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汪清县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实施细则

汪清县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实施细则

汪清县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实施细则
汪清县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实施细则

汪清县新农村建设“绿化村屯、净化街道、美

化家园”活动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为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绿化村屯、净化街道、美化家园”活动顺利进行,按照省州有关部门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细则。

一、工作目标

以栽植树木、花卉、草坪为重点,达到“三有”(村屯周边有环绕带、街路两侧有树木、农民庭院有果树和花卉)的绿化目标;以治理村屯环境卫生为重点,达到“三无三有”(无乱倒垃圾、无乱排污水、无敞养禽畜,有环卫设施,有清洁队伍,有管理制度)的净化目标;以规范村屯环境为重点;达到“三齐两化”(民居院落整齐、边沟整齐、围墙栅栏整齐、村道巷道硬化、主要区域亮化)的美化目标;整体提升我县农村环境水平,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一期(2011年—2012年)目标,集中治理我县18个省级新农村试点村及公路沿线村屯的环境整治问题。年末通过验收使上述村屯全部达到“三无三有”(无乱倒垃圾、无乱排污水、无敞养禽畜,有环卫设施,有清洁队伍,有管理制度)、“三齐两化”

(民居院落整齐、边沟整齐、围墙栅栏整齐、村道巷道硬化、主要区域亮化)的环境整治村。

第二期(2013年)目标,第一期治理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政府所在地村为中心的各村屯的环境整治工作,使全部村屯达到“三无三有”(无乱倒垃圾、无乱排污水、无敞养禽畜,有环卫设施,有清洁队伍,有管理制度)、“三齐两化”(民居院落整齐、边沟整齐、围墙栅栏整齐、村道巷道硬化、主要区域亮化)的美化目标。

第三期(2014年)目标,巩固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整治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离乡镇所在地偏远地区村屯的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四年努力使全县2/3以上行政村达到“三无三有”(无乱倒垃圾、无乱排污水、无敞养禽畜,有环卫设施,有清洁队伍,有管理制度)、“三齐两化”(民居院落整齐、边沟整齐、围墙栅栏整齐、村道巷道硬化、主要区域亮化)的环境整治目标。

二、主要内容

1、绿化

重点绿化公路、铁路沿线两侧,在村中的主要街道和大巷道两侧或者单侧栽植行道树,适当点缀花卉。在村屯空地配套建设各种形状的小花圃、小花园。有文化广场的村屯要建设适宜的绿地。有庭院的农户,既可栽植适宜当地生长的经济林,也可种植

花卉、草坪,还可种植蔬菜瓜果,使庭院形成花草树木争艳、瓜果蔬菜相兼的绿色生态。

2、净化

清除乡镇所在地及村屯屋边、路边的牲畜粪便、垃圾和“白色”污染。清除村屯周边沟渠的杂草,加强污水处理。清除河流沿岸生活垃圾。村屯要全部通自来水,饮水必须符合安全饮用水标准;公路沿线村屯要全面推广普及应用无害化卫生厕所。家畜家禽做到圈养、舍养,杜绝散养散放,家禽粪便要及时处理。定期组织开展灭鼠、灭蝇、灭蟑、灭蚊活动,做到统一药品、统一时间,统一投药,有效控制“四害”滋生。

3.美化

清理院落,整修围墙,柴草垛堆放整齐。清除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村屯主道路要全部硬化;巷道要因地制宜可利用沙石铺路,做到户户相连、户路相通。有条件的村屯要积极推广节能路灯和太阳能路灯。

三、采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县党政领导手分片包乡镇,乡(镇)领导和干部包村。继续实施领导联系、部门帮扶制度,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帮扶共建新农村。各乡镇政府要安排精干人员。县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责任状,明确任务目标,规定质量标准,限定进度时限。

2.营造舆论氛围。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都要开设专栏、举办专题节目,大张旗鼓地宣传开展集中整治村屯环境的重要意义,宣传各乡镇政府的扶持政策,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及时反映、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报道新集中整治村屯环境活动推进情况。

