咽痛条文的意义和影响:本部分将探讨《伤寒论》中咽痛条文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条文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这一经典医学著作的重要性。
4. 总结伤寒论咽痛条文的要点:本部分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归纳出伤寒论咽痛条文的核心要点和特点,为读者提供一个简明的概括。
伤寒论——半夏散以及汤方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方剂组成]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服用方法]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治则方解]病机:寒邪客于咽喉,痰湿凝滞。
治则:散寒通阳,涤痰开结。
方义:方中半夏辛温,涤痰散结,桂枝通阳散寒,甘草缓急止痛,且调和诸药。
其含咽的目的是为了使药力持久作用于患处。
[辨证要点]本方是桂枝甘草加半夏而成;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客于少阴经脉,兼有痰湿阻络的少阴客寒咽痛证,用于治疗寒性咽痛及音哑有一定疗效。
用本方与麻黄汤或桂枝汤合方,治疗外感风寒所致咽喉疼痛,疗效较佳。
鉴别:半夏厚朴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猪肤汤、半夏散及汤都可治疗咽部疾病。
其主要区别为:半夏厚朴汤主治痰气阻结于咽喉,以咽中有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为特点,治疗以顺气化痰利咽为主;甘草汤主治邪热侵袭,结于咽部,以咽部红肿热痛为特点,治疗以清热利咽解毒为主;桔梗汤主治痰热上攻咽痛,以咽喉不利,伴见红肿热痛为持点,治当清热利咽;苦酒汤主治痰火相结之咽痛,以咽中烂,语言不出为特点,治疗以清热涤痰,通窍利咽为主;猪肤汤主治阴虚虚火上浮所致咽痛,病以心烦,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为特点,治疗当育阴清热利咽;半夏散及汤主治寒气相结于咽部,以咽痛,局部红肿不明显为特点,治疗以通阳化痰,散寒开结为主。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
半夏、桂枝之辛,以散经寒;甘草之甘,以缓正气。
2.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半夏散,咽痛能咽者,用散;不能咽者,用汤。
少阴之邪,逆于经脉,不得由枢而出,用半夏入阴散郁热,桂枝、甘草达肌表,则少阴之邪由经脉而出肌表,悉从太阳开发,半夏治咽痛,可无劫液之虞。
3.柯韵伯《伤寒附翼》: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故有咽痛证。
伤寒论关于咽痛的条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伤寒论》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著作,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其中关于咽痛的条文被认为是治疗咽痛的重要参考,下面就来详细剖析《伤寒论》关于咽痛的相关内容。
伤寒论在咽痛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做出了许多深入的探讨。
在《伤寒杂病论》中,咽痛属于“伤寒五日”之症,主要病机为外感风寒,攻于太阳经。
咽痛是由于风寒侵入体表,导致表邪不解,膈下火郁所致。
在治疗方面,伤寒论强调以发散风寒、宣解热毒为主,常用药方有桂枝汤、麻黄汤等。
在《伤寒论》中还提到了一些与咽痛相关的症状特征。
在《伤寒论》中提到,“咽喉肿痛,声不出者,柴胡桂枝人参汤主之”;“咽喉肿痛,不能息者,乌梅丸主之”;“咽喉肿痛,汗出而喘者,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这些条文都对不同病情的咽痛给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伤寒论》对于咽痛的诊断与治疗都做出了系统而细致的论述,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们可以结合《伤寒论》的相关内容,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特征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希望本文的分享能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能珍惜这部经典著作,不断学习和总结其中的医学知识,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第二篇示例:《伤寒论》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著作,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全书分为六十篇,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医学界对于伤寒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其中关于咽痛的部分,是医生在日常临床中经常会遇到的症状之一。
