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19298-2014)
- 格式:docx
- 大小:14.27 KB
- 文档页数:3
PLA HEALTH解放军健康 2018 · 5PLA HEALTH201828连承进 高 珊 本刊记者 王海平纯净水 国标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规定,这类水是以“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水源,采用蒸馏法、去离子法或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及其它适当的水净化工艺制得,密封于容器中,不含任何添加物,可直接饮用的水”。
因此,纯净水是纯洁、干净、不含杂质或细菌的水,当然也不含任何营养元素。
市场上出售的太空水和蒸馏水属于这类水。
矿泉水 国标GB 8537-2018《饮用天然矿泉水》规定,这类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或经钻井采集,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或其他成分”的水。
其所含矿物质成分及含量与地理地质有关,只要符合饮用矿泉水国标要求,含有国家标准规定的矿物质及限定指标的矿泉水就是合格的矿泉水。
矿泉水的价格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水源成本高,而不是因为其中微量的矿物质真有什么神奇的功效。
矿物质水 这类饮用水是以城市自来水等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源为原料,经过净化加工,添加镁钾硫氯等矿物质,杀菌处理后灌装而成。
因此,矿物质水不等同于矿泉水。
苏打水 属于弱碱性水,可以天然形成,也可以通过机器或者用弱碱泡腾片、苏打泡腾片快速溶解而成。
天然苏打水除含有碳酸氢钠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成分,是上好的饮品。
它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还可以调节人体酸碱平衡、防治痛风。
气泡水 顾名思义就是带气的水,天然气泡水是由冰川下的二氧化碳溢出形成,拥有较多的矿物质,是天然的矿泉水。
人工加工的气泡水,通过高压加入二氧化碳,也拥有较多的矿物质。
气泡水具有抑制食欲、消除便秘、阻断糖类与脂肪吸收、中和身体中的酸性物质、散热消暑等多种作用。
母婴水 是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是从资源分配和需求细分的角度,按照中国营养协会“孕产妇和婴幼儿每日饮水量和营养需求量”标准,提供给最适合孕婴群体补充矿物质和营养元素的纯天然弱碱性水。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实施日期和范围一:实施日期2015年5月24日》二:强制性标准1:纯净水,其他饮用水,“矿物质水”均需要执行本标准2:天然矿泉水仍然执行GB8537三:分类1蒸馏饮用纯净水2电渗析3离子交换包装饮用水4反渗透1脱气,曝气臭氧,其他饮用水紫外消毒的水2使用添加剂(矿化液)的水四:技术要求1:水源要求2:感官要求3:理化指标4:污染物限量5: 微生物限量6:食品添加剂要求1:水源要求A:以公共供水系统为水源生产的水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标准要求B:以地表水或者地下水为水源的水经过处理以后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标准要求C:水源卫生防护防护标示,沉淀池,加盖,加锁等措施2:感官指标要求3:理化指标要求4:污染物限量应符合GB2762GB2762中对饮用水共有5个指标规定:铅:≤0.01mg/L镉:≤0.005mg/L总砷:≤0.01mg/L锡:≤150mg/L亚硝酸盐::≤0.005mg/L5:微生物限量指标取消了菌落总数,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5个指标保留了大肠菌群指标增加了铜绿假单胞菌指标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均为二级采样方式检验,抽样检验需要12个包装,即12桶(瓶),其中6桶检验,6桶备样。
6:食品添加剂应符合GB 2760-2014主要针对添加矿化液的其他饮用水(矿物质水):所用的矿化液应当符合GB2760的要求,即允许使用硫酸镁,硫酸锌,氯化镁,氯化锌,氯化钙等添加剂或者其中几种综合而成的复配添加剂注意:当添加使用硫酸镁、硫酸锌、氯化钙、氯化钾等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口味时,需在产品名称的邻近位置标示“添加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口味”等类似字样该特定标示内容自2016年1月1日实施五:关于包装饮用水的名称1:包装饮用水的名称应当真实、科学,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来命名包装饮用水。
2:包装饮用水的标签标识应符合:《预包装食品包装通则》GB 7718 的规定,应清晰、醒目、持久,使消费者购买时易于辨认和识读。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19298—2014)【法规类别】国家标准管理【发布部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日期】2014.12.24【实施日期】2015.05.2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2014-12-24发布2015-05-24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前言本标准代替GB19298- 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17323- 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涉及本标准指标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与GB19298- 2003、GB17324- 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修改了范围;--修改了定义;--修改了原料要求;--修改了感官要求;--修改了理化指标;--修改了微生物限量;--修改了检验方法;--增加了标签标识的规定。
本标准4.1~4.2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直接饮用的包装饮用水。
本标准不适用于饮用天然矿泉水。
2 术语和定义2.1 包装饮用水密封于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规定的包装容器中,可供直接饮用的水。
2.1.1 饮用纯净水以符合3.1原料要求的水为生产用源水,采用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当的水净化工艺,加工制成的包装饮用水。
2.1.2 其他饮用水2.1.2.1 以符合3.1.2、3.1.3原料要求的水为生产用源水,仅允许通过脱气、曝气、倾析、过滤、臭氧化作用或紫外线消毒杀菌过程等有限的处理方法,不改变水的基本物理化学特征的自然来源饮用水。
2.1.2.2 以符合3.1原料要求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经适当的加工处理,可适量添加食品添加剂,但不得添加糖、甜味剂、香精香料或者其他食品配料加工制成的包装饮用水。
3 技术要求3.1 原料要求3.1.1 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其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
龙源期刊网 包装饮用水的标签标识要求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作者:
来源:《印刷技术·包装装潢》2015年第02期
2014年12月24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