3.强化政策扶持。县政府计划设立新农村建设奖补专项资金,每年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奖补资金100万元,奖励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政府、部门、个人和村屯;乡镇政府依据财力状况安排环境建设配套资金。争取更多的项目投入,涉农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民生改善力度的有力契机,积极争取和谋划一批国家和省对农村道路、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村屯绿化美化等补助项目,增加环境整治的投入。主要把资金倾斜投入到省级新农村示范村,起到一点带面的带动作用。

3.发挥主体作用。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引导,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制定农民对自有财产建设项目的奖补政策,调动农民自我投入的积极性,对于村内集体公益项目建设,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方式,引导农民投资投劳。积极推行村务公开制度,以农民为主体,引导农民办好自己的事,建好自己的家园。

4.动员社会参与。发挥各级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等

群团组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带头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推动“村企共建”深入实施,增加村企之间关联度,实现双赢,共同发展。利用地缘、人缘、亲缘关系,通过“同乡联谊”等活动,吸引在外能人回家乡投资建设,为新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献计、献策。调动各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快速发展。

5.严格督查考核。列入全县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县新农办、县督考办等部门开展督导检查,通过定期检查、现场调查、定期通报等形式,加大督查力度。对当年考评合格的模范村给予资金奖励,帮扶部门、企业和各级政府、部门、个人给予资金奖励;对未按期完成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对推诿扯皮,工作不力,进展缓慢,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整治活动顺利推进。

四、考核标准

县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绩效考评组入村进行考评。考评内容包括:

1.村屯建立村容整治工作领导机构,有专(兼)职固定清扫人员和卫生监督员,村屯党政主要领导及村班子成员带头参加并亲自指导本村的村容整治工作3次以上,并把村容整治工作纳入村委会的年度重点工作。(10分)

2.村屯有切合实际的环境卫生整治及村屯建设等方面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规划编制科学,计划制订合理。(5分)

3.村屯主要街、巷路要硬化或建有四级以上沙石路;道路要定期打扫,经常保洁,两侧无垃圾、堆放物、漂浮物,道路平坦,无坑洼积水,基本达到沟渠畅通、排水良好、干净整治。(20分)

4.村屯无民居危房,村内主要道路及村户房前屋后无险意搭建的有碍观瞻的简易棚、仓房、圈舍、旱厕、残墙断壁等临时性建筑物。(10分)

5.村屯内围墙尽量统一标准,做到整齐划一,无歪、斜、高矮不齐等;村屯内主干道两侧绿化美化好,无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等,要有绿化树或花草等绿化内容。(10分)

6.村民住宅、院落、住室、厨房达到整洁、卫生;牲畜圈养,圈舍干净整洁。(20分)

7.村户要有卫生保洁厕所。户厕有墙、有顶,门窗齐全,不渗不漏,设施完好,厕内基本无蝇、无蛆;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以上。(10分)

8.乡镇、村屯都要设立垃圾处理场,认真做好日常的垃圾清理工作。农村垃圾处理率达到70%以上。(10分)

9. 安装街道路灯。村屯在主干道安装路灯和太阳能路灯。(5分)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号召全党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就是提高致富能力,是构建美丽幸福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手段。立足乡镇文化资源,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育新型农民,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属性和特点的路子,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 标签: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号召全党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面对农村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要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要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大多数农村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但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不仅制约着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制约着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不利。新世纪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通过文化的滋养,要促进和实现乡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让现代文明进入并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中央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这为我们加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因此,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我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今年统战系统调研计划安排,由中共蕉城区委统战部牵头,民盟蕉城区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组成调研组,联合开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2006年6月至8月在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王丽云、区政协副主席民盟蕉城区委主委郑贻雄带领下,调研组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起先后深入我区沿海山区乡镇及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访问、视察等形式了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先后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和莆田市荔城区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2002年10月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农村文化建设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据了解,“十五”期间上级省、市厅、局对我区文化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5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4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万元,文物经费8万元),我区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财政预算9.4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1.1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4.3万元,体育事业经费4万元,但这些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区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在2004年开始的天后宫(妈祖庙)修复工程中,募集到民间资本100多万元。全区乡镇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外,绝大多数是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贫乏。 2、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七都、金涵和位于猴盾村的区少数民族文化站三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7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7.3%,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据调查,现有的部分乡村影剧院多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现多数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 3、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最新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