在《伤寒论》中,对于咽痛的治疗方法有许多提及,以下是一些相关条文:1.《伤寒论》第五条:伤寒六七日,热结在里,咽中干热而渴,本是结在胃中,以热结在咽,故渴而渴,此本实热结在胃中也。
此以调胃气化,舌本干。
这一条文提到了咽喉疼痛的症状,认为这是因为热气结聚在胃中而导致的。
在治疗时,需要调理胃气,以解除喉咙的干热感觉。
2.《伤寒论》第八条:伤寒八九日,胸胁满而痛者,今自利则胸下有坚坚痛如结绳者,此为结在咽喉。
《伤寒论》113方——桔梗汤第八十八方——桔梗汤附:据报道,在广州中医学会举行的1962年年会上,王俊民老中医根据三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纠正了前人“桔梗汤喉痛不可轻用”的说法,认为桔梗汤治喉痛,只要对症使用,效如桴鼓。
(《广东中医》1963年1期封底)《经方研习》1咽痛——姜春华医案周某,女,10岁。
连续发高热三天未退,体温40.5℃,注射青霉素及内服四环素热度未见下降,咽喉疼痛,喉部红,充血,并见滤泡,至五官科医院检查为急性咽喉炎,注射红霉素,体温未见下降,以桔梗甘草汤加减:桔梗9克生甘草6克蒲公英15克板蓝根15克柴胡15克黄芩9克山豆根15克炒谷、麦芽各9克,方3剂当晚服药一剂后,体温下降至38.6℃,但发现有腹泻,分析可能为药味苦寒,加生姜5片以矫正药性。
第二日服药第二剂后头出汗,体温从38.6℃下降到37.6℃,喉头红肿面积缩小,仅剩中间一块。
三剂药尽,体温下降至37.2℃,咽喉不痛,红肿全消。
按:本例为急性咽喉炎,故以桔梗汤及小柴胡汤加减;其中山豆根、板蓝根性味苦寒,配蒲公英用于咽喉肿痛、热毒炽盛之证,故可辅佐桔梗汤解毒、利咽、消肿,药仅三剂,病果痊愈。
《经方发挥与应用》论:本案是外感病,不是少阴脏病。
虽用的清热解毒法,但本案也不是温病,高热三天,也是太阳伤寒,经热不泄,所以高热,没有解表,热也能退,大概是柴胡与黄芩,和解少阳的路子,但也没见少阳经证。
少阳一,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此咽痛者,是少阳病咽干的变证?本案是外感,不是少阴脏寒,亡阳之火冲,而甘桔汤也能治此类型咽痛,也是降逆散结之理。
以下的医案,很多都看不懂,从外感解度,还能理解一点,解表清热,合方桔梗汤,降逆散结,也能治愈咽痛。
我解甘桔汤,不能用解表清热,反而有的医案,就解表清热药,这就很尴尬,难到解错了。
甘桔汤,内寒者合方温之,外感者合方清解,能治咽痛,皆是降逆散结之理。
而桔梗汤,也是肺痈之方,外感病,肺热生痈,也是主方。
• 6392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0年12月第35卷第12期CJTCMP,December2020, Vol.35, No.12•研究报告*咽痛的六经辨治陈宝山\张光荣2C江两中医药大学,南昌430000;2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中医门诊部,南昌43_)摘要:咽喉为肺之门亦是多条经脉循行之处全身经络纵横交错,如环无端,丨二经脉度接或间接与咽喉之地相通所以咽喉病变不单单是一经为病所致,要知晓六经皆可致病文章通过阐述咽部与六经的关系,并列出每一经咽痛的临床特点、伴随症状及用药,W引前人验案以佐证,以期能为更多临床医十.提供参芩关键词:咽痛;喉痹;六经;辨治基金资助:、;丨:两竹且生计生委中医药科研计划(麗点)课题(N〇.2017Z001)Six channels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 ent of pharyngalgiaCHEN Bao-shan1,ZHANG Guang-rong2('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 d i c i n e,N a n c h a n g 430000.C h i n a:Q i h u a n g Outpatient Dep a r t m e n t of Traditional C hinese M e d i c i n e.