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夏区战略规划(中规院)简本
- 格式:pdf
- 大小:9.30 MB
- 文档页数:137
蕲春县蕲州镇总体规划(2016-2030)蕲春县蕲州镇总体规划(2016-2030)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Qizhou town,Qichun county(2016-2030)规划文本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蕲春县蕲州镇人民政府蕲春县蕲州镇总体规划(2016-2030)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Qizhou town,Qichun county(2016-2030)项目名称:蕲春县蕲州镇总体规划(2016-2030)项目委托单位:蕲春县蕲州镇人民政府规划设计单位: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甲级证书号:141175)院长:陈海忠教授项目负责人:黄亚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首批注册规划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项目组成员:王智勇、陶德凯、吴挺可、郑加伟、赵璨、郑有旭、仲早莺、周坤、高雅清、李纯、赵天如、龚子逸、杨柳目录第1章总则 (1)第2章发展目标与定位 (2)第3章发展模式、路径与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章全域空间框架.. (5)第5章镇区用地布局 (9)第6章产业发展规划 (10)第7章旅游发展规划 (12)第8章综合交通规划 (13)第9章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8)第1节镇区公益服务设施规划 (18)第2节全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9)第10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22)第1节给水工程规划 (22)第2节雨水工程规划 (24)第3节污水工程规划 (24)第4节电力工程规划 (25)第5节邮政通信工程规划 (26)第6节燃气工程规划 (26)第7节环卫设施规划 (27)第8节综合防灾设施规划 (27)第11章生态格局与空间管制 (29)第12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31)第1节环境保护规划 (31)第2节生态建设规划 (32)第13章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规划 (32)第1节镇区历史古镇保护规划 (32)第2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36)第14章绿地景观风貌规划 (37)第1节镇区绿地系统规划 (37)第2节镇区景观风貌规划 (40)第3节全域景观风貌规划 (40)第15章重大行动计划及近期项目库 (41)第16章政策保障机制 (43)第17章实施与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江夏安山最新规划武汉安山,位于江夏区东西湖区横湖街道,是武汉城区的一部分。
其东临东西湖区黄家湖长江,南接东西湖区蔡甸长江大桥,西靠东西湖区横湖街、盘龙山街,北靠东西湖区长春街。
总体规划面积约为10.25平方公里土地。
规划范围包括江夏区横湖街道全部区域。
安山项目总投资约为60亿元(含安山大道建设资金)。
安山项目分为两期开发建设。
目前二期正在施工建设中。
一、项目区位安山是东周时期吴国建筑在黄家湖之地,春秋时期,楚人在此筑城,取名“吴国”为“楚”(东鄂之意)江夏是武汉市东部的交通枢纽,也是湖北省内唯一一座与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中心城市接壤的城市。
现为中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武汉市辖3区5县:江夏区、黄陂区、蔡甸区、江夏街、东西湖镇;武汉开发区:下辖3个园区:汉口北、汉阳、武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下辖5个开发区:武湖产业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武东产业(武汉开发区)、武南产业(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陂区:下辖3个街道:蔡甸街、黄陂镇、武湖街。
二、项目规模及用地布局其中:居住用地面积为6.35平方公里,商业用地面积为0.39平方公里。
工业用地面积为0.44平方公里,用地功能为机械制造。
水域和其他用地面积为0.48平方公里。
建筑面积为167.09万平方米。
在城市建设用地中,规划安排了教育科研用地、绿地和交通枢纽用地等。
结合现状,本规划结合安山大道两侧地块建设项目,构建“一心、两环、多节点”的城市结构体系。
“一心”即安山公园;“两环”即沿江大道、安山大道及城市绿道形成的城市生态绿色环线;“多节点”即多个社区公共活动点;“多层次”即规划配套设施。
三、项目定位及功能分区安山项目定位为一个集商务、居住、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综合体,其中商业用地约4.47公顷,住宅用地约0.75公顷,综合服务用地约0.32公顷。
规划定位:武汉东部地区大型生态社区,规划人口规模约3.3万人。
江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思路(草稿)**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O 一O 年四月目录第一部分“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与背景一、“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一)主要成就 1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重大跨越,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 、经济结构调整得到实质性进展,产业发展明显优化 3 、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4 、城乡一体建设档次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5 、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全面实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6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二)基本经验 1 、坚持发展战略2 、坚持比较优势 3 、坚持改革创新 4 、坚持项目支撑 5 、坚持民主为本 6 、坚持统筹兼顾(三)存在问题一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
二是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压力过大。
三是改善民生还需要加大力度。
四是经济平稳运行压力增加。
五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
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镇农业休闲观光园总体规划(讨论稿)设计: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设施1101 李颂阳2014年10月目录1.背景研读与现状分析1.1乌龙泉镇(现乌龙泉街)简介1.2乌龙泉镇自然及经济发展现状1.3项目由来1.4项目设计单位简介1.5项目依据1.6项目建设地点环境分析1.7项目建设的SWOT分析2.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2.1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2.2战略定位及商业活动策划2.3功能分区2.4功能分区图2.8主要景点及路线规划3.基础设施规划3.1交通系统规划图3.2给排水规划3.3电力官网规划4.分区规划(略)5.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略)6.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略)7.资金概算与资金筹措(略)8.效益分析(略)1.背景研读与现状分析1.1乌龙泉镇(现乌龙泉街)简介概况乌龙泉街地处江夏区中部,距武汉市城区29公里,离区政府所在地统访仅8公里。