该标准用于代替GB 19298-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及
第1号和第2号修改单、GB 17324-2003《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自2015年5月24日起实施。
该标准中对包装饮用水的标签标识要求(4.1和4.2)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该标准4.1规定,当包装饮用水中添加食品添加剂时,应在产品名称的邻近位置标示“添
加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口味”等类似字样。
该标准4.2规定,包装饮用水名称应当真实、科
学,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来命名包装饮用水。
2016年1月1日以后生产的包装饮用水的标签标识应当符合该标准4.1和4.2要求,在此以前生产的包装饮用水可以继续销售至保质期为止。
自2016年1月1日起,桶装水周转桶的标签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将不符合本标准规定的产品名称直接注塑凸印或漆印在桶身上的周转桶,对名称进行更正(如通过桶口套标的方式)后允许使用至2016年12月31日,并在产品保质期内销售。
包装饮用水新国标,让水喝的明明白白作者:暂无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2015年第6期基于《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9298-2003)及《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 17324-2003)基础而制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于2015年5月24日起正式实施。
以后除天然矿泉水另有国标外,市场上的包装水只分为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两类,消费者选择饮用水将更加简单。
新国标适用于除矿泉水之外的可直接饮用的包装饮用水,并规定包装饮用水名称应当真实、科学,不能用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命名,从而将目前市场上不同品类的包装饮用水纳入统一的监管标准。
这也意味着,让人眼花缭乱的“矿物质水”、“富氧水”、“小分子团水”,“活化水”、“功能水”等各种“概念水”将退出市场。
新国标的实行将食品、产品标准和卫生标准统一起来,可操作性强,更加符合实际,而且针对不同的水品类,有不同的氯化指标要求,有利于企业接受和认可。
其中删除了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菌指标,此类卫生指示菌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公众健康,而过度控制卫生指示菌和杀菌可能导致饮用水中溴酸盐含量升高,构成健康风险。
而且由于国际上没有饮用水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及志贺氏菌指标,并且没有充分科学依据,故而也将其删减,但新国标中保留了大肠菌群指标,并新增了铜绿假单胞菌指标。
此外,当包装饮用水中添加并使用硫酸镁、硫酸锌、氯化钙、氯化钾等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解口味时,需要在产品名称的临近位置标示“添加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口味”等类似字样。
而且为了避免给消费者造成误解,饮用矿物质水等名称也将不允许使用。
明确所添加的物质在包装饮用水中的真正作用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获得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的讨论通过。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对产品标签的标识要求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在此以前生产的包装饮用水可以继续销售至保质期为止,在此之后生产的包装饮用水的标签标识应当符合新标准。
新国标规范统一包装饮用水分类作者:来源:《食品界》2015年第07期矿泉水、矿物质水、纯净水、天然水、蒸馏水、苏打水等水品种经常让消费者有点不清楚,不过,5月24日正式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以下简称包装饮用水新国标)会让此等混乱局面变得简单不少。
新国标规范统一包装饮用水分类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多家超市发现,货架上包装饮用水琳琅满目,包括饮用天然水、饮用纯净水、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矿物质水等,此外还包括部分企业主打的蒸馏水、富氧水、苏打水、太空水、弱碱性水等等,价格则从1到10元不等,很多消费者其实并没有搞清楚这些水有什么区别。
不过,新国标实施以后,这些问题相对就简单多了。
根据新国标,包装饮用水的名称应当真实、科学,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来命名包装饮用水。
包装饮用水的标签标识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包装通则》(GB 7718)的规定,应清晰、醒目、持久,使消费者购买时易于辨认和识读。
包装饮用水的产品名称不得标注“活化水”、“小分子团水”、“功能水”、“能量水”以及其他不科学的内容。
据了解,这一新标准适用于直接饮用的包装饮用水,不适用于饮用天然矿泉水,天然矿泉水将另行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
也就是说,消费者以后买水,除了天然矿泉水外,市面上在售的包装饮用水只分为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两类。
这次国家发布的包装饮用水食品安全国标是强制性标准,虽然从5月24日开始实施,但是为了给在售的包装饮用水一个缓冲期,所以在此之前生产的包装饮用水可继续销售至保质期为止。
专家:要注意区分品牌名和水种名以后市面上是不是就不存在天然水、山泉水、蒸馏水、富氧水、苏打水、太空水、弱碱性水等产品,企业是不是必须要更名?对此,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表示,目前很多饮用水产品的名称其实是企业为了推销产品而制造的卖点,可以说是一种噱头,其实是伪科学容易误导消费者,国家出台新国标将包装饮用水分成三大类,一方面是为了更有效地监管,另一方面有利于净化水行业秩序。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全文及解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该标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4年12月24日批准发布,自2015年5月24日起实施,标准中对包装饮用水的标签标识要求(4.1和4.2)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一、制定情况该标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4年12月24日批准发布,自2015年5月24日起实施,标准中对包装饮用水的标签标识要求(4.1和4.2)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二、关于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直接饮用的包装饮用水,即:密封于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规定的包装容器中,可供直接饮用的水,不适用于饮用天然矿泉水。
天然矿泉水将另行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