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 d i c i n e.N a n c h a n g 43(K)()(), C h i n a)A bstract: T h roat is the portal of lung a n d also the place w h e r e m a n y channels pass.T w e l v e channels crisscrosseach other,such as a ring without e n d.T h e s e channels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connected wilh the throat.S o w e need to k n o wthe throat disease is not the disease c a used b y only o n e c hannel,six channels can lead to disease.T his paper e x p o u n d s therelationship b e t w e e n the p h a r y n x a n d the six meridians,lists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a c c o m p a n y i n g s y m p l o m s a n d drugsof pharyngalgia of e a c h m e r i d i a n,a n d then cites the previous medical cases as e v i d e n c e,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m o r e clinicians.K e y W O r d S I Pharyngalgia;Pharyngitis;Six channels;S y n d r o m e differentiationFunding:K e y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Health a n d F a mily Planning C o m m i s s i o n of Jiangxi Province(N〇.2017Z001)咽痛.属于中医学“喉痹”的范畴,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临床表现为中.侧或双侧咽部疼痛,伴有咽喉红肿及吞咽不利、a 音沙哑等,多阽于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咽部溃疡等疾病111 临床大都以实、以热、以-•经治之,丨丨丨也有咽部不红而痛荇.属虚、属寒、属六经荇亦有之,故咽痛当以六经辨治:太阳咽痛《灵枢•经脉》曰:•‘小肠T.太阳之脉,起丁•小指之端……循咽,下膈……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伤寒论》第140条载:“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着必结胸;脉紧秆,必咽痛”済代秦之桢f t《伤寒大闩■咽痛》中解择道:“太阳病应散表,反误下,不成结胸,丨R见脉紧.此太阳表寒未散.内搏咽喉而必痛,故川节a沣枝汤.散太阳表寒此w 误用寒下抑遏,故用辛敗”此为寒邪伏于咽喉,结聚痰涎而作痛,故丨U f-M桂枝汤即t.W散及汤散表寒,化痰涎秦之桢还提;li外寒内热之咽痛证治,如:“然太阳症,有表寒外束里热.亦有咽痛……以法论之,若无汗恶寒,脉if•紧荇,太阳表证为重,宜先散表,羌活冲和汤重加甘、桔,俟汗出表解,然后清热, I刀不可41用寒凉,抑遏表邪”方中羌活、防风、荆芥,内芷、苍术外散表寒,黄芩、生地黄、陈皮、H+草、怙梗淸里热而利咽故太阳经咽痛多为K寒闭热,热邪循经至咽而作痛,临床表现当伴有发热恶寒,热势较高.多为高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或头痛如劈、骨节疼痛,脉浮紧,予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热.《续名K类案》l:|W id载一太阳咽痛病案:吴佩玉女.伤风咳嗽.卩丨用疏风润肺之药,转加呕渴咽痛诊之,六脉浮滑应指.作半夏散与之,7.啜而病如大此症风寒邪挟饮上攻之暴通信作昔:张光荣.江叫f t南H i h•叫湖K抚'丨:.路•江两中K药大学岐黄屮医门诊部.邮编: 4.训X)0.2丨1!;1321@163|<™中平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0年12月第35卷第12期CJTCMP,December2020, Vol.35, No.12• 6393 •迫,故用半夏、桂枝以开通经络,迅扫痰涎.兼甘草之和脾胃,以救津液:丨4痰散而营卫通.则咽痛燥渴自己:阳明咽痛《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頦中……循喉晚.人缺盆……是动则病洒洒振寒……颈肿喉痹,大腹水肿”;《灵枢•经别》曰:“手阳明之正……•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伤寒论》第198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亦不痛'此证咽痛,未言治法及方药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是由太阳初传阳明,胃腑之热犹未实,是以能食;其热兼弥漫于胸中,胸中属太阳当为阳明病连太阳,上熏肺脏,所以作咳,更因咳而其热上窜,所以咽痛,拟治以A虎汤去甘草加连翘.