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 张德江书记明确的指示说: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群众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平地村党支部在“固本强基”思想的指导下,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市人大视察汇报材料 近年来,在市、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舞阳县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以舞阳农民画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创新活动载体,形成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赛事、群众齐参与的可喜局面。舞阳县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现代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多项荣誉。现将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和舞阳农民画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文化建设情况 舞阳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完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有力推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一)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县通过财政投入、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深入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先后投资1亿多元,建成了县宣传文化中心,完善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了西城文化广场、贾湖文化广场、雷世奥文化广场等一批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在建好城区文化设施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全县14个乡镇均建成了达标综合文化站,内部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培训室、多功能厅等,其中吴城镇、文峰乡、孟寨镇、姜店乡、太尉镇5个文化站已经实现免费开放。397个行政村均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点和农家书屋,配备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一套,图书2500余册、音像制品100余盘、报刊杂志30余套,以及书柜、桌椅等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采取财政拨款、乡村筹资、个人捐款等多种形式,使全县75%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了村级文化大院和文化活动广场,并且多数广场都建有戏楼,安装有健身器材,确保了群众娱乐有场所,文化活动有阵地。民间艺术团体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自发组织的锣鼓队及舞龙舞狮队211个、秧歌队161家,戏曲表演团体23家,电影放映队15个、唢呐班56个、文化娱乐个体经营户120家、广场舞表演队300多家,构建了以县直文化单位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大院为基础,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体制的大文化新格局。 (二)培养骨干,示范带动。县文化旅游中心、乡镇文化站发挥专业优势,采取集中培训、下乡培训、组织外出学习等方式,围绕音乐、舞蹈、戏曲、书法、农民画和民间艺术以及文化设施管理、文化活动组织等内容,每年开办文化骨干培训班80期以上,全县形成了以乡镇文化专干、村文化协管员、基层文化活动带头人、民俗文化传承人等为主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2.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任务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要解决好这个任务,要做好“五个必须”: (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3.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4.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发表时间:2013-08-23T17:46:47.077Z 来源:《中国商界》2013年7期供稿作者:段先平[导读] 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国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取得了巨大成就。段先平/中共邢台县委党校 【摘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针对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探讨切实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证。【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 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国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 一、当前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农业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没在要求。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名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它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农民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对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发挥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破除保守习气,克服传统观念,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增强农村的综合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训农村文化市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到改善,但总体上来说,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二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在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三是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四是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由于农村地区的地方政府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政府文化职能缺位,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宣传滞后,一些农村的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都变成了商店、旅社、个体摊位,描写农村生活、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学精品越来越少。电视节目繁多,但真正关注农业技术、农业法规及农经信息方面的电视节目少;出版社“三农”图书积压,但是农民很难看到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市场经济理论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书籍。农村的娱乐设施和场所太少,加之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一些腐朽的落后的文化理念和生活习惯趁虚而入。此外,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这也是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重要原因。农村教育落后,不仅导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还引发了农民文化修养不高,思想保守落后,生活方式陈旧,同时使不良社会风气蔓延。 三、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加快新农村公益性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县图书馆、文化馆、乡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努力使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能够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做到公共文化服务不“缺位”。 (二)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第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力争农民群众在收听、收看到套数更多,质量更好的电视广播节目。第二,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模式、新方法。第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会组织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二是紧密结合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多读书、多用书、学文化、学技能。三是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为载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三)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积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建设专、兼职结合的文化队伍。如应运而生的:“农村文化大院”、“农村电影个人”、“业余剧团”、“农家书屋”等,这种自办文化相当一部分就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原始或者初级形态。农村文化产业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和潜力的领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重要形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势。农村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发展农村文化的依托。近年来,有些农村地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如乡村旅游、手工艺制造、民间艺术培训、民俗风情演艺、传统节庆活动等。这些都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较好的市场切入点。农村产业文化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先进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找到一条宝贵途径。 (四)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要解决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以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来满足农村文化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推动农村文化又快又好的发展。【参考书献】 [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辅导读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切实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切实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我镇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重视,而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应受到关注。下面我来谈谈如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一、强化目标责任,提高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 强化目标责任意识,旨在抓好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落实,为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强化目标责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并且把农民对文化需求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制 定有关《考核细则》。 二、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总体上与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差距较大的现实状况,应加大“文化资金”的投入。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单列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二是将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加大对镇村级文化设施的投入。