三、关于原料要求包装饮用水的原料有两种主要来源:一是公共供水系统,二是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源。
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源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来自于公共供水系统的水源,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的要求。
来自于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源,应分别符合GB 5749中对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的要求,即:采用地表水为水源时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的要求,采用地下水为水源时应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要求。
这些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源水经处理后,其水质应达到GB 5749的要求,再进入生产包装饮用水的后续加工工序。
由于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源水经处理后,pH值一般不会发生变化,食品加工用水可以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或《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的pH值执行。
四、关于“添加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口味”的标识规定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当添加使用硫酸镁、硫酸锌、氯化钙、氯化钾等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口味时,需在产品名称的邻近位置标示“添加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口味”等类似字样。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根据原卫生部《关于印发2010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0〕106号),浙江省卫生监督所、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国家饮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舟山市卫生监督所等承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起草组工作。
起草组分析了国内外包装饮用水相关标准及安全指标要求,在《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9298-2003)及《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 17324-2003)的基础上,整合修订形成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
该标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4年12月24日批准发布,自2015年5月24日起实施,标准中对包装饮用水的标签标识要求(4.1和4.2)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1 关于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直接饮用的包装饮用水,即:密封于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规定的包装容器中,可供直接饮用的水,不适用于饮用天然矿泉水。
天然矿泉水将另行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
2关于原料要求
包装饮用水的原料有两种主要来源:一是公共供水系统,二是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源。
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源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
水。
3关于“添加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口味”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当添加使用硫酸镁、硫酸锌、氯化钙、氯化钾等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口味时,需在产品名称的邻近位置标示“添加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口味”等类似字样。
对仅使用加工助剂(如氮气)的,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规定,可不标示加工助剂,也不需标识“添加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口味”等类似字样。
4关于包装饮用水的名称
包装饮用水的名称应当真实、科学,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来命名包装饮用水。
包装饮用水的标签标识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包装通则》(GB 7718)的规定,应清晰、醒目、持久,使消费者购买时易于辨认和识读。
包装饮用水的产品名称不得标注“活化水”、“小分子团水”、“功能水”、“能量水”以及其他不科学的内容。
5关于微生物指标
本标准保留了大肠菌群指标,新增了铜绿假单胞菌指标,不再保留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计数、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及志贺氏菌指标。
菌落总数、霉菌、酵母属于卫生指示菌,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公众健康,而过度控制卫生指示菌和杀菌可能导致饮用水中溴酸盐含量
升高,构成健康风险。
目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ICMSF)、国际瓶装水协会(IBWA)、美国、澳大利亚和欧盟等相关标准法规中,未对包装饮用水设立卫生指示菌指标。
我委正在组织起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生产卫生规范》,将通过生产加工过程控制,加强对卫生指示菌的监测和管理。
因此,本标准不再保留上述指标。
依据饮用水检测结果和CAC、ICMSF及我国相关标准,本标准保留了大肠菌群指标,增加了条件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又称绿脓杆菌)指标。
由于国际上没有饮用水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及志贺氏菌指标,且尚无充分科学依据,本标准不再保留。
6关于标签标识的实施
本标准对包装饮用水的标签标识要求(4.1和4.2)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2016年1月1日以后生产的包装饮用水的标签标识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19298-2014)要求,在此以前生产的包装饮用水可以继续销售至保质期为止。
7关于桶装水的周转桶的标签
自2016年1月1日起,桶装水周转桶的标签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对于将不符合本标准规定的产品名称直接注塑凸印或漆印在桶身上的周转桶,对名称进行更正(如通过桶口套标的方式)后允许使用至2016年12月31日,并在产品保质期内销售。