川贝母”曹颖甫则指出阳明咽痛为胃有热而胆火独盛,胆火上逆冲激肺部所致.但欲清炎上之火,必当引热下行,此大黄黄连黄芩汤证夂取其轻清之气以清阳明I::炎无形之热,去其苦下之味故此咽痛多为阳明气分的风热盛循经至咽所致,病位偏表,故其症状兼有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多,口渴,能食而咳,但头眩,不头痛,舌质多偏红,苔薄内或薄黄,脉浮数,或脉略兼滑,可取葛根芩连汤治之;或阳明胃热盛循经上扰所致者,疼痛较甚,其病位偏里,多伴有消谷善饥,口臭便秘.烦渴引饮,舌质红,苔薄白,脉大,方用白虎汤或大黄黄连泻心汤,或以=承气汤之类釜底抽薪。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扁桃体炎秘方治扁桃体炎秘方1 范氏家方大黄附子细辛汤【来源】范文虎,《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组成】生大黄、玄明粉、姜半夏各9克,淡附子3克,细辛1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解毒消肿。
【方解】方中附子、细辛辛热,善走散其寒;大黄、玄明粉(芒硝)苦寒通腑善散其热;半夏化痰降逆,甘草解毒和中。
本方寒热并用,诸邪得解。
故用之收效甚捷。
【主治】乳娥。
证见咽喉肿痛、舌质微红、苔白或有寒包火之征象者。
可用于急性扁桃体炎。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甚捷,效果甚佳。
2 大青蚤休饮【来源】蔡化理,《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组成】大青叶30克,蚤休、桔梗、玄参各9克,苏叶、薄荷、甘草各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解毒。
【方解】方中大青叶、蚤休清热解毒;桔梗快膈利咽;玄参滋阴清热,苏叶、薄荷解表散热;甘草解毒和中。
诸药相伍,其消炎解毒作用甚强,可适用于上呼吸道各种炎症性病变。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加减】高热惊厥,加钩藤、地龙各15克,蝉蜕12克;呕吐,加陈皮、竹茹各9克,神曲15克;腹泻,加白术、茯苓各9克,车前子15克;腹痛,加木香6克,元胡9克;颌下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30克,连翘12克;咳嗽,加百部15克,橘红9克。
【疗效】验之临床,均获良效。
3 金灯山根汤【来源】张赞臣,《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组成】挂金灯、山豆根、牛蒡子各9克,白桔梗、嫩射干各4.5克,生甘草3克。
【用法】上药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日服2次,每日1剂。
【功用】疏风化痰、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方解】凡热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诸症,方用挂金灯、山豆根、射干、桔梗均为清热利咽要药;生甘草具有清热解毒、甘缓利咽作用;牛蒡子配射干对痰涎壅盛、咽头堵塞,有宣畅利咽之功。
方中清热利咽与清热解毒并用,共奏疏风化痰、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
古代中医对于治疗扁桃体肿大的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传统知识,其中张仲景被认为是其中的佼佼者。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其中记载了许多治疗扁桃体肿大的中草药古方。
这些古方经过千年的临床验证,被证明具有显著的疗效,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张仲景治扁桃体肿大的中草药古方扁桃体肿大,又称扁桃体肥大,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咽部不适、吞咽困难、咽痛等。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扁桃体肿大属于“咽喉肿痛”范畴,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中草药治疗扁桃体肿大的优势中草药治疗扁桃体肿大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草药疗效温和,对人体无明显的副作用,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中草药多种多样,能够综合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对病因病机的多方面调节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草药疗效渐进,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预防病情的恶化。
