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教资小教美术赏析课美术赏析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文将以教资小教美术赏析课为主题,探讨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美术赏析课。
一、课前准备。
在进行美术赏析课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美术作品,可以是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的作品。
其次,教师需要对所选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包括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等方面的信息。
最后,教师还需要准备一些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比如图片、视频、PPT等,以便在课堂上使用。
二、课堂引入。
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播放一段与美术相关的视频、展示一些精美的美术作品等。
通过这些引入,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三、作品介绍。
在美术赏析课上,教师需要对所选的美术作品进行详细的介绍。
这包括作品的作者、创作时间、创作背景、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
四、作品分析。
在介绍完作品的基本信息之后,教师可以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
这包括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五、学生互动。
在美术赏析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验艺术的魅力。
通过互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六、课堂总结。
在美术赏析课结束之前,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同时,还可以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展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七、课后作业。
在美术赏析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比如让学生写一篇作品评论、画一幅与所学作品相关的画等。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如何上好欣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经过这些年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每个孩子对美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
作为小学美术教育者,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
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
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
通过美术欣赏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下面就我的理解谈几点认识:一、兴趣的培养心理学指出:“学生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兴趣,他就会深入的、兴致勃勃的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学生可能只是形式上的勉强的去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刻苦学习,还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这门学科。
”学习兴趣是能够推动美术学习的一种精神力量。
它让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让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欣赏课上若只是教师一味的讲,学生听的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可以用实物或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见多识广、多方面汲取营养,刺激他们的感官,拓宽他们的思维,引起浓厚的兴趣。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评述自己对作品的特点、质量、意义的全面评价,在教学中少批评多表扬,将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强化,甚至有可能成为其终生的动力。
小学生美术课简笔画教案:赏析名画,提升审美素养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强、涵盖范围广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是孩子艺术素质和总体素养的基础,对培养孩子的美术鉴赏力、审美情趣、美学世界观、艺术创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学生的美术课中,简笔画是一种很常见的画法,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下小学生美术课简笔画教案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一、赏析名画,提升审美素养赏析名画是美术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赏析名画可以让学生了解艺术家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
美术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色调、构图、形象、内涵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力。
二、简笔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1.简笔画是什么?简笔画是指用相对简单、单一的线条构成形象、表现主题的画法。
简笔画是美术中最基础的画法之一,能够很好地提升孩子的画画技能和创作水平。
2.简笔画的特点简笔画的主要特点就是线条简单,重点突出,能很好地表现出主题和主旨。
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线的长度、粗细、弯曲程度等,以及线条的连贯性和顺畅度。
3.如何画好简笔画?画好简笔画需要掌握以下几点:一是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构思和表达能力,要化繁为简,突出主要内容;二是要掌握好线的长度、粗细和形态,使得线条生动、灵活,富于动感和节奏感;三是要理解色彩的表现能力,在简笔画中通过线条的灰度变化来表现色彩的深浅和明暗程度。
我们要努力去发掘自己的创造力,让自己的作品更具有独特性和美感。
三、简笔画教学中的技巧和方法1.按照学生程度分组,根据其个人兴趣和特长,采取“自选主题”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来选定所要表达的内容。
2.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解说、视频等多种途径来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名画作品,让学生通过赏析来明白这些画作的精髓和文化内涵。
3.通过草稿、构思、编排、打稿、润色等环节,梳理整个教学流程,将这些流程一一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涉及的各个方面的技能。
试论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宋慧萍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一)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二)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
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三)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四)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五)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一)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
我眼中的小学美术欣赏课小学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阔视野、发展想象、探究技法、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目。