东邻架子湖,西切107国道,南与山坡乡接壤,北临纸访街。
境内京广铁路、纸贺公路贯穿而过。
全街版图面积179.9平方公里。
其中集镇面积8平方公里。
全街总人口51340人;其中农业人口29471人,非农业人口2I869人。
乌龙来属滨湖丘陵地带,街域内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在1100一1250毫米之间,全年无霜期为260天左右。
乌龙泉早年当地人烟稀少,冷落荒凉,野兽出没,杂草丛生。
据、传清代末年在此建有龙王庙一座;有僧人,庙前有两口泉井并列,水温冬暖夏凉,四季长流,水色乌黑等清,恰似龙眼仰视苍天,人们习称这对条并为龙泉,乌龙泉由此而得名,沿用至今,龙王庙已无残迹,二一并存在位于一将军山西南山脚下京广铁路西20米左右处,现为武钢矿区用水。
解放后,乌龙泉地区属武昌县、金口区的太平乡和山坡乡所辖汉华乡的一部分:1951年改底纸坊区,1952年划归大.;区(即土地堂区,1953年改为十、区),1955年仍改底纸坊区;1963年设立为乌龙泉公社,1982年撤销并成立乌龙泉镇;l.1996年撤县设区时改为江夏区乌龙泉镇;1998年5月撤销乌龙泉镇,设立乌龙泉街;2001年5月,乡镇规模合并时,原土地堂主并入,成立为新的乌龙泉街至今。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保护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6.10•【字号】武政〔2022〕20号•【施行日期】2022.06.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保护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武政办〔2022〕83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保护与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2022年6月10日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保护与发展“十四五”规划按照《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为推动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以下简称东湖风景区)“十四五”时期保护与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三五”时期,东湖风景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东湖从最大城中湖向最美城中湖、从武汉东湖向世界东湖、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三大转变,“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一)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坚持“水岸同治、湖塘并治、流域齐治、社会共治”治水理念,多措并举推进水质提升,东湖获评水利部“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河湖”。
东湖“自然氧吧”深入人心。
大力实施“拥抱蓝天”工程,“十三五”期间PM10、PM2.5分别下降45.9%、42.6%,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4%。
东湖风景区成为武汉市民以及游客亲近大自然的重要场所。
净土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严把开发利用准入关,实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管,“散乱污”企业整治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扎实有效。
(二)知名度美誉度提升。
东湖绿道被联合国人居署列为“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向全球推介。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本规划是武汉市第7轮总体规划,上一轮是1996-2020。
由市规划院完成,2004年就开始编制了,这个版本也不算是最终版本,毕竟发展形势太快,比如轨道交通又重新修编了。
最终版本应由市人大通过,再报国务院通过。
文中的黑体字是强制性规划。
总则一、编制背景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附有⾼清⼤图)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2-12-12 来源:市局前⾔⼟地是⼈类⽣存和发展的基础。
基于我国⼈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分珍惜、合理利⽤⼟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地制度,统筹⼟地资源的开发、利⽤和保护,提⾼⼟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
根据《湖北省⼟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于武汉市⼟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2006~2020年⼟地利⽤主要⽬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地,优化⼟地利⽤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保护、建设⽤地节约集约利⽤、⼟地利⽤⽣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城区⼟地利⽤的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地整治⼯程和重点建设项⽬,提出统筹区域⼟地利⽤的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0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标年,2020年为远期⽬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地利⽤和管理的纲领性⽂件,是落实⼟地宏观调控和⼟地⽤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地利⽤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章总则⼀、指导思想和原则(⼀)指导思想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的战略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地的根本指导⽅针,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的⽤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地保障。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总则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
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