3. 张仲景治疗扁桃体肿大的中草药古方举例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许多治疗咽喉肿痛的中草药古方。
桔梗汤,该方可以清热燥湿,润肺宣肺,适用于扁桃体肿大的患者。
张仲景还提到了黄芩、连翘、薏苡仁等药材,这些药材在治疗扁桃体肿大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中草药治疗扁桃体肿大的疗效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探索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古代中医对于扁桃体肿大的治疗经验是宝贵的,其中张仲景的中草药古方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希望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和研究的不断进步,中草药能够为治疗扁桃体肿大的疾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疗效。
总结:张仲景治扁桃体肿大的中草药古方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临床验证,其中所蕴含的医学智慧是非常宝贵的。
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希望能够通过将古代中草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治疗扁桃体肿大的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了中草药在治疗扁桃体肿大方面的独特优势。
伤寒论里治疗咽喉痛的经方:猪肤汤甘草汤桔梗甘草汤310.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 猪肤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各令相得,温分六服。
漫谈猪肤汤猪肤汤是《伤寒论》中少阴病中的方子:少阴病,下利咽痛,胸烦心满者,猪肤汤主之。
组成是猪肤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这是个药食同源的方子。
黄元御在《伤寒悬解》中讲白粉是铅粉,用来止泄断利,这一点不敢苟同。
铅粉味甘辛,性寒有毒,可消积杀虫、解毒生肌、燥湿止痒。
以外用为主,内服量小,且多入丸散剂,不可入煎剂。
而且黄元御在解释该证病机也提到:“寒水侮土,肝脾郁陷,而为下利”,而脾胃虚寒者是忌服铅粉的。
最简单的解释:就算是用猪肤加白蜜,再加上铅粉也断然熬不香吧?所以这里的白粉还是应该选择主流思想,是米粉。
主要谈谈方子的君药:猪肤。
皮与肤多相并称,猪肤即猪皮。
但历代对用猪皮的哪一部分多有争议,现在多采用喻嘉言的说法:猪肤与用黑驴皮之意颇同,若以猪皮外毛根薄肤,则劣无力,且与熬香之说不符。
但用外皮,去其内层之肥白为是。
就是用猪皮熬煮出来像阿胶的意思,如果只用表皮层,就力量太弱了,喻氏认为只要把皮下脂肪刮去就可以了。
但现在很火的台湾讲伤寒论的JT叔叔认为:肤指的恰恰是猪皮下的那层脂肪,入三焦油网。
悉心分析,我认为猪肤指的肯定不只是皮下肥油,那样就不必叫猪肤汤了,可以叫猪膏汤啊,《金匮要略》里也有用到猪膏的地方:猪膏发煎,也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之所以要用到猪外皮,是因为“肺金清凉而司皮毛”,猪皮入手太阴肺经,加上白蜜,通过“虚则补其母”来滋肾阴而清虚热。
所以外皮是肯定要用的,但脂肪要不要刮干净呢?我认为可以留一些。
猪膏本身是偏滑利的,如果病患下利之势明显,那么最好少用;如果但是咽痛胸烦心满,那么白油不妨多留一点,以加强滋阴的作用。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是认可JT叔叔“胆固醇滋阴”的说法的。
【张仲景方】五味药治“喉炎”拿手方子!补脾虚化喉炎【张仲景方】五味药治“喉炎”的拿手方子!补脾虚化喉炎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基础理论》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讲故事,学经方,谈医道,论健康。
这就是我,一个和你一起学习中医药的老朋友,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给你聊聊,怎么用张仲景的经方,来治疗慢性的喉炎。