(三)抓好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村实用技 能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已经成为农民最为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应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加大教育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村实用技能。针对农民的需求,抓好形势政策、科学文化和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要针对当前还有不少农民信仰缺乏、精神空虚、封建迷信、色情、赌博等不良现象,强化主流文化的教育培训,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农村风貌。 关于建设乡村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议 在常路镇西下庄村有一支民间文化团体,组织人李万成给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皇山艺术团”,每年的庙会和新年前后他们都会四处为农民演出。所排节目有舞狮子、豫剧、小品、相声、唱歌等,深受农民欢迎。但是最令老李发愁的是排练没有活动场所,演出服装道具缺乏,演员报酬几乎没有。老李很想找赞助单位,但是苦于没有门路。艺术团已经成立四五年了,演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下面我想从本市以及本区两个方面介绍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坚决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各项政策的同时,紧密结合天津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我市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取消了“三提五统”和农业税费,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组织开展免费为农民检查身体,出台了全市统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启动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工作;率先全面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了“351”农民培训工程,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心和重视,有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繁荣。经过30年改革开放,天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经济实力迅猛增长。1978年的时候,天津全市农村生产总值(12个有农业的区县)仅有5.03亿元,2007年天津农村生产总值达到1486亿元,增长294倍,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30年前的不足6%,提高到30%。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1%。 2、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0.7亿元,比30年前增长35倍。粮食平均亩产达到335.9公斤,增长1.6倍;每公顷耕地创造种植业产值达到2.9万元,增长5倍。农作物机播面积比重达到80%,提高58个百分点;机灌面积比重达到70%,机耕面积比重达到91%。蔬菜总产量274.4万吨,增长1.2倍,出栏生猪262.1万头,增长2.6倍;肉、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2倍、79.1%和5.6倍。 3、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2007年非农产业增加值达到1382.7亿元,占农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3.1%,比30年前提升了35.7个百分点。 4、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经过30年建设,近80%的乡镇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几乎所有乡镇距离一级以上公路或高速公路的入口都在50公里以内。近70%的乡镇实现了集中供水,20%的镇实现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30%的镇有垃圾处理站,1/3以上的村庄实施了饮用水集中净化处理和垃圾集中处理。 5、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2元,比30年前增长56倍,年均增长15%。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非农业收入取代农业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货币收入取代实物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形式。30年前,农业收入比重和实物收入比重高达76%和61%,现在已分别降至22%和5%以下,而非农业收入比重和货币收入,则分别提高到78%和95%以上。农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701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53.7%;家庭经营农业纯收入1946元,占22.2%;家庭经营非农业纯收入1568元,

农村文化建设

2014 —2015学年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研) 题目:有关农村娱乐文化的调研 学生姓名:董会民 学号:201409020121 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 专业:产品设计 指导教师:李志如 2015年 2月 25 日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掌握我市当前农村文化事业现状,摸清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我对新农村文化工作进行了详细调研。在调研中,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现场视察等形式对新农村文化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剖析,现归纳整理,形成调研报告。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现象建议、措施

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3 2、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 3、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6

有关农村娱乐文化建设的调研 山东省曹县魏湾镇董楼村娱乐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下,我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民间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初见端睨,文化市场渐趋繁荣。 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我们调研来看,农村现在设有展览、图书、阅览、健身、棋牌等文化活动厅室,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正常开放;开辟两处文化广场,广场上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平时利用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整合文化资源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乡镇、村领导文化意识有所增强。从走访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乡镇、村的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已逐渐增强。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农民的文化需求就更为迫切,文化建设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亟需先进文化来支撑。为此,山东省曹县魏湾镇董楼村已开始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摆上工作的议事日程。乡负责人对文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首期投资了45万元,建成了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大楼。 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每个乡镇庙会文化都较为发达。部分乡镇能利用民俗和传统文化开展民间文化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县里组织的送戏、送电影、送体育和送图书下乡活动,普遍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董楼村重新改组恢复了电影放映队,创造条件,积极实施“送电影”下乡活动,仅2014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中,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下面是带来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的介绍以供参考。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新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社会内容。其中“三农问题”反复被党中央列为工作重点。2007年之后又先后出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免除农业税”等社会热点话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寻求新的问题切入点、新的解决方案是党给我们交出的新的答卷。 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