市域规划范围即武汉市行政区域,面积8467平方公里;城镇地区规划范围包括主城、外围7个重点镇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面积2256平方公里;主城规划范围以三环路以内地区为主,面积约85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具体划分见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第4部分)。
江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武汉市江夏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O一一年元月七日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8)一、“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8)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 (12)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3)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5)一、指导思想 (15)二、基本原则 (15)三、发展定位 (16)四、发展布局 (17)五、发展目标 (17)六、主要指标 (18)第三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20)一、现代装备制造产业 (20)二、光电子信息产业 (21)三、生物医药产业 (22)四、战略性新兴产业 (22)五、总部经济 (22)第四章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3)一、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23)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4)三、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5)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5)第五章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档次 (27)一、商贸业 (27)二、物流业 (28)三、旅游业 (29)四、房地产业 (30)五、金融服务业 (30)第六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承载能力 (30)一、综合交通建设 (31)二、水务基础设施建设 (32)三、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33)四、燃气工程 (34)五、智慧江夏建设 (34)第七章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5)一、提升完善城镇规划管理 (35)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36)三、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破解建设用地难题 (37)第八章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38)一、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 (38)二、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 (38)三、节约集约综合利用资源,推行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39)四、加强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 (40)五、加强生态绿化建设,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40)第九章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41)一、社会保障 (41)二、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 (43)三、教育、卫生 (43)四、人口与计划生育 (45)五、广播影视 (45)六、公共安全 (45)第十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46)一、坚持综合配套改革,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46)二、坚持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打造科技人才新高地 (47)三、坚持项目强区,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50)四、坚持开放合作,拓展市场空间 (51)五、坚持协调统一,强化规划管理 (52)六、坚持党的领导,共建和谐社会 (54)江夏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关于江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2011年1月9日武汉市江夏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江夏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了区人民政府提出的江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5.30•【字号】武政办〔2016〕74号•【施行日期】2016.05.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武政办〔2016〕7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5月30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武汉跨越发展,我市启动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编制工作,同步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三大规划统称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为科学、务实、高标准、高水平地做好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化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部署,按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目标,与“十三五”规划有效衔接,研究我市2049年迈入世界城市行列的发展路径,明确我市2016—2030年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为武汉中长期城市发展提供指导。
二、工作组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意义重大、涉及面广、关注度高,要按照“全市统筹、专家领衔、专业团队、开门规划”的原则,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一)加强领导,全面统筹成立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市长任组长,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风景区、化工区管委会,下同)、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人员名单附后),负责统筹总体规划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