先来说个简单医案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患者,年33岁,以前有慢性喉炎,迁延很久了,有个几年的时间。
这一次发病,症状很严重,就是声音嘶哑,咽喉疼痛,屡用之前服用过的中西药,几乎都没有用。
怎么办?看中医去吧。
刻诊,见患者神疲乏力不堪。
医师就问,这怎么整的?年纪轻轻累成这样?患者说了,他平时就在一家水果超市上班。
前不久,货来了,他上去卸货,结果可能是累着了,再加上当天有点凉,所以当天晚上,咽喉就不行了,出现疼痛和声音嘶哑。
医师继续仔细查看,发现患者咳痰色白,手足发凉,声带部位淡红,患者也不口渴,舌淡,苔厚腻,脉象是浮缓的。
于是就问,是不是一累着,喉炎就容易发作?患者点头称是。
寻思片刻,医师写了一个配伍——桂枝12克,白术9克,红参9克,干姜9克,法半夏12克,桔梗10克,生甘草18克,生姜24克,射干12克,蝉蜕10克。
每日一剂,水煎分服3次。
结果,患者前后一共用了18剂,诸证悉平。
这里面什么门道啊?提到喉炎,很多人可能一下子想到有火。
实际上不完全是这样。
日常临床所见,有相当多的患者,是在繁忙、劳累之后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
这个情况,要想到中气不足的问题。
着很简单啊——中气,即脾胃之气。
若脾胃之气不足,或脾虚,或中焦虚寒,则容易生寒、夹痰,寒邪痰邪凝阻咽喉,再加上气血精微不能濡养咽喉,所以就容易发生喉炎,经久不愈。
比如说病案中这个患者,声音嘶哑,病症因劳累加重,舌淡,这明显就是脾气虚弱。
手足发凉,痰色白,声带不见红肿,苔厚腻,发病当天受了一点寒,这明显是有寒湿痰浊啊,属于气虚夹痰了。
《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在上〈少阴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三卷的〈伤寒例〉中一些比较整体提纲的条文。
在这之前,要跟同学们讲一下〈少阴篇〉的调性。
研究经方的人中有一些流派,是很不赞成“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的。
当然,有人是非常赞成“要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
像刘渡舟先生,就大声疾呼“经络理论要跟六经病结合在一起”。
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人后脑勺僵要用葛根剂,脖子侧边僵要用柴胡剂,这就是经络!不同的方剂会走不同的经络。
所以哪里不舒服,哪根脚趾、哪根手指头,都用不同的药方,这也证明了《伤寒论》里面方子跟经络是相关的。
但是,相对刘渡舟这样的论点,胡希恕教授就不喜欢把《伤寒论》跟经络理论放到一起,他比较喜欢“这个证用这个方,不要想太多乱七八糟的”。
胡希恕抨击“伤寒论跟经络结合起来的思考”的时候,就会拿少阴病当做一个论证。
因为张仲景的〈少阴篇〉,其实是一个很杂的篇章。
〈少阴篇〉里有一些〈太阴篇〉恶化过来的病……基本上,张仲景的三阴病的世界,少阴是个暧昧地带,因为跟其它两阴都是糊掉的。
就好像张仲景的〈太阳篇〉,有没有用到少阴药?有啊,真武汤。
有没有用到阳明药?有啊,白虎汤、调胃承气都用了。
有没有用到柴胡汤?也有,对吧?〈太阳篇〉几乎每一经都挂过去了。
同样的,三阴经的世界里,〈少阴〉就是一个“很糊”的篇章,太阴病恶化了要死了也放在这里。
就像“理中、四逆辈”,理中汤证再严重一点,人更虚更寒一点,变成四逆汤证,就放到少阴来了,但其实你要放〈太阴〉也没什么不可以啊。
那至于少阴病里头有一些血分寒的病、阴阳格拒,或是手足厥逆的病,其实那些病,你要放〈厥阴〉行不行?也行。
──所以胡希恕教授会觉得:分出清清楚楚的六条经,对实质的治病没意义。
所以,先跟同学讲一下,少阴病的状况就是这样子,它本身在分类上,有些部分没有分得那么清清楚楚。
这是一点;危险误区:少阴与温病的暧昧接轨地带;另外一点,少阴有一一个人肾阳虚之后,水气就转不上来,水气一转不上来,心阴就会虚,心阴虚,这个人就会发烦躁、失眠,甚至是会产生很多的“发炎”症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医医治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这么做就对了
导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属于扁桃体疾病中比较重的了,治疗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推荐大家选择中医疗法,这种方法不仅很有效,另外副作用很小或者没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属于扁桃体疾病中比较重的了,治疗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推荐大家选择中医疗法,这种方法不仅很有效,另外副作用很小或者没有副作用,因此专家也推荐这种方法。