纵观现行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央的“一旁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难以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教学中重视审美结果的获得,忽视审美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融入,难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美理和审美能力,影响了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热情。
因此,我觉得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
美术欣赏不能只是让学生泛泛地从头听到尾,处于一种静止的被动状态,应赋予学生自己消化、感受、体验的机会,重视学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主动参与和投入,以及欣赏后的积极反馈。
所以在理想的美术教学中静中要有动,这种“静”表面上是一种安静状态,内心却保持一种震撼,对艺术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种“动”是学生利用他所能利用求知通道来对艺术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操究。
静中有动,使艺术欣赏活动与艺术表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一、心动——在联想中获得审美愉悦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动,并不是身体的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心心灵的活动,心灵的动表现为艺术想象力的翱翔,表现对艺术的积极思考,并从中有所领悟,体验。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天籁处皆成妙境”例如:在欣赏米罗的人物画时,我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跳舞的人,甩动长长的衣服,不小心碰到了火炉,衣服被烧着了,那团化开的墨迹就是正冒着的黑烟”。
多丰富的想象力!尽管和大师的意图不相符合,但他们正以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得到审美愉悦。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栩栩如生的画面,配合音乐营造动态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最完美的直观感受,潜入作品的情境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
例如: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
师:(屏幕展示《奔马图》)你可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两匹奔跑的骏马。
师:看看马的周围有什么?生:是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
师:仔细观察马夺跑的飒飒英姿,然后闭上眼睛,想象你就骑在马背上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放一段音乐,学生进入联想状态)生:我看到无边无际的原野,生:听到耳边呼呼风声,闻到了草的清香、花的芬芳。
例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以一节观摩课为例,探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新途径。
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节课堂实录
在《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课中,教师首先播放《兵马俑幻想曲》,让学生从听觉的角度去感受恢弘的气势,并以一句平和的日常语言:“在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了“宏伟”“浩大”“壮观”等描述场面的词语,而非教师直接告知。
这种切身的感受,较之前苦口婆心地讲几分钟更让学生易于接受且长时间印象深刻。
课堂第二环节,教师出具了一个秦俑的小模型。
教师引导:“秦俑都在哪些部位进行了精雕细刻?它们之间又有哪些不同呢?”让学生用手触摸,从触觉上感知秦俑雕刻的细致入微,为后面分析秦俑的写实性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在课堂的重点欣赏部分,师生的交流语言更是平等化、感情化。
如,在欣赏秦俑的发式、动作、表情时,教师引导“官与兵的差异在什么地方呢?”“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这些类似闲聊的语言,让孩子们的语言文字一下子都打开了:“将军俑表情沉稳。
”“士卒俑都会穿有精美的盔甲。
”“跪射俑的神情很专注。
”“这个俑它的眼神
似乎陷入了沉思,战事之余,他也许是在想念他远方的亲人。
”“军吏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止不住的学生发言,很专业、很人性化、很让人羡慕!
“想不想体会一下他们的状态?”教师进一步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做秦俑的四种动作,进一步区别各种秦俑之间的差异,感受秦朝时高超的写实技法。
“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来一次整体的欣赏。
”教师利用幻灯片播放秦陵,深化学生的感受。
“这些都是劳动人们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
面对它,我们应该怎么样?”教师的引导。
“古代劳动人民太了不起了,我们应该保护它。
”“它是我们民族的象征。
”“它反映了我们国家辉煌的一段历史。
”“我们应该珍爱它,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
”“我们应该让它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来分享我们的成果,分享我们的喜悦。
”又是一番充满爱心、充满童真的“发布会”。
本节美术欣赏课中切实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表个人见解,充满儿童欣赏的趣味性。
教师注重运用恰当的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现有的水平上加以指导,不把艺术家自己的语言给学生,不代替他们,不打断学生的语言。
二、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究
在欣赏课教学中,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时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地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应该将作品视为历史、文化的结晶,艺术家生命的一种形态,进行多角度的立体考查。
纵观这节课,我试着总结出以下两种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1.自主体验法
从教学实录可以看出,教师主要从以情感受、以情体验、以情评价三个方面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体验的乐趣。
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以《兵马俑幻想曲》,让学生从听觉的角度去感受宏大的气势,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听觉感受;课堂第二环节,出具了一个秦俑的头像(仿制品),让学生用手触摸,触觉神经让学生感受此件雕刻作品的传神入画;在课堂的重点欣赏部分,教师的语言引导“官与兵的差异在什么地方呢?”“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这是心灵的体验,换位反思;“想不想体会一下他们的状态?”教师引导学生做秦俑的四种动作,进一步体会各种秦俑之间的差异,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秦始皇陵兵马俑气势雄宏的宏大气势。
由此可见,在欣赏课中注重加强学生的自主体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师生互动谈话法
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近乎以一种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一问一答或者一问多答进行欣赏教学,设计问题由易到难,使学生始终保持对问题的兴趣。
一言一句均围绕着秦始皇陵兵马俑进行,互动交流积极,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这种谈话法的优点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也可以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的掌握情况,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总之,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的美术“双基”水平、美术心理素质、美术鉴赏能力均得到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应以欣赏为线索,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在互动交流的氛围中理解美。
这样的设计,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关照了学生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