【文献综述】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向文而化”的意向,是人优化自己生命存在的实践。文化作为人类实践的结果,它最生动、最直观地表征着人类实践的意义与价值含量,印证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水平。因而文化它不仅是维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07年10月24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并且进一步强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的发展是整个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而且农村文化建设关乎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因此注重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能进一步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是国内研究农村问题的学者们竞相热议的一个话题,学者们对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地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及具体策略等方面展开。 一是致力于探讨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如有学者认为当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有学者指出:“乡风文明,核心是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新农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保障。”不少学者还把文化建设上升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的高度,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题

"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以确保农民的公平利益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政策措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国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重大任务,指明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途径。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发展仍显滞后。如果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共同富裕,如果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如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因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强调指出,“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大举措。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又强调指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我们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使全国人民都能够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而当前我国出现的城乡差距愈来愈大的情况与我们党的先进性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所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总旨的具体体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发展目标,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物质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新农村建设理念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龙头。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生态、环境、农业、建筑、科技和管理等诸多领域,是一项正在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建立起十条理念。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务必要认真做好新农村的经济发展规划。为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清晰,特点要突出,这就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观念要新、起点要高、质量要严。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规划,确保农业现代化替代传统农业,确保农民增收,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规划。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走适合国情的路子,实现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要加强对农村各种有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四害”的防治,切实搞好农村和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广大农民创造清洁、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这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处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确保农民增收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而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在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各级政府应注意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以逐步改变落后的面貌。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必须深入基层,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把规划切实做到具有足够的操作性和弹性,以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好处,取信于民。在建设新农村中,切忌搞群众得不到实效的“形象工程”。一定要脚踏实地,抓紧解决农村中急需解决的就医、上学、提高文化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等社会公共设施问题,让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得到改善。只有取信于民,尊重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激励群众,才能同心协力地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农村文化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总体来看,虽然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年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是推进现代农业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从以往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看,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来看,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更加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状况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尽管政府已经多次鼓励和要求农村加强文化建设,但近几年我国的一部分农村,尤其一些偏远山村、贫困农庄由于对文化建设认

识不够,或重视不足,使得农村文化建设还处在一种极其缓慢发展甚至滞后不前的状态。 三、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1、农村资金不足,设施设备不够齐全,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投资渠道单一。 2、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够、文化建设者工作水平低、文艺队伍专业人才缺乏。 3、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可行性不高。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存在较大矛盾。 4、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不足,文化创新能力差,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的效益不明显。 四、意见与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文化基建工程投入 政府需要合理调配资源,积极募资,加大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文化基础工程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必要投入,增添必要的村级文化活动器材,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变农村文化生活单一、枯燥的现状。 2、加快农村文艺人才、文艺骨干的培养和挖掘。 一方面,要着力引入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引入专业人才,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资源则可办大型活动,资源较为匮乏则可办一些小型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本地人才的

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理念

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理念 [内容提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也是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在完成这项伟大工程的过程中,要敢于解放思想,把创新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 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理念;内容 [作者简介]郭彬彩(1957―),男,河南夏邑人,商丘师范学院副教授。(河南商丘476000)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创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在完成这项系统工程的过程中,要敢于解放思想,坚持全面创新,把创新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理念。这是因为:

第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文明进步的每一个脚印,都借助于创新的推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一个民族如果固步自封、不求上进,创新的内动力就会逐渐萎缩,最终只能步他人后尘,并势必受制于他人。所以,创新是不断推进民族进步的崇高价值之一。 第二,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每一个重大成果,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推动。在充满竞争的新世纪,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充分表现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 第三,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不断用创新精神来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是我党生存、发展、壮大的前提。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经济的转轨、社会的转型、多样化的日益发展,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挑战。只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生机盎然,不断前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