一、这个主要考虑是咽部的炎症的情况的。
指导意见:
这个主要是考虑是咽炎的情况的,不要大声或者多说话的,建议可以喝点中药调理的,主要是止咳祛痰为主的,饮食注意清淡。
二、【中药】先拟小柴胡汤加减疏散风邪清热:
【处方】北柴胡24黄芩15党参24半夏10生地36淮山15葛根15升麻6桔梗15苏叶10(后下)生姜10(后下)大枣15甘草6克。
【疗效】26日晚上开始用药,27日早上8时复诊:咽痛无改变,T36°,扁桃体红肿依旧,棉签触碰似有波动感,仍然有少许脓性分泌物,左脉平右脉稍弦大。
西药不变(输完液后咽痛无改变)。
三、中药改用加味桔梗汤辛散利咽排脓:
【处方】桔梗30克甘草15克大枣30克北沙参15克陈皮9克(上药水5碗先煮沸20分钟),上好金银花60克生姜15克(倒取药液焗20分钟)
【用法】后每次服已经焗好的药液二分之一量,每隔2小时服一次并且再复渣,要求其晚睡前服完。
28日早上8时
【三诊】无发热,咽痛消失,咽部未见明显异常,妻子(西医执业医师)视患者咽部曰看不出有异常!!!其右脉仍然稍有弦大之意,再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第八十九方——半夏散及汤少阴十三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等分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
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浊阴上逆,冲击咽喉,因而作痛。
半夏、桂枝,降其冲气,甘草缓其急迫也。
1少阴病者,此是阴盛脏寒,咽中痛者,此是内虚,上盛之火,逆冲咽喉。
故半夏、桂枝,降其冲气,甘草缓其急迫也。
此是脏寒虚热,也就是所谓的真寒假热,此不能以解表清热解毒病理论治,更不能用寒凉之药,寒凉败中,越用越痛。
2半夏降胃逆之冲气,桂枝降乙木之冲气,甘草建中缓急止痛。
火有降路,下温癸水,此建中理气之法,没用一味清热解毒药也。
本是中寒,再用凉药,则痛不止,当知。
1咽痛——姜春华医案向某,男,27岁。
初感风热,咽部红肿,经某医院诊断为咽炎,经服抗菌素及清热解毒寒凉药数十剂未愈,延成慢性咽喉炎。
现咽喉疼痛,但无红肿,音低,身倦无力,舌淡苔白,脉弱。
证属少阴咽痛,用半夏散及汤合桔梗甘草汤。
桂枝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桔梗9克,方7剂,药后而愈。
按:此例初感风热,未能及时宣泄,过投寒凉,而致寒凝咽痛,用半夏散及汤辛温祛寒,与桔梗甘草汤相使为用,终获痊愈。
《经方发挥与应用》2咽痛——张长恩医案张某,男,51岁,河北灵寿县中学工友,1968年11月26日初诊。
咽痛3个多月,曾以清热解毒、养阴清咽等法治疗无效,医院认为是喉癌。
视其咽喉,双扁桃体及咽后壁皆有多处脓点,常头痛,汗出,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苔白腻,脉沉细,两寸浮。
此为太阳表虚,邪久伤津,治以半夏散及汤加减:清半夏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桔梗6克,诃子肉6克。
结果:服药当天即感咽痛减轻,原方服半月,诸症消,咽及双侧扁桃体已无脓点。
《解读张仲景医学》3咽痛——朱木通医案咽喉急痛恶寒发热老友黄某某兄五十五岁,平素身体尚佳,唯右颊(三叉神经)神经麻痹(轻度)未愈,是故一切活动不逊青年人。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小柴胡汤1历代的柴胡剂,是从四逆散里变化出柴胡疏肝汤、逍遥散变化出其他方。
而小柴胡汤治的是少阳病,所以历代从不把它列入“保肝药”,少阳病跟肝脏没有太多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中医所说的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调肝保肝,跟这个实质的“肝脏”都不一定有太多的关系。
因为实质的肝,比如说,脂肪肝,用实脾散,实脾散里面并没有疏肝解郁的药,那是湿阻中焦;实脾散是真武汤底。
肝忙不过来、毒性都化解不掉,要帮它排毒、让它轻松点,可能用的是绿豆黄、蚬粉、半夏泻心汤,这里不一定有柴胡、芍药。
今天说的黄疸病,总有机会跟肝胆相关了吧?对不起,仲景把它分类到〈阳明篇〉,为什么?因为造成黄疸的肝胆病变,那是消化轴(阳明区)的事情,搭不到六经传变的“少阳病”。
所以,处理实质的肝时,很多的东西跟柴胡剂其实一点也搭不到,实质的肝,有另外的打法;柴胡剂所活跃的领域是另一个领域。
很难定义,因为,跟长辈在讨论少阳区块的时候,小朋友几乎讲什么都会被修理,比如说,少阳区块包含了胆跟三焦,我说“三焦是不是淋巴?”大人就会说:“不可以说是淋巴,因为很多病,证明它不是淋巴。
”因为少阳区块是一个很特殊的区块,定义它是不容易的事情。
说到肝的血分、气分跟柴胡证,还可以再加上神经疾患──就是柴胡龙骨牡蛎汤证中拆解出来的一大堆东西,容易被惊吓、恐慌,西医归类到神经的疾病,其实还是有可能从少阳区块去医。
首先来看,后代医家说的“疏肝解郁”,跟少阳区块有什么关系?足少阳是胆经;手少阳是三焦经。
要疏肝解郁,为什么不走厥阴肝经?因为直接走厥阴经的药,比如当归四逆汤,或者是古本的桂枝当归汤、乌梅丸,都是直接走厥阴经的药。
厥阴病有较多东西是关系到实际上的肝。
那少阳病呢?好像是胆经的区块、手少阳三焦的区块,当它运行得顺畅的时候,肝气就会比较通畅。
不过这一点不重要,因为要紧的是,要能够定义出仲景说的少阳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所谓的柴胡剂衍生出来的很多方子,或者说少阳病会那么关系到中国人说的“郁”这个字?少阳病的特征就是人很“郁卒”。
【倪海厦:《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方】《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方:以下方剂都是张仲景《伤寒论》的药方。
正确使用的话,效果非常好。
漏了一个大柴胡汤, 应用时机就是小柴胡汤的症状加上便秘。
一、桂枝汤: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
上五味,切碎三味。
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
适寒温,服100毫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
温覆(盖被子)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
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
芍药指白芍,作为臣药,酸苦微寒,益阴和里,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
桂芍等量相合,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
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
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g,糯稻根10g,治疗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显。
加入黄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
二、麻黄汤: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
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
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
[经方]扁桃体炎——桂枝加葛根汤扁桃体炎是指咽部淋巴组织的细菌或病毒感染性疾病,以溶血性链珠菌感染的机会为多见。
临床有急、慢性扁桃体炎之分;急性扁桃休炎较为多见,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常达38~40度,咽痛,扁桃体红肿,有黄白色点片渗出,有时颌下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全身症状;慢性扁桃体常表现低热、干咳、扁桃体肿大或不肿大,咽喉明显充血,挤压扁挑体可从隐窝内流出脓性分泌物。
本病属中医“乳蛾”、“喉痹”范畴。
——摘自刘有缘著《疼痛妙方绝技精粹续集》临床上,看到扁桃腺炎发炎,针灸用少商、商阳放血,扁桃腺点刺放血:配合列缺、照海。
汤药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加上连翘、银花、浮萍、蝉蜕,这里的葛根用四钱就好。
——倪海厦注《伤寒论》倪海厦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经典用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加葛根汤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5克生姜3片大枣12枚葛根20克连翘15克金银花15克浮萍10克蝉蜕10克桂枝炙甘草白芍生姜大枣葛根金银花蝉蜕附:《伤寒论》中“桔梗汤”也是古代的咽喉病专方:它有抗炎、稀释痰液的作用,适用于咽痛、咽喉干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伤寒论》)【经典方证】:咽痛者。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桔梗10克,生甘草20克。
以水1000ml,煮沸后调至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摘自黄煌著《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用药有风险,请咨询专业医